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锻炼对自闭症儿童干预治疗现状及机制
2021-03-25余容平
余容平
(福建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一、自闭症的概述
自闭症又被称作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是这种疾病的总称,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生物性疾病,囊括一系列繁杂的精神发育障碍。这一观点最早是由美国儿童精神科医生Kanner.L于1943年提出。经由长时间持久地对11名自闭症儿童的观察,“自闭症”这一概念初次出现在他的《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Autistic disturbances of affective contact”)的论文中。我国对自闭症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儿童精神病专家陶国泰学者在专业文献上初次报道了4例自闭症。自闭症涉及人群较广,自闭症的起因也尚不明确,但在最新公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1]中明确地指出了自闭症谱系障碍的两大领域缺陷:社会交往及语言沟通障碍、反复性的刻板行为模式。患病个体通常会表现出,例如抖动身体,强迫症,有些还会表现出攻击性,以及自我伤害等现象。
二、自闭症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自闭症的患病率已经成为了全球不可忽视的问题。自闭症的患病比率急剧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自闭症的患病率约0.3‰到0.5‰[2]。而在21世纪早期,国内外自闭症的患病率已上升到6.2‰到7‰[3],已经成了世界各国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当然世界各国的患病率也各不相同,从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最新研究显示的数据来看,美国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患病率持续上升,同时对自闭症患病率估算增加了近10%,达到1/54,且其中男孩的确诊率是女孩的四倍。英国的自闭症患者大约有14.7万人[4]。韩国自闭症患病率也逐年明显升高,约为2.64%[5]。在2015年4月公布的相关的报告中,预计我们国家患有自闭症的人群已超过200万,在20年的时间里,这个数字已经增长了100多倍。
目前学界有关自闭症的致病原因尚未明确阐述,切实可行且具有显著效果的干预手段也是在研究中,通过对近年来有关自闭症产生机理的文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致病因素大致有两种: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更容易患病,把自闭症患者的举止呈现和认知技能放大来看的话,会发现两者差别更加突出。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自闭症容易感染的基因几乎覆盖了所有的人体染色体。在遗传因素方面,自闭症产生的缘由主要是染色体的异常以及基因的突变[6-8],基因虽被考虑为遗传因素中的一个致病因素,但尚未有研究明确哪一个基因导致的自闭症的发生。有关研究数据表示,目前为止只判断了导致自闭症产生的潜在的致病基因或容易感染的基因。一些研究文献中也曾提到过这些潜在的致病以及容易染病的基因,它们是突触蛋白基因SHANKS以及NLGN4X基因等[9-10]。这些基因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检测出来并发现异常,有些基因单独存在并不能被查验出存在异常,但当其与某些因子结合时,就会造成病例的产生。也有研究表明自闭症并不是单一的基因异常所造成的,而是有多个基因共同导致该疾病的发生。然而当前并没有明确指出导致自闭症疾病产生的致病基因。
2.环境因素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后果明显趋升。在自闭症产生机理的研究中,环境因素是一个值得注意和研究的方面。(1)重金属例如汞、砷、铅、锰等会对人体的造成严重危害,尤其是神经系统。在实验研究调查中,测量55名自闭症儿童与44名对照儿童的尿液和血液中铅所占的比例,结果显示,自闭症儿童尿液和血液中铅的所占比例都明显高于对比组的儿童[11]。正常情况下汞在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可以正常排出,但如果在肠道微生物介入的情况下,汞的分解会产生异常,产生毒害人体神经、破坏人体神经系统的甲基化的汞。所以在考虑环境因素对自闭症产生的影响时要考虑重金属汞与肠道微生物同时存在的各种不良影响。(2)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添加剂、防腐剂、杀虫剂等都会对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3)除了重金属以及生物性异源物质,在很多资料中显示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孩子产生自闭症的概率也会增大[12]。在怀孕期间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造成自闭症儿童的产生,这些因素包括怀胎期间子宫感染及并发症、怀胎期间感染病毒与胎儿的神经系统产生免疫交叉反应[13]、怀孕期间触及会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物质[14-16]等。除上述的几个方面之外,其他环境因素对自闭症的产生也会有一定的关系,例如日常自身的代谢、儿童的饮食及营养、自身免疫问题、过敏现象等。
三、运动干预治疗及国内外运动干预现状
国外对自闭症的研究起步较早,其研究方向已经深入到微观方面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对象涉及较广,儿童、青少年以及成年人都有研究。而我国对自闭症的研究相对较晚,于20世纪80年代才引入“自闭症”这一概念,主要是在宏观理论和案例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以婴幼儿患者为主。在查阅的25篇关于运动锻炼干预自闭症方面的文献中,其中7篇为中文文献,18篇为外文文献,最早是1980年Watters等人对5名10~11岁的自闭症儿童运用慢跑进行干预[17],最新是2016年国外研究者利用乒乓球、空手道以及蹦床等对自闭症儿童进行的干预。干预次数以及干预时间各有差异,同样干预的效果也各不相同。起初,运动锻炼的干预较为简单化、机械化,例如:跑步、kate训练、骑自行车等。随着各国各地对自闭症的重视,研究学者开始采用多元化的干预手段,例如:韵律体操、适应水中运动、户外运动、体育舞蹈、水疗法、有氧运动等。在研究运动锻炼对自闭症干预效果的研究中首先要评估自闭症患者的身体素质以及运动能力的水平。
