APP下载

让“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

2021-03-25吴水木

学校教育研究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体阅读习惯

小学生的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辩证思维的能力初步发展,思维活动的自觉性加强。在思维形式向抽象逻辑的发展阶段,对文字和概念的掌握都是锻炼思维的良好方法,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正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愉快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揣摩作者在作品中的思路,作者展开描述和思考的经历,进而模仿优秀作品的逻辑体系,起到训练思维的作用。新课程改革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是当前部分语文教师还没有意识到阅读能力对学生语文学习及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再加上没有掌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这就导致大多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处于较低状态。因此,要想快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充分了解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积极将有效的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真正的“悦读”呢?

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

1.从学生的角度观现状

从学生的角度观阅读现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学生阅读时间受限。经过对学生的抽查,发现学生的课余时间已经被安排得比较充实,已经没有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学习,加之由于家长认为,语文就是母语的学习,学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因此没有必要进行额外的课外阅读,所以把学生的课余时间都安排了奥数、舞蹈和跆拳道等特技课程,保证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2)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隘。学生阅读范围一般情况下都是课本之上的文章,造成这种原因,最重要的是老师没有积极正确的引导,没有及时地引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2.从老师的角度观现状

从老师的角度看语文的阅读现状,我们会发现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比较缓慢,因此,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往往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扩展阅读课程概念和意识比较模糊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课堂讲解中大多数老师采用识词、组词、读文、回顾的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忽略了学生阅读情感的体验。

3.从监护人的角度观现状

家长关注点主要集中在新接触的课程,比如,数学或者英文课程,因此,家长对于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比较缺乏,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不清楚扩展阅读的重要性,世界调查组织对优秀人调查表明,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的人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成功,小学生自律和自学的能力有限,因此家长没有及时地督促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间接地阻碍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将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学科,虽然每个学科所学内容不同,但是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是一样的,所以阅读习惯间接促进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定期阅读对于学生来说,会激发学生敢于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单独思考的能力,从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生的语言能力塑造性比较强,勤于阅读有利于塑造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及思想感情表达能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对学生的影响并不一样,因为各种形式的题材对学生情感认知和欣赏能力都不一样,比如,叙述类的文章将会提高学生的叙事能力,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明白如何和别人进行沟通,而阅读情感丰富的文章将会增加学生情感的细腻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一直是老师的授课重点与难点,但是定期组织学生阅读,这一方式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难题,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因为大量的阅读和收集其中优秀的语言和词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被动写作的方式转变为主动写作方式,最终全方位地促进小学生的写作质量。

三、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结合课程标准的阅读目标和小学生心理和思维发展特点,我认为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堂阅读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还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自主地进行阅读。特别是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2.利用课堂教学提高阅读方法与技巧

(1)针对不同文体,采取不同策略

我们知道不同的阅读文体,作者在行文过程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目的不同,阅读主体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采取的阅读策略也必然不同,会随着作者的行文采取合适的策略。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据这一目标,教材的文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说明性文体,阅读这类文体的策略是要抓住说明的要点,了解说明的基本方法和思路,分析说明事物的特点,进而掌握作者在文本中需要说明的事物。二是叙事性文体,阅读这类文体的策略是要了解事件的梗概,及其事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经过、结果以及人物活动的场景和主要人物的关键性行为,从而读懂作者所叙述的故事,体会文本表达思想情感和人物的内心活动细节。三是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文本,阅读这类文体的策略是要注意通过对文本核心词汇的理解,在想象中再现作者描述的情境,以加深对作品思想情感和艺术表现力的理解,达到阅读的目的。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所谓阅读习惯,指的是不需要强制,也不需要意志控制,就能自觉地去进行阅读的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完成阅读内容,达成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總之,阅读能力是学生理解能力及语言应用能力的最直观体现,只要教师牢记新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的理念,坚持在教学中贯彻执行,做到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相信阅读的花在语文教学中会越开越美丽,阅读也才能真正被学生“悦读”!在学生自主的“悦读”下实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让学生真心的喜欢阅读,让阅读成为“悦读”的享受。

福建省三明市沙县翠绿小学 吴水木

猜你喜欢

文体阅读习惯
习惯
上课好习惯
另类文体巧谋篇
好习惯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