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动学生课堂参与 提高数学实践效率
2021-03-24林小梅
摘 要:组织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配合,积极投身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训练思维能力,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参与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鼓励学生操作交流展示、追求学生原有基础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参与;提高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生才能够很好地分析数学问题,进而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训练手段。我们知道,任何科学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说,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好的办法莫过于组织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调动各种感官配合,积极投身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来。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扎实有效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深刻的学习印象,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由此而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有经验的小学数学教师会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在这样的思维训练课上,我们发现学生兴趣高涨,带着数学问题意识,积极投身于实践活动中来。课堂学习氛围浓烈,学习效果良好。可是我们的一些数学老师组织起数学实践活动课来,结果却是学生反应冷淡,效果不佳,这又是为什么呢?我們以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截然不同的教学氛围与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同。学生数学实践活动的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自然就好;反之亦然。所以说,要想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做的就是想方设法提高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参与度。
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数学实践活动参与度呢?
一、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是一门特别注重思维能力培养的学科。学生只有具备了较高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数学问题,以促进学科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所以说,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效率,训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了数学学习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从学习者角度出发,充分调动他们各种感觉器官的共同参与,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他们沿着问题指引的方向,动手操作,动口交流,用心思考,我们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一句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高不高,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就高;反之亦然。
我们都知道,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新型高效的课堂学习方式中,学生的课堂学习主动参与程度是先决条件。没有了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学习,一切的课堂教学流程以及教学效果都将成为空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却发现有不少学生很难被充分调动起来,导致课堂学习氛围沉闷,学习效率低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的数学教师针对出现的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查找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通常而言,数学教师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一是从学习者情感角度出发,想一想学生的主动学习兴奋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触及学生的学习兴奋点;二是问题的提出是否准确巧妙?学生是不是善于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不是得于学生原有学习基础上的提升?三是学生是不是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他们是不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只有我们数学教师善于去发现学生参与度不高的问题所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被有效地调动起来。
二、 调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
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是我们的理想。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实现就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还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与悉心培养。这样的话,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学习才能做到有序、高效。
(一)强调问题引领
中国古代学者强调:“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数学领域,先贤的话语一样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为了调动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参与度,保证较高的学习效益,数学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问题意识。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通过学生小组间乃至班级间的相互解决问题,不管是得到帮助的学生还是帮助他人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的长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训练相应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开展学习,他们的学习行为就变成了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能力不断提升,享受到了攀登高峰的喜悦,由此而强化促进了主动参与习惯的养成。
高质量数学问题的提出往往是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的。以复习“平面图形的稳定性”知识为例。在复习过程中,如果我们数学教师通过图表的形式归纳了各种平面图形珠性质特点,要求学生进行实际理解,那么这堂课我们除了要表扬数学教师的勤奋之外别无所长。因为数学的概念与结论应该是由学生主动实践体会的,这样的话他们才能在感性的实践获得独到的体会,由此而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所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学生一些木条和螺丝,让他们自己去制作一下所学过的实践体会,然后再去摆弄、观察,亲身去发现各种实践,体会平面图形的稳定性,尝试着去解答图形稳不稳定的原因。只有这样,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才会提高,学习效果才会有保证。
(二)强调切身体会
俗语说:“靠近观察不如动手实践”。这句话讲述了两种不同学习方式的差距。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演就是强调学生的“靠近观察”,而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合作探究则是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从学习效率上来看,多种感官的综合参与要比单纯的听讲强得多。因此,我们小学数学教师要强调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动手实践”,注意培养他们动手、动口、动脑的良好习惯。这样的话,学生才会在动手实践中获得真切的体会,获得真知。
以教学“轴对称图形”章节知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实际例子。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器物,比如说纸蝴蝶、纸风筝或纸飞机等等。但是如果我们数学教师仅仅是满足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运用到“轴对称”几何知识的实例的话,那么学习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学生自己试飞一下折出来的纸蝴蝶、纸风筝或纸飞机,然后观察一下这些纸蝴蝶、纸风筝或纸飞机是不是飞得平稳?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才会进一步去思考“轴对称”的意义与重要性。他们也才能因此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形成理论高度,完成对知识点的系统建构。
三、 鼓励学生操作交流展示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思考”“操作”与“表达”,其实是我们对于某个知识能力的不同理解过程。由疑问而引发的“思考”当然属于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可能对知识有着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理解,这些理解或准确或存在偏差,都需要进一步的应验与纠正;“操作”是紧接着“思考”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验证,辨伪去妄,去芜存菁,形成自己个性化的学习成果;而“表达”则是成果展示的阶段。可不要小看这个阶段,因为有了这个阶段,学生能够在他人的质疑中反思,也能够在他人的不同做法中审视自己,进而调整自己的思路,形成自己进一步的学习成果,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不可否认,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数学教师是非常不重视学生学习成果的“交流展示”环节的,往往会误以为费时无效而剥夺学生交流展示的权力。殊不知,其實学生是特别希望能有个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事实上,留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展示的时间恰恰是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能够有机会去表现自我,在充分的交流展示中总结经验教训,用于深化对章节知识的理解,便于提高数学思维能力,指导接下来的学习。所以说,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表达”环节的组织,同时注意引导学生之间的反馈
,促进他们的反思提升。
四、 追求学生原有基础提升
由于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思想性格、兴趣爱好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学生会在不同的学科上表现出个体的差异来。小学数学也是如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正视这些事实,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以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的提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通过分层教学与辅导,或是通过小组合作分工在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发挥他们的特长来加以区分对待,尽可能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这样的话,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面向整体,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才能得到有效提高。
学习任务的分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要。以学习“组合图形面积”章节知识为例,为了充分调动各个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小组成员间互教作用,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情境任务,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在某个大的情境背景下设置几道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基础与能力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对于那些学习基础较弱的,可以要求他们从头做起,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请教其他同学;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则允许他们直接跳过简单的题目。直接去解决难题,鼓励他们有更多的更巧妙的解决方法。甚至可以鼓励他们根据情境设计不同的问题,提交到小组或是班级层面进行探讨。通过这样的学习任务分层,不同的学生就都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获得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品世虎.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车向前.小学生数学主体性教学模式设计的对策探讨[J].中小学电教,2011.
[3]陆素玉.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应用研究[J].教育,2019.
[4]曾玉良.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思考[J].教育革新,2017.
作者简介:林小梅,福建省漳州市,漳州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