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

2021-03-24魏从俊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思辨能力高中语文

魏从俊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习得,还要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将思辨能力的培养作为议论文教学的重点内容,通过诱引思辨、深化思辨、强化思辨等层层推进的教学,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思辨能力

在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批判思维去审视文学作品,探究文学现象,从感性认识逐步向理性思维跨越,从而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活跃学生的思维,营造民主的氛围,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诱引思辨,挖掘信息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要留时于生,让他们与文本展开交流,教师要有效设疑,激发学生的思辨意识,让他们成为合格的思辨者,能让他们运用自身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批判,能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去探索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聚焦标题,要挖掘文本中蕴含的内容,感受作者拟题的精妙。学生只有具思辨意识,才能在阅读中产生深入的体验。教师要抓住疑点,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他们留有悬念。教师要利用文本的价值,从标题中发现问题,能提升学生的思辨意识。议论文既有理性的阐述,也有情感的表达,教师要为学生留有自主阅读的空间,让他们理解人物形象、把握文本情感。教师要抓住文本特征,引学生边读边思,梳理思路、找出观点,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新的感受。教师要营造思辨的环境,调动学生的思辨意识,能培育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阅读议论文水平的提升。

二、深化思辨,把握逻辑

议论文说理性强,语言文字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师只满足于表面文字的解读,就只能获得对文本粗略的感受。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审视文本语言、揣摩文本细节,从细节的勾连分析中感受作者的情感认知,从而将学生的阅读思维向更深处发散。议论文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点、论据与论证是构成议论文的三要素,教师要抓住论点这一“灵魂”,准确地理解作者表述的观点。论据是证明论点的依据,有理论与事实两种,论点与论据彼此依存、相互统一。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呈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论证的方法有举例、对比、因果等方法。教师要抓住议论文的“三要素”去挖掘文本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思与感悟。在学生阅读议论文时,要准确地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如《拿来主义》一文教学中,教者让学生在阅读中寻找中心论点,并抓住中心句,把握作者的情感。学生运用概括思维的方法去归纳论点,并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自主的主体地位,文章用“破”与“立”两个分论点为“拿来主义”提供支撑点。

三、强化思辨,促进写作

阅读能为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促进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学生在阅读中如果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会对文本提出质疑,他们的视野就会受到制约,思维也难以得到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批判性地阅读文本,能为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写出来的文本更具逻辑性。议论文的写作不能脱离论据的支撑,学生要积累丰富的素材,才能写出自己想要的议论文。但大多数学生缺乏素材的积累,同一素材被反复利用,写出的文章缺乏深刻的内涵。教师要将读写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素材的积累,并运用于自己的文章之中,这样能增加文章的亮点。学生要学会边读边思,深挖文本内涵,让有用的素材能为自己所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摘录优秀的句段,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宝库,学生在遇到相似的主题内容时,会将所积累的素材应用于写作之中,这样能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学生要学会阅读议论文,要了解议论文提问、分析、解决的模式,要关注议论文的不同结构组成,促进他们将所学的结构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阅读举例、对比、比喻等论证方法的议论文,借助于严谨的推理、无可辩驳的论证去证明观点。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事例的方法证明中心论点,使文章变得更有说服力。对比论证,是通过正、反两个方面比较事物,并分析二者间的差异,这样会更具有说服力。如《过秦论》一文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仕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中心论点,将九国联盟与秦国实力进行对比,九国会盟之时与惨败之后进行对比,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陈涉与秦国进行对比,秦国前后兴亡进行对比,特别是陈涉与九国对比时,作者从出身地位、军队数量、軍队素质、武器装备、才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其中陈涉的出身地位是“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而九国之出身地位是君主;陈涉军队数量人有数百,而九国有百万之众;陈涉的军队素质是“疲弊之卒”,而九国军队素质是“名将统率”;陈涉武器装备是“锄耰棘矜”,九国则“钩戟长铩”;陈涉才能是“不及中人”,而九国是“深谋远虑”。通过对比,揭示了秦之过。比喻论证,是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证明论点,将抽象的、难以说清的道理变得具体、简明。

总之,在高中议论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其文体特点,将其中的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黄华伟.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J].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2016(12).

[2]曹红丽.批判性阅读:使学生成为“主动阅读者”[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04).

猜你喜欢

思辨能力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基于培养思辨能力的大学外语教学策略探究
浅议加强英语专业实训课程实践的必要性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