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命绽放:滕闽军工作室的教育主张与实践

2021-03-22滕闽军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期
关键词:教研成员法治

滕闽军名师(网络)工作室是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发文组建的第一批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积极建构“生本课堂”,期待儿童获得自然、自由的发展,走向道德生命的绽放。围绕“让生命绽放”这一核心使命,工作室创新教研活动方式,带领成员不断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解,在引领儿童生命成长的同时,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生命的绽放。

一、积淀生命底蕴:以主题“咖啡研磨”增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解

多年来,来自全省各地的工作室成员以“品”相聚、相研、相长,从认识和理解课程与教材开始,探索生本活力课堂,带领老师们不断深化对德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实践中,工作室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咖啡研磨”主题教研方式,采用自主学习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分研制”“半月谈”“主题论坛日”等多种研讨形式。着意带领老师们深度研磨德育教材,深化课程理解,感悟课程教学的美好生命意蕴。

自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课堂以来,工作室带领老师们对绘本式教材进行详尽而深入的研读。其中,如何基于儿童的生活实际,立足实际学情设计与开展教学,成为老师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实践研究中,工作室采用“分研制”,即每人一课,请各个成员立足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生活实际,架构教学预案整体框架。例如,针对低年段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成员一起梳理教材脉络,分析学习者特征,立足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设计了“亲亲热热一家人”“上学路上”“开开心心上学去”等系列教学课例,为老师们开展教学提供研讨范例;进而开展“半月谈”——每两周开展一次深度课例研讨,成员间就自己“认领”的课例分享教材研读思考和教学设计思路,重难点问题突破等。如此,工作室带领老师们互相取长补短,深入探讨如何让儿童喜欢上道德与法治课,如何让儿童在课堂上散发“真实”的思维光芒等,深化对新教材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每个月定期举行主题论坛日,带领老师们领会相关政策文本的精神,了解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原则、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通过日常互动评课、“读书沙龙”“话题讨论”等灵活的教研方式,聚焦教学热点,如“新教材 新课堂 新探索”“走进学生生活 聚焦真实课堂”等话题,拓展教学思维,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共同探讨读书心得,拓宽视角,了解最新教育方式、教学策略、教育模式等,创新教学策略和方法。

笔者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研修期间(三个月),研讨也未曾间断。通过微信、远程视频等方式,工作室成员在线了解新加坡的课程与教学特点,并对两国的德育课程标准、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研究。新加坡“好品德 好公民”课程强调核心价值观、社交与情绪管理技能、公民意识、环球意识与跨文化沟通技能的内在联系,聚焦“人”的养成;每个主题都设置了“家庭时光”和“奶奶讲故事”板块,从生活情境入手,穿插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传统文化和道德品质的代代传承。这些带给成员诸多启示,许多老师尝试将其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这一活动帮助老师们拓展了德育视野,加深了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

多姿多彩的“咖啡研磨”教研系列活动,让工作室成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反复修改、提炼与完善,成员合作创编了道德与法治课例集。其中,季幸幸、王林娟撰写的课例“大家一起来”“可爱的动物”分别荣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学案例一、二等奖;“浙江省品德特级教师滕闽军工作室”更荣获教育部“优秀教研团队”荣誉称号。这些成果见证了老师们脚踏实地钻研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专业行动,更见证了老师们坚持儿童立场,期待儿童实现自然、自由生命成长的教学探索和专业积淀。

二、丰厚生命内涵:以区域“联动融合”增强道德与法治专业自信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成长的共同体,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老师们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引领其走上良性专业成长道路,自当是工作室的责任和重点服务方向。立足道德与法治教师的实际教学问题和诉求,助其解决困惑,才能帮助成员真正有获得感,不断增强专业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

为此,我们积极与其他名师工作室合作,整合、拓展区域教研资源,建立了区域道德与法治特级教师工作室联盟。多年来,浙江省“品德四特”——周爱芬、许宏、滕闽军、桑丽虹老师,轮流组织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实行“客串练兵”;聚焦不同学科专题及关注点,开展特色教研活动及讲座,辐射与引领更多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成长。

