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的核心特征
2021-03-24王晓晗
[摘要]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组织力”的概念,明确提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界在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的认识上形成了:“合力”论、“整体”论、“系统”论为代表的三种主要观点。组织力是一个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概念,在对三种观点进行述评的基础上,借鉴政治系统分析法,可以得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在与其生存的系统环境的互动中为完成其既定的组织目标所释放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维系组织自身,保持组织边界的稳定;而且能在适应组织所生存的环境的前提下对外部环境起到动员和引导作用。以政治功能为要、以系统环境为基、以组织目标为导向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特征。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政治功能;政治系统
[作者简介]王晓晗(1996-),女,江苏苏州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中图分类号] D26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28-04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增强各级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②重视和加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宝贵历史经验和重要法宝。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总体目标要求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稳固党在基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一、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组织的发展。纵观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始终把提升组织力作为赢得事业进步的关键一环,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党的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通过组织农民掀起了农民革命的高潮,到中共四大时,“支部”这一基本组织单位正式在党的代表大会中确立。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通过“三湾改编”,不仅在政治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且创造性地提出了“支部建在连上”的思想,巩固了红军的基层组织,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张“放手发动群众”,在敌后根据地建立了广泛的基层党组织,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党加大力度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发动广大农民,通过土地改革运动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整顿,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积蓄了力量。“我们党在历史上的成功,不仅在于我们能够把广大人民广泛地动员起来,更在于我们能够把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组织起来,从而形成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力量,成功应对各种考验和风险,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战胜各种敌对力量。”③“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④
(二)提升组织力是基层党建的核心。按照政治系统论的观点,基层党组织生活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之中,一方面,系统环境通过“输入”的方式从外部环境中为组织提供资源;另一方面,组织也要以公共政策等形式“输出”,回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引导外部环境按照组织既定的目标发展,并以外部环境对组织的满意程度作为组织力强弱和党建质量高低的评判标准。“组织力——党建”已成为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提升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大重要切入点:一般而言,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得到有效提升,党的建设就会取得重大进步,反之亦然。同时,组织力强弱也是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好坏的表现形式,基层党建若搞得好,党组织便能在适应系统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外部环境,人民群众拥护组织、配合组织有序开展基层自治;基层党建若搞不好,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弱化,“组织边界日益模糊,难以进行有效地自我整合,无力保持组织的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⑤。组织无暇“自顾”,组织内部的稳定机制遭到破坏,基层党组织作为政党组织的权威性下降,最终导致组织溃散。
(三)提升组织力是稳固党在基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厚植执政根基的需要。党章明确规定,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是从“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的”、是在领导千百万群众的斗争实践中诞生的;我们党踐行的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深入基层,把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是党的重要法宝……鉴于中国幅员辽阔、事物庞杂,很多事情要靠党的基层组织来执行,基层组织发挥直接作用。因此党的全部领导和工作归根到底要回到老百姓中、回到基层去,要把基层社会这个党的执政根基建设好。致力于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和纽带,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构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⑥。发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这一重要法宝的作用。
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内涵研究现状
