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的炮制研究进展
2021-03-25李晓芳徐媛张管亮周鸣刘亚平叶喜德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昌330004
★ 李晓芳 徐媛 张管亮 周鸣 刘亚平 叶喜德(.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南昌330006;.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南昌 330004)
麦冬来源于百合科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麦门冬Ophiopogon japonicas(L.f) Ker -Gawl.干燥块根入药[1]。其味甘性平,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入心腹,具润肺生津,清热养阴之效,多用治肺燥干咳,喉痹咽痛,阴虚痨嗽,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心烦失眠甚至肠燥便秘等症,被列为滋阴之要药。麦冬在临床应用中,多以复方为主。对此,古代医学典籍多有记载。如二冬膏可治肺胃燥热,痰涩咳嗽,见之于《张氏医通》[2]。麦门冬汤有养胃生津,降逆下气之效,载于《金匮要略》《普济方》载有可治咽喉生疮,虚热上攻,脾肺有热等症之麦门冬丸。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亦可见用治缺乳之麦门冬散。民间更是有许多人将麦冬、人参等药材共同制作成延年益寿之“长寿药”。麦冬等传统中药材在用于以上临床配伍之前均需先进行特定的炮制加工处理才能入药为用。古人对药材进行炮制加工是为了让药材更容易存储使其药性在长期储存过程中不会改变,或改变其药性,使之更好的适宜于临床应用。基于此,针对古法或常用炮制方法,采用现代仪器和方法开展了与麦冬有关的炮制研究,如炮制对其主要有效成分高异黄酮,麦冬多糖、麦冬皂苷等活性物含量的影响等。这些研究,目的是阐述麦冬不同炮制方法作用机理。但目前文献对麦冬炮制研究这一块相关文献却大多陈旧且数量匮乏,本文将这些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以便于学者在对其今后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1 麦冬的炮制
1.1 炮制沿革 麦冬生品性微寒,味甘微苦,临床多用治肺痨潮热、燥热咳嗽等症。《医门法律》所载“清燥救肺汤”即以麦冬生品入药,多用于温燥伤肺、干咳气逆、咽干鼻燥等症的治疗。
关于麦冬的炮制,传统理论记载颇多。汉代张仲景《金匮玉函经》中首次记载了麦冬“去心”法,谓“微润去其心”。对此,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解释道“抽去其心,不尔,令人烦”,其认为麦冬心令人心烦,需去之以除烦。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记载“入汤皆切,三捣三绞,取汁。汤成,去其滓”,《外台秘要》简明记载“麦冬者,去心熬”,麦冬的炮制有了些许进展,出现了煮制、熬制和取汁等新的炮制方法。
宋元时期,净制上有继续使用去心法炮制的,也出现了不去心的净制方法,如《妇人良方》提出“去皮”净制,《世医得效方》提出“去芦”即可[3]。另一方面,《太平圣惠方》首次提出“锉碎”这一切制方法。炮炙方面首次提出用辅料酒,苦瓠汁的应用。浸、炒和焙等炮制方法亦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儒门事亲》载“去心炒用”,麦冬经炒制后多用于大便秘结及消渴善饮等症,具养胃生津之效。
至明清时期,有关麦冬炮制方法愈加多样,如酒浸、米制、姜汁炒和药汁制等法。《汤液本草》曰“行经酒浸,汤涡,去心治经枯”认为酒浸后的麦冬能治经枯之症。而《本草从新》记载,酒制与米制效果相似,使麦冬滋补作用得到增强,而寒性显著降低,曰:“入滋补药,以酒润之,或拌米炒黄,制其寒”[4]。但与酒制不同的是,米制除了炒制外还可“糯米拌蒸”。姜汁制载于《医宗说约》“去心,姜汁炒”。在药汁治方面,由选用药汁不同可分为朱砂制和黛制两种。《本草便读》载,麦冬由朱砂制后,具清热除烦之效,可治不易入眠及心烦不安等症,其曰:“拌入辰砂, 惊烦可定”。至此,麦冬的炮制体系逐渐成熟。
