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2021-03-24郭明月
郭明月
【摘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改革必须回应的重要问题。在2018年9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中国教育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融入各级各类教育以及教育的各个方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是“五位一体”而非彼此独立的,因此,在全面推进“五育”的过程中,应逐渐从“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不仅仅指向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以个性和特色为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性发展。基于此,对“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五育融合;物理教学;劳动教育;教学策略
引言
初中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来加以实现,否则就难以体现教学的特殊性,也难以给学生的学习一些启发。如果采取一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物理学习,找到一些学习技巧与方法,能够从容面对所学习的物理内容,这样就可以获得很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掘自身的潜能,有利于其之后的发展。
一、“五育融合”视野下劳动教育的内涵
“五育融合”体现的是综合育人价值,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在传统教育中,存在“五育”发展不均衡,重“德育”“智育”“体育”而轻“美育”“劳动教育”的现象,这使学生出现整体发展失衡、个性发展不足等核心问题。因此,“五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寻求各育间的联结,以联结点为载体切实落实“五育”。作为五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劳动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采用的一种重要方式。所谓劳动教育,是为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正确的劳动习惯、形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精神品质,教师采用的以劳动为重要方式来引导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个性、自由发展的人的一种教育活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主要方面。
二、“五育融合”视野下初中物理学科融合劳动教育的教学策略
(一)强化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则既要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集中精力,也要引导学生在课前、课后对相关物理知识进行预习、钻研、探究及灵活应用。例如,在开展“浮力”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乒乓球、木球、铁球,学生通过实践就会对“浮力”有一个大概的理解,同时会对不同的“变量”有一定的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浮力”的相关因素进行交流、互动、探究,教师最后进行“总结性”教学,使学生对“浮力”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在强化学生主体作用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例如,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能够在观察物理现象、挑选研究对象、明确研究问题、量化描述性质、寻找实验规律方面实现更大的突破,进而使学生在“实验物理”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二)开展物理学科项目式学习,提升劳动能力
初中物理学科主要学习力、热、声、光、电、电磁六大方面的内容,涉及的物理现象渗透到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且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这为开展丰富多样的物理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物理实践活动不仅对学生物理学科知识的理解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生动有趣、参与体验的探究活动更为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可设计强调动手实践的项目式学习,根据物理学科内容规划来创设生活或生产的劳动情境,设计真实的劳动任务,引导学生围绕学习任务通过以“做中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在实验、观察、制作等教学活动中掌握某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明确工具的操作规范,讓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到物理知识与技能,提高劳动能力。例如,在物理“简单机械”的学习时,可以设计名为“比一比:谁能吊起最重的货物”的起重机模型制作比赛,学生通过设计并制作一个起重机模型,不仅可以学习到杠杆和滑轮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它们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理解不同机械的机械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设计起重机模型图纸、制作简单的起重机模型过程中,能够学会合理选用材料,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提升劳动技能,强化劳动知识的理解,并能在设计方案并实践的过程中,同时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及劳动素养的发展。
(三)小组合作的实验模式
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当前环境下较为常见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在自主学习的整体模式之下,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来实现课堂上的高效教学,也实现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因此,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得到了大部分教师的重视和应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的模式开展教学,能够在多个方面起到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一方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实验能够有效提高实验的效率。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小组成员各自负责实验的一个部分,相比于学生单独完成实验更有效率。另一方面,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也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保证实验操作正确性和实验结果准确性的有效方式。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实际上也是相互监督、纠正的过程。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即便有部分学生对于实验原理存在理解错误,在操作上存在失误,其他成员也能够及时发现并及时纠正,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发生,甚至能够避免一些安全事故的出现。而只有实验操作正确,才能够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实验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
结束语
总之,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不仅能够丰富物理学科的育人价值,还能发挥劳动教育的文化价值,使“五育并举”向“五育融合”转变。因此,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时,要不断挖掘物理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素材与资源,积极践行物理学科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以此为基础,实现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人本价值,促进学生生命整体地、个性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明金.物理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物理,2021,39(20):63-65.
[2]汤祖军,刘文婷.寓劳动教育于初中物理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8):14-15+18.
[3]许月仙,袁海泉.渗透劳动教育的初中物理教学策略探讨[J].物理通报,2020(0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