当前学界对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对组织力内涵的界定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合力”论。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各种能力的总和。主张“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力可理解为由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根据特定的目标任务以及在其职权范围内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和发动群众所焕发出来的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管理力、执行力、知识力、战斗力、凝聚力形成的合力”⑦。“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组织覆盖力、群众号召力、发展推动力和自我革新力组成。”⑧概括来说,组织力就是组织成功处理和解决党内外各种事物以完成相应的组织目标的能力。“合力”论的基础是基层党组织所具有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党组织处理各种事务的能力。究其本质,“合力”论是以组织本身所拥有的能力为基础的。学者对其理解的不同之处仅在于这种合力到底包括哪些能力。从“合力”论出发把握组织力的基本内涵表现为三个基本特征,首先,组织能力是组织力的基础;其次,组织力是组织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最后,组织力能否发挥作用是以能否完成组织目标为检验标准的。“合力”论抓住了组织力的内核——组织能力,但这种认识过于强调组织力的外在表现,即组织力是改造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力,忽视了组织力对于组织自身的作用。
第二,“整体”论。从党组织内外两个方面理解组织力。对内指向来说,“党的组织力就是坚持与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与各级具体制度、加强组织建设、完善组织体系、改善组织结构、严明组织纪律、有效管理党员干部,增强组织内聚力、提高全党与各级党组织的统一性与协调性的能力水平”。对外指向来说,“党的组织力就是履行历史使命和执政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领国家现代化建设与民族复兴大业、增强人民福祉与获得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⑨“整体”论在阐释组织力内涵的时候,强调组织力不仅有对外指向,就是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力;更要有对内指向,注重自身组织结构完善、组织章程完备、组织纪律严密等。“整体”论补充了组织力内涵阐释的组织内视角,构建了一个整体性的认识,但对组织与组织所生存的外部环境还需要一个系统论的提升。
第三,“系统”论。借用政治系统分析法,在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中理解组织力。政党与所生存的外部环境存在输入输出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的关系即为组织力。一方面,政党要在互动过程中适应、引导和动员外部环境;另一方面,政党在互动过程中进行自我协调与整合,巩固组织边界,提高组织的内在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使组织持续不断地焕发出内生动力。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主要由以下构成,“一是基层党组织适应和动员外部环境的能力,即‘外在组织力(或者称为‘社会组织力)”;“二是基层党组织调控和整合的能力,即‘内在组织力”。⑩外在组织力中,政党天生的政治性,决定政治组织力居于核心地位。内在组织力中,政党的边界决定了政党的生存,党员对政党的认同居于核心地位。内在组织力是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基础,外在组织力则是其根本价值归依。“系统”论相较于“整体”论,最突出的特点是将组织与组织生存的环境视为一个整体系统,不仅重视组织对外部环境的改造,更强调组织首先要适应外部环境。此外“整体”论特别强调组织的边界,这种边界意识是组织的显著生命特征,直接关系到组织生存。“整体”论给人们的最大启示是,组织与组织的外部环境是一个输入输出的互动关系,分析组织力内涵,撇开组织的外部环境以及这种互动关系,必然会造成组织力内涵解析的“跛脚”。
三、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核心特征
学界对组织力内涵不同角度的解析,拓宽了认识组织力内涵的视角,加深和丰富了对组织力内涵的认识。尽管学者对组织力内涵的认识不尽相同,但纵观上述三种观点,学界对组织力内涵的解析都不约而同地突出和强调三个特征。
(一)政治功能为要。基层党组织之所以重要,最根本原因在于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战斗堡垒和一线队伍,直接关系党在基层执政基础的稳固,直接关系党的千秋伟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意义正在于此。党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及组织力建设时,就特别强调政治功能,就是要通过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稳固党在基层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凝心聚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基层党组织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基层社会的“直接代理人”、政党作为“连接民众和公共权力之间的桥梁”?,如果政治性不强,政治功能发挥不充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执行力等就逐渐削弱,基层党组织就无法在众多的社会组织中发挥核心作用,无法从形形色色的一般性社会组织中“脱颖而出”,甚至沦为“形式性的存在”。因此,学者不约而同地在分析组织力内涵时,都突出和强调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由于“政党是一个政治组织,政治属性是政党的第一属性,也是政党与其他社会组织、利益集团的本质区别所在”?,政治属性这一政党组织的本质属性不仅从质上将政党组织与其他一般性的社会和商业组织区别开来,而且赋予了政党组织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在服从既定政治标准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切实履行好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职能。
更进一步说,“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性的主要表现”?,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政党作为政治生活的产物,必须紧扣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突出强调政治功能,从政治高度把握组织力的内涵和核心特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明的:“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的方向和效果。”?
