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1-03-24林媛媛
林媛媛
【摘要】 2型糖尿病为常见慢性疾病,可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近年随着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逐步提升,糖尿病诊断、治疗以及预防逐步成为研究重点。为全面系统的论述疾病,本次研究主要从糖尿病具体状况,疾病诊断方式以及治疗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全方位论述,为疾病治疗打下基础。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糖监测 胰岛素
Progres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LIN Yuanyuan.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1, 18(16): -188
[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common chronic disease, which can seriously threaten the health of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gradual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diabetes patients around the world, diabetes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of research. In order to comprehensively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 disease, this study made an in-depth analysis mainly from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of diabetes, the way of disea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effect, etc., an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through all-round discussion.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Blood glucose monitoring Insulin
First-author’s address: Nan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 Nanning 53002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1.16.044
糖尿病為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疾病,随着疾病持续发展,常会引发肾脏损伤、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足等问题。通过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全球糖尿病人数达4.25亿,我国糖尿病患者约为1.2亿,占全球糖尿病重要部分[1]。疾病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饮食以及针对性并发症控制等来延缓疾病发展。
1 2型糖尿病定义
2型糖尿病现阶段并无统一性定义,多数学者将初次诊断,病程低于2年,且未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的患者定义为2型糖尿病。近年2型糖尿发病率逐步提升,流行性学研究发现20岁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发病率约为9.7%,我国逐步成为世界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且糖尿病所引发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也在逐步上升[2-3]。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多处于早期,且多数患者在诊断为2型糖尿时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丧失50%以上,每年以5%速度进行递减,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对患者十分重要。
2型糖尿病具体发病机制可分为两点:第一为胰岛素抵抗,第二为胰岛素分泌缺陷。多数2型糖尿病常为胰岛素抵抗基础上出现的高血糖疾病,且随着β细胞糖含量逐步增加,也会产生糖毒性,进而损伤葡萄糖氧化过程以及葡萄糖信号传导,最终使得患者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使得血糖持续提升[4]。也有学者认为,2型糖尿病自然发展过程中早期即会出现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进而使得患者长时间暴露于高血糖引发的不可逆细胞功能损害下,短期高血糖也会使得患者β细胞功能异常暂停,因此需尽快解除患者高血糖抑制[5]。
正常状态下胰岛素可在葡萄糖刺激、进食之后双相分泌。患者进食10 min之后产生第一时相分泌,依据葡萄糖量出现第二时相分泌。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缺失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病早期,出现糖耐量异常,刺激胰岛素第一时分泌对于维持血糖稳定有重要意义。亚太地区学者研究认为:亚洲糖耐量异常患者主要以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下降为主。第一时相分泌缺失可直接引发患者餐后高血糖,进而对β细胞产生非生理性压力,加重高胰岛素血症,继而形成恶性循环持续损伤患者β细胞功能[6]。当重建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时则可有效改善代谢控制。也有分析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需尽早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β细胞功能。
2 2型糖尿病诊断特点
2型糖尿病具有异质性,且随着年龄提升诊疗难度逐步提升。近年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同时发病年龄逐步变小,常见于中年男性。患者早期并无特异性,临床主要特征为多尿、体重下降和多饮。患者发病早期约98%患者有2个症状,50%患者出现4个症状[7]。进行疾病诊断时主要检测患者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以及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多数患者存在胰岛素自身抗体,可结合患者年龄、C肽以及是否依赖胰岛素进行综合诊断。血C肽主要采用空腹以及静脉注射高血糖素进行混合餐耐量试验,可用于胰岛功能评价[8]。抗体测定时主要采用血浆、血清,有生物学指标稳定性高的特点。
传统血糖检测方式主要为生化检验(邻甲苯胺法和葡萄糖氧化酶化),通过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测定进行诊断,但对长期监控血糖患者存在限制,患者需提供充足血液样本,过程较为繁琐。之后有公司研发便携式血糖检测仪,可有效实现血糖快速检测的效果,但此种检测方式为高频率刺伤手指后采血检验,存在感染风险。因此,糖尿病诊断设备的更新一直受到重视。对于糖尿病患者全天候血糖检测需求,有公司研究出连续血糖监测系统,多用于18岁之上糖尿病患者,该系统可植入传感器至患者皮肤内,之后传感器可定期测量患者葡萄糖水平,最长可测量90 d,之后可将血糖过低或过高信息发送至应用程序。
对于疾病诊断方式和未来发展方向,糖尿病诊断可从性别和患者体质量指数等方面作为参考,继而有效提升疾病诊断效果。
3 2型糖尿病疾病治疗
