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竹枝词中的“观、味、悟”

2021-03-24刘逸慈

艺术评鉴 2021年2期
关键词:竹枝词

刘逸慈

摘要:明清至民国时期,各地《竹枝词》的创作盛行。《中华竹枝词全编·湖南卷》以及《<中华竹枝词·湖南卷>补遗及其文献价值》中收录湖南地区的《竹枝词》约千余首,这些竹枝词是对不同时期湖南人民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是湖南人文风貌、经济文化的缩影。通过对湖湘竹枝的歌词及音乐本体进行分析,从“观、味、悟”角度对湖南竹枝词及湖南竹枝民歌背后的人文内涵和民俗文化进行解读,我们不难发现湖南人民审美观念的变化。

关键词:竹枝词  湘楚文化  湖南民歌  传统音乐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183-03

中国诗与歌不分家的规律自古有之,自《诗经》开始融合民间歌谣的题材和形式。《竹枝词》又名竹枝、竹歌、竹子歌。宋人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道:“竹枝本出于巴渝”。①竹枝原本是巴蜀的民歌小调。《中国民间文学史》将“竹枝”划为“唐代民歌”,认为“‘竹枝词唐时称为‘竹枝,也称之为山歌”。最初有刘禹锡的《竹枝词二首》,后有晚唐诗人白居易、明代诗人何景明等写作《竹枝词》数篇,至明清两朝更盛,依此可寻见竹枝词由歌而词到由词而诗的发展过程。现存竹枝词多为风俗诗体裁,内容可纪实、可抒情,形式较为固定,以七言二句式或七言四句式居多。

从已有资料的收录来看,湖南竹枝词作为风俗诗已有多种形式。但有的不以竹枝为名,或加入习惯性用语做衬词等。经考察,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湘西民间歌曲选》《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歌曲乐曲选》这些书中,仍有许多湖南民歌保留着明显的竹枝民歌特点,如:歌词七言四句式、运用双关手法、歌咏风土人情,“前四后三”或“前二前二后三”的音节组合方式,演唱形式为:竹枝的表演者手执竹笛做乐器,其他人伴着竹笛边跳边唱等,这些都属于竹枝民歌的衍化。

明清至民国时期,湖南竹枝词一直以民歌和诗歌相结合的形式存在。就现存状况而言,笔者认为竹枝的发展有两种形式,一是诗歌,二是民歌。另则,湖南竹枝词起源于巴蜀,而它背后的人文内涵与民俗文化带有浓厚的湘楚文化特征,蕴藏着别具一格的湘楚审美观念,因此湖南竹枝词是具有研究价值的。

一、“观”湖南民情——以湖湘不同地区竹枝词为例

“观”即观察、观看。考察现有资料,从歌词来看,湖南竹枝词②可分六类:民情风俗与信仰祭祀类、生产劳动类、爱情生活类、事件纪实类、讽刺官绅类、自然景观类。

(一)纪述各地民情风俗、信仰祭祀

民国的《观猴戏竹枝词》:“空场顷刻如环堵,优孟衣冠看沐猴”。看猴戏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之事,另有竹枝词记述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清代萧谱彬作《苗俗竹枝词》记载了清代湘西苗族十二种风俗活动。以〈调年鼓〉为例:“寨前寨后鼓逢逢,比户欢声妇孺同。人拥三王祠外路,占风验雨祝年丰”,描绘了苗族百姓每逢正月,击鼓歌唱,庆祝新年,以此来祈祷新年风调雨顺。清有唐仁汇的《溪州竹枝词》:“相约新年同摆手,春风先到土王祠”,溪州位于今湖南永顺,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词里记述了土家族人民新年共跳摆手舞的风俗。

(二)记载各种生产劳动

民国有《采茶竹枝词》:“家住君山赫树坡,春来爱唱采茶歌。”,记载了君山的茶民们,每到清明节前后,便唱着当地茶歌去茶山采摘茶叶。清有《渔家竹枝词》:“钓得清溪数尾鳊,妻云快著趁新鲜。”,记录了某个渔夫一家的日常。由于湖南水域广布,因此打渔也是湖南人民养家糊口的劳动方式。

