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学习的辩证性
2021-03-24廖薇
[摘要]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绝大部分思想都来源于他读过的书籍,他一生所取得的丰功伟绩跟他的读书学习是离不开的。毛泽东在读书上取得的巨大收获,与他读书学习的辩证性是不可分的。在读书目的上,毛泽东读书体现了理想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在读书内容上,毛泽东读书体现了广博性与专门性的统一;在读书方法上,毛泽东读书体现了现实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关键词]毛泽东;读书目的;读书内容;读书方法
[作者简介]廖薇(1995-),女,四川广安人,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 A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04-04
毛泽东十分喜欢读书,他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一生都在坚持读书学习,读书学习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毛泽东的读书学习生活,不仅为人们树立了伟人精神和品德的榜样,同时也给人们诸多的启示,这为当代社会的读书学习风气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典范。
一、读书目的:理想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做什么都要有目的,这是毛泽东一直以来做事的准则。目的也就是确立奋斗目标,毛泽东读书都有明确的目标。在青年时期,当国家面临危亡之际,毛泽东开始为国家救亡图存而读书;在面对党内教条主义,“左”倾错误严重的时刻,毛泽东又为了追寻真理而读书;在革命斗争缺乏理论指导的时刻,毛泽东又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而读书,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目标的指引,才使毛泽东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
(一)为报效祖国而读书
读书先立志,毛泽东主张读书首先要树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少年时毛泽东读了《盛世危言》,对里面的一句话印象十分深刻:“呜呼,中国其将亡矣。”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毛泽东感到十分的痛心,于是他决定离开韶山前去湘乡县学习。在临别时,他给父亲留了一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不仅表达了毛泽东的志向,同时也把求学和振兴国家的责任联系起来。在东山学堂学习《世界英雄豪杰传》,毛泽东十分钦佩拿破仑、华盛顿等人,他认为在中国也应该有这样的人,中华民族每一个人都应该为了国家的振兴而努力奋斗。为了表达自己的这种理想信念,他给自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字“子任”,即把天下存亡当作自己的责任。在毛泽东读书的过程中,他意识到国家的危难,也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的这种责任感深深激发了他求学的愿望,这种意愿不再是从前为了从书中获取乐趣而读书,而是升华为振兴祖国而读书。正是在这种远大志向的指导下,才让毛泽东如此发愤刻苦的读书学习,最后取得旷世伟业。
毛泽东不仅自己确立崇高的理想目标,同时也教育他的子女要树立远大的理想目标。1964年,毛泽东写信给远在苏联求学的毛岸青,希望他認真学习,将来学有所成之后回国为人民服务。①他对自己的儿媳教育也是如此,他让刘思齐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去,叮嘱她要少一些女儿气,多一点男子气概,为这个社会做一番事业。②可见毛泽东不仅仅自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同时也将这种思想传承给自己的子女。
毛泽东的读书学习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也不是为了凸显自己,而是在阅读中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把救国救民作为己任,为了国家、人民而学习。正因为他有抱负、有追求、有目标,所以他把读书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的行动,而这种行动不断地推动着他前进远行。
(二)为追求真理而读书
在土地革命的时候,王明和博古等人由于掌握了较为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所以他们在党内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但这些理论没有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具有一定的“左”的倾向。1930年,一些王明路线的拥护者,在反“围剿”的问题上与毛泽东争论,还给毛泽东扣上了“狭义经验论”的大帽子,甚至说“山沟沟里出不了马列”。毛泽东回想到:“我因此一到延安就发愤读书。”在这段时间里毛泽东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和马列著作。
毛泽东自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够熟透,所以他就大量阅读相关书籍。1932年,红军攻下漳州,得到了一些书籍,这些书籍中就包括了《两种策略》《“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毛泽东十分重视这些书籍,后来他评价说得到这几本书籍就似打下几座县城。通过对这些书籍的阅读,毛泽东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左派”幼稚病》是毛泽东读的次数最多的书籍,他前前后后总共读了几十遍,可见他下功夫之深。他不但自己阅读,还推荐给彭德怀阅读。他说读了《“左派”幼稚病》才会明白为什么“左”倾和右倾一样具有很大的危害。毛泽东深知,只有掌握理论工具,才能占据思想的最高点。
