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及风险应对探究
2021-03-23安晓凡
摘要:国有企业是国家代表人民,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和使用。国有企业投融资不仅为企业谋求财务收益,更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营商环境发展之大局,高质量的投融资管理,可以更有效的防范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保值,推动国企深化改革。
关键词: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风险防控
国有企业投融资仍面临项目投前缺乏可行性研究资产可能流失、融资结构不合理带来的高额债务、偿债能力弱等问题和风险,本文就当前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和对策,助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
1当前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项目投前未进行可行性研究,投资金额大,疏忽后期的经营管理,或是投资“无收益”项目,存在资产流失的风险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下的市场投资环境千变万化,国有企业在投资之前须进行科学、严谨分析与判断,减少国有资产损失和流失的风险。一些国有企业在推进项目时,虽然做了相应的决策分析流程有可行性研究、立项,但大多数只流于形式,未涉及行业、业务、财务、法律、人事等方面,没有深入地开展和推进,缺少客观分析,无法为后旭的投资决策提供合理的判断依据。即便是做了尽职调查等工作,也可能只是掌握了被投企业10%-20%的真实情况,不可能完全反映其全部情况,这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敏锐的洞察力以及良好的职业判断。
1.2明股权实债权,有“虚假出资”嫌疑,存在损害国有资产权益的风险
投资资金以股权投资的模式进入被投企业,但是附加了回购条款,约定一定期限后,由被投企业原股东或其关联方收购前述股权。对于投资人来说,其收回投资款及溢价的方式,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依靠被投企业的权益分配,而是依靠债权回款。签订的相关投资合同及补充协议,名为投资,实为借贷,违反了有关金融法规,一般认定为合同或协议无效。
1.3参股入股其他公司等事项未按规定履行报批手续,存在相关法律风险
参股入股其他公司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参股入股后的公司法人、监事、注册资本的变更也未履行报批手续,影响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国有权益得不到真正的保障。
1.4对外投资,与其他公司合伙成立新公司,合资方注册资金到位比例低,国有企业存在权益被侵犯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国有企业与其他民营企业签订成立新公司合同,达成协议,明确每一个出资方的出资比例,国有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约定的比例注入资本金,而其他民营企业出资方未按合同约定出资,出资比例明显小于约定的出资比例,或是根本就未出资。
1.5随着国企业务不断扩张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的管理架构未随之相应调整,不仅不能满足国有企业现在的管理需求,而且会制约公司的总体发展,增加对外投资决策风险
如有的国企在成立时章程中约定“因公司经营规模小,不设董事会,只设执行董事一名”,随着企业业务和规模的扩大,成立时设定的管理架构已经不能满足公司现在的管理需求,需要成立董事会,推进股权多元化,提高对外投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
1.6融资结构不合理易产生高额债务融资结构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对风险的偏好,对融资风险的态度,并且形成了激进或者保守的融资类型,面临破产的风险
融资总规模需要企业根据经营需求目前的资金量、能够承受的负债量以及投资的实际需求等内容来确定而不能随意地进行融资否则容易形成高额债务。面对资金流较为紧张的状况,一些国企可能采取用短期的贷款来偿还长期的债务,即取债偿债的方式。长此以往将使得企业债务越来越多,如无法及时还清,面临破产的风险。
1.7未编制年度融资计划、投资方案和财务预算
未根据年度经营计划、融资能力和债务风险承受能力,科学合理编制当年度融资计划,未编制年度投融资预算,未依照企业资产负债率、债务规模等,编制年度投资方案。
1.8国有企业对外担保决策程序、备案审批、合同文本等不规范,对外担保忽略反担保事项
有些国企在对外投资时,未履行相关决策程序,或决策程序过于简单,极易造成超负荷对外担保或承诺等,企业经营资金被代偿占用过多、流动性不足和经营风险加大等问题。反担保机制未有效、全面开展,丧失了一个控制和防范担保风险的重要手段,无法最大程度上保障担保人权益。
1.9融资能力较弱
国有企业特别是地方国企,多是一些保障民生的公共服务类企业或承担政府任务的功能类企业,这类企业的现金流较差,融资能力整体较弱,融资方式单一,可用于新增融资抵押的有效资产越来越少,这就会导致国有企业新增融资已经处于逐渐下降状态。此外国有企业在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以及其他各类技术的开发过程中,未能和投资者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和信息的传递机制,导致投资者即使有意向、有需求投资,但是由于信息资料的不完全公开透明,而无法获得投融资渠道。
1.10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化
由于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远水难解近渴”,造成部分国有企业绞尽脑汁硬想办法,谋出路,极易触碰违规红线,加剧了违规融资的风险。如:本应以人民币收付的款项,以外汇收付,或以虚假、无效的交易单证等向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骗购外汇等非法套汇行为;通过金融机构向关联企业发放委托贷款;企业之间违规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未经批准擅自设立金融机构或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等等。
1.11偿债能力弱,资金压力大,增加债务风险
国有企业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通常会肩负较多的债务,而当前大量的国有企业已经处于债务的高位风险状态,该问题的成因主要有四个:一是还款高峰到达,当前一些国有企业的还款高峰纷至沓来,而功能性质决定了企业盈利能力较弱,无法取得有效收入覆盖债务支出,只能依靠借新还旧,使用新的融资以维持旧有的资金链,但有效的资金无法流入,新的投資建设任务和债务利息不断累加,形成的债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从而使得国有企业存在偿债违约风险;二是企业的对外担保问题,使得融资过程的链条风险加大,信用评级较高的企业通常会为其他国有企业提供担保,这反而会导致这类企业降低了融资信用,增加了融资难度;三是无现金流的项目增加,垫付性的计划风险提升,国有企业通常为各类政府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垫付了大量的资金,如果资金无法及时回流,国有企业就自然无法获得足量的收益应用于企业的发展;四是拖欠工程款,导致国有企业的融资风险加剧,一些企业在工程款的偿付中,累计拖欠额度逐年提升,这很可能会导致其无法继续正常运营。
