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室王爷的命运
2021-03-25王丹誉
王丹誉
严格地说,只有被封为王爵的人才能称王爷。而实际上,因为皇帝的儿子和兄弟们基本都能封王,他们的子孙也可以继承王位,因此“王爷”就成了对宗室男子具有吹捧性的统称。
皇位在传承过程中,有的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有时立长,有时立嫡,有时立贤,有时立功……这些都是制度,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莫衷一是。因此,凡是宗室之中男子,因为种种不可预料的原因,都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禁锢、优崇(养),“亲亲睦睦”……皇帝煞费苦心对宗室采取各种措施——软的不吃,就来硬的,实在不成就软硬兼施,使尽浑身解数——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既想利用宗室王爷们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又要防范他们不至于威胁到自己的帝位。
这样一来,随着当时局势发展,特别是充分吸取前朝宗室政策的经验教训,校正前朝并制定本朝的宗室政策,往往会矫枉过正,从而导致了本朝宗室政策出现新的问题。于是,历代皇帝与宗室王爷的斗争此消彼长,宗室王爷的命运也因此而从天堂到地狱而循环往复。
从西汉“七国之乱”到西晋“八王之乱”,直到封建制度在中国的最后灭亡,宗室王爷们始终没有放弃对皇权的觊觎,祖宗们原本想让他们帮助加强皇权的梦想,却阴差阳错地变为夺取皇权的
朱棣当皇帝之后对藩王实行养尊处优的政策,但其核心却是以“不临民、不统兵”为原则的。这就成为大明帝国日后的祖制。这样一来,虽然藩王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再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但对宗室的优养形成的沉重负担,最终成为把帝国拖入灭亡深渊的绝症。
噩梦。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王爷算是历史的幸运儿——他就是明代的燕王朱棣,后来的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自己以藩王之身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的皇位,总怕自己的后世子孙再以此为例,向自己的嫡传后代的皇帝发起挑战。于是,他设想出一种既保证诸王无力问鼎皇权,又不能亏待他们的办法。真有这样两全其美的好事嗎?
朱棣当皇帝之后对藩王实行养尊处优的政策,但其核心却是以“不临民、不统兵”为原则的。这就成为大明帝国日后的祖制。这样一来,虽然藩王在政治和军事上不再对中央皇权构成威胁,但对宗室的优养形成的沉重负担,最终成为把帝国拖人灭亡深渊的绝症。
明末无论是与农民军打仗还是与关外清兵作战,节节败退的重要原因是粮饷不济。试想,如果少供给宗室一点禄米,也许大明日后不一定会是如此悲惨结局。
无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王爷们总是在皇权的股掌间玩命,全力与皇帝博弈,在极权的诱惑和剑拔弩张之中疲于奔命,在冷酷无情与血缘温存的夹缝里谋求生存。偶尔,也有朱棣那样的历史幸运儿,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待他原本的同类——宗室王爷。
即使皇帝绞尽脑汁想出颁发“丹书铁券”,册封“铁帽子王爷”等不断变异和升级的办法,来调和宗室和皇帝的关系,但都终归无济于事,甚至事与愿违。因为,他们作为皇帝的叔伯、兄弟、子侄……这些离极权仅一步之遥的人,既是皇权的最大受益人,同时也是离帝位最近的窥探者,对极权的欲望永远是皇帝本人和这些王爷们共同挥之不去的灵魂毒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