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2021-03-25朱胜凯
朱胜凯
(辽宁大学 沈阳 110036)
在汉语语境中,“红色”象征着前途和光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历史实践中,红色文化深深熔铸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中,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建立和发展人民政权、不怕流血牺牲的使命担当。红色文化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凝练而成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遗存和红色精神[1]。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战争与革命时代的转化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指出:“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2]。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以实现革命传统传承、爱国主义培育、思想道德提升三者有机统一。2021年,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一步加强了红色文化教育。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认识到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分析融入难点,掌握两者深度融合的方法和路径,切实发挥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和育人功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一、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开展红色教育,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对课程教学的优化和学生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契合,并为其提供了生动的教育资源。红色教育与“四史”教育密切相关,能起到优化课程教学的作用。
1.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达成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契合性。红色文化所包含的红色基因,如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相匹配,进行红色文化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相契合,学生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的内涵,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有利于立德树人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2.推进“四史”教育进课堂
历史是民族认同得以形成的最重要的教育手段[3]。红色文化是在中华民族革命史中形成并且不断发展的。红色教育与“四史”教育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有助于学生认同历史、认同红色文化。一方面,开展红色教育,同时把“四史”教育融入了课堂。高校推动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会对某一红色精神的孕育、形成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进行深刻分析,从而有利于“四史”教育进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另一方面,通过“四史”教育,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了红色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为红色教育提供了整体性的历史资源支持。从历史的角度解读红色文化,更有利于学生严密、系统地认识红色文化,从而在全面认识和理解“四史”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推进他们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有利于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有助于高校红色教育的开展。
3.助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播放红色歌曲、讲红色革命故事和英雄模范的光荣事迹等形式,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让他们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佩的情感,深刻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并思考红色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具体践行方式。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想教化。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侧重于理论灌输,是对简单直白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在自我探索、自主感悟的学习过程中实现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并内化红色精神,能发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4]。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从而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修养。
1.有助于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产生于革命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坚守,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取得胜利,中华民族才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学生了解红色文化形成的背景,有助于他们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地位,有助于他们坚定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2.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务实精神
党团结和领导人民反对本本主义,在困境下开拓进取,结合中国国情开辟中国革命道路,并取得了革命胜利。那么,理论联系实际的务实精神就是红色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他们树立务实精神,活学活用,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推动实际工作目标的高效达成。
3.有利于艰苦奋斗精神的培育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无数革命先辈的英勇奉献,离不开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广大青年一定要矢志艰苦奋斗[5]。高校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助于他们在物质资源丰富的新时代,提高奋斗意识,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制能力,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在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化,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承的过程[6]。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红色文化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有利于保护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与丰富的物态资源关系密切。这主要包括:重要会议会址,革命战争遗址,革命战士用过的枪支弹药、生活用品等,以文字形式呈现出来的革命会议记录、革命纲领、革命家书和标语口号等。这些物态资源反映出革命先辈热爱祖国、忠于党和人民、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教师通过图片或视频来展现物态红色文化,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革命的艰辛,感悟革命先辈伟大的红色文化精神,有利于呼吁学生保护物态红色文化,促进社会提高保护红色文物的意识。
2.有利于挖掘红色文化
把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教育资源,不仅可以促进教育工作者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寻找与解读,而且能够促进红色文化事业和红色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者、红色文化事业从业者、红色文化产业从业者也会深度挖掘和整合红色文化资源,使红色文化资源得到优化,进而促进形成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持续发展的良性局面。
3.有利于弘扬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容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它所反映的红色基因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相匹配。高校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必然会对红色文化进行新时代的解读和转化,挖掘其中的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与时代要求相匹配的价值追求,尤其是提炼红色文化中的爱国精神,升华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把现代性转化的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从而赋予红色文化新的生命力。
二、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
