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货币制度演进逻辑的揭示及反思

2021-03-22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货币体系国家

陈 雄

(闽江学院法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考察国内关于国际货币制度理论的研究后发现,学界对于其历史演进、合理性、本质特征、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研究尚不深入,也未有系统性的阐发。现有体系缺乏动态阐释国际金融现象或问题的功能,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李仁真教授认为:“在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国际货币制度演变成为国际经济制度的基础与核心。”[1]此观点从国际经济发展的结果来界定国际货币制度的社会功能。然而现实是,该制度能够左右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而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心的国家总是凭借货币信用控制世界经济,失衡的货币权力机制已然生成,因此需要从制度生成后的反向作用角度进一步分析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肖康康等学者认为:“国际货币产生权力,权力来源于国家权力、国际市场和国际关系。”[2]该观点揭示了国际货币的权力属性,但是如何约束权力,形成合理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分析论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建立的国际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结束了国际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该体系助力西方国家恢复战后经济并实现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长久繁荣,其历史进步意义不可抹杀。然而,这种制度化的货币霸权也是引发世界经济、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当前,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由西方国家主导的,曾经以政治与经济全球化为目的而构建的,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显然已经无法与时代的新变化相适应,变革势在必行。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崛起,在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整体实力大增,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大幅提升。2016年,人民币已经被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那么国际货币体系能否去西方中心化,处于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人民币又应当如何定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基于制度演进的双向作用视角,通过剖析传统国际货币制度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而比较欧洲区域货币制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揭示国际货币权力机制失效的主要原因,探讨国际货币制度合理化的必要途径,运用哲学的解构思维,依据历史事实,立足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多维角度,论证国际货币制度去西方中心化的必要性和基于双边机制构建区域人民币主导型货币制度的可行性,进而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合理的制度构思。

一、传统国际货币制度的演进逻辑剖析

(一)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成因

国际货币体系的产生源于国际经济活动,特别是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为国际经济服务是国际货币制度的根本宗旨。而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同时具备提供合适的流动性和调节国际收支两大基本功能。因此,国际货币体系具有显著的公共属性。体系内必须要有公共信用媒质和流通市场两个基本要素才能形成有效的传导机制。可以将这种媒质假设为“货币锚”,其本身具有较高商品价值并且能够折算成一定的比率,从而实现与世界各国主权货币的自由兑换,形成流通市场,这种机制被称为国际货币本位制。而“货币锚”就是货币本位,是构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元素,也是体系的核心。在金属货币时代,货币本位则是指货币的取材,而此时货币体系的有效传导机制是建立在人们对货币材料的功能价值普遍认可的逻辑之上,包括稀有性、可用于交易、宜贮藏、便于携带等方面,货币信用机制由此产生。这种认可可以是自发形成的,也可以是通过法定强制认可的。国际货币流通市场的建立,前提是保证“货币锚”的自由流通,这要通过制度化才能形成。

1.强权英国导致国际货币权力结构位移

黄金的稀缺性与物理稳定性这两大自然属性决定了其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成为国际货币本位的首选。16世纪中后期,英国通过其与西班牙之间的海权争霸赢得了海洋霸主的地位,为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殖民统治与掠夺以及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提供了强大的政治支持和军事后盾。西方殖民国家从殖民地掠夺来的巨量金银刺激西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商品消费需求,国际贸易盛行。西方国际贸易的繁荣又推动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西方社会充足的黄金储备为金本位制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黄金与白银同时能够在市场流通源于人们对其货币本位的认可。黄金的实际价值高于白银,因而黄金的信用价值亦高于白银,这种认识符合逻辑,然而事实上人们更倾向于使用白银而收藏黄金。当白银的使用占比远超于黄金时,“劣币驱逐良币”的机制形成,白银在货币市场的流通信用价值超过黄金。当社会现象不符合逻辑而无法调和之时,社会矛盾激化,就必然会引发社会变革来予以纠正。1816年,英国颁行《金本位制条例》,率先通过国内立法在其本土范围内确立金本位制,其他西方主要国家也相继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放弃金银复本位制,确立金本位制。[3]此时,世界上的主要国家中,只有中国仍在使用白银通货。货币本位的法定化维护了黄金本位的地位,让世人的价值选择回归合理,货币关系实现均衡,货币信用机制得以维持。金本位制实现货币的统一,是一种特定的制度,它是西方国家国内政治斗争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平衡点。西方国家的战略选择是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

