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核心素养考查特征例析与教学启示
2021-03-24徐圣伦
[摘 要]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新课程教学中要着力攻破的难点之一。借鉴过往的高考试题,从基础年级伊始循序渐进,通过改善教法、改良习题与完善知识结构,着力提升学生整体历史素养,是培育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史料实证;特征例析;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04-0068-05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将“史料实证”列为其中之一。新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史料的地位、作用,掌握分类、搜集、整理以及判断史料的方法,增强实证与证据意识,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认识。那么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高考呢?笔者认为借鉴以往高考中考查史料实证的有关试题,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为此,笔者进行初步总结,以期抛砖引玉。
一、史料年实证在高考中的考查特征及例析
有关史料实证的试题最先出现于2006年的上海高考试题中,之后每年都有。从2006~2019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可以总结出其有关史料实证的考查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对史料分类知识与多渠道获取有关材料能力的考查
史料分类乃史料理论的基础,是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历史常识,因此过往高考加强了對史料分类知识的考查。此类考题有:2007年广东卷第26题、2009年海南卷第34题、2014年江苏卷第24题等。
例1(2009年江苏卷第25题)(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历史为人类进化的记录。……最初是由考古学者从埋没地中的石器、土器、铜器等种种遗物或在洞窟内的壁画,阅读着历史的记录;还有人类学者从现在的蛮人生活里,看见了活活的历史记录;再有历史家从古代荒唐的传说与神话中,窥破了赤裸裸的历史的事实。
——[日]上田茂树《世界史纲》
请回答:据材料,探索历史奥秘所能依据的主要史料类型有哪些?
此题是以材料解析题的方式考查史料分类知识。考生根据材料中的分号以及史料分类常识,容易概括出“实物遗存、土著生活实录、传说与神话”等答案要点。
史料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以距离历史发生时空的远近为标准,史料可分为直接史料与间接史料。直接史料又称作一手史料或原始史料,它离历史发生的时间最短、距离最近,是亲历者或目击者的直接留存。与此相对应的是间接史料,又叫转手史料或二手史料,是转手后流传下来的史料。以史料留存者是否以存史为标准,史料可分为有意史料和无意史料,“前者是人们有意记述或传布下来的,后者是人们无意间留存下来的”。根据史料发现或使用情况,史料可分为旧史料和“在某个研究领域以往未曾发现或使用”的新史料。目前史学界最为普遍的划分方法,是根据史料存在形式将史料划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画音像史料四种。
至于“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有关材料”,就是要通过图书馆、档案馆、田野调查、网络、专家访问、教材甚至论文索引等途径去寻觅与探究与问题有关的具体史料。学生在了解这些渠道后,经过几次练习就能自主搜集史料了。
2.注重对从史料中提取有关信息能力的考查
最大限度地提取有关信息,是正确解答每道高考题的前提条件。信息提取不全面或不准确,史料的证据价值就无法被发现,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更是难以科学展开。
例2(2015年山东文综卷第39题)(材料中的图略)
1980年6月18日,四川省广汉县向阳人做出了一个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举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写好了(编者注:指向阳乡人民政府牌子),墨汁都还没干就匆匆挂上去了。”“在换牌半年多时间里,我连陌生人都不敢见呢。”
——肖开文(新牌子书写者,时任向阳公社文化站站长)
“这(幅照片)是后来补拍的。因为摘牌(编者注:指向阳人民公社牌子)很低调,当时广汉县委定了三条纪律:不准宣传,不准广播,不准登报。”
——陈元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1980年前后曾长驻广汉作农村改革调查与研究)
注:以上文字材料摘编自《四川日报》(2009年8月13日)
概括指出材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
该题是一道历史解释题,要求先概括历史信息再进行历史阐释。1980年是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对外开放大胆尝试、政治体制尚未转换之年。结合这个时代特征,可提取到材料蕴含的表层信息:向阳人摘牌换牌,人们对此低调。而其深层(隐性)信息是:人民公社体制开始被打破,政治体制改革已悄然进行;“左”倾思想束缚依然存在,人们对改革心存顾虑。
对于不同类型的史料,需要了解它产生的具体情境,需要掌握读懂它的技能,才能对它反映的历史信息形成准确的认识。很多考生由于对人民公社体制特征及其改革过程缺乏了解,对包产到户和三中全会关于农村改革的决定细节缺乏了解,对于“左”倾错误纠正情况缺乏了解,加上对材料深层信息缺乏挖掘技巧,导致只能提取表层信息,无力提取深层信息,更无法从社会背景、政治体制变革与“左”倾破除等方面做出正确阐释。
3.加强对一手史料辨析能力的考查
在史料分类中,理清一手史料含义对历史研究有特殊意义。此类考题有:2006年上海卷第38题、2012年上海卷第3题、2014年山东卷第38题等。
例3(2015上海卷第7题)
