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前超声漏诊原因分析
2021-03-22吴美兰徐晓红刘尔球邓益菁戴海霞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广东湛江524001
吴美兰,徐晓红,黄 星,刘尔球,邓益菁,戴海霞(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超声科,广东湛江 524001)
麦默通真空辅助乳腺活检系统(MMT-VABB)最初被设计用于乳腺可疑恶性病灶的定位活检,并于2002年获得美国 FDA批准[1],而后相继被用于触诊阴性乳腺肿物的切除与乳腺良性病变的完全切除。本研究探讨术前超声诊断为 BI-RADS 3类的恶性病灶患者的临床与超声声像图资料,旨在总结经验、减低乳腺癌的漏诊率、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进行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手术且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癌的病例。纳入标准:所有因乳腺疾病接受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对乳腺病灶进行切检或取材活检且术后病理诊断为乳腺恶性肿瘤的病例。排除标准:超声引导下应用麦默通系统对乳腺以外的病变进行取材活检的病例,如乳房皮肤肿物、腋窝淋巴结等;或术后病理为非乳腺来源的肿瘤,如淋巴瘤、黑色素瘤等。纳入患者104例,共142个癌灶。
1.2 方法
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术后病理类型、术前超声图像特征(包括癌灶的数量、位置、形状、边缘、内部回声、回声模式、内部钙化、方位、后方特征及血流分级)及相应的 BI-RADS分类。根据术前 BI-RADS分类进行分组。漏诊组(33个癌灶):术前超声诊断为 BI-RADS 3类。诊断正确组(109个癌灶):术前超声诊断为BI-RADS 4A类及以上类别。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104例患者年龄28~72岁,平均(46.2±8.5)岁;浸润癌 49例,原位癌 38例,混合癌 15例,乳头状癌2例。104例乳腺癌共包括142个癌灶,单例乳腺癌检出癌灶数为1~4个。
2.2 资料分析
术前诊断正确组、漏诊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7.0±8.2)、(42.6±6.8)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癌灶的数量、位置和回声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癌灶的病理类型、形状、边缘、内部回声、内部钙化、方位、后方特征及血流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麦默通是目前最先进的微创活检系统,对乳腺病灶进行重复切割获取乳腺组织学标本,一方面可直接对良性肿瘤进行切除,另一方面有助于早期乳腺癌的检出。
超声BI-RADS分类中,3类代表可能良性,其恶性可能极低(≤2%),4A类代表低度可疑恶性(恶性可能大于 2%且 ≤10%)[2],因此,本研究将术前超声诊断为BI-RADS 3类的乳腺癌归为漏诊。国内学者认为,依据 BI-RADS分类评估肿物恶性风险的三大特征为形状、方位和边缘,恶性可疑指标包括形状不规则、垂直位生长、边缘不光整、后方回声衰减和微钙化,完全不符合以上指标的病灶判定为3 类,符合1 项时判定为 4A类[3]。本研究严格按照BI-RADS分类对结节进行恶性风险评估,经统计,本研究中漏诊组的病灶多表现为形状规则、水平位生长,边缘光整、后方回声无改变及无钙化,符合BI-RADS 3类结节的诊断条件。石春艳等[4]的研究报道794个BI-RADS 3类病灶经麦默通术后有 6个病理为恶性;杨波等[5]分析发现麦默通术后病理提示乳腺癌 31例里有 14例术前超声诊断为 BI-RADS 3类。本组142个乳腺癌灶中有 33个在术前超声诊断为BI-RADS 3类,提示即便是超声诊断为 BI-RADS 3类的结节,尽量其恶性可能极小,也不可完全放松警惕。
表1 两组癌灶的资料分析结果
本组漏诊的 33个乳腺癌灶有 20枚为原位癌。原位癌由于病灶较小,且常隐匿于乳腺增生性结节、纤维腺瘤等良性病灶周围,并与良性结节共存,其术前超声诊断率较低,易误诊为良性病变。二维图像上,微小钙化灶对诊断导管内原位癌至关重要,原位癌在非肿块型病灶、无钙化病灶及致密型乳腺漏诊率较高。
年龄在乳腺疾病诊断中也是不可忽略的关键点,年龄较大是乳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6],但不能等同于年龄越高,患乳腺癌的风险越高。郁进等[7]对268例乳腺癌风险因素分析发现,35~55岁乳腺癌的发病率最高,高峰期在40~49岁,未绝经期妇女为乳腺癌高发期,55岁以后发病风险逐渐降低。本研究中漏诊组病例患者平均年龄低于诊断正确组(P<0.01),但需要注意的是两组病例平均年龄均大于40岁,术前诊断时都应该结合年龄及超声图像特征,警惕乳腺癌可能。
部分乳腺癌的超声图像表现与乳腺良性肿瘤的超声图像特征存在较大范围的重叠,这是造成漏诊的主要原因。陈旭明等[8]报道的 21例乳腺癌中有6 例表现为边界清。郑恩海等[9]研究发现超声下表现为低回声不均匀、边缘毛糙、显示血流的病灶穿刺活检早期乳腺癌检出率均分别高于无上述表现病灶,与本研究内部回声均匀、边缘光整、血流较少的病灶易漏诊相符合。
超声检查对于乳腺麦默通手术病灶的术前定量、定位具有重要作用,而超声 BI-RADS分类对于麦默通手术病灶的术前定性尤其重要。有研究报道,超声征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理组织学类型[10]。因此,超声医生在乳腺超声检查过程中,应
多切面观察病灶是否呈垂直位生长,仔细观察病灶的形状是否有微小分叶,边缘是否有毛刺状、蟹足状改变,病灶内部是否有微钙化,观察病灶周边或内部是否存在紊乱血流信号。原位癌病灶、患者年龄较小或者当癌灶表现为形状规则、边缘光整、内部回声均匀、呈水平位生长、无钙化、后方回声无改变或癌灶血流较少时超声容易漏诊。对于超声诊断为 BI-RADS 3类的结节,应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本组大部分病灶的超声资料为有限的静态切面图像,在乳腺癌超声图像特征分析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后续可开展前瞻或对照分析研究。另外,单中心的超声检查和手术操作局限在有限的人员中,有可能造成较大的偏倚,后续研究有望开展多中心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