新媒体的迅速兴起和发展,使信息技术融入了当今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在方便信息交流的同时,也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有待优化。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的意识不强。以上三点是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难点。
(一)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带来杂音
当今时代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各种信息借助新媒体实现快速传播。高效、便捷、共享的信息交流方式,开拓了人们的视野。然而,新媒体环境下广为传播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对红色文化教育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
1.部分学生历史认识存在偏差
高校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历史事件与英雄人物。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恶搞、鬼畜等形式亵渎红色文化作品,诋毁革命烈士光荣事迹,这就需要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要依托,积极应对新媒体冲击,纠正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错误认识。
2.不利于学生树立整体的历史观
新媒体传播信息讲求高效,这就使得网络作品短小精悍。高校学生浏览红色文化短视频、短文等,虽然有利于他们高效地学习红色文化,但是获取的这些碎片化信息不利于他们树立整体的历史观,容易造成认识错乱的现象。因此,迫切需要开展红色教育,使学生树立整体历史观。
3.分散了部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的学生对教师通过简单直白的说教来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不太感兴趣,没有做到专心听讲;其二,有的学生热衷于在课堂上通过手机来浏览其他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信息,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较少参与课堂互动。因此,高校迫切需要运用网络新媒体优势,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红色教育的吸引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红色文化。
(二)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有待优化
校园红色文化环境有待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力度有待提高,必要的融入机制有待完善。只有不断优化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才能逐步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实效性。
1.红色文化教育的环境开发不充分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必要的校园文化环境支持。部分高校的校园环境建设中没有充分体现红色文化以及红色文化精神,对红色文化教育的环境建设不够重视。较多高校只注重校园红色文化的物质环境建设,忽视了校风、教风、学风等校园红色文化的精神环境建设。长此以往,自然就难以形成整体性、立体性、持久性的校园红色文化氛围,不利于红色文化多层次、多角度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部分高校的红色文化教育顶层设计力度不够,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不够重视,学生缺少与红色文化的互动性交流,既不利于调动他们多感官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利于他们领会和践行红色精神。
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力度不够
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技巧与大数据时代相脱节,红色文化资源的呈现形式过于单调,较少运用网络新媒体来展示红色文化,忽视了当代大学生乐于使用网络新媒体接受信息。另外,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现代解读也不够。比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仅注重讲授某一红色精神产生的历史背景、重要英雄人物代表,而忽视讲授红色文化对当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意义等。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自主探索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领会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践行红色精神的新时代要求。
3.必要的融入机制尚不健全
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力提升、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课程思政这三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力素养的持续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不利于他们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以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二是教师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够,地方红色文化开发机制不完善。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当地红色文化相脱节,就不利于红色文化教育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做到充分、真切地领悟红色精神。三是部分高校虽然重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是没有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作用,造成了红色文化教育仅仅局限于思政课堂而缺少整体教育氛围的状况,不利于形成红色教育合力,削弱了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三)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把握时代发展要求的意识不强
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并且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两个大局”时代背景下,高校红色文化教育仍然面临着氛围不浓,把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要求的意识不强等问题。
1.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把握不够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家间的意识形态碰撞更为激烈,部分国家通过输出文化作品隐蔽性地传播意识形态。由于部分大学生对日韩文化、美国文化渗透的个人英雄主义津津乐道,因此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及时引导,讲好英烈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以应对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
2.对人的现代化培育要求把握不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不仅对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为实现人的现代化提出了新任务。人的现代化是对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现阶段的具体要求。红色文化凝结着正确的政治理想、高尚的道德诉求,这与人的现代化发展要求相契合。因此,我们迫切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平台,加强红色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对红色文化极端商业化的负面影响认识不够
市场经济模式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人们以利益为导向参与市场经济,非常容易忽略道德准则。有的企业和个人打着传播红色文化的旗号,实际在滥用英烈文化作品进行商业活动,谋取私利,容易使社会成员产生错误认识。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和教育学生,助力社会形成尊重红色文化、学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的新风尚,提高全员道德素养,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
三、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高校要实现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需要积极构建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增强红色文化氛围;创新红色文化教学,提高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完善体制机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推动地方社会资源和课程思政共同发挥红色文化育人合力,促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全方位构建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7]。因此,高校应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8],充分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为红色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推动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1.构建校园红色文化物质环境
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校园的建筑、雕塑、园林建设中去,比如构建红色文化长廊,塑造英雄人物雕塑,培育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园林景观等。这些物质环境为学生造就了红色文化情景,可以直观地把红色文化观念传递给学生。