为研究三国时代的历史,某同学找来了电脑游戏《三国英杰传》、二十四史中的《三国志》、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三国》的影碟,其中属于第一手史料的是( )
A.《三国志》 B.《三国演义》
C.《三国》 D.《三国英杰传》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记述了从东汉末年至西晋初近百年历史演变,其作者陈寿曾在蜀汉和西晋担任高官;《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三国志》的宋元话本基础上创作的白话小说;《三国》与《三国英杰传》分别是现代人根据《三国演义》创作的电视连续剧和电脑角色扮演游戏。综上,《三国志》属于一手史料。
该题是典型的考查史料分类知识的题目,根据一手史料定义和四部作品的渊源关系,考生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关于史料是否属于一手,傅斯年先生提出的标准是看其是否经过中间人手修改或省略或转写,即我们现在常说的是否原创,只有原创才是一手。一手史料是有特定研究对象的,离开了特定研究对象来谈论史料的一手与二手是没有意义的。除此以外,“第一手史料当依据史料的留存状况来判定”。《史记》是研究西汉与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一手史料,但不是研究西汉以前历史的一手史料,因为据程芸在《本纪世家皆史记前已有》中的考证,在《史记》之前已经具有本纪、世家这种体裁的历史资料,《史记》在编纂中大量录用了这些资料,到后来《史记》所本史料亡佚而不可见了,故《史记》也被视为研究西汉以前历史的一手史料。二十四史中也有这种情况存在,但以此来断定《清史稿》属于一手史料则是不正确的,因为清档案还存在。另外,“当事人或经历者的直接记载”并非必是现场现时的记载,经历者其后的文字和口头陈述亦可,故回忆录“一般认为具有直接史料的价值”。
4.对不同类型的史料具有不同价值的认知能力的考查
相对于所有历史问题而言,所有史料地位平等、价值相同,但针对具体的历史问题,不同类型史料所具有的价值不同。此类考题有:2013年浙江卷第13题、2017年天津卷第12题等。
例4(2014年山东文综卷第38题)(部分)
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
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說《家》绘制的同名连环漫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鸣凤。(图文略)
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问题:(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该问旨在考查对不同类型史料具有不同价值的认知能力。乙、丙两个材料都与“20世纪初社会发展和女性解放有关”,要优先选择哪则材料则要看谁的证据价值较大。因为材料丙摘自报纸,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属于有意史料。文学作品往往存在虚构、夸张、变形等缺陷,还具有“史料零散、不系统”“时空穿越与错位现象比比皆是”“真实性与虚构夸张相混合,有时很难辨析清楚”的局限。因此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时应该优先选择材料丙。
史料类型不同,则价值不同。文献史料是研究历史、构建历史图像最主要的依据,但文献存有讳饰或诬妄的弊端。文化遗址是研究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凭借。口述史料中的神话、传说、史诗对研究其形成时期的社会心态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口述史料中的回忆录内容并非纯粹是对过往的客观记载,也包含着作者著述时的“看法、思想和感情”,反映了时代对作者的影响。图像史料能够展示大量的历史细节,但它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对其解读依赖于文献史料。考古、图像、口述和田野调查等史料可印证、补充、订正历史文献。
5.加强对史料实证中论证能力的考查
通过可靠的史料求得历史真实,是史料实证的最终目的;史料论证是通向这一目的的桥梁。此类考题有: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2014年山东卷第38题和全国Ⅱ卷第41题、2017年全国Ⅰ卷和Ⅱ卷的第42题、2018年全国Ⅱ卷和Ⅲ卷的第42题、2019年天津卷第13题第三问、2019年宁夏卷第42题、2019年全国Ⅱ卷第42题与全国Ⅲ卷第41题等。
例5(2018年天津卷第13题)(原材料略)
问题:(3)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该题是典型的史料论证题。首先要根据题意从材料三中提取观点,即“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崇拜者”,他全盘肯定西方的思想与价值观,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和全部儒家学派。这一观点是否准确,要用材料一、二的信息来说明。材料一中虽然严复痛陈中国八股取士与政教之非,广赞西学于西方经济、政治的重要作用,但对中国传统文化并未全盘否定,认为中国政教有些“是”;认识到儒学中有不可移易的道理,并非对儒家学派全部否定;学习西学的目的在于“归求反观”,以加深对儒家的理解。材料二中,严复受一战影响对西方文明深感失望,认为“孔孟之道,量同天地,泽被寰区”,主张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挽救人类危机。故材料三中对严复的评价不准确。
该题主要是考查史料实证素养中的论证能力,观点与论据是教科书所没有的,考生只能从三个材料中分别获取。只有把三个材料中的信息(主题)提炼概括出来,并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分析比对,才能够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正是史料论证题的突出特征。学生从材料中寻找论点与证据建立证据链进行证明的过程,也是培育自主意识、证据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过程。根据材料与论点论据的关系,史料论证题不完全相同于历史开放式论证题,前者论点与论据都包含在材料中,或者观点蕴含在材料中,但论据部分包含在材料中,部分分布在教材中,常以“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加以限定;论点或单一或多个。后者观点多个,论据多在教材中。其共同点是都要求论点切合材料、证论统一、自圆其说、论述规范。