现代研究也提出了一些采用现代技术对麦冬进行加工的方法,如将鲜麦冬打成粉,加入微晶纤维素粉末冻干制成鲜麦冬超微粉,采用此法加工麦冬能最大限度的保留麦冬内部的有效成分,使其得到更有效的利用[5]。但更多的是直接将有效成分离出来制成药剂,如将麦冬总黄酮提取出来加入基质共热至熔融,用滴丸机制成麦冬皂苷滴丸。
1.2 炮制方法
1.2.1 净制 麦冬净制为其众多炮制中最初始的一道工艺,最常采用的是去心净制:把麦冬非药用部分去除,用清水洗净,除去表面泥沙,霉斑等杂质。水漂捞出后待其润透,抽去其心,进一步清洗后晒干,即得“净麦冬”。麦冬净制亦有不去心的之法,如去除杂质后仅去皮,去芦即可。
1.2.2 切制 将麦冬洗净,捞出后待其润,再将其轧扁进行干燥,即可得“生麦冬”也叫“麦冬生品”。切制而得的生麦冬药性微寒,味甘微苦,临床多用治燥热咳嗽和吐血咳血等症,在滋阴润肺方面效果显著。
1.2.3 拌衣制 “拌衣”炮制方法首载于《吴鞠通医案》卷二《虚劳篇》治宗姓病案中,提出麦冬需朱砂拌衣,并用于补心肾之阴。在《本草害利》正式对麦冬采用朱砂拌衣进行了整理。在此后的《医醇腾义》豢龙汤(自制)中载:麦冬(青黛少许拌)和玄妙散(自制)中载:麦冬(朱砂拌)等方中有所体现。可见,麦冬的“拌衣”制主要有朱砂制和青黛制。朱砂制法:取净制后的麦冬,喷以少许清水,待其微润,加入朱砂细粉搅拌至麦冬表面均匀包被朱砂形成“朱砂挂衣”后取出,晾干即得“朱麦冬”。经朱砂炮制后,麦冬由“药性微寒”变成“药性寒”,清心除烦的功效更加显著。因此临床多用治烦躁不安,失眠等症。但由于朱砂具有一定的毒性,炮制时对其用量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每500 g麦冬只能用15 g朱砂进行炮制。
青黛制时,将青黛与麦冬混合,搅拌至青黛在麦冬表面均匀粘附即可。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肠燥便秘,消渴内热及肺燥伤津等症的治疗。
1.2.4 米制 “米麦冬”可由与米同炒制得,也可以与糯米同蒸获得。现代临床应用多为拌米同炒,即先将米炒至冒烟,再加入麦冬同炒,火不能太大,文火即可,炒至至“米焦黄,麦冬色黄微焦”为佳,随后筛去米即可。米麦冬清补作用缓和,具去除苦寒之效,尤其适用于热病之后以及慢性疾病中出现的胃中气两伤之症。在现代临床资料整理中,有学者发现,小米制麦冬在小儿疳积的治疗中,凡小儿食欲不振,消食不良,用之必定见效[6]。
1.2.5 酒制 取去心后的麦冬加入白酒拌匀,闷一段时间,待白酒吸尽后以文火炒至微干,取出放凉,即得“酒麦冬”。麦冬酒制与米制均会使麦冬滋补作用增强且寒性减弱。现代临床研究经过对比生品麦冬与酒制麦冬药效发现,酒麦冬较生品麦冬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缺氧保护作用更为显著[7]。另有研究者对生麦冬与酒麦冬的水提取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酒制后麦冬各黄酮类成分均有一定的增加[8]。但研究并未阐明其机理,只是初步归因于酒精能增加有效成分溶出增加水体物中有效成分含量。因此,酒制麦冬时需尤其注意白酒的量,不可过多或过少,需刚好能被麦冬吸收完全,目前标准为:每 20 kg麦冬用白酒1.25 kg。
1.2.6 炒制 炒制方法早在汉代就有所记载,但麦冬的炒制直至宋元时期才出现。炒制分清炒和辅料炒,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与炒炭三种不同的火候要求。麦冬炒制通常要求清炒,且需达到炒焦标准:取净麦冬切成片,炒至麦冬表面微焦,或膨胀隆起,最后用药筛除去灰屑即可得“炒麦冬”。炒麦冬药性微寒近平,临床上多用于气短口干,消渴善饮及大便秘结等症的治疗,对养胃生津尤为有效。炒制时应时刻关注火候的变化,但传统炮制大多建立与经验之上,对炮制火候很难有确切的标准。为解决这一难题,有研究者将仿生智能鼻、电子舌、机器视觉等现代感官技术应用于此,对炮制品的颜色、气味、色泽等性状客观化,为麦冬炮制质量把控提供了一条新思路[9]。