(三)爱情生活的描写

明代王伟的《竹枝歌》:“郎心似水向东流,妾貌如花倚槛幽……樯帆上下知多少,不见郎归无限愁”。词中借用水流承载相思之愁,寄托女主人公对郎君的深深思念。清代龙启瑞写《沅湘竹枝词》:“芳草鹧鸪年年有,郎在吴江归不归”?讲述了沅湘水域一带,家中男主人常年在外,妻小期盼团圆的故事。

(四)纪实真实事情以及重大事件

民国时期,何振镛的《长沙大火竹枝词》:“讵料警钟敲夜半,潭州城郭付模糊”,记录了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事件,抗战时期国民党采用焦土政策,焚烧长沙。民国时期还有《长沙抢米风潮竹枝词》共74首,如:“一桶洋油一阵风,黑烟过后火光红”。这是对1910年长沙发生抢米风潮的记录。当年春季,长沙因水灾导致粮食歉收,米价飞涨,民不聊生。

(五)記述民间讽刺官绅、富豪

民国时期,《观傀儡戏竹枝词》中写:“傀儡登场学缙绅,衣冠袍笏一时新”。讽刺官场如猴戏,就像傀儡戏中的傀儡。何振镛的《长沙大火竹枝词》:“欣赏焚烧称伟大,伊人斯语昧天良”。长沙大火,烧死许多无辜百姓,焚毁一座千年古城,这不单记录了一场浩劫,更对国民党军队错举进行控诉。

(六)描写湖湘自然景观

清代龙有威的《三洲竹枝词》:“地形平衍田肥沃,一面滨河三面山”。描述了湖南醴陵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漉江三面环山。陈廷庆写《上沅竹枝词》:“铜官渚口鹧鸪飞,垂虹亭畔鲈鱼肥”。描绘湖南铜官镇渡口鹧鸪飞的动态图,写出沅陵地区鲈鱼鲜肥的特点。

时移世易,人民审美观念转变,导致很多民俗仪式消逝,这一现象为湖南竹枝注入新的内涵。湖南竹枝词是湖南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历史的一面明镜。

二、“味”湖南品性——以湖南竹枝词及土、苗、瑶三族竹枝民歌为例

“味”即体味、体会,湖南竹枝词多由湖南本地诗人所写。诗歌描写不同湖南人的形象,刻画湖南人的性情。如:民国易顺鼎的《巴陵竹枝词》:“岳阳女儿能驾船,三篙两桨数文钱。与郎要赌神前咒,撑到洞庭王庙边”。描画了湖南岳阳洞庭湖边,船夫女儿撑船送客的形象,她用自己的劳动补贴家用,也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可见岳阳女儿家积极的人生态度。

另一方面,湖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下面就从土家族、苗族、瑶族等三个民族的竹枝民歌来分析。

以桑植县土家族民歌《好郎好妹不用媒》为例,此曲以do、re、sol、la四音列为骨干音,徵调式,音程关系较近,音域较宽。

以花垣县苗族民歌《回娘家》为例,此曲以do、re、mi、sol四音列为骨干音,宫调式,音程多用级进或小三度,音域不宽,最后用下滑音结束。

以江华县瑶族民歌《情妹生的乖又乖》为例,此曲以la、do、re、mi四音为骨干音,羽调式,音程跨度较大,音域较高,有瑶语版本。

以上三首竹枝相似之处:其一,主旋律骨干音之间的音程关系较近,常用大二度、小三度,音域较高,这与湖南多山区的地理形态有关;其二,歌曲中都出现倚音和下滑音等装饰音,也有衬词相和,这与湖南人民说话多带语气词的习惯相似;其三,歌词都是直接表达歌者的心理活动与感受,符合湖南人民爽朗、热情的性格特点。

不同民族的竹枝民歌中,有用本地方言或俚语的现象,是对自己母文化的尊重与保护。如:永顺土家族的《红漆桌子摆一张》中:“我虽然年轻身强壮,稀点儿把命丢妹乡”。中的“稀点儿”即“差点儿”的意思。靖县苗族的《爹娘愿的是毛虫》中:“自己愿的我才去,爹娘愿的我不行”中的“愿”即许配的意思,“我不行”即“我不去”的意思。江华瑶族的《不唱条歌难过日》中的“唱条歌”即指“唱首歌”。

