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频次分析的近代医家沉香使用规律研究
2021-03-25王资涵王爽秋杨念明白发平
王资涵,王爽秋,朱 垚,陆 明,杨念明,白发平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23;2.南京医中科技有限公司 中医药数据挖掘中心,江苏 南京,210029;3.南京上元堂沉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210000)
沉香是富含树脂的瑞香科植物,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应用历史。据2015版中国药典[1]记载,沉香来源于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有树脂的木材,经去除不含树蜡的部分后阴干制成,其味辛、苦,性微温,归脾胃、肾经,功效为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多用于胸腹胀闷、胃寒呕吐呃逆、肾虚气逆喘急等治疗。最早记录沉香的出处为晋·刘涓子《刘涓子鬼遗方》[2]中的“治瘭疽,丹砂服膏方”,与其同时期的还有《肘后备急方》[3]中的五香连翘汤和六味熏衣香方,指出了药用沉香有煎剂和外用两种方法。至五代时期,专营香药的波斯人李珣所著《海药本草》[4]中丰富了沉香的功效,提出“主心腹痛……宜入膏用”。《日华子本草》[5]则首次提出沉香补益之功,即“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暖腰膝,去邪气”。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6]首次提出“保和卫气”“有益无损”,指出沉香与乌药相须为用可增强行气之功。金代张元素则认为沉香“调中顺气,疗痛绞心腹”,并在描述归经时首次将沉香归为右肾命门。金元四大家之李杲[7]则认为,沉香“能养诸气,上而至天,下而至泉”。随着金元时期药物归经理论和脏腑辨证理论的逐步形成,张元素师徒将沉香功效引向补益“肾与命门”“脾胃”,这对明清医家运用沉香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医家大多围绕金元时期建立的“温补肾阳”“行气”“补脾胃”等功效而述,且延伸了沉香可用以补命门相火等理论[8-9]。
现代药理研究[10]表明,沉香具有镇痛、镇静、抗菌、抗感染、改善心肌缺血、抗肿瘤等广泛药理作用。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日渐广泛,有相关研究者将数据挖掘运用在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的剂型[11]、病症[12]、药对[13]、成药[14]、病机[15]等诸多方面,全面且多维度地总结了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前,运用数据挖掘技术解析临床沉香医案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结合文本数据挖掘技术,对近代医家使用沉香医案进行频次分析,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科学、有效地使用沉香,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检索范围,以“(SU=‘沉香’)AND(SU=‘国医大师’OR SU=‘名老中医’)AND(SU=‘验案’OR SU=‘经验’OR SU=‘治验’)”为检索式,检索时间设置为1985年1月1日至2017年7月30日,进行库内多维度数据检索,将数据结果导出为二级病种专库,对用药经验进行解构分析。二级病种专库数据结构为13个字段,依次为编号、姓名、年龄、症状、舌苔、脉象、病种、证型、病机、治法治则、加用方等。数据库导出后,对库中的医案信息进行规范、清洗。共采集相关医案论文41篇,并形成论文数据库。
1.2 数据库构建
在论文数据库的基础上,采用MedcaseVer3.8诊籍中医师工作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辅助平台,进行临床医案数据文本提取,提取专病医案58人次,154诊次,建立沉香专病医案数据库。医案纳入标准:① 处方中包含“沉香”主题词;② 首诊信息完整。医案排除标准:① 重复医案;② 处方中未见核心主题词。
1.3 数据预处理
选定沉香专病医案数据库,针对医案文本录入与研究数据文本提取过程中发现明显的症状、诊断、病机、证候、治法、药物、理化检查等数据源中的错字、别字、误字、异字及检查单位、剂量的错记、误记、漏记等非研究性数据噪点,进行溯源性预处理,达到降噪、优化的目的。
1.4 数据规范化
预处理后的医案研究数据库整体数据,按照研究分析算法类型的不同,进行数据规范化。规范化中医药术语分项集进行,症状、诊断、病机项集参照《中医诊断学》相关要求进行规范,药物项集参照《中药学》相关规定进行规范。数据规范化操作参考《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数据规范化标准》相关要求进行规范。