例如,围绕“新课程 新教材 新思考”“丰富学教方式,提高课堂实效”“聚焦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一二年级教材有效使用”“走进学生生活,聚焦真实课堂”等主题,工作室成员齐聚杭州、丽水、衢州、金华等地,展开跨区域交流和学习。工作室成员执教公开课“可爱的动物”“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大家排好队”“安全地玩”等,展现自己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和教学演绎,深受观课老师的好评;“亲历体验探究 发展核心素养”“挖掘校园文化资源,让品德更具魅力”等专题讲座,呈现立足儿童生命成长,创造性使用教材和课程整合的创新探索,更引发了老师们的共鸣和思考。这样的区域教研活动,进一步激发了老师们立足儿童生活打磨课堂教学,研究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工作室积极拓展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与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签订了“光影未来计划”合作协议,建立“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本科实践基地”“光影未来计划校外实践单位”。依托高校专业研究,带领老师们深研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影视“跨界融合”。活动通过“光影照亮未来”影视教育沙龙活动,邀请浙师大文化与传播学院副院长余韬教授作指导,开展了“假期有收获”“我爱我们班”“这些是大家的”等系列课题研究,尝试将影视教育与道德与法治科学进行深度融合。例如,在“这些是大家的”课题中,教师带领学生通过课前拍摄照片、视频,感知身边的公物;课中则借助观看短视频,带领学生“回到”现场,激发起爱护公物的积极情感;进而通过创作小剧本、画“分镜头”等,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增强对公物的爱护意识。通过对影视素材的有效运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拍摄、演绎、创作等方式,体会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魅力。

与光影牵手,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引入了更加生动鲜活、丰富有趣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让每一堂课都有理、有情、有趣、入脑、入心,增强了课堂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学生们成为了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鐵杆粉丝”。师生在这样的课题创新研究实践中都感受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魅力”,更增强了老师们的专业自信,以更自觉的态度投入课程与教学实践之中。

三、绽放生命光华:以课程“深度研发”增长道德与法治专业能力

自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走进课堂以来,工作室依托新教材,带领老师们开展了精品微课程的研发。以此,帮助老师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在教学创新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其中,“低段孩童情感养成教育微课程”“基于生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建设”等系列精品微课程,获评浙江省精品微课程,并已成为常态研究主题,工作室成员每年都会进行新课程自由的动态开发,使之更好地适应学生发展。

2020年初,面对疫情,工作室成员对这堂特别的“社会大课”做了独特的德育解读。聚焦“宅家生活”“中国速度”“生存反思”“中国担当”“法治精神”“世界协同”,工作室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研发了时政主题系列微课程“思政课战疫云课堂”之“疫情下的中国行动”。六堂微课分别针对小学六个年级,深度开发国家认同、责任担当、遵纪守法、命运共同体、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德育资源,给孩子们留下一生中弥足珍贵的战疫经历和战疫精神。微课程以主题单元的形式,以道德与法治课堂为载体,聚焦“后疫情教育”,通过选修课程、团队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统整等方式,让学生超越 “感动”和“了解”,走向“尊敬”与“践行”,让诸多德育素养在孩子们身上得以延续,引领其实现更好的生命成长。

在微课开发实践中,工作室成员经历了从“微课牵着学生走”向“微课伴着学生一起走”的转变,逐渐抓住了微课能充分彰显教与学多向互动性的核心特点,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此基础上,工作室成员运用“问卷星”,探索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过程中,师生的即时互动交流与反馈,以及实践作业的线上指导与收集、评价等。由此,有效拓展了道德与法治课堂时空,使“学德”贯穿学生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好评。而通过微课的创新研发和实施,工作室成员对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方式创新、德育评价方式等都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多年来,从工作室走出了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省市区级道德与法治名师。许健坤、潘东红等13位教师先后被评为省、市教坛新秀,学科带头人,姚筱群、季幸幸等二十余名教师先后获得全国、省、市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王静娟老师获评浙江省“春蚕奖”,姚晓芬执教的“我也会当家”教学视频及相关资料被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库收录……工作室成员获得了长足的专业发展,绽放出专业成长的生命光华。

思政是一个美好的学科。工作室将搭乘新时代的列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带领成员走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道路上,不断绽放学科魅力。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教研成员法治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两只挂钟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我家的新成员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