处于19世纪的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雄厚的国家经济实力能够为英镑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通提供信用背书。与此同时,伦敦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国际金融市场,也是国际金融交易中心。[4]英国通过操控信贷市场的间接方式而非新的立法或行政手段,既不破坏现行法律的稳定性以保证国家信用,又能维持汇率的稳定从而保证黄金的自由流通,使金本位制得以长久施行。比如,当国内黄金不足时,英国可以通过高息借款吸引国外的黄金流入,不让英镑汇率贬值。机器大生产的先发优势又让英国成为当时最大的制成品出口国以及最大的原材料进口国,全世界都要从英国购买制成品,同时也要向英国输入原材料。[5]完整的产业链条,让英国能够使用英镑与世界上的多数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易,而且基于伦敦金融中心的地位,从事国际贸易的外国商人可以在伦敦的英国银行开立账户,并以英镑作为结算货币,这是商人们的合理战略选择。16世纪英国金融家托马斯·格雷欣提出的“格雷欣定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货币体系是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自己独特的推动力和支持力。[6]这种社会现象在金融领域特指信任或接受,因信任或接受而产生信用,英镑就是建立在强权英国的信用基础之上的。因此,英镑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占比快速提升,远超法郎、马克等其他国家的货币,顺理成章地成为能够等同于黄金的国际通货,无须通过特定的制度安排。从此英镑成为国际化的资本,而资本可以通过购买实现非生产性的利益攫取,国际货币结构开始出现极化。

2.权力结构失衡开启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化

西方国家先于中国确立金本位制,在西方社会初步形成有序的国际金融秩序。金本位制下只要能保证黄金的自由流通,黄金就能发挥“货币锚”的作用,自动调节国际汇率。当一个国家进口过多时,国内黄金总量就会减少,导致货币含金量下降,本国货币贬值。以本国货币计价的本国商品价格下跌,则出口的需求增加,从而实现外贸平衡。外汇汇率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长期稳定,促进了西方主要国家之间以及以西方殖民国家为中心的海外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缔造国际金本位体系这一重大金融创新,让英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助推英国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并带动整个西方社会步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西方各主要国家均享受到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先后成为世界强国。英镑成为第一代国际通货并非国际货币制度的安排,而是强国的崛起和强权政治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只有强者才能维持此种货币体系的存续,笔者称其为强权治理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可见,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是在诸多主、客观因素的交叉作用下形成的,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成因Tab.1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在19世纪才相继实现国内货币的统一,而中国早在秦朝(前221年)时就已颁布法令,统一铸币标准,确立了通过国家的强制力推行统一货币的法治理念,比西方领先了两千多年。秦朝以后的历朝历代,承袭国家统一货币的理念,推行适合朝代发展需要的货币制度,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均出现盛世繁荣的时期,足以表明这些货币制度在特定时期是具有一定创新价值的。然而由于中国本土黄金产量有限,因此黄金始终无法成为中国的主要货币。虽然郑和下西洋的年代比西方大航海殖民掠夺的时代更早,且郑和的船队远比同时代西方国家的船队更加强大,但他开辟航线只是为封建帝王服务的,并不是为了拓展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因而没有带来多少外贸需求,更不可能给中国带来能满足货币流通所需的大量黄金。中国自秦汉以来都以铜钱为主要货币,自宋朝开始除了铜币之外还流通纸币,这种状况一直延续至明代万历朝,因朝廷推行“一条鞭法”而终结,此后白银取代铜钱与纸币成为中国最主要的货币。[7]由此可知,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作为强国,货币体系始终存在且长期领先于西方,即使在西方的金本位制时期,中国的货币体系也是独立存在的。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自古就以“天朝上国”自居,崇尚“万国来朝”的安邦守土思想,且重农轻商的意识浓厚,严重制约了中国在经济、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其结果就是,中国在第一轮世界强国的竞争中失去了优势地位,被西方列强赶超,最终在19世纪后半期列强的侵略和掠夺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至此,中国丧失了维持本国独立货币体系的能力,成为了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的“外围”国家。东西方之间的权力失衡开启了国际货币体系的西方中心化进程。

综上所述,第一代国际货币体系是在金本位制的基础上建立的。金本位制结束了当时西方社会无序、混乱的货币环境,初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助力西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一定的时代先进性。但是,黄金的稀缺性始终制约着该制度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的缺位,金本位制并未实现全球化,其实质是建立在对外资源掠夺的基础之上,是为以英国为中心的西方强国集团服务的。不平等且未完全制度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能将其界定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制度。此种货币体系无法实现国际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新旧更替是必然的。

