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叙事浅析

2021-03-23

戏剧之家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丝路纪录片一带

(兰州交通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为了响应这一倡议,2018 年湖南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联手芒果TV 制作并推出了新闻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到2019 年该纪录片一共推出了三季,共29 集。

马克思说过:“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年代表的性格。”该纪录片把镜头对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努力奋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国青年建设者,并且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让主人公来讲述自己的奋斗故事,在青春明快的节奏中,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不畏困难、努力坚强的精神风貌,从而揭示出“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深远价值。

一、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

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将叙事视角定义为叙述故事的角度,即创作者所采用的表现方式或观点。运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时,事件的叙述者是模拟的主体,通过故事内部的角色和身份,以“我”的口吻来讲述,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故事。这一叙事视角在强调主人公的理解、情感和认知上占有优势。

不同于《丝绸之路》等传统纪录片的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角度。该纪录片通过主人公自述的形式,让29 位主人公向观众讲述自己在异国他乡遭遇挫折与困难,以及克服挫折、战胜困难的故事,如此一来便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迪拜: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中,主人公铁思佳讲道:“我觉得我自己是很幸运的,有了国家综合实力的发展和‘一带一路’的倡议,才有机会到迪拜来建电厂。建电厂是为了给千家万户发电。青春对于我来说也是不断充电,不断挑战自己。我希望将来有一天,我可以带着我的孩子去看看我曾经参与建设过的电厂,给他们讲讲我在这里的故事。告诉他们,爸爸的青春就在这。”

二、线性的叙事结构

纪录片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客观记录和自然描述,素材具有零散性和片段性,叙事结构也有着很高的自由度和灵活度。同《敦煌》、《河西走廊》、《千年菩提路》等纪录片的线性叙事结构一样,《我的青春在丝路》也是按照线性叙事来进行叙事的。该纪录片围绕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展开,讲述他们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历的种种困难,最终克服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

《印度尼西亚:海底种珊瑚》这一集以帮助印度尼西亚恢复珊瑚礁的主人公罗杰为线索展开叙事。纪录片开始以渔民炸鱼引出珊瑚礁正在面临巨大的威胁。三年前,罗杰为了了解珊瑚的习性来到印尼,却发现印尼的珊瑚正在大面积死亡。在中科院的支持下,罗杰留在印尼保护珊瑚礁。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技术问题、渔民抗拒与排斥等困难接踵而来。罗杰最终在好朋友尤纳尔第的帮助下克服了困难,赢得了当地渔民的支持。

三、青春明快的叙事节奏

在电视观众逐渐被互联网分流的今天,纪录片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互联网观众所喜爱。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以芒果TV 作为独播平台,而芒果TV 的受众有较高的忠诚度,呈年轻化,并且以女性居多。这一部分观众往往追求快节奏生活。为了迎合观众的这些特点,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也采用了青春明快的叙事节奏。

在整体的节奏上,该纪录片每集时长大约是10 到20 分钟,故事节奏紧密,构架轻巧,很适合现代青年观众碎片式的观看习惯。《我的青春在丝路》每集都分为三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是当地人文、事物的集锦,用一组简短、快速的镜头向观众展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民俗文化、风土人情等,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环境中去;第二个版块,详细介绍主人公,包括在异国他乡遇到的挫折与困难,以及解决难题的过程;第三个版块,点明主旨,点出主人公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贡献,主人公讲述自己对于“青春”的理解。整部纪录片,无论是开篇对于故事背景的介绍,还是中间部分对于主人公及主体故事的介绍,又或者是结尾对于主旨的升华,节奏都很紧凑,没有拖沓,整体风格青春明快。

《我的青春在丝路》每一集节目的开场都是将该国家的标志性建筑物、风景、文化活动等空镜快速剪辑在一起,以交代本集故事发生的环境。例如在《洪都拉斯的玛雅谜团》这集的开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洪都拉斯绵长的海岸线以及高大的山脉,紧接着以一秒一个镜头的速度快速闪过当地的建筑、国旗以及文化活动和艺术作品,给观众留下一个大致印象。纪录片通过这种场景间的快速切换,把故事与场景紧密相连,也使故事节奏变得明快。