(二)系统环境为基。任何组织都来自并生存于一定的环境中。自然界的“适者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任何组织首先必须去适应自己所生存的系统,从系统环境中汲取组织所需要的“养料”。中国共产党的基层党组织同样生活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的组织力强大,特别是党的基层组织嵌入到社会中,对基层社会进行再组织,团结和巩固了统一战线,获得了远超过敌人的革命力量,从而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所以学者在界定组织力内涵时,比较快地认识到组织和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定义组织力内涵的时候,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从组织和组织环境之间的关系去认识组织力。这种认识不仅借鉴了政治系统论“输入输出”的分析框架,而且符合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发展壮大的历史。
系统环境一方面为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提供必要的物质经济条件,为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人员、思想等方面的资助;另一方面系统环境也要求基层党组织要对系统环境的要求给予回应。基层党组织回应的速度、质量、方式直接影响基层党组织和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只有满足了系统环境的需求,基层党组织才能发展壮大。关于组织和系统环境之间的关系,毛泽东早在革命时期就作过相关论述:“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以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毛泽东此话便为基层党组织和系统环境的关系作了直接地总结;一方面,动员群众的目的是为了完成中心任务,即革命的胜利,所以从这个层面讲,环境为组织目标的实现配备了人力资源。若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前提条件,一切其他的战争准备工作也就成了空谈,因此系统环境在这里是为组织提供资源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动员人民参加革命并不是夸夸而谈、动动嘴巴就可以实现的。如何让群众自愿且积极地加入到这一“中心任务”中去呢?毛泽东在这里给出了最好的回答:“就得和群众在一起。”也就是说要从关心群众生活、解决群众最实际的问题开始。把群众和“中心任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组织和环境有机地结合成一個整体以取得革命的胜利。从这个层面上说,就是组织在满足系统环境需求的前提下得到了系统环境正面的回应和反馈,外部环境对组织目标的实现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仅仅适应系统环境满足系统环境的要求,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还不够,政党的先进性要求党必须引领系统环境,在整个系统环境中居于核心地位。这种引领性的核心作用具体表现在,基层党组织高效有序调配资源、动员组织服务群众、领导基层治理、厚植执政基础的能力。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相应的资源。基层党组织对资源的调配很大程度上依托基层党组织背后相应的国家机构。基层党组织依托国家机构实现了对资源的分配。动员组织群众是党的历史优势。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细胞”,必须成为基层社会建设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建立基层组织领导的基层治理体系。“基层党建的重要功能就是通过党组织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凝聚社会、整合社会,从而实现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巩固。”?
系统环境的重要性还在于基层社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影响,也就是对基层党组织作为和形象的评价和认可程度。基层社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嵌入式作为是有回应的。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若发挥得好,能够回应和解决基层社会的期盼和要求,基层社会就会对基层党组织作出正面反馈,认可和拥护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若是行之無效,基层社会便会作出负面回应,削弱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特别是在转型期社会,各种矛盾集聚,基层组织如果不能及时回应基层社会的需求,基层社会既有可能通过“群体性施压”的方式要求基层党组织作出符合基层社会要求的改变;也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群体性抗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从而引发整个社会系统(或者说政治系统)的混乱。
学者在分析组织力内涵的时候,越来越认识到组织和系统之间关系,越来越重视组织与系统环境之间的互动反馈。在分析组织力内涵的时候,要统筹考虑组织和系统环境的关系。如有的学者认为要从“环境变化维度”分析组织和环境的关系,强调“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组织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并且把组织这种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作为组织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同时,也因为组织和组织环境这种“亲密关系”的存在,要求基层党组织在应对和处理这种关系时,必须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和“主动性”,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始终保持组织与组织环境的动态平衡,即“组织在对外部社会环境的信息索取、消化和反馈机制上实现动态平衡”。组织在有效“维稳”的前提下,就能把“组织力的能量全部释放在党组织目标上来”?。
