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研究
2021-03-25吴笑
吴笑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为改善疾病丛生、缺医少药的卫生状况,粉碎美国阴谋、响应国家反细菌战的号召,河南省开展了一场以“五净”“五灭”“一捕”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改善了公共卫生环境条件,壮大了卫生机构队伍,促进了河南人口的健康发展。同时也积累了卫生治理经验,为当下河南省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爱国卫生运动;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K291/29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1)02-0063-03
1952年,美国飞机入侵我国东北,发动细菌战,不仅加剧了我国落后的卫生状况,还使我国人民群众遭受生命威胁。根据毛主席在第二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的号召,河南省政府依据自省实际情况开展了“五净”“五灭”“一捕”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不仅改善了各地区的公共卫生环境,促进了卫生机构的发展,增强了人民身体素质;也为当下河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指引了方向。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传染病的爆发迫切需要提升人民群众身体素质;第二,缺医少药的现象亟待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第三,美军投放病毒,发动细菌战。
霍乱爆发是新中国成立前摧害河南人民群众的疾病之一。1932年的霍乱中,洛阳县8个区死亡人数达上万人。郑州市一家私人创办医院每天救治的霍乱病人达40-60余人次。1946年的霍乱,情况更加严重。据统计,开封市198名患者中,死亡人数13人;郑州市240名患者中,死亡人数17人;商丘市830人,死亡人数30人。新中国成立前的河南战火纷飞,人祸不断,加之人口众多,垃圾遍地,人民群众在抵御传染性疾病方面能力差,为疾病传播提供了温床,为河南人民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
刚刚成立的新中国,医疗设施发展还有待完备,缺医少药的现象屡见不鲜,医院卫生设备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河南省政府在开封成立了河南省第一家中医院,医院病床数量也仅有10张。其他综合性医院虽设有16所,但大都分布于省、地、市级,县级及以下辐射范围几乎为零。专科医院的辐射范围较综合性医院广,从省级至(地)市、县各类专科医院10余种,但因技术设备、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医疗水平相对较低。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河南省亟待解决医疗卫生事业的欠发达问题。
1952年,美国试图以投射装有小动物或杂物的细菌弹的形式减少中国人民的战斗力。面对美军的挑衅,中央军委强调:“必须把防疫工作当作目前部队和居民工作中的首要任务”[2],并于1952年3月1日成立以邓华为主任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防疫委员会,负责领导反细菌战斗争。河南省委根据党中央、政务院的决定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反细菌战的号召,河南省政府在第三次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开展“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为中心的‘五净(身体衣服净、饭菜饮水净、厨房锅碗净、房屋街院净、厕所棚圈净)、‘五灭(消灭蚊、蝇、蚤、臭虫、虱)、‘一捕(捕鼠)”①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成立以省政府主席吳芝圃为首的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河南爱国卫生运动就此展开。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的实践
(一)开展卫生宣传工作
卫生宣传是在爱国卫生运动中逐步开展起来的一项专业化活动。河南省政府号召根据群众百姓的现实文化知识水平,以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卫生知识,使人民群众最大限度上增强卫生知识水平。驻马店各县市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到农村,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南阳市的专、县(市)防疫委员会更是在开展防疫灭病工作的过程中,抓住每次宣传机会,宣传疾病的起因和预防措施。1951年,南阳市成立了专区防疫队,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卫生宣传教育。之后,南阳市政府通过订立卫生合约,使卫生知识逐步普及;通过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展览,使受教育群众人次达8万余人。通过“三比”(新旧社会比、新旧医生比、治与不治比)和“四利”(利国家、利集体、利个人、利子孙后代)的方法启发教育患者与群众,使群众得到最直观的教育。随后宣传教育内容日益多样化,从防疫知识、卫生教育到新法接生的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学习;仅三年时间,河南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较之前大幅度提升。
(二)改善公共卫生环境
1.破除封建迷信,改善环境卫生
传统的封建迷信思想严重影响着河南人民群众的卫生意识。农村中,大多数人遇病时认为是上天的惩罚,祈求上天眷顾,没有科学的卫生意识。为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各地区纷纷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卫生教育宣传,提高卫生意识,改善卫生环境。各地区政府号召群众铲除杂草,清除垃圾,改良厕所、疏通沟渠,改善环境及个人卫生等,加强水源、饮食和传染病管理工作,不断杀灭大量病媒昆虫和其他动物。例如,平顶山市就展开一系列消灭病媒昆虫和改善卫生环境的爱国卫生运动。平顶山市政府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卫生运动,同时也建立起卫生宣传周制度,为河南省改善卫生环境活动的组织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关注粮食问题,落实食品安全