不仅如此,纪录片在音乐的选择及后期字体特效的制作上也都跟随这一节奏。首先,在音乐的选择上,纪录片《我的青春在丝路》摒弃了传统主旋律纪录片惯用的气势磅礴、恢弘大气的音乐,而是选择了青春、活力、节奏性较强的音乐,使纪录片整体的节奏更加明快。

其次,纪录片选择简单生动的字体加之活泼可爱的动画设计作为片头,充满活力,也紧贴了“青春”这一主题。这样精巧的设计,使整个纪录片从开头就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如图1:《我的青春在丝路》片头字幕)。

图1:《我的青春在丝路》片头字幕

四、“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

智利纪录片导演古兹曼将纪录片比喻为“国家相册”,因为它用纪实性的影像直接记录当下现实,成为历史演进、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真实“印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强调并不仅仅只是讲中国故事,而是要“讲好”故事,掌握讲故事的叙事技巧,以平等、包容、兼收并蓄的心态来对待日常空间中的故事,以细节展现当代中国开阔舒展的气象,以真实、接地气的叙事打动受众。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其相关题材的纪录片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如《河西走廊》、《一带一路》、《共赢海上丝路》等,这些作品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成就。《我的青春在丝路》、《丝路,重新开始的旅程》等纪录片却另辟蹊径,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援建项目相关的小人物、小故事入手,讲述普通人的故事,以此来表达“一带一路”这个大的时代主题。虽然都是“以小见大”,但《我的青春在丝路》又与后者不同。后者采用交叉叙事的结构,将多位与新丝路有关的人物整合到8 集纪录片中,每集讲述多个人物的故事。而《我的青春在丝路》则是按照线性叙事结构,每集讲述一位主人公的故事。

《我的青春在丝路》总导演说过:“当你想体现大主题时,反而需要从最小的层面着手。”纪录片中这29 位主人公不是舞台上深受追捧的明星,不是运动场上发光发热的运动员,也不是谈判桌上发表重要讲话的政治群体,他们与我们一样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们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着沿线的国家。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在该纪录片中被具体地表现为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与工程,包括尼泊尔巴瑞巴贝引水隧道工程、摩洛哥努奥光热电站、中石油哈萨克斯坦PKKR项目、帕德玛大桥桥梁建筑、巴基斯坦水电站建设、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示范项目、洪都拉斯科潘玛雅遗址考古等,内容涉及工业、农业、医疗等多个方面。这些工程和项目又被继续细化到具体的人物身上。

在《情定撒哈拉》一集中,讲述了摩洛哥努奥光热项目二三期热工专业工程师张乐的故事。摩洛哥地区全年平均日照时间为3000 小时,有“沙漠之门”之称,地表温度最高接近75 度,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就在整个项目需要加紧时间完工时,暖通系统又发生故障,熔盐泵在高温下紧急跳闸,整个发电中断。不仅如此,因为印度承包商与当地工人缺少交流,摩洛哥工人又突然停工。面对这一个个的困难与挫折,张乐运用自己的管理能力与调解能力解决了这些难题,完成了工作任务。此外,在摩洛哥工作期间张乐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而影片最后也通过解说词将纪录片的内容从个人层面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使整个影片的主旨得到了升华。

广播电视技术的成就在于“将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转化为人们亲历的体验、情感和日常生活”。影片中29 位主人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践行着看似微小的“青春梦”,但影片最后将其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化了整个影片的主旨。整个影片中没有一句“为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之类的豪言壮语,却通过小的故事、小的情感传递出了满满的正能量。

“一带一路”相关纪录片,以影像手段记录、阐释和传播“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社会、艺术和宗教、贸易和政治、人物和地域、国家和民族等内容,探究古往今来个人、国家、民族的文明、精神和梦想。

《我的青春在丝路》把镜头对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努力奋斗,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国青年建设者,从而揭示出“一带一路”这一战略的深远价值。

猜你喜欢

丝路纪录片一带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丝路梦
纪录片之页
丝路
梦丝路
丝路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