更进一步地说,基层党组织要在适应动态环境的前提下,对基层社会产生引领性作用。这种引领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上面。也就是说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发挥好社会治理中的政治整合和资源整合作用”,还要“发挥好社会治理中的利益协调和组织协调的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中发挥组织的核心力量、产生核心影响力,实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最大化,建设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三)组织目标导向。基层党组织在与基层社会的全方位、持续性互动中对基层社会产生着全方位、持续性的影响。但是基层党组织焕发出来的这种影响力只是组织力的实现过程,组织力建设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组织自身的显著特性,是组织独有的鲜明品格。每一个组织都必须有自己鲜明的组织目标,这是凝聚组织成员的重要价值引导。之所以强调组织力建设,落脚点就是要实现组织目标。因此学者在界定组织力内涵的时候,都在不同程度上强调,组织力建设就是要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特别提到组织力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它包含“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和贯彻能力”。所谓贯彻能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完成组织任务即组织目标的能力,而这一贯彻能力体现到中国共产党的生活中就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化解社会矛盾和领导社会治理”。?这说明,研究组织力内涵时,必须以组织目标为导向,若离开组织目标谈论组织力的含义,就只能停留于空泛的概念,致力于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努力也失去了其相应的方向。换句话说,在检验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弱时,并不是以组织力检验组织力的,而必须以组织是否完成组织目标作为组织力强弱的最终检验标准,组织力的提升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
组织目标不是僵化的。组织目标是根据革命形势和不同阶段的革命任务发生变化的。在民主革命时期,党主要以发展党组织数量、党员队伍建设和思想作风建设为三大着力点加强组织建设。但当时党提升组织力的实践是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目标,主要运用的手段是动员组织工农大众干革命,一切组织工作都是围绕革命这个组织目标展开的。到了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中心任务从干革命转变为建设国家。新时期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因此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工作是在继续提高基层党组织覆盖面的基础上,注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提高“两新”组织的党建组织力,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建设,同时提高党建的质量。也就是说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组织建设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任务的,提升组织力是服务于国民经济这一发展大局的。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一论述不仅首次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目标,而且拓宽了组织力提升的现实意义。可以说,当前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目标和政党目标具有一致性,即“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
所以,对组织力内涵的认识上,会发现在不同年代,依据革命任务的不同,组织力内涵所包含的内容也随之发生变化。这就要在界定组织力内涵时,要立足于不同阶段组织目标的实际,从动态中考察组织力的内涵。
综上所述,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就是基层党组织在与其生存的系统环境的互动中为完成其既定的组织目标所释放出来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维系组织自身,保持组织边界的稳定;而且能在适应组织所生存的环境的前提下对环境起到动员和引导作用。因此,新时代研究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紧扣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站在政治高度,在基层党组织与基层社会全方位、持续性的交替影响中理解组织力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同时,由于外部环境发展的无限性和人的认识的有限性,组织力的提升应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注释]
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66+62.
②习近平.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6(1).
③徐丙祥.新时代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思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4).
④李亚超.新时代提升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综述[J].实事求是,2018(5).
⑤⑩赵大朋,简皎洁.论新时代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和建设路径[J].社会主义研究,2019(5).
⑥郑长忠.党建引领是基层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法宝.光明日报[N].2019-12-2(12).
⑦高振岗.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提升组织力的理论探源和实践路向[J].探索,2018(2).
⑧黄海清.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初探[J].党建研究,2018(2).
⑨刘红凛.党的组织力的内外向度与政治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4).
?李桂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政治逻辑[J].党政研究,2019(5).
??刘红凛.建设功能、组织力与党的建设质量——新时代党的建设三大新概念新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18(7).
?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41.
?黄俊尧.整合、驱动与覆盖:城市基层党建的格局重塑及实践逻辑[J].党政研究,2019(4).
??任小艳,傅佩缮.动态能力、微观能动主体与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J].党政研究,2019(5).
?许爱梅,崇维祥.结构性嵌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实现机制[J].党政研究,2019(4).
?郝宇青.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政治逻辑[J].行政论坛,2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