(二)第二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成因

国际货币金本位制必须以黄金的自由流通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强权才能保证黄金通道的畅通,一旦处于货币体系中心的强国由盛转衰,这种机制就会瓦解,金融又会退回到无序的状态。但西方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统一货币体系能带来巨大的利益,这种认知能够推动并支持西方社会接受另一个强国继续统领国际金融秩序,这是西方国家合理的战略选择。

1.霸权主义的潜在催化效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殖民地资源的枯竭以及缺乏新的技术创新,让英国逐渐丧失了支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而欧美大陆其他强国的崛起又进一步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强权治理的条件已经失去,全球争霸的局面再次开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让延续了上百年的金本位制彻底崩溃。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英国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此后再无能力称霸世界。美国因远离战场,保留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体系而成为世界工厂,其国际地位迅速蹿升。然而,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让美国经济陷入困境,经济衰退弱化了美国的世界话语权,国际金融秩序又回到无序的状态。经济危机也让西方列强重新展开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争夺,世界再次陷入战争,二战爆发。期间,参战国中唯有美国的本土未遭到战争的破坏,源源不断的战争物资需求为美国的工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利润,从此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军事大国,国际金融强权治理的条件再次成熟。

2.国际货币制度的政治化演变

美国代替英国成为国际金融新秩序的缔造者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二战末期建立的国际货币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实质是依靠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西方国家治理国际金融的执行机构。“美元与黄金双挂钩”的机制让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黄金脱钩。通过国际协议固定美元与黄金之间以及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汇率,确立美元作为唯一可以自由兑换的国际本位货币,美元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具有集清算、支付、储备等功能为一体的世界唯一通货。制度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背后是美国与英国、法国等西方战胜国之间相互依赖、内部妥协的结果,也是西方资本主义阵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金融枷锁。此时的国际货币制度政治化倾向明显,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美元成为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发动货币战争的有力武器。只有快速提升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占比,让美元通行世界,才能形成货币权力机制。为此,美国利用信用手段发行美元,以贷款的形式借给他国,或者从他国购买商品、资源、劳动力甚至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向世界强势推行美元,完成美元的国际化。抛开现象看本质,通过分析不难发现,当时国际货币体系的“货币锚”仍然是黄金,美元背后的价值支撑是美国的黄金储备量和国家信用。

虽然第二代国际货币体系是制度化的货币体系,相较于金本位制具有先进性,但是其演进逻辑仍然是强权治理,西方中心化的进程没有改变,如表2所示。处于两大阵营激烈对抗的特殊历史时期,国际政治局势动荡,美国经济状况不稳定是必然的。当能够削弱美国强权进而影响国家信用的因素或事件出现时,国际货币运行机制就会产生危机。比如苏联的军事崛起与扩张、朝鲜战争的爆发、越南战争的爆发、石油危机的产生、美国国内经济衰退等,都会使建立在强权之上的美国信用出现问题,进而影响美元的价值。而黄金的稀缺性,导致黄金储备量远不及国际经济的增长量,这就意味着美元必然需要超额发行,美元价值就变成了象征性的,美元的信用危机随之产生,固定汇率注定无法长期实行。

显而易见,第二代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制度自身无法克服的重大缺陷。由于两大阵营的长期对抗,苏联以及中国均被排除在该货币体系之外,导致该货币体系偏离为国际经济服务的根本宗旨,其历史局限性决定了它的生命周期必然是短暂的。

表2 第二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成因Tab.2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三)第三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成因

1.去本位制消除国际货币极化的制度障碍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发生的抛售美元风潮,最终导致美国政府单方面取消美元兑换黄金的官价,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此瓦解。但是,美国的实力足以支撑其继续控制国际货币秩序,而此时两大阵营的对抗也已进入冷战时期。超级大国苏联强大的军事优势对欧洲国家构成严重的威胁,这些国家只能依靠另一个超级大国美国来对抗苏联,共同利益驱使它们选择继续支持美国。既然旧的规则不适合,那么就需要新的规则取而代之。由美国主导,于70年代中后期确立的国际货币牙买加体系,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而且让黄金非货币化,其背后的真正目的是确立美元的国际货币霸主地位,让美元可以完全主宰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制度走向极化。