1937年,陈云对毛泽东谈道,由于没有经验,所以教条主义统治中央时自己也曾经犯过错误。毛泽东却不赞同他的说法,认为不是经验的原因,而是没有掌握真正的方法。后来毛泽东读了斯大林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毛泽东认识到因为离开了辩证唯物论来分析问题,所以才会导致犯这些错误。那什么样的思想方法是正确的呢?毛泽东总结为四个大字:实事求是。那就是重视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才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为指导革命实践而读书
延安时期,需要总结历史经验,分析现实情况,但由于当时毛泽东的理论素养不足,所以提高自身理论素养就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读书,因此毛泽东在这一段时间内夜以继日地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哲学书籍。他为什么要这么刻苦的读书呢,这是因为他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需要新的革命理论指导,照搬共产国际与苏联的那一套是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的,一些教条主义者直接按照苏联的模式指导实践,使中国人民遭受巨大的损失,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所以毛泽东开始大量阅读马列著作。
到了陕北,毛泽东看了很多书籍,其中包括《孙子兵法》《战略论》《联合兵种》等书籍。从这其中可以看出,他当时选择读的都是军事理论和战略类的书籍。在写给刘鼎的信中毛泽东提到,要多买战役指挥和战略的书籍。毛泽东大量阅读军事书籍是因为他要汲取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总结出符合中国革命斗争实际需要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毛泽东如此求知若渴,不仅是因为他的兴趣,而且同他的理想、工作、事业密不可分。在国家危亡时刻,为了救国救民而读书;在党内出现“左”倾错误的时候,为了追寻真理而读书;在革命缺乏理论指导的时刻,他又为了革命实践而读书。毛泽东在学习目标上定位明确且高远,他的学习目的贯穿于他的学习道路的始终,指导着他的学习的方方面面。
二、读书内容:广博性与专门性相统一
毛泽东的一生是博览群书的一生。他阅读的内容是广收博览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在广泛阅览了各类书籍之后,又有重点地钻研了自然科学、马列著作、哲学与历史书籍。广泛阅览群书丰富了毛泽东的知识面,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有选择有重点地钻研专业书籍,使他的思想更加有深度。在他的一生中,广博阅读与重点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一)广泛涉猎各类书籍
毛泽东常说:“一个人的知识面要宽一些③,当你的学识足够渊博的时候,你就似站在了山巅之上,可以看见很远的地方;但是如果学识不够,那就只能在暗沟里摸爬滚打,十分艰难。”④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博览群书,广泛地涉猎各种各样的书籍。据相关数据统计,他一生所收藏的书籍大概有十万册,这些书籍中大都有他圈点勾画的笔记。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毛泽东阅读书籍的数量非比寻常,是常人所远不能及的。他不但阅读的数量大而且种类也是繁多的,囊括了马列、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自然科学、古典小说、诗词等等,包含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他阅读群书,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所以他比同时代的人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在刚到湖南省图书馆的时候,毛泽东还没有见过这么多的书,所以他被这里深深地吸引了,在这里他学习了很多的知识,包括世界史、哲学、文学著作等等。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毛泽东接触到了第一本马列著作《共产党宣言》,这对当时的毛泽东影响十分大,在这种兴趣推动下他阅读了大量马列著作。在延安时期,毛泽东也阅读了很多的书籍,后来带到中南海的就有1000多册,其中有《国家与革命》《辩证法唯物论教程》《鲁迅全集》等。到毛泽东逝世前,他住所的藏书包含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历史、人物传记等读物,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毛泽东阅读的书籍十分广博。毛泽东是伟大的革命家、战略家、思想家,这跟他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的很多的思想都是来源于他阅读过的书籍,但是又在此基础上思辨的继承,继而在实践中有新的运用与发挥。
(二)在重视社会科学的同时也不轻视自然科学的作用
在湖南一师时,毛泽东只想学习社会科学⑤,因为当时他迫切想要找到救国救民的真理。随着年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毛泽东对改造社会的途径开始发生转变。在读到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的时候,书中将科学进行分类,认为数理化揭示了自然界不同领域的变化及其规律,生物、博物学则教人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事物内部的联系。毛泽东读了之后,深深感触到要想研究社会科学,那么就应该以自然科学为基础,掌握自然科学的方法。他开始意识到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没有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知识,那么其知识的掌握就会缺乏深度与广度。