6.侧重对史料整理和辨析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的考查
“对材料进行整理和辨析,判断其价值”,是史料实证的重要环节。规范的史料整理和深入的史料辨析,是史学研究和历史解释的前提和基础。此类考题有:2007年广东卷第26题和海南卷第33题、2011年浙江卷第14题、2013年全国Ⅱ卷第24题、2014年广东卷第38题、2017全国Ⅲ卷第27题、2017年天津卷第12题等。
例6(2017年全国Ⅰ卷第26题)(有改动)
下列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1)“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2)“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3)“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4)“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例6是整理辨析史料的典型题目。四条史料皆出自一手史料——《旧唐书》和《新唐书》。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当时皇帝是李渊,并非李世民,所以A错误。该役中唐军主帅为李世民,非刘文静,故B错误。关于唐军失败原因,(3)认为是刘文静被薛举击败所致,(1)(2)(4)认为主因在李世民,四条材料叙述不一,无法认定哪个说法正确,故D错误。因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由于宋代后国家对纂史进行了干预,记录者编纂文献时会有一定的取舍、润饰,所以史书关于同一事件的记述不尽相同,并非都是對史事的客观记录。在运用这类史料时需整理辨析,其法就是竭泽而渔、归类辨源、相互对勘、寻找异同,以判定其价值。官书私著皆如此,官书如本题,私著如北宋东京用煤问题与宋太祖死亡之夜太宗是否宿于宫中、是否凭遗诏继位等问题。除此之外,中国近现代史著与其所在时期的史观相关联,革命史观长期成为其选材的依据。其往往重点叙述农民战争与国内革命等,对经济与科技思想文化常常轻描淡写甚至忽略,造成历史结构严重偏斜,事件评价视角单一,故须辨析。辨析要点在于“厘清历史记载形成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因由”。辨析方法就是要把史实与述评分离,弄清史观与社会情势对历史编修的影响。图画音像史料辨析则需要从技术和内容两方面除去造假成分。
7.侧重对“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互证”的能力的考查
由于孤证不立,探究问题要求能够利用不同类型史料的长处进行互证。此类考题有:2011年浙江卷第14题,2016年北京卷第40题,2017年全国Ⅰ卷第26题、全国Ⅲ卷第27题等。
例7(2011年海南卷第33题)
探索历史的奥秘。
材料 《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成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成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中晚唐诗人杜牧因唐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撰《阿房宫赋》加以讽喻。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
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他们中有人因此认为,阿房宫不过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据《史记》等
问题:(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阿房宫被考古学者认为“是一座想象中的空中楼阁”的原因。
该题是文献记载与考古成果互证的典型。在杜牧名赋的助推下,后人普遍认为秦朝是因修建了阿房宫才招致速亡。文学作品一般被认为是研究历史的二手史料,但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根据想象创作出来的,是关于阿房宫的虚构夸张,故它不能够成为研究秦朝历史的史料证据。根据第一手史料《史记》记载,阿房宫未建成,从当代考古发掘中也没有发现此宫被焚烧的痕迹。经二者互证,关于秦朝速亡于阿房宫修建的结论是不可靠的,因此阿房宫被认为是“想象中的空中楼阁”。
史料互证是历史求实证非的重要手段,其按照史源的不同可分为二源互证(即二重证据法)和多源互证。文史互证,可佐证正史,如杜甫《忆昔》与“三吏三别”能够与正史互证唐朝的由盛转衰。官方文献与地方志互证,可为难解之谜求得答案。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藤田丰八根据《宋史》《宋会要》对宋代是否在上海设立市舶司存疑;谭其骧教授据明弘治《上海县志》中的两篇文章,肯定了宋末上海确有市舶司的设置;王国维先生通过文献与考古互证,证明了《史记》所载商王世系的正确;陈垣采用多元互证确定了玄奘西行始年……历史上很多重大历史疑难问题的破解都使用了互证法。
8.对在辨别作者意图基础上辨析异源异见史料真伪与价值能力的考查
此类考题有2007年海南卷第33题、2014年山东卷第38题第三问、2017年全国Ⅰ卷第26题、2018年江苏卷第11题等。
例8(2015年江苏卷第2题)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遠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琅邪石刻作为实物史料,是研究秦朝历史的直接证据,且与秦朝疆域直接相关,故可作为研究秦朝疆域的一手史料。《淮南子》等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纠集其门客为反对汉武帝推行政治改革、以诸子百家学说精华为素材集体编写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既不是历史文献,更非颛顼、禹与殷朝的直接记载,因此不能够作为其时中国疆域的证据材料。这与例7中不能够把《阿房宫赋》作为秦亡致因的证据类似,因为杜牧写此赋的目的在于讽谏唐敬宗,而不是将阿房宫的真实情况记录下来。故运用历史材料首先要辨别不同史料的真伪。