食品腐败、污染等问题的发生,轻者出现生病、中毒,重者威胁生命安全。20世纪50年代初,河南省围绕反细菌战开展一系列群众性的食品卫生活动。南阳市专区防疫队首次在南阳县■河乡排洪工程中进行食品检测工作,之后专区卫生防疫部门开始培训卫生检测员。到1953年,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就建立了食品理化检验室,主要对引起中毒的食品进行毒物鉴定,并利用手提简易快速检毒箱进行砷、氰化物等化学毒物的定性试验,以保证食品安全。食品理化检验室的建立,不仅可以查取中毒根源,还有效地杜绝了食品安全隐患。
3.保障生活清洁,加强饮食卫生
饮水思源,从源头截断隐患根源,是保障饮食卫生的重要举措。1952年开始,改建、新建的水井就达5万余眼。之后,河南省各地也积极投入到改良大口井、加高井台、加井盖等工作中。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良好保障。此外,开封市对68户饮食店检查,抽查100多次,80%的从业人员能规范操作,饭店基本做到了“六净”(厨房、餐厅、食具、炊具、墙壁、地面净)、“三不留”(垃圾、灰尘、污水不留),饮食方面安全问题得以保障。1955年以后,河南省食品卫生监督工作在深入贯彻国家《食品卫生试行条例》的同时,对乳肉类、酒类及调味品等进行卫生调查,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各项卫生措施的实施,河南人民的饮食卫生状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
4.聚焦学生健康,保障校园卫生
学校是学生最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对于学生的卫生状况更是不敢有任何闪失,每个学生的健康状况都至关重要。学习的环境是影响学生健康的重要因素。1951年,南阳市在中学设立校医、设立卫生室。1955年开始,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对学校建筑和学校的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和指导。多数城市新建的高、中等学校和部分小学都有较好的通风、采光设施,学生学习环境明显改善。除此之外,河南省政府對于学生的常见疾病开展了防治工作。例如,眼病。自1956年开始,河南省卫生防疫站开始对于学生视力情况及视力减退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河南省政府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开展,力求提高学校整体质量,为学生提供一个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健康被关注,校园卫生有保障。
(三)建设卫生机构队伍
1.卫生机构种类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之前,无一家官办的、独立的中医院在省内设立,只有部分市、县里的综合性医院里设有中医科或是中西医结合组成的中医院。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政府对中医事业发展的重视,第一家中医诊疗机构在开封市成立。1953年3月,河南省中医委员会成立。继之,各类医院也慢慢建立起来,卫生机构日益完备。以洛阳市为例,洛阳专区建立正骨医院,并设有正骨科,中医内科、外科,西医内科、外科;合并市卫生院和共有卫生院,建立了洛阳市人民医院。驻马店各县于1950年先后成立卫生院、区卫生所、相关企业、事业卫生室,1954年泌阳县还成立了中医院。由各市各类医院的设立来看,河南省的医疗机构种类已摆脱新中国成立前单一的状况,逐步多样化。
2.防疫机构组织专业化
防疫机构的设立是疾病预防最有效的办法。1952年3月14日,为控制疫情,更好地领导反对细菌战,政务院决定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河南省各区、市、县、乡的卫生防疫机构逐渐建立起来。1952年,开封、郑州市等成立了卫生防疫站。开封卫生防疫站里设有卫生防疫、消毒、检验(包括细菌检验和食品卫生检验)等科、室。截至1953年底,全省的卫生防疫站就有9个。之后,周口市设置了专门管理环境卫生的科室或专干,许昌地区也建立起防疫队、救灾医疗队、地方病防治专业队,到1954年,许昌各县的防疫站也相继建立起来。河南省防疫机构组织自上而下,不断向专业化发展。
3.妇幼保健系统规模化
1952年,随着河南省第一支妇幼卫生工作队及第一所省妇幼保健院的成功设立,安阳市妇幼保健院也同时建立;全省共设妇幼保健院、所、站7所,床位123张。1953年,妇幼保健机构增加到了47个;一些县在县医院设妇幼组。农村陆续建立起接生站、接生小组。例如,驻马店市开始在城镇中组织散在的助产人员成立联合接生站。在农村,对接生员进行培训的同时改造旧接生婆的工作,使农村接生工作不断规范化。到1956年,妇幼保健所、站发展到78个,接生站也有3 000多处,九县一个市就培训接生员2 750人,农村经过训陈的接生员达26万余人[3]。河南省妇幼保健逐步系统化、规模化,妇女、儿童的健康保护问题越来越有保障。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的成就
(一)卫生医疗机构壮大
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健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的主要成就之一。1956年,全省卫生院、医院的数量达到183所;医疗卫生机构数达4866个,相比于1952年翻了1倍。据统计,开封市为解决人民卫生防疫问题,相继建立区级卫生所、公费门诊部等,到1952年底,开封共计有卫生医疗机构76家[4]。洛阳市卫生科对其市医院进行批量整顿、合并,到1953年,洛阳市的卫生防疫及妇幼保健机构逐步成立并日趋完善。郑州地区的贵重医疗器械,全市只有3架手提式30毫安X线机。截至1956年,河南省卫生机构数已达到4 866[5]个,相比新中国成立增长210倍。从此,河南人民的身体健康状况有了良好保障。
(二)医务人员数量提升
卫生医疗机构的健全,使得医务人员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从表1(1949-1956年河南省医务人员数量)的数据统计来看,河南省在1952-1956年短短5年时间里,不管是卫生技术人员还是执业(助理)医师在数量上都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其中以1952年为例,自1952年河南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卫生技术人员首次突破万人次,执业(助理)医师数突破七千人次;相较于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卫生技术人员增长了23倍,执业医师增长近20倍。到1956年以“五净、五灭、一捕”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结束,河南省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数相较于1952年翻了4番。这一时期,懂卫生的人越来越多,专业医师越来越普遍化。