1.2.7 蜜炙 将蜂蜜倒入锅中加热至沸腾,缓慢加入麦冬,文火炒黄后取出放凉,以色泽老黄而不易粘手为佳。由于蜂蜜本身便具备润肺止咳之功效,蜜制后的麦冬润肺止咳之功效显著提升。现如今蜜制麦冬多被用于食疗,制作成麦冬蜜饯不仅有较好的止咳效果,还具有味道甜美的优点,在疗品及零食市场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2 炮制对化学成分的影响
2.1 对麦冬皂苷含量的影响 药效研究表明,麦冬皂苷可保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防治静脉血栓[10],抗肿瘤等作用,可防治糖尿病性心肌病等[11]。同时,麦冬皂苷B能够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和细胞周期蛋白酶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有着显著抑制效果[12]。然后,炮制由于存在物理、化学等加工环节,势必会对麦冬中的化学成分产生影响。通过不同加工炮制方法,以提高麦冬皂苷含量,从而增强药效。实验将新鲜麦冬洗净出去根须后随机分为三组,分别采用阴干、恒温干燥以及程序控制变温烘干等方式进行干燥,待样品含水分降低至10 %左右,采用快速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UFLC-QTRAP-MS/MS)对这些样品粉碎后所制成的待测液进行麦冬皂苷含量测定[13]。但此研究结果并不明显,仅证明80 ℃高温烘干及-70 ℃低温冷藏后的麦冬所含甾体皂苷与50 ℃烘干的麦冬相比含量均有所降低,这可能是由于高温会使麦冬皂苷分解,而低温会使其转换成其他物质所导致[14]。然而对与不同炮制品种麦冬皂苷含量变化方面的研究仍为空白。
可见,麦冬中所含的皂苷类成分,其药理作用广泛,也是麦冬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而要充分发挥麦冬皂苷类效应成分作用,则影响对比不同炮制方法,以比较麦冬不同炮制品对其皂苷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从而有针对性的选择最优炮制品,来提高药材质量,增强药效。
2.2 对麦冬多糖含量影响 药效试验表明,麦冬中含有超过12种麦冬多糖(POT),其中大部分从麦冬块根中提取而来,并由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单糖组成,具有良好的抗心肌缺血作用。但与麦冬皂苷不同之处在于,麦冬多糖通过抗心肌细胞损伤和促进血管新生等作用间接治疗心肌缺血等症[15],并具有对抗肿瘤、消炎,降低血糖,血脂等作用[16]。为使麦冬多糖药效得于充分利用,常通过不同炮制方法以达到增强药效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同一条件下,通过比较麦冬生品、清炒麦冬、酒麦冬、米麦冬等几种不同炮制品中多糖的含量。结果表明,麦冬中多糖含量变化顺序为:麦冬生品、清炒麦冬、米麦冬、酒麦冬依次递减。研究进一步发现,麦冬经去心处理之后再经炮制处理,其麦冬多糖含量均比未去心麦冬经相同方法炮制后高出些许[17]。
可见,炮制对麦冬多糖含量的影响,势必会影响到麦冬的主要药理作用。通过不同炮制品对麦冬多糖含量影响时发现,虽然麦冬生品中黄酮含量高于清炒麦冬、米麦冬、酒麦冬等。但多糖含量均低于去心麦冬[17]。说明麦冬除去心会影响多糖含量外,与不同炮制方法密切相关。
2.3 对麦冬总黄酮含量影响 由于麦冬总黄酮具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抗非小细胞肺癌、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18]。麦冬经过不同炮制方法后,其总黄酮含量影响较大,从而间接影响到麦冬药效。研究将酒制麦冬、去心麦冬、麦冬生品以及朱砂麦冬等不同炮制品的乙醇提取物进行比较,发现麦冬总黄酮含量由酒制麦冬、朱砂麦冬、麦冬生品以及去心麦冬逐渐递增[19]。为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研究学者通过改变麦冬总黄酮提取方法,如运用酶提法或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比较,发现麦冬经去心后,除酒制麦冬外,去心麦冬后的炮制品中总黄酮含量,较未去心直接炮制的麦冬均有所增加,提示麦冬去心可提高总黄酮含量,这当中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麦冬心所含黄酮类成分较低,通过去心可间接增加了麦冬炮制品中黄酮成分含量。