2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及风险应对措施
2.1增强项目投前可行性分析
需要更加严谨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国企投资的决策程序,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等风险。建立健全科学、严谨的投资体制,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从企业规模、发展规划、战略协调性与行业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比如根据国企所处行业的产业链,涉及重要细分市场,商业模式,分析与国企自身的战略和业务契合能力,能否达到预设的投资回报率,兼并考虑其交易构成、投后组合规划。估测评价国企投资项目是否顺应相关产业政策的导向,是否配合所处时期的企业发展战略,能否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资源,是否补企业投资能力短板,创造行业内独具的竞争优势,扩大差异性,激发主业潜力。在研究分析中,积极听取并采纳经验丰富的投资资深专家的引导和建议,更能透彻地分析投资环境及风险。
2.2采取有力措施收回资金,撤回出资,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合法
投资前充分考察目标公司的资信状况,必要时可聘请第三方对被投资公司的经营、偿债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调查;引入第三方担保作为资金退出的保障通过引入第三方担保可以更有效保证资金退出,尽可能的减少投资方的投资风险。
2.3国有企业参股入股其他企业应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公司法人、监事、注册资本变更,也应及时履行变更报批手续,使投资、变更行为合法化。
2.4完善章程出资事项,督促各方按约定出资,保护国有资本的合法权益;采取得力措施,要求合作方盡快出资到位,确保国有资本安全完整。
2.5优化国企治理结构,探索企业化管理模式
随业务及规模的变化,及时调整公司的管理架构,以优化企业资源配置,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
2.6加大项目投前可行性分析力度
国有企业事关国有资产,其投资的决策程序更为重要,提高决策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规避国有资产损失等风险。建立科学的投资研究体系,重点从行业规模与开发空间、潜在目标的判断基准、战略与系统分析等方面进行探究和论证。重点是对行业的开发规模、行业趋势分析等进行研究,如产业链,它的细分市场,商业模式,与国企自身的战略和业效益的匹配度;对被投企业的核心业务及竞争力、模式和盈利能力等进行判断,确定其投资回报率是否能达到预期设定;评估对外投资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是否一致,被投资者能否有足够的实力弥补投资企业的资源和能力短板,并占独特的竞争优势,拉大与其他产品的差异。聘请经验丰富的投资资深人士对投资进行引导和辅助,细致、透彻地分析当前投资风险。 既要对被投者分析和判断,又要需要对国企自身能力进行全面分析,据此判断当前企业战略、运营能力和资金实力匹配情况。通过多层次、全方位、深入浅出的投前调查研究,以求最大可能地降低投资过程中产生的损失和资产流失的风险。
2.7扩展融资渠道,适度分散、降低风险
增加诸如股票、债券、融资租赁、海外融资等融资渠道,摒弃过去的单一融资选择,各种融资方式相比较,选择融资的成本较低者,分散、降低市场风险和系统风险,优化国企内部组织结构的。对于股票筹资,可推动国企经营机制的转换,争取到更多的自主权限。多渠道融资为国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总体整合能力。
2.8分散融资主体,降低企业本身偿债风险;建立合理的筹融资结构,灵活应对到期债务再融资;以加速资金周转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
2.9国有企业应根据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年度投融资计划及上年度投融资计划执行情况报告,制定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方案等。国企投融资计划与财务预算可以实现对现有资金、资产的使用做统筹规划,掌握公司偿债能力,防控投融资风险等,为投融资决策提供依据,增强自身的资本运作能力,加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
2.10优化融资结构,选择与国企战略相适应的融资结构
企业融资的规模受国企的财务管理方式影响较大,优化融资结构,更重要的是优化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如筹集资金过多可能造成资金的闲置浪费,亦或负债过多导致企业无法偿还,经营风险急剧上升,但是筹资额过少,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及未来业务发展规划。企业的前期融资阶段风险分析至关重要,依据现行企业风险承受能力、对风险偏好、经营状况以及行业环境等因素,将融资顺序进行排序,选择最优方案,做到知己知彼,量力而行,并且运用多种风险管理的方式比如风险预防,制定合适的融资期限和最优的资本结构。将优化后的融资结构作为企业预算目标,并将成本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总结笔者在实际审计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国企在进行投融资时,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投融资对象的情况,结合当前投融资环境,加强前期研究、分析力度,编制合理、科学、合法的投融资计划,选择最优投融资结构,使其与企业未来的战略目标相匹配,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分析模式,合理确定资金的使用量,寻求最佳的资本结构,合理降低投融资的审计风险,实现企业高质量的投融资决策管理和运行,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杨丽.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及其内部控制管理研究思路分析[J].大众投资指南,2021(16):18-19.
[2]蒋方方.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15):152-153.
[3]王绪波.加强国有企业投融资管理和风险防控的措施研究[J].财经界,2021(22):41-42.
作者简介:安晓凡,(1988。3-),女,汉族,山东日照,中级会计师,本科,研究方向:财务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