2.构建校园红色文化制度环境
高校应加强对红色文化中严守纪律等革命制度的转化和培育,并根据时代发展调整这些革命制度的内涵和外延,使其转化为高校规章制度中的具体要求,从而实现红色文化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和言行举止的规范。
3.构建校园红色文化精神环境
高校把红色文化融入校风、教风、学风之中,从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层面推进红色文化进校园。精神层面的校园文化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所在。红色文化融入其中,对铸魂育人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建设校园红色文化网络环境
高校需要搭建红色文化校园网络平台并加强网络监管,以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方面,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监管,致力于把错误的思想观念以及历史虚无主义的不良信息阻挡在校园网络之外;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运用好网络新媒体,顺应“微时代”要求,以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宣传红色文化,与学生开展红色文化互动。
5.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
社会实践、社会活动以及高校各类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的第二课堂[9]。在高校团委的领导下,依托学生社团,积极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文艺表演、文艺对抗赛、社会服务等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对他们进行红色教育,既增强了红色教育的趣味性,也实现了红色文化的思想引导与道德教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教学的创新性
以现代性转化红色文化,改革教育方法,重视人文关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文化教学。
1.促进红色文化的现代性转化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胜利的时代精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要对红色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以推动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创新。从红色文化中提炼出红色基因,把握革命理想、优良革命传统、优秀革命精神的深刻内涵,并根据时代的需要合理地调整其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内化红色基因,践行新时代红色精神,此外,还要在保留红色基因的基础上实现红色文化的话语转化,将红色文化中以革命式、命令式为核心特征的话语转化为建设式、互动式话语,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
以红色文化的学习模式和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为基本着力点,创新红色文化教育形式,提高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方面,构建探究式的红色文化学习模式。教师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搜索和整理某一红色精神的代表人物、发展历程进行红色文化社会实践,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分享、讨论过程中自主感悟红色文化的价值和红色精神的力量,将学生被动接受红色文化教育转化为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红色文化。另一方面,创新红色文化的呈现方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红色资源,比如,利用微视频、红色电影等红色文化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红色精神;利用红色歌曲、红色舞蹈等艺术作品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通过艺术效果增强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尤其是在在革命纪念日期间,教师更要把握契机,加强对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以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效果。
3.重视人文关怀
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10],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定期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把握他们的思想动向,了解他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关心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对其错误的思想认识进行及时干预、纠正。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出现的问题有选择性地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从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切入,以英雄模范为主线,进行红色文化育人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效内化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创造性地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效果。
(三)完善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机制
从教师培育、红色资源开发共享、协同育人的角度完善保障机制,为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基本保障,推动红色教育持续开展的稳定性、长效性。
1.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育机制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11]。要使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就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建立完整的红色文化资源学习机制和教师教学水平评比考察机制。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红色教育,高校应及时开展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红色文化教育及评比活动,如红色革命根据地游学活动、红色文化交流会议、红色文化教学比赛等。与此同时,高校还需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教学方法和网络新媒体运用的培训,促进教师讲好红色故事、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完善融入评价、奖励机制。评价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不仅要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况,而且在课后要重视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及其对红色文化的感悟情况。教师可以通过知识问卷测试、课后感受分享等方式,从知识层面和情感层面来考察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效果。学校要及时奖励表现出色的教师与学生,激发他们研究、学习、传承红色文化的热情,以此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2.完善地方和高校红色文化资源共享机制
地方和高校共享红色文化资源,建立较为完善的共享机制,可以促进红色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完善地方红色文化教育机制,推进高校与当地红色文化单位合作教学。高校可以与博物馆、史料馆、英雄人物故居等建立教育合作基地,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更加直观地学习当地红色文化,使红色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发挥当地英雄人物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另一方面,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红色资源的长效保障机制,推进高校与当地红色文化单位合作研究。红色文化单位可以为高校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高校应与红色文化单位积极合作,深入研究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的独特价值内涵,实现资源整合,推动资源共享,进而推进红色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深度融合,使红色文化绽放新的光彩。
3.完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
要实现红色文化“三全育人”的持续深入推进,高校就要不断完善红色文化协同育人机制。一方面,完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体制机制。例如,教师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并用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红色精神滋养学生,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科学实验中的挫折与失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与服务工作者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发扬红色精神,树立科学严谨、勤劳朴素、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作风,促进红色文化融入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形成红色文化协同育人、相互联动的工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