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2021-03-24邹芳龄
摘 要: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当今,在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理论对于终身教育、素质教育、小学教育内容等方面仍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小学教育
一、 引言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和杰出的民族主义者。他的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小学是教育的基础,如今的教育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深化当前教育改革,对于当今的小学教育来说依旧是意义深远的。
二、 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主要有三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具体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提倡以人的生命为教育内容,接受生活实践中的教育;“生活即教育”是生命教育理论的主体,是对教育本质的诠释。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命题是“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指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和学者官僚之所以不承认这一点,是因为他们有专门的学校供其子女接受特殊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和不平等的教育,并提出“社会就是学校”来促进普及教育。“社会与学校”应将“学校中的一切扩展到伟大的自然”。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命教育理论的教学理论。用陶行知的话说,“教学做合一”是对生活现象的解释,即对教育现象的理论解释。在生活中,要做某件事是要做的,要学会改善自己,并要教人影响人。教学和做事只是生活的三个方面,不是每个方面不联系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以农业为例,指出了农业问题,如果您想在田野里做,就必须在田野里学习和教导。陶行知认为,“教学做统一”不仅是一种生活方法,而且是一种教育方法,其意义在于教法要根据学习方法而定,学习方法应根据方法做。“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作为中心”。因此,陶行知特别着重于从“做”活动中获取知识。“教学做合一”,强调学做结合。
三、 生活教育理论对当代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利于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格朗格在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促进成人教育国际会议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一词。终身教育是一项全球性的教育运动。近年来,中国的初等教育还应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陶行知的生命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改变以书本为基础的传统计量标准,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摆脱教师对教材的完全依赖,使教学内容以生活为导向。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可以实现合作:第一,教师应不断拓宽视野,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将教学内容转变为日常生活似乎很简单,但这意味着教师必须面对未知的问题和许多意外情况。它不再是传统教科书的内容,并且可能存在各种未知问题。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意味着传统的教学材料不再允许教师学习,教师必须探索一整套严格、科学和准确的知识体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拓宽视野,教师才能及时给学生正确的答案,成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其次,对于学习者而言,以生活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观察,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用双眼去发现知识,并在课堂上积极与老师合作。
现如今,江苏省语文教学中,不再使用苏教版教材,而是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对于广大熟悉苏教版教材的老师来说,这种变化,是一个新的挑战。需要老师从头开始,从头钻研教材,结合课程标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一方面体现。所以,在新时期,我们仍需遵循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积累,把更好的东西教给学生。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道: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从此,素质教育便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根本特征是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个模拟考试经常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这通常被困在传统的单一模式中。大多数学生由于害怕犯错误而很少主动回答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即使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大多数老师仍然无法将两者融合。他们只是将语文教学局限于短期课堂教学。人生是一本“大词典”,课堂教学通常是没有联系的。学生无法理解汉语学习的重要性及其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素质教育中,难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陶行知先生曾在文章中提到,应该释放儿童的创造力。如果教育者想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他们必须认识到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认知不能停留在理论或表面上。它应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渗透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营造和谐宽松的汉语学习环境。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参加各种教学活动,并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语文教学实践。
目前,多数小学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仅为教学对象而存在。那么,在這种语文课堂中,学生单方面听老师灌输知识,却没有做到真正的用脑思考。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会受到伤害。语文课堂也很难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享受学习语文的乐趣并体验人文精神。在某种程度上,它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的培养。
在实践中,教师应让学生完全融入课堂。陶行知提出的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的建议,要求教师从领导者到指导者适当地改变其职能。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适当的上课时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作用。这时,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领导者”,组织实践活动,解决学生实践中的问题。更多程度上是一个引导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如教科书戏剧、话剧、诗歌演唱和其他形式的教科书内容二次创作,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果能在课堂上表演,会更加有效果。
教师还可以利用每周的上课10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大型购物中心的广告标语,超市中的商品名称和包装商品,最近读过的报纸和杂志等,这些都成为了学生的字典。从长远来看,学生可以自觉地注意周围的事物。通过不断积累,学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意识,扩大知识面并提高他们的素养。聆听和交流的能力也可以得到充分发展。以此达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有利于全面优化小学教育内容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学生用的教材编得好不好,是否符合学生生活教育的需求,只需要用三种标准衡量和判断便立见分晓。”这对优化和调整小学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首先,这取决于小学教材的内容是不是好的。还取决于教材是否可以指导学生良好的发展,以及他们是否具有感染人格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还说过:“中国学生的双手在旧教育的毒害下已经瘫痪,一本好的教材,可以使中国学生已经瘫痪的废手变成具有创造力的巧手,能不断带给学生精神上的启迪,使学生有一双万能的手。”实际上,一个好的教材还应该指导学生的思想进步,看教材是否可以引导他们用脑子去深入思考问题。数千年来,中国文人的思想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缺乏进步和创新意识。一本好的教材应具有引导人们创造价值,看是否有可以被引用的能力。引导人们进行探索和创新,可以指导学生追求新的价值观。陶行知说:“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中国缺乏创新。”促进小学生身心与大脑的融合,提高小学生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一本好的教材是对学生思想的指导,可以促进学生的头和脑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现在我们使用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与之前苏教版教材有很大不同。以往一年级新生入学后都是先学拼音再学汉字,而新教材则把汉字的学习放到第一位,把拼音作为学汉字的辅助工具。苏教版教材涉及的阅读量远远不够,因此,部编版教材中增加了“快乐读书吧”以及各种课外阅读链接、名著等。希望可以解决学生阅读量窄的弊病。再者,苏教版没有出现小古文以及文言文的学习内容,但是在部编版中自三年级起就安排了文言文的学习。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中安排了“猜测文言词语的含义,以及如何猜出来”的训练,引导学生学习猜一猜文言词的含义,是借助他们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在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发现文言字词理解的方法”的训练,以引导学生发现理解古文言词语的扩展词素的方法。因此,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建议在学习六年级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时,指导学生学习使用“猜测法”和“拆字法”分别理解文言字词,以补充学生对文言字词的必要知识。学生能够在小学便接触、熟悉文言字词。对于今后初高中的学习会很有帮助。在此基础上,陶行知先生说的一本好教材能否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今后不断去验证。
四、 小结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历经岁月变化、各项变革,但是其中精华的地方,我们还是可以好好咀嚼,提取出促进我们进步发展的部分。在当今,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小学教育的发展仍有深远的意义。我们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2卷[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邹芳龄,江苏省昆山市,昆山高新区南星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