史料实证中的史料比较分析与历史阐释题中的史料比较分析,虽然都以史料为载体,为历史解释作铺垫,但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旨在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确定史料的一手与二手、有意与无意,找出史料的长处与不足,建立证据链,以为求真使用;后者选用的史料通常是真实可靠的,不需要筛选,旨在通过提取两个材料中的信息并比较之,从而发现同质事物不同阶段的变化发展趋势,或者是异质事物的异同,以此作为后面解释(异同原因或影响)的立足点。这是史料实证中常混淆的一个问题。
二、教学启示
1.以新课标为本,重视史料实证的理论与方法
史料实证,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作证与证明的方法、原则与态度。过去先行课改区很多考生由于没有史料实证理论的支撑和系统训练,所以在解答有关问题时常常无从下手、无所依据。现在新课标已经提出了史料实证的概念、课程目标与学业质量标准等内容,并将其列入高考的考查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史料实证理应受到重视。教师只有超前掌握史料实证理论,在教学中才能有的放矢;只有准确把握史料实证素养四个水平的关键表现,才能将其融入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中去。学生只有掌握史料实证有关理论,才会思有所依、论有所据,规范科学地解答与史料实证有关的问题。
2.以教材与教参等为依据,循序渐进培养史料实证能力
历史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工具。新课标是教材编写、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故培育史料实证素养要以课标为依据、以教材为依托。首先要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由于高中基础年级学生的历史基础薄弱,史料实证只是新课程目标和核心素养之一,故基础年级的历史教学既不能回到过去完全使用讲授法,也不宜采取以史料为基础的史料教学法,而应该采取以教授教材内容为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为辅的教学方式。其次,要注重辅助板块的开发利用。应该“把辅助板块纳入它与正文组成的有机整体中加以考察,置入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系和内容中探究”,对教材中的史料实证题加以适当改编;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批改讲解与指导,绝不能把答案直接印发给学生让其自查自纠。再次,要按照评价要求有序训练。具体来说,要准确把握四个水平的关键表现,了解必修课程侧重水平1、2,选择性必修侧重水平3、4。在高三复习时,一方面要根据主题对教材中的史料实证内容进行整合、拓展与深化,另一方面要以高考题为参照精选史料实证题,让学生开展针对性训练。如此循序渐进、日积月累,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方可育成。
3.完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提高历史整体素养
从例题分析中可以看到,史料实证每个环节都受到理解能力、知识结构、技能方法、历史思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体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既影响史料的发现,也影响史料的辨析、互证、筛选以及历史求真。因此要培育与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就必须完善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树立“大历史观”和“学科融合”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张秋升.论无意史料与历史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5):96-103.
[3] 赵世瑜.新史料与新史学:机遇与挑战[J.]浙江社会科学,2012(10):125-131.
[4] 徐圣伦,胡军哲. 在高考试题中重新理解历史知识:以2015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39题“人民公社体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2016(4):63-65.
[5] 朱伟明.关于历史研究中一手史料的几点辨析[J].历史教学(中学版),2013(3):47-51.
[6] 齐世荣.谈回忆录类私人文件的史料价值[J].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辑刊,2011(12):14-37.
[7] 张秋升.小说的史料价值及其局限:以《老残游记》为文本分析刘鹗的为官理念[J].理论与史学,2015(12):180-213.
[8] 邓小南.历史研究要强化史料辨析[N].人民日报,2016-5-16(16).
[9] 徐圣伦.课堂教学中如何用好教科书的辅助板块:以岳麓版历史必修一为例[J].历史教学,2009(10):60-62.
[10] 徐永琴,何成刚.高中历史史料实证素养水平1—4解读与教学建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2):45-51.
[11] 张秋升.说史料发现的三个层次[J].齐鲁学刊,2013(5):35-40.
[12] 徐圣伦.山东卷与全国卷的差异及教学启示:以2015年全国Ⅰ卷与山东卷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6(22):108-111.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