毛泽东不但自己学习自然科学,还组织领导党内的同志一起来学习。1940年,延安成立了自然科学研究会,毛泽东说:“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器。”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里也包含着自然科学⑦,所以大家要多学习自然科学,这样才能掌握真本领。在日理万机之余,毛泽东阅读了《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科学大纲》,在毛泽东的引导下,党内的同志也认真研读自然科学,学习蔚然成风。毛泽东也同样教育自己的子女,他教导在苏联上学的毛岸英和毛岸青,要他们多看看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真学问,将来必定用处无穷⑧,要先以自然科学为主,然后再学习社会科学。
毛泽东十分重视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他尊重自然科学、学习自然科学以及将自然科学运用起来。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毛泽东更容易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从而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领导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建设。
(三)马列、哲学、历史书籍是一生阅读的重点
毛泽东一生阅读了很多的书籍,但他并不是随意浏览,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马列、哲学和历史排在他阅读的前三位⑨。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者,一生都在学习马列主义,同时将马列主义的具体内容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他一生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他不但自己阅读,同时也推荐给党内的同志一起阅读,多次为党内的同志起草阅读书单,鼓励大家在党内形成学习马列的风气,增强自身的理論能力。
毛泽东也是伟大的哲学家。他一生中阅读了大量的哲学书籍,从西方的苏格拉底到杜威,从中国的孔孟到陈独秀的著作等,他融汇东西,贯穿古今。1937年,毛泽东写信给何干之,信中谈到:我的工具不够,今年还只能作工具的研究,即哲学研究。从他的谈话中可以得知,毛泽东是把哲学当作一种工具来研究,他认为哲学是“思想工具”,是用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他认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不学习哲学很难读懂马克思主义,正是对哲学书籍的阅读给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后来读懂并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也十分喜爱读历史著作。他曾经说过“读历史是智慧事”,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因为今日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如果不了解、不总结历史,就等于抛弃了原本应该拥有的经验和智慧,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今天的中国,也就难以正确地走向未来。毛泽东首次接触到的历史著作是《纲鉴易知录》,他从这本书中获取了丰富的知识,加深了他对历史兴衰、王朝更替的深层次认识。或许是受到了《纲鉴易知录》的启蒙,毛泽东对《资治通鉴》也十分感兴趣,将其读了17遍,正是广泛阅读历史书籍,才能让他以史为鉴,认清现实,汲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认真踏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
毛泽东的读书是博览群书与专注学习相结合。青年时的毛泽东博览群书,为他后来的读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然科学是一切学习的基础,马列著作是指引他前进远行的灯塔,哲学是他解决问题的工具,历史是他汲取教训、借鉴经验的典范。正是将广收博览与重点突出相结合,才会让他站得高望得远。毛泽东把知识当作最有力武器,这为后来的革命取得胜利提供了有力地支撑。
三、读书方法:现实性与能动性相统一
毛泽东的读书方法值得人们学习借鉴。毛泽东的大智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其独特的读书学习方法。和普通人一样,毛泽东读书也会面临时间不足、书本知识的转化运用等问题。毛泽东摆脱时间的限制,常常巧妙地挤出时间学习,获得了更多的读书时间;同时他也不是死读书,阅读时有思考,是有辨别、批判的阅读;他不但重视理论学习,同时也非常注重实际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总之,毛泽东将书籍阅读与运用的相关现实条件与阅读者的意识能动性最大程度地结合起来,从读书中取得了极大地收获。
(一)尽量挤出时间读书学习
1935年以后,毛泽东肩负重要领导任务,工作十分繁忙,时间十分宝贵。但是他仍然挤出很多时间来读书。据相关统计,毛泽东的藏书就有10万余册,其中大部分书籍都有他圈点勾画的印记。那么他怎么能挤出这么多的时间来读书学习呢?关键在于,深知读书学习重要性的毛泽东,将读书学习放在优先的位置上,常常能够巧妙地摆脱一些琐事的纠缠,集中精力于读书活动之中,从而赢得了更多的学习时间。
据毛泽东的图书管理员逄先知回忆:“毛泽东是一个读书不知疲倦的人。”⑩他在阅读的时候常常废寝忘食,不分昼夜地阅读,所以他的睡眠时间很少,他几乎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拿来读书了。毛泽东的秘书林克谈到毛泽东如何挤时间学习的时候也是十分动容:他的客厅、卧室、洗漱间都摆了书,他时常在睡觉前、起床后、吃饭前、吃饭后、休息时都在阅读。在外出工作的时候,他也要带上几箱书,在火车上、在轮船上、在飞机上阅读,哪怕只有一点点时间都要加以利用。
毛泽东在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旧获得了非常渊博的学识,这和他的刻苦是离不开的。他擅长于“挤”时间,从吃饭睡觉中挤出时间,从旅行途中挤出时间,“挤”能解决学习时间的问题。通过不断地“挤”时间,毛泽东在繁忙的工作中获得必要的学习时间,从而积累了渊博的学识。
