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

2021-03-25肖淬文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笔墨山水画技法

肖淬文

(忻州师范学院五寨分院,山西忻州 036200)

相较于西方风景画,中国的山水画更注重意识、思想及理念的精确化和立体化,注重意境的传达和表达,关注“写实”和“写意”在空间营造中的价值,而西方的风景画则关注意识和理念在风景描绘中的“异化”和“印象”,关注画家的情感与主观在画面中的具体呈现。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山水画是“意境化”的绘画,而西方风景画属于“视觉化”的绘画。在空间营造的过程中,山水画能够依托“留白”技法的灵活应用,延伸“空间”的内涵,使绘画空间呈现出“空”的状态,即“若有若无”的艺术状态,以此丰富山水画空间营造的思想内涵。

一、中国山水画的空间理念

空间主要由高度、宽度、长度等要素构成,是承载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要素的载体。而在绘画艺术领域,山水画所呈现的空间意识,主要源于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其评判标准、审美取向、表达方式、认知及感觉都受传统哲学理念的影响。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是有关人的价值、意义、存在的学说,是从主体意向和情感需求的角度出发,探究人的意向活动及人生意义的思想和理念。该理念能够将自然人格化,将人客体化,并从主体意蕴的角度出发,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思维定势,即“万物皆备吾也”[1]。所以在山水画创作的过程中,艺术家的思想底蕴是以主观体验和主体意向的角度出发的,能够将自然与人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此实现山水画的思想表达。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画家的笔墨渲染,能够呈现客观事物的外在机理,但在客观呈现的过程中,画家却往往注重“意境”的营造与表达,因此,事物的外在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又决定了绘画空间的表达形式(若有、若无的“意境”空间)。譬如在部分的山水画中,审美客体很难确定画作的空间边界,无法明确空间内所蕴含的元素。但在联想与想象的作用下,这种空间“空白”,又得以弥补和补充。而西方风景画,则将空间中的所有事物、特征及特点全面而完整地呈现给审美客体,缺少了“遐想”的情趣。在创作层面上,中国山水画能够将描绘对象看作一个统一的时空或系统,能够通过把握空间和时间的关系,描绘出自然风景的“神”与“韵”,因此,透视法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的应用较为少见,更多地注重山水画的层次感与结构感。譬如三元法的有效应用,能够使“人”与宇宙、自然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而平远技法的应用,则将作者的心境、自然的表里,呈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浓淡、强弱、疏密、虚实、轻重、大小等空间元素的应用下,山水景观的结构特点和艺术特性得到了彰显,创作者所描绘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得到了有机结合,进而使山水画的空间成为精神、物质、思想及理念的载体。但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又是历史发展与文化变迁的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空间营造上,将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征和文化机理。

二、空间营造的时代演进

中国山水画的艺术思维和空间理念源于华夏民族的思维方法与独特观察,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哲理,是我国儒道释理念共同影响的思维结果,能够为山水画的创作与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基础,可以使审美客体和艺术家在想象力、修养、经验及阅历上得到交流和延伸,丰富了山水画的空间层次与审美深度。首先在山水画的萌芽时期,画家认为自然景观的转变与人生境遇的变化是生命感受的契机,是情绪变化的诱因。因此,山水画应成为心灵表达的平台和客体。所以在《天问》《画云台山记》等著作中,作者都强调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注理想与山水之间的联系。而在具体的空间营造中,自然的深度和空间并没有得到真实而准确的呈现,树木和山石却成为“人类心境”的装饰。而在《画山水序》中,山水画中的自然风景,虽然接近真实的自然环境,但远山和近坡的空间关系,则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味,所以该时期的空间理念,主要是以心境表达为主的,注重象征符号与笔墨技法的意境化表达。其次在成熟时期(唐末、北宋),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理解和认识得到了不断深化,“取势求真”也逐渐成为空间营造的基本要求。譬如李思训便不满传统空间营造的理念,认为“传统的绘画表达”,难以呈现自然的生动和深邃,无法描绘出自然真实的空间韵律。[2]而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墨、笔、景、思、韵、气等“六要”,并将“图真”作为山水绘画的基本目的。但这种“图真”,并没有要求艺术家要真实呈现山水自然的机理,而是要描绘自然山水的 “形”“神”“气”“韵”“势”。所以在空间营造上,需要注重“笔墨技法”的灵活应用,注重空气、光线所呈现的空间错觉,即通过线条、笔墨及山水要素的灵活应用,使自然风景的“神”与“韵”得到完整的呈现。最后在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山水画注重对心理想象的追求,关注山水细节的构造,关注山水机理与自然情趣的有机结合。因此,在笔墨技法的应用上,逐渐呈现出变幻莫测的特征。而这种自然描绘与空间建构的“图细”追求,使空间意境的建构也愈加细致、细腻,使艺术家的思想、理念、心境及山水自然的“神”与“韵”得到更全面的呈现和传达。而在明末后期,中国山水画在空间营造上,注重笔墨痕迹的印象化和图式化,能够将创作理念与空间营造范畴从真山真水转移到艺术表达的层面上,通过写意的方式,延伸空间的层次感。譬如在《仿子久秋山图》中,写实山水构建了作品的表层世界,而被烟雾笼罩的风景、气韵,则构成了作品的里世界。而“里世界”的呈现和表达,又充分应用了“写意”和“布白”的技巧。因此在历史沿袭的层面上,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经历了心境、图真、细致、写意等发展过程,能够将我国传统的哲学理念和思想学说有机地融入到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但在近现代,艺术家通过引入西方思想及透视技法、笔法,丰富了中国画的空间感,使中国画在三远法、写意法及传统笔墨技法的支持下焕发出新的生机。譬如利用焦点透视和古典写实,能够转变中国画的空间机理,使真山真水的灵动感,完整地呈现出来。而笔墨技法的符号性特征,又使传统的退魔法、缩墨法、积墨法在材料生宣中更具层次性和变化性。