1.5 数据分析
本研究数据分析采用MedcaseVer3.8诊籍中医师工作室名老中医经验传承辅助平台的子系统XMinerV1.0中医药数据挖掘平台进行格式化和编码,并根据文本特征计算数据权重,参考《中医临床医案数据挖掘研究数据分析操作标准》操作执行数据降维、极值处理、标值调参以及挖掘运算分析并提供数据可视化表达。
2 结 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诊次总数共154次,其中男性诊次82次,女性诊次72次;男性患者占诊次总数的53.24%,女性患者占诊次总数46.75%;患者年龄最大79岁,平均年龄42岁。
2.1 中医诊断分布
沉香医案数据涉及中医诊断内容共20类,出现总频次149次,其中咳嗽出现频次最高为14次,哮喘、腹痛、喘证分别为13、11、10次,提示沉香临床涉及中医诊断范围相对较广,总体以气机不畅所致疼痛、脏腑功能失调居多。见表1。
表1 沉香医案数据的中医诊断分布(n=149)
2.2 西医诊断分布
沉香医案数据涉及西医诊断共20类,出现总频次85次,其中哮喘频次最高为10次,慢性支气管炎、失眠、肺气肿为8次,提示沉香临床涉及西医诊断范围相对较广,总体以呼吸、消化系统疾患居多。见表2。
表2 沉香医案数据的西医诊断分布(n=85)
2.3 临床症状分布特征
沉香医案数据涉及临床症状共20类,出现总频次451次,其中纳差、便秘频次37次,胸闷频次34次,腹胀频次32次,腹痛频次27次,大多为气机不畅所致,提示临床症状大多因气机运化失司、郁阻中下焦所致。见表3。
表3 沉香医案数据的临床症状分布(n=451)
2.4 舌象分布特征
沉香医案数据涉及舌象共36类,出现总频次314次,其中频次>10的舌象共8类,频次为265次,占全部医案舌象总频次的84.39%,频次数按苔白、苔薄、苔腻、苔黄、苔厚等递减排列,提示沉香医案涉及临床舌象范围相对较小,总体舌象以白、薄、红居多。见表4。
表4 沉香医案数据的舌象分布(n=314)
2.5 脉象分布特征
沉香医案数据共涉及脉象17类,出现总频次为249次,标列频次>7的脉象共7类,频次为218次,占全部医案脉象总频次的87.55%,频次数按弦、细、沉、滑、数、弱、迟等递减排列,提示沉香医案涉及临床脉象范围较为广泛,但总体脉象以弦、细、沉为主。见表5。
表5 沉香医案数据的脉象分布(n=249)
2.6 病机分布特征
沉香医案数据共涉及病机12类,出现总频次为80次,其中肝郁气滞16次,痰火壅结12次,气滞血瘀8次,肝寒8次。“痰”“火”在病理上往往同时出现且兼夹为患,均为体内停聚所形成的病理性产物,本研究暂时将二者统筹考虑。数据提示沉香病案涉及病位主要在中下焦,多在肝、脾、肾,且与津液代谢失调有关,多为虚实夹杂。见表6。
表6 沉香医案数据的病机分布(n=80)
3 讨 论
临床上沉香运用广泛,张梨林等[16]运用六磨沉香散化裁治疗94例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总有效率为87.23%。白金龙[17]运用蒙药沉香八味丸加味治疗130例气滞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总有效率为98.46%。忽日查等[18]运用蒙药八味沉香散治疗3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总有效率为98.65%。吕琪新[19]运用沉香化气丸联合多潘立酮治疗37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总有效率为94.59%。《素问释义》[20]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指出人体气机升降得宜则脏腑运化如常,若气机阻滞、升降不畅,则易使脏腑受累,百病因此而生。肺为华盖,居于高位,气机阻滞于上则易使肺气失于宣降而发为咳嗽、哮喘等;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位于中焦,故气机困阻易使脾胃气滞而发为腹痛、腹胀等;肾为先天之本,真阴真阳贮存之所,主摄纳,故气机停滞于下易使肾气失于固摄而发为前列腺增生等;此外,心主血脉,若气机滞涩于心,则易发为心绞痛等。沉香具有调理气机之功,临床常与他药相须为用,以增强疗效。若焦气机不畅而致肺气不宣,可用沉香配伍麻黄、厚朴等,恢复肺脏气机升降之功能[21];如气阻中焦而产生腹胀、消化不良等,可用沉香配伍木香、香附、砂仁等调理气机的药物[22]。由此可见,对于气机失调所导致的脏腑诸症,灵活配伍沉香可以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本研究沉香医案相关数据的频次及频率分析显示,临床使用沉香的适应指征在总体上为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中有肺气上逆所致的肺系疾病,此时可用沉香以降气平喘;气机阻滞所致的疼痛如痛经等,可用沉香以行气止痛;脾胃虚寒所致的腹痛、呕吐等,可用沉香以温中止吐。由此可见,沉香对于因气机不畅所导致的肺脾两脏的疾病较为常用。本研究运用频次分析技术解析近代医家运用沉香的医案数据,梳理沉香使用“脉络”,对临床合理运用沉香具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