(二)独立思考,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光学习而不思考,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学习就会变得混乱;如果只会空想,但是不脚踏实地学习,那么只会一无所获。毛泽东喜欢读书,当然是希望从书本知识中汲取营养,从中受益。但他并不仅仅被动地接受书中的观点,而是要与自己的主动思考结合起来。他十分注重把学与思结合起来。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毛泽东养成了“不动笔墨不看书”的习惯。他在看书的时候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圈点、勾画,同时在书的上、下、侧边、段里行间写下批注,这些批注大多是对原文的总结、概括、联想等。对书中说法十分赞同的时候,他会批注上“此论甚精”“言之成理”;对于有些语句则批注“不通”“荒谬”或者“陋濡”之说也。从这些批注可以看出,毛泽东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他的阅读是思辨的过程。
毛泽东常引用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认为不能对书中所讲的内容全部盲信盲从,要学会独立思考,加以分析。在阅读《南史·孔靖传》的时候,书中谈到:10岁便能为盗,长大何所不为。毛泽东却不赞同这样的说法,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他联系实际告诫大家,应该警惕这种错误推论。在阅读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的时候,针对书中所提出的差别与矛盾的问题,他提出差异就是矛盾的观点,并寄信给艾思奇进行探讨。?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毛泽东读书不仅仅是在阅读,他的读书是一种思辨的过程。在观点相同的地方他会赞同,在有不同观点的地方,他会提出自己的见解。正是因为不读死书,所以毛泽东在面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苏联和共产国际经验的时候,才能理性思考,把它们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很重要,到社会实践中去学习也是同样的重要。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谈道:“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1917年夏天,毛泽东和萧子升决定用暑假的时间进行游学。他们身不带分文,学着叫化子靠乞讨沿途旅行,他认为这样才能从社会底层来观察社会,才能看到平日所不曾看见的,体会到人情世态。这次游学的经历使他意识到弄清中国具体国情的重要性,所以在1919年送走了大量新民学会成员留法勤工俭学时,毛泽东却坚持留在国内,要对中国“加以实地的调查研究”。这个决定推动了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际联系起来,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理论,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毛泽东十分重视理论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比作箭与靶的关系。他曾经说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不但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而且要学会应用。?学习了书本知识的人,不能把知识仅仅停留在纸上,这样容易导致教条主义;有工作经验的人,也要多学习理论知识,这样才会在实践中发展创新理论。?这就进一步说明了把读有字之书与读社会实际这本“无字天书”结合起来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这无疑也是人们应认真领会学习的。
毛泽东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对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非常了解。他将书中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去。针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提出新的理论,这些理论指引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并最终取得伟大的胜利。毛泽东从书本中汲取理论知识,同时又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理论,与时俱进。
[注释]
①柳常青.毛泽東家书品读[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4:50.
②刘丽丽.浅析毛泽东教育子女读书学习之道[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0(5):59-63.
③余湛邦.张治中将军随同毛主席巡视大江南北的日子[N].团结报,1987-12-13.
④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1.
⑤[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第121页.
⑥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8.
⑦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77.
⑧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52.
⑨张纪.毛泽东读书方法启示我们——听陈晋谈新作《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J].党建,2017(12):45-47.
⑩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14-15.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02.
?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湖南出版社,1990:58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5.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