但这种推测仍缺乏确凿的数据支撑。此外,在同一条件下对比其他加工方法,发现麦冬经过切片、轧扁、抽心和整粒等一系列加工后,其所含的总黄酮含量逐渐递减。说明炮制方法的不同,对麦冬总黄酮含量影响差异明显。现代制药为了提高麦冬黄酮的使用效果,已经很少采用古法炮制来改变麦冬总黄酮含量,而是采用直接把麦冬总黄酮提取出来的方法,如麦冬黄酮滴丸。
2.4 对其他成分的影响 文献研究表明,炮制对麦冬所含氨基酸种类及含量会产生影响。其中麦冬水浸出物含量由去心、净制、炒制、米制、朱砂制等不同炮制方法递减[20]。虽然麦冬所含微量元素总量并不多,但经炮制后其所含的微量元素含量也会有所变化[21]。但麦冬不会因产地不同而产生显著差异,不同产地的麦冬均含约17种氨基酸,且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从麦冬中分离出的成分,还包括水杨酸、齐墩果酸、壬二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正二十三烷酸等多种有机酸类化合物以及K、Ca、Cu、Zn、Mn、Fe等微量元素。药理研究表明,这些氨基酸所组成的麦冬总氨基酸也具有有明显的耐缺氧作用,也能用于心肌缺血等病症的治疗[22]。
3 结束语
由于现有文献对麦冬的炮制研究并不多,也缺乏相应的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研究内容。目前对麦冬炮制方面的研究,多数集中在麦冬是否“去心”这一主要焦点。麦冬“去心”一直在文献中有记载,并应用于临床。但麦冬“去心”这一炮制方法在缺乏现代研究的情况下,是否有其科学依据仍存在争议。虽有学者认为麦冬去心后,其所含有效物质均有所增加,其临床应用也是基于传统文献记载。但也有学者认为,麦冬心仅占麦冬总重的3%,且现代临床使用一直均以未去心麦冬入药,且至今未发现麦冬心如古代典籍所记载会令人心烦,且由于去心工艺繁琐,临床上使用前压扁即可。总之,麦冬去心炮制作用机理如何,是否有利于增强药效,仍有待深入研究。
由于现代研究对麦冬炮制方面研究内容甚少,尤其是其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等内容。在缺乏优选炮制工艺的条件下,许多文献只是依照原有炮制方法,来制备麦冬不同炮制品,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麦冬主要成分进行比较,从而推断不同炮制方法对麦冬药效的影响。但这种推理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难于揭示麦冬炮制变化机理。可见,开展麦冬炮制和质量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将是研究的重点,也是揭示炮制变化主要途径,这也是目前文献研究的不足。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麦冬,多采用去心、切制或轧扁等炮制方法,采用姜汁炒、药汁制、煮制、取汁、熬制、浸和焙等其他炮制方法应用于临床,却非常罕见。只有在一些特定的药方配伍中,才对这些炮制方法提出额外的要求。在对麦冬炮制方法改进方面,现代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意见,如朱砂制麦冬及黛制麦冬等[23]。也有提出麦冬由“先用水充分浸润,在进行轧扁”这一道工艺替换成“用火烘烤,使麦冬变软再轧扁”会使麦冬有效成分更容易煎出来。
可见,开展麦冬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将是优选今后研究的重点,也是解决麦冬去心或其他炮制品应用于临床的是否合理的问题,更是探讨其炮制机理的必要途径,也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药的必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