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
2021-03-24曾美华
曾美华
摘 要:当前我国的教育行业正处于全面改革的时期,很多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现有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本文通过介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对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教学法进行阐述,为教育行业改革和其他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问题情境;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3-0137-02
【Abstract】At present,China's education industry is in the period of comprehensive reform. Many traditional education ideas and methods are no longer suitable for modern education. Therefore,teachers should change the existing mode,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Problem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is a commonly used teaching method at present. It stimulates students' interest through vivid life problem situation and completes learning task bett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blem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and expounds the problem situation teaching method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of senior grade in primary school,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industry and other teachers.
【Keywords】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Teaching problem;Problem situation;Strategy research
自推广课程改革以来,各学科、教育机关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改,社会和家长等对学校和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教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因此问题情境教学法能很好启发学生思维,但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并没有广泛应用、发挥其原本的作用和价值。
1.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1)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要充分考虑其趣味性
学习数学这门学科需要有强大的逻辑思维以及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支撑,但是小学生的各项能力都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并不能准确、快速地发现数学问题背后所包含的思想,尤其對一些复杂并且较为抽象的问题就更难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因为种种困难丧失对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后半时期学习起来更加费力。小学数学的学习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素养的培养,但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办法完成,就不用说能力的提升。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确保教学进度和内容的情况下,要转变教学方法,让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贴近生活或者充满趣味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树立数学与生活二者之间关系密切的意识。
(2)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要具有一定的实际性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多是一些基础性的学习内容,应用解答类的题目更是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可以帮助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让生活变得更加便捷简单。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那么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法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现实,具备一定的逻辑相关性;另外要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作为背景,尽可能是当前阶段学生最常见的问题,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一定要有实际的意义,否则就是在做无用功,甚至会误导学生进行错误的思考。
(3)创设课堂问题情境,要具有实践意义
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数学知识和现实问题情境二者之间构建桥梁。创设问题情境是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但是学习知识最终是要将其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师选择的问题情境背景一定是现实中存在的,并且要具备应用实践的价值,让学生在课堂问题情境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场景结合起来,通过问题情境理解数学知识点,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步骤,并能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2.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分析
(1)问题情境趣味化,吸引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主要是帮助教师将晦涩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更有趣,更容易理解,因此小学高年级教师在情境创作中一定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确保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抛出一个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自行解答:学校有一个正方形的花坛,学校打算在花坛周围种上树,四个角种一棵,每条边要种5棵,一共要买多少树苗?一开始学生可能会回答20棵,但是随着进一步的思考会发现这个问题是错的。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边种两棵一共要买4棵,如果要种三棵一共要买8棵(4+4=8),逐渐引导学生得出每边种五棵则需要买18棵(4+12=18)的答案。从简单的问题逐渐过渡到难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一种方法,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思考能力。
(2)问题情境明晰化,引导主动学习
问题情境教学法只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运用各类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只是帮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要分清主次,明确教学内容,并通过引导加深学生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问题情境教学法真正的价值和作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例如,在《正方体》复习深化学习时,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情境教学。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正方体,所以在巩固练习教学中,教师事先让学生准备了橡皮泥,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同学们,在学习完正方体的基本知识后,我们是否能将自己理解中的正方体展示出来呢,下面同学们可以利用这橡皮泥来完成这一操作,大家有五分钟的时间。”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教師要注意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制作完成后教师挑选几份有代表性错误的作品展示,纠正学生对正方体的错误认识,同时也要鼓励表现好的学生。随后教师说道:“我们手里的正方体都有什么特征呢?”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总结出答案,教师总结完成本节课教学。通过操作时间加深学生的认知,问题情境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正方体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特征。
(3)问题情境导向化,锻炼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承担引导作用,使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教学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引导,提问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通过解决问题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通过解决每一个小问题来完成最终的目标,锻炼思维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
例如,在学习《负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通过列举常见的温度表刻度、海拔和盆地等例子带学生了解负数的概念,之后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除了上述例子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和负数相关的例子?”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负数的概念和性质等思考,加深对负数的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以自己为中心,讨论一下教室里其他同学所处的位置是正数还是负数,这一问题不仅学习到负数,还能自然的引申出原点、坐标轴等概念。问题式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抽丝剥茧,通过一步步地思考找到问题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问题情境生活化,加深知识理解
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小学数学更是如此。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就一定要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帮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学习《圆柱》课程时,教师首先让不同方位的学生回答他们眼中的圆柱是什么形状,不同的圆柱面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然后通过对比实际物体总结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圆柱,加深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等问题。类似的立体图形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测量、计算物体面积等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综合素养。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中有明显的效果,对提升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游戏等有趣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生活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宪胜.小学数学教材的使用误区及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7(06):32-35
[2]蒋国民.创设数学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以体积和体积单位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18(12):89-90
[3]李兵双.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7(0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