语言沟通与人际交往是一种基本技能,而语言沟通及人际交往障碍是自闭症患者的一大主要特征。经常会表现出对他人不感兴趣,不与他人交流。目前也有研究表明活动锻炼的干预能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障碍和社会交往障碍:丹豫晋等人对2名5岁的自闭症幼儿(一名为男孩为自闭症倾向,一名为女孩重度自闭症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非教学时间的运动锻炼干预,干预后观察结果表明,两名幼童在语言沟通方面都有很明显的提升,开始出现主动沟通的情况,但在智力方面没有明显的进步[18]。张志勇等人,先后在2010年以及2012年对3名自闭症儿童(9岁、10岁、13岁)在体育课中进行了体育游戏及基本身体动作练习方面的运动锻炼干预,干预后观察结果表明社交性沟通行为明显改善[19-20]。2011年邓淑红对一名9岁的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3个月,每次40分钟,以体育游戏为主的运动锻炼干预,用自闭症儿童沟通行为量表进行前后评估。评估结果表明,语言沟通次数增多,在社会交往方面有明显的进步[21]。2010年Pan等人对16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10周的游泳运动干预[22],分成两段研究过程,干预后两段干预过程都表明其社会交往沟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自理能力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之一,其改善也是自闭症儿童所要面临的一个重难点,武月丹等人曾对14名自闭症儿童进行了为期4周,每周5次,每次19分钟的水中运动干预,干预结果显示1L-1beita血清水平降低,其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改善[23]。以上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语言沟通及社会交往和自理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反复重复一个动作的刻板行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另一个主要特征,早在1980年Watters等人对5名自闭症患者进行慢跑活动干预,每次8~10分钟,干预后观察结果显示,其刻板行为明显减少。1984年Kern等人对3名自闭症儿童(7~11岁)在干预人员的陪同下进行了中等强度的扔球以及慢跑的运动干预后,其刻板行为较大程度得到了改善[24]。
以上研究表明,通过运动干预后自闭症儿童的反复重复单一动作的刻板行为以及自伤行为减少,与此同时语言沟通、社会交往和自理能力得到提升。
四、运动锻炼改善自闭症的机制
(一)刺激强化机制
Watters在其研究中也曾提到过刺激强化,对干预后刻板行为减少现象进行了解释说明。自闭症儿童由于大脑组织结构不完整,不能感受到一些来自外面的刺激,为了感受这种刺激就需要通过例如拍打,摇晃,撞击等方法来感受。刺激强化机制让活动锻炼的某些动作与重复刻板行为有着相似之处,例如走步中的摆手、抬手和刻板行为中的拍打以及摇晃自己的身体等相似,使自闭症儿童能够产生类似的感受刺激心理及生理的体验,也就是说自闭症儿童刻板行为的减少源于对外部刺激感受的满足。虽然有些文献中会提到刺激强化学说机制,但研究尚未明确,仍在实验观察当中,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二)大脑组织结构机制
从运动锻炼改善自闭症的作用机制方面来说,运动锻炼改进了自闭症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日常中动作的协同作用,也就意味着改善了大脑半球各功效区的协同作用。有研究表明,运动锻炼可以促进大脑半球的运转同时化、同步化,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25]。大约有百分之九十五的自闭症儿童,其小脑都处于非正常水平,然而小脑作为一个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不仅可以调节身体平衡,而且还能调节自主运动。因此运动锻炼的干预对于自闭症儿童小脑的发育具有良好的积极作用。也有研究证明,把自闭症患者的小脑部分完全拿掉,会呈现出一个典型的自闭症患者的各种核心症状,正是因为运动锻炼干预这种外部事物对小脑的充分刺激,使得小脑得到发展,从而使自闭症儿童在运动动作调节方面得到改善。近些年脑部研究发展快速,大脑组织结构假说也具有很好的前景性和发展性。
(三)神经化学机制
随着对自闭症的重视,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发地深入,研究者对于运动锻炼干预自闭症作用机制的研究也开始从神经化学方面入手,其中一个重要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开始被发现它对于自闭症学习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自闭症患者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改善和提高与BDNF水平含量有着密切的相关性。神经化学机制学说有助于钻研和探索运动锻炼对于自闭症干预的作用机制的研究,但更加详细的作用机制需要进一步摸索和钻研。
五、建议
运动锻炼干预作为干预自闭症手段中的一个,效果较为明显且具有积极正向的作用。运动锻炼的干预对自闭症儿童的康复产生积极的影响,但只是辅助手段,同时还要结合音乐疗法、语言训练等多种疗法,才能取得更好地干预治疗效果。
自闭症儿童的运动锻炼干预也要注意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适合的干预治疗及措施,综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加强对自闭症干预后的一系列观察。合理的运动,如拍打、体感游戏等,能干预刺激自闭症儿童大脑活动,对小脑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保证自闭症儿童的健康成长。
加强与高等体育类院校合作,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提高特殊体育运动老师的培养与训练,让老师更加了解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点,掌握自闭症儿童运动干预的技能。自闭症儿童需要社会的更多关爱,家庭的更多支持,因此需要建立紧密的家庭和社会共同合作关系,帮助自闭症患者在康复路上多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