3.1 基础性疾病治疗 不均衡饮食方式和运动方式,生活环境变化均会引发2型糖尿病。分析各种疾病治疗方式可知,饮食干预为糖尿病基础性的治疗方式。有报道提出多摄入新鲜蔬菜的人群相比于其他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更低,与新鲜蔬菜、水果含有较多膳食纤维有关,肠道内代谢物更加利于肠道有益菌群生长[9]。饮食结构主要以肉制品为主,尤其加工后红肉,与2型糖尿病高发病风险密切相关,肉类蛋白摄入过度会使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持续提升。为预防疾病发展,需控制荤腥食物摄入量。有研究提出,各种类型食用油也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2型糖尿病患者需食用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的食用油[10]。为预防或控制疾病持续发展,不仅需重视饮食控制,同时也需改善患者生活习惯,多运动,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可有效提升身体素质,进而降低糖尿病發病风险[11]。
3.2 药物治疗 对于2型糖尿病现阶段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依然以药物控制为主,其他方式均属于辅助性疾病治疗方式。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以控制血糖为主。
3.2.1 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改善患者β细胞功能,也可降低和缓解患者糖毒性、脂毒性,尤其可有效改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可长期维持血糖控制效果。有学者认为采用胰岛素进行强化治疗时不仅可在较短时间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同时也可有效降低β细胞功能缺陷[12]。现阶段对于胰岛素强化治疗主要分为胰岛素泵注和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相比于常规性口服降糖药物,采用胰岛素泵治疗时可快速控制患者血糖指标变化,同时也可提升β细胞功能。有研究提出采用此种方式治疗后患者糖耐量异常、胰岛素功能均得到有效改善[13]。
3.2.2 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 有学者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之后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治疗时发现,胰岛素强化治疗、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以及口服降糖药物均可控制患者血糖,但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者血糖达标时间更短且低血糖发生概率更少[14]。也有研究对治疗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发现采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时患者血糖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时并未出现严重不良状况[15]。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具有治疗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的优势[16]。
3.2.3 预混胰岛素治疗 预混胰岛素治疗相比于其他胰岛素注射方式效果并无较大差异,但主要优势为治疗费用较低,同时更加便于强化治疗[17]。文献[18]发现采用预混胰岛素治疗后患者C肽第一时相分泌有显著提升,C肽曲线下降面积也十分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C肽第一时相分泌,提高胰岛素敏感度,但此种治疗方式对于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改善却并不显著。
3.2.4 其他药物 磺脲类药物在疾病治疗过程中主要作用为刺激胰岛素分泌。双胍类药物主要降糖机制为提升葡萄糖无氧酵解,继而控制肠胃对于葡萄糖吸收,同时也需降低患者体重。α-糖苷酶抑制剂不仅可抑制机体对于葡萄糖吸收,同时也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DPP-4抑制剂不仅可促使胰岛素β细胞释放,同时也可有效控制胰岛α细胞分泌继而提升高血糖素,进而帮助患者提升胰岛素水平,控制血糖,且并不会诱发提升提升以及低血糖。也有分析认为CLP-1不仅可通过葡萄糖浓度依赖性方式促进胰岛素β细胞分泌,同时也可有效降低胰岛α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继而控制患者血糖[19]。SGLT-2抑制剂进行治疗时不仅可有效控制患者肾脏对于葡萄糖吸收,同时也可促使葡萄糖于尿液内排出,继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水平。除各种类型降糖药物之外各种新型药物也在被研究过程中。多数分析认为可通过促使患者能量代谢,加速脂肪消耗可有效缓解肥胖,进而使得2型糖尿病转变为代谢性疾病[20]。
3.3 基因疗法 随着近年对于基因领域研究逐步成熟,有更多科学研究人员尝试将基因疗法用于糖尿病治疗[21]。有分析提出可针对代谢FGF21基因进行治疗,采用其中载体可有效操作肝脏和脂肪组织以及骨骼肌,使其产生FGF21蛋白,通过控制患者体重有效缓解机体对于胰岛素耐受性,进而有效治疗肥胖以及2型糖尿病[22]。也有分析提出其他基因疗法,但主要目的均为逆转机体肥胖状态,以及对于胰岛素耐受性,进而使得疾病得到控制[23]。
3.4 干细胞治疗 将人体健康干细胞移植至患者机体之后,即可起到病变细胞修复以及重建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功能。此种治疗方式可有效避免器官衰竭以及血糖控制药物自身缺陷。随着干细胞技术持续发展,组织工程技术也持续进步使得生物材料科学持续发展,多数分析认为该领域现阶段虽然并不成熟,也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可逐步成为糖尿病控制的最佳方向[24]。
3.5 治疗模式 2型糖尿病一般依据阶梯式疗法控制,首先饮食控制,再口服降血糖药物,之后联合治疗,如口服加胰岛素治疗,最后为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但对各种药物效果进行分析可知,无论采用何种生活方式干预、基础性疾病控制、药物控制,均无法有效避免胰岛素β细胞功能持续性衰竭。因此可知在采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时需选择可保护患者胰岛素β细胞功能的药物,但更多学者支持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自然治疗,接受胰岛素β细胞功能逐步衰竭趋势[25]。
随着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疾病诊断方式持续更新发现,患者主要表现为糖耐量异常和胰岛素分泌不足,且一直贯穿患者疾病治疗整个过程。胰岛素治疗并非针对其生理机制治疗,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时患者常会对胰岛素产生抗拒心理。当患者接受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后,虽然对疾病态度会出现改变但对高胰岛素血症问题依然需深入思考。因此更多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转变,更多分析认为此种疾病也属于身心性疾病,疾病发展过程也和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之间密切相关,当患者出现严重抑郁也会使得疾病持续恶化[26]。且部分中医研究发现,中药在血糖、血脂代谢控制过程中也有良好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且有价格低廉等优势,因此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可适当考虑中医辨证治疗方式,此种治疗方式将成为今后重要方向。