每一首湖南竹枝民歌的写作都是由物到象、由象至道的过程;每一句旋律的编唱和方言的运用都是歌唱者写意、抒情的表达。

三、“悟”湖南审美——以土家竹枝民歌为例

“悟”即领悟、解释。湖南竹枝词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吸收、融合与创新三个阶段。自刘禹锡作《竹枝词二首》,白居易写《竹枝》四首,再到全国各地掀起创作竹枝词的热潮,最后到湖南人民创作了《橘枝词》《三湘棹歌》《沅江杂诗》《洞庭杂咏》等竹枝词,竹枝歌词朗朗上口,与生活息息相关,使得湖南竹枝民歌能传唱至今,并与民众生活不可分割,它承载着湖南人民共同的审美观念,以湖南土家竹枝民歌为例。

刘、白二人所作《竹枝》俱无和声。晚唐诗人皇甫松、孙光宪之作,始有“竹枝”“女儿”和声。“竹枝”是一種竹制吹奏乐器,用以伴奏。例如:清代湘西永顺人彭勇行的《竹枝词》:“摆手堂前艳会多,姑娘联袂缓行歌。咚咚鼓杂喃喃语,嫋嫋③余音荷日荷”。可见在歌唱竹枝时,伴奏乐器有咚咚喹和鼓,其中“喃喃语”“荷日荷”都是曲中衬词。至今,土家族依然有伴“咚咚喹”唱竹枝的习惯。

以明清时期湘西土家族民歌《清早起来叽里咕噜扯》④为例(见谱例1)。

该曲七言四句式结构,E徵调式,使用传统民歌常用拍子2/4,节奏较平稳。歌词中两个乐句上下对称,旋律与歌词基本呈一字一音式结构,语调平仄不规律,“叽里咕噜扯”“那么也也”“是哎呦也”等都是衬词,体现口语化的特征。

再以近现代桑植县民歌《山歌越唱越快活》⑤为例(见谱例2)

该曲为A宫调式。竹枝民歌之间出现宫、商等调式,3/4拍或其他复合节拍,前附点节奏型;旋律与歌词呈一字多音式结构;歌词增加一倍。由于科学发展,土民生活生产方式转变,艺术实践能力提高,创造出丰富的竹枝民歌。

两首民歌中有个别差异性,也有一般社会性。

第一,湖南民歌更倾向于更简洁欢快的形式。对比而言,前曲中的衬词使用了正经的歌词,反映了明清时期土家人对衬词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认为衬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曲中的衬词(如:“嘞”)内容越来越简洁,几乎可视作尾音,体现了在近现代土家人的审美观念里,认为民歌中的衬词基本与语气词等同,是衬词在近现代民歌中的一种存在形式,符合现代简单、明了的审美观念。

第二,湖南人的音乐审美观由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化。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湖南人民以纪实的现实主义为宗旨,注重对现实的关注和再现。改革开放后,湖南人民的审美观念里融合了浪漫主义,这种观念的转变与湖南人民的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等密不可分。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让湖南人民更多地开始关注世界和理想。

第三,湖南竹枝民歌中承载了湖南人民审美的一般社会性。土家竹枝民歌的歌词曲调、审美观念都随时代而改变,但同时也有传承百年不变的特征。现今土家竹枝民歌依然保存着集体齐唱、一领众和、个别吟唱等三种古老的演唱方式,代代相传。

第四,湖南竹枝民歌具有即兴性,可随时随地随性地歌唱和改编。湖南人通过唱竹枝来传递情绪、表达情感、交流感受。竹枝民歌是湖南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是湖南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代表了湖南人“以歌养心”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邱良壬,潘超,孙忠铨编.中华竹枝词全编·湖南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湖南卷(下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4.

[3]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党委宣传部编.湘西土家族苗族民间歌曲乐曲选[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4]祝注先谈“竹枝词”和土家族诗人的《竹枝词》创作[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9(03):76-80.

[5]杨匡民.荆巴古宝及土家溯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2):62-67.

[6]米海萍.清代西部竹枝词“鲜明的风景画”[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81-91.

猜你喜欢

竹枝词
清代宋庆常《石阡竹枝词》勘误补正
竹枝词内涵与巴渝文化渊源浅探
书法《竹枝词》
以“民俗诗”的视角解读京津民俗
竹枝词
竹枝词
晚清竹枝词中西方照相业的引入
加强同题文学演变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