(三)群众身体素质提高
继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之后,河南人传染病发病率减少,身体素质普遍提升。从1951年开始,河南省开始成立防疫大队,到1955年底,全省共设有9个防疫队,1952年郑州、开封等市纷纷建立卫生防疫站,为河南人民的身体素质提升做出重大贡献。据史料记载,1953年河南省内天花这一传染病基本消灭,到1956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已无病例。例如,许昌市区防疫站每年开始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信阳市区政府免费接种牛痘,天花案例此后再未发生。加之,河南省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厂矿、企业等地广泛地开展系列锻炼活动,发展体育协会会员十余万人,推动全省人民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起到强健体魄的作用,使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得以提高。
四、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的经验启示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取得爱国卫生运动胜利的关键在于正确运用了坚持党的领导、依靠人民群众、大力展开宣传三大重要法宝。
(一)党的领导是工作开展的根本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6]坚持党的领导是一切工作开展的重心。卫生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关系着河南人民群众的健康发展趋势。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河南省卫生运动委员会于1952年4月成立。在卫生运动中,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始终把党的领导放在首位,结合河南省实际展开卫生工作。不论是动员群众、讲究卫生还是减少疾病发生都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爱国卫生运动最真实的希望,也是河南省各级领导对河南人民最大的愿望。没有党的领导,河南人民的身体素质不会提升如此之快,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成就不会取得如此之大。新时代,尤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作开展的根本遵循,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法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二)依靠群众是工作开展的重心
群众没有时代之分,坚持党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方法对每个时代都适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的结果。正因紧密贴合群众的實际需要,从根本上破除群众中的封建迷信思想,提高群众卫生意识,才使卫生改进措施得以落实,卫生环境逐渐改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7]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用“心”走好新时代的群众路线。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着重解决群众想解决没有解决的问题,做群众百姓的知心人、守护人。
(三)媒体宣传是工作开展的关键
媒体宣传就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容易被接受的语言、方式传播理论文化知识。及时、准确的媒体宣传不仅可以达到传播文化知识的效果,同时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精神文化力量。河南省南阳市政府设立专区防疫队宣传卫生知识,通过订立卫生合约、举办传染病防治知识展览、印发卫生宣传材料、食品卫生知识学习班等多种直观、易懂的形式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使受卫生宣传教育的群众达8万余人次,从根本上消除了群众对爱国卫生运动不理解的顾虑,南阳市群众的卫生文化水平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网络媒体更是提升广大人民精神文化力量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媒体宣传报道,不造假、不传假,让人民群众了解实际情况,是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一步,也是依靠人民群众、赢得群众信任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三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614.
[2]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抗美援朝战争史(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4:102.
[3]南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阳地区志(下册)[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4]开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开封市志(第十八卷)[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56.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7]李仕权.用群众路线破解“旁观者效应”[N].学习时报,2019-12-23.
(责任编辑: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