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癌患者围术期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变化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

2021-03-22杨战锋罗昭锋刘洋利

实用癌症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胃泌素胃镜胃癌

常 晶 杨战锋 罗昭锋 刘洋利 巴 楠

胃癌是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1-2]。由于胃癌早期的临床症状与胃炎、胃溃疡等胃部其他疾病较为相似,因此通过临床症状较难诊断。胃镜下取胃部少量黏膜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确诊胃癌的主要方法,但是在临床上胃镜的检出率仍然较低。近几十年来,临床上逐渐兴起采用无创方法对胃部疾病进行早期预测及诊断,如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和幽门螺杆菌(HP)抗体等指标,被誉为“血清活检”。临床研究发现[3-5],在胃炎、胃溃疡和胃癌患者血清中,PG、HP等的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性,尤其是PG和胃泌素,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于早期胃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仍然是主要治疗方案,而对于中晚期胃癌患者,姑息性手术也仍然是治疗主要方法之一,但是部分患者术后会发生医院感染,影响到短期的病情康复。目前临床上对胃癌患者围术期PG和胃泌素-17变化在术后医院感染中的影响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进行了相关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医院内拟行胃癌手术治疗的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胃癌组),纳入标准:①均在术前通过胃镜活检行组织病理学检测确诊,为原发性胃癌。②患者年龄≥18岁。③初次确诊为胃癌。④术前未进行过放化疗等其他治疗。⑤无胃癌手术禁忌证。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②术前已经合并有急慢性感染性疾病。③在入院前2周内有服用过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影响到PG和胃泌素水平的药物。④合并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⑤患者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本次研究。⑥不愿意参与本次研究者。选取门诊同期行健康体检无异常者150例为对照组。本研究均经受试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方法

胃癌组在术前和术后7 d时、对照组在纳入研究时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在盐城市凯特实验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TG16B离心机内离心处理,转速1 500 r/min,时间15 min,分离血清,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G-Ⅰ和PG-Ⅱ、胃泌素-17。PG检测试剂盒为芬兰Biohit公司生产,胃泌素-17检测试剂盒为美国Abcam 公司生产。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1.3 观察指标

(1)观察胃癌患者围术期及对照组血清PG-Ⅰ、PG-Ⅱ、胃泌素-17变化。(2)观察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符合2001年卫生部制定《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6]。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胃癌组与对照组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水平比较

胃癌组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胃癌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水平比较

胃癌组患者术后7 d时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明显低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胃癌组与对照组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水平比较

表3 胃癌组患者术前术后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水平比较

2.3 胃癌组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情况

术后共有23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5.33%,分别为呼吸道感染11例、泌尿系感染5例、切口感染5例、胃肠道感染2例。

2.4 术后有无医院感染与患者术前、术后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水平的关系

术后感染患者术前、术后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均明显高于无感染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术后医院感染与无医院感染患者术前血清PG-Ⅰ和PG-Ⅱ、胃泌素-17水平比较

3 讨论

胃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2],由于在我国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病情已经处于中晚期,因此患者预后相对较差,5年生存率较低。对胃癌的确诊依据主要是病理学检测,如能早期进行胃镜下活检,进行病理检测,对于胃癌的早期发现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人们对胃镜检查的恐惧心理,因此导致部分患者并不愿意行胃镜检查,因此,临床上尝试寻找无创伤性的检测方法,以对胃癌进行早期的诊断,如采取检测血清PG、胃泌素等,可对胃癌及胃溃疡等疾病进行及早诊断[7-9]。

临床研究显示[7-9],胃癌患者PG-Ⅰ、PG-Ⅱ和胃泌素-17均会明显为明显升高,因此相关研究认为PG和胃泌素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及发展。PG是胃蛋白酶的前体,在外周血中相对含量较低,在人体内可分为PG-Ⅰ和PG-Ⅱ 2个亚型,主要在胃底和胃体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少部分在幽门腺和贲门腺的黏液细胞、十二指肠上段的腺体合成及分泌功能。研究普遍认为PG能反映胃黏膜病变及分化程度[10-12],对于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诊断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胃泌素主要是胃窦的G细胞合成及分泌,G细胞的数量、胃内的PH值、迷走神经刺激、进食等均可影响到血清胃泌素水平。临床研究显示[13-15],胃泌素在胃部疾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在胃黏膜的癌变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在胃癌细胞的抗凋亡、增殖、血管侵袭等方面也均有参与,因此通过观察胃泌素的变化,对于胃癌的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及预后均有临床价值。本研究对胃癌患者围术期PG和胃泌素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胃癌患者术后PG-Ⅰ、PG-Ⅱ和胃泌素-17水平均较术前下降,考虑是由于胃部手术切除了分泌PG和胃泌素的细胞及腺体,因此,血清PG-Ⅰ、PG-Ⅱ和胃泌素-17较术前均明显下降。

胃癌手术患者,大多年龄偏大,同时手术造成的创伤性,导致患者术后在一定时间内无法正常饮食,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因此患者容易发生术后医院感染。为了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患者术后常规也会给与抗生素治疗,导致菌群失调,尤其是术后放化疗患者,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有研究显示[16],胃癌患者术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3.03%,术后化疗的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达22.5%[17],同时肺部是主要感染部位,而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感染病原菌普遍具有较高的耐药性。本研究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胃癌术后感染率为15.33%,感染部位也主要为呼吸道。目前临床上对胃癌术后医院感染的预测主要是通过分析危险因素,PG和胃泌素变化与术后医院感染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临床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PG与胃泌素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发生术后医院感染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血清PG-Ⅰ、PG-Ⅱ和胃泌素-17水平均高于无术后感染的患者,提示以上指标也可能与术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如患者围术期PG和胃泌素水平较高,在术后相对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性也较高,这一研究结果也与临床相关研究报道结果一致[18-19],但是PG和胃泌素对术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影响的机制仍然尚不完全清楚,是否与PG和胃泌素较高的患者病情相对较重、手术创伤性更大,PG和胃泌素水平较高的情况下机体炎症反应严重、术后容易出现应激能力下降等有关,值得学者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

胃癌患者术后PG和胃泌素-17水平明显较术前下降,而且与术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术前PG和胃泌素-17水平较高患者术后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同时术后感染患者PG和胃泌素-17水平下降幅度相对较小。

猜你喜欢

胃泌素胃镜胃癌
如何通过胃泌素G17检查结果判断疾病
促胃泌素释放肽前体对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
解开胃镜报告上的纠结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血清胃蛋白酶原和胃泌素-17对萎缩性胃炎及胃癌患者诊断价值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
胃泌素原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