三、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技法

(一)远近技法

远近法是中国传统透视法的实质,关注景观的大小、远近及空间的层次关系,是营造山水空间的重点,是通过视点观察,确定空间层次、内涵及意蕴的关键。能够通过把握创作主体与描绘对象的情感联系,拓展物质空间的精神视域,使山水景观与创作主体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然而远近法的深度延伸却不受现实世界的控制,拥有较强的主观性,能够通过浓淡、强弱、疏密、轻重、大小、虚实、远近的空间因素,优化形态与形态之间的关系,突出自然景观的结构特征及精神内涵。而在意境营造的过程中,能够使布白与高远法充分地结合起来,形成意蕴深邃的山水情景,极大提升山水画的氛围感、空间感和意境感。[3]

(二)布白营造

布白是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要素,是空间营造的关键,同时也是延伸山水画空间范畴的关键。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留白营造也称为“写意营造”,是通过造境艺术的方式提升作品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使三远法的空间感得以升华和优化。然而在布白营造的过程中,艺术家能够通过强调笔墨技法、山水细节及精神情感的抒发与营造,使山水的姿态成为意境营造与艺术联想的依据。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布白的关键,在于笔墨技法的应用,在山水景观整体的呈现特征及特性,在于“情”与“景”的具体呈现。而通过布白技法的应用,也可使山水画所蕴含的精神理念、审美情趣、精神心境及自然风韵得以映衬和烘托,得以呈现和聚拢,进而深化山水画的思想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层次。

(三)笔墨技法

山水画拥有形式各异的笔触特征,能够将山石树木通过细腻的笔触呈现出来,使不同的艺术符号,通过笔墨组合的方式,重复生成、有序排列成“新”的整体。而通过墨韵节奏、笔线组合及虚实对比等方式,可以帮助艺术家形成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使空间意象、逻辑层次呈现出系统性、规范性、变化性的特征。譬如以水为气、以墨为形的渲染技法及以详略、藏露、掩映、远近、繁简、疏密、浓淡为特征的用笔方式,能够优化并映衬已有的水墨景观,使气在形态变化中,呈现出丰富的“神”与“韵”。并在细致化与个体化的笔法中,艺术家能够革新传统的山水画空间营造理念,呈现出全新的空间思维及空间意识。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营造注重对情感表露、自然风韵、心灵境况、自然意义的塑造,能够通过远近法、布白法、笔墨技法等艺术创作方法,营造出多层次、多内涵及多意蕴的艺术空间,使中国山水画拥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思想内涵及艺术理念,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山水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地位。因此在现代山水画创作过程中,我国应继承传统山水画的空间理念,使山水画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艺术理念得到更好地流传和发展。

猜你喜欢

笔墨山水画技法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笔墨童年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技法只是书法的一部分
荒诞化叙事的荒诞技法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