4 小结
糖尿病疾病诊断和治疗为现阶段生物医学研究重点和难点,各种血糖检测手段持续发展,今后可逐步融合化学、材料学以及电子工程等多领域,为患者提供更为高效、准确和快速的疾病诊断方式。在疾病治疗上基础性药物治疗和胰岛素治疗时虽然可控制患者血糖,但无法有效控制胰岛β细胞衰竭。随着研究持续深入,提出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甚至中医辨证治疗,各种治疗方式均有自身优势,可有效控制疾病发展。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减少胰岛β细胞损伤为控制疾病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泽兰.妊娠糖尿病临床筛查诊断与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7,30(10):16-17.
[2]王永海.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DPP-4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探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7):112-113.
[3]蔡茵瑜,史伟文.胰岛素皮下持续输注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及炎症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3):16-20.
[4]黄光联,何雪环,浦荣,等.脂联素联合FGF-21、A-FABP对2型糖尿病早期临床诊断及风险预测的临床价值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7,17(4):98-99.
[5]徐礼五,钟兴,齐晓玲,等.新诊断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转换不同降糖方案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54(2):303-306.
[6]苏凯峰,高学军,孙文龙,等.临床诊断及手术治疗直肠癌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个案分析[J].名医,2018,66(11):78.
[7]杜特,陈静,沈旭.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易感基因及与2型糖尿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8,49(5):537-544.
[8] Frias P F,Frias J P.New Basal Insulins:a Clinical Perspective of Thei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and Novel Treatment Options Beyond Basal Insulin[J].Current Diabetes Reports,2017,17(10):91.
[9]高庆忠.手机微信全程指导门诊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8)30-31,33.
[10]黄耀东.糖化血红蛋白和尿微量白蛋白的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研究[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7,9(2):83-85.
[11]翟铁,田雪品,王晓军,等.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续治疗方案的临床分析[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A4):20434-20435.
[12]陈石红.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对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7,14(11):100-104.
[13]冯小南,王大冰.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刊,2018,53(8):882-884.
[14]李淑文.早期胰島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5):106-107.
[15]林秀雯.早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对胰岛B细胞功能及血糖达标时间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9):65-67.
[16]李小景,荣秀花,欧宇苹,等.利拉鲁肽与胰岛素泵治疗超重2型糖尿病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7):35-38.
[17]王蕊.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2):4504-4505.
[18]何彩红,何利红,钟晓霞.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足早期临床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9,26(14):53-55,59.
[19] Różańska D, Regulska-Ilow B.The significance of anthocyanins i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J].Adv Clin Exp Med,2018,27(1):135-142.
[20]林智化.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10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探究[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5):72-73.
[21]廖铁军,李洪昌,邓颖玉.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泵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慢性病学杂志,2018,19(9):1211-1213.
[22]陆静尔,庞林荣,王苏华.SGLT2抑制剂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疗效的观察[J].现代实用医学,2019,31(2):215-216.
[23] Wassell K,Sullivan J,Jett B P,et al.Comparison of clinical pharmacy specialists and primary care physicians in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rural Veterans Affairs facilities[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18,75(5 Supplement 1):S6-S12.
[24]张运涛,宋丽梅.给予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DPP-4抑制剂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吉林医学,2017,38(1):87-88.
[25]乔宗星.利拉鲁肽联合胰岛素治疗新诊断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外医疗,2019,38(4):13-15.
[26]牛小娟,吴海娟,王春雨,等.中西医结合诊治新诊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6):2961-2964.
(收稿日期:2020-08-24) (本文编辑:田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