2.石油美元结算体系促成美元霸权

牙买加体系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了两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方面,美元彻底摆脱黄金的制约,成为完全依靠美国国家信用的世界流通货币;另一方面,黄金不再是国际货币本位,其他国家的主权货币价值均须建立在本国信用的基础之上,而美国的国家信用远高于其他国家,也就意味着美元的信用远高于其他国际主要货币,实质上强化了美元的国际地位。但是,成为国际本位货币仍然需要“货币锚”,美国需要确定一种比黄金更加具有实用价值,能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通且取之不竭的资源作为“货币锚”。显然,这种资源只能是石油。于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通过与当时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达成一项“不可动摇”的协议,让美元成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8]在美国的压力之下,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此种货币制度安排,凡是参与石油贸易的国家均须使用并储备美元,至此“石油美元”机制形成,美元的国际货币本位地位得以稳固。

第三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成因如表3所示。据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现行第三代国际货币制度是以美元为核心的霸权化垄断资本主义国际货币体系。虽然该体系已经通过法制化而具有民主、平等的表象,但本质上仍是强权治理下的产物。失去政治中立性的国际货币制度必然导致体系中心国家货币处于谋求本国利益优先的战略定位,而弱化其国际货币的公共属性,这种体系缺乏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20世纪90年代初,前苏联解体,欧洲国家对美国的军事依赖减弱,从而改变了这些国家的战略选择,以美元为唯一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终究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瓦解。

表3 第三代国际货币体系内在成因Tab.3 Internal factors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of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二、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昔日创新及现今缺陷

霸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超级大国争霸时代的历史产物,它能够保证美国利益的最大化,却也损害了其他发达国家的利益。战争严重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军事力量,惨痛代价让它们意识到,通过政治统一使欧洲强盛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政治独立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之上。统一的市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这是经济学家们的普遍共识,而历史的经验证明,货币的统一能够促进商品流通市场的统一。

(一)欧元体系的进步性

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统一后,东、西德之间发展不平衡,形成巨大的内部消费需求,刺激德国的工业生产。然而,有限的产能无法支撑其出口的需求,国际收支的持续恶化让德国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德国迫切需要提高产能,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开拓市场,通过增加出口扭转长期处于贸易赤字的不利局面;法国也需要通过开拓市场维持其良好的国际收支状态;南欧,如希腊、西班牙等国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质量,改善型消费需求旺盛,但是这些国家的工业基础薄弱,无法满足本国的需求,依赖进口成为它们唯一的选择。德国、法国和南欧诸国对统一欧洲市场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统一货币成为特殊历史时期欧洲国家的合理战略选择。

21世纪初,欧元的创设可谓是当时国际货币制度的创新发展。欧元体系是区域一体化的货币体系,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美元霸权化的部分修正,也是欧洲国家整体经济实力上升的表现。它摆脱了对强权治理的依赖,谋求区域内国家经济发展的均衡。依据货币联盟协议,欧元区内国家放弃本国货币的使用,由获得法律授权的欧洲中央银行发行超国家主权货币,并按协议规定的比率完成与本国货币的兑换。该货币体系是区域内国家民主协商后形成普遍认同的结果,其公共属性被制度化了,是以国家集团的整体实力作为货币信用的支撑,不受任何主权国家的制约。

(二)欧元危机的长期性

欧元体系终究是不具备完整的独立性,欧元区国家保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资格足以说明这些国家仍然受其约束。欧元的诞生实质上是美国和欧洲国家为了避免内部矛盾激化,寻求货币合作而达成妥协的结果,并没有改变国际货币制度西方中心化的本质属性。欧洲中央银行虽然拥有制定并执行区域内货币政策的权力,但是各成员国都没有授予欧盟机构制定并执行区域财政预算、信贷调控、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权力。由于区域内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的不平衡,导致区域货币政策与部分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不相匹配,货币机制的调节作用难以有效发挥。2010年爆发的欧洲主权国家债务危机揭示了欧洲货币联盟的非完整性,欧洲国家缺乏整体利益至上的意识,无法通过国际立法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政策统一化是造成困境的主要原因,如今这一弊端更是暴露无遗,欧元危机将长期存在。

三、基于成因逻辑的反思:国际货币制度去中心化的新构思

(一)国际货币制度合理化的架构设想

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形成西方中心化的货币权力结构。恢复联合国席位的中国和前苏联解体后的各独立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只能被动地接受该体系,而不具有发言权。通过以上制度演进的逻辑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强权治理下的国际货币制度只能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强国竞争与暂时妥协的结果,缺乏公共属性,无法实现国际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欧元体系模式虽然具有时代先进性,但是欧元危机印证了该模式的非合理性。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成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如表4所示。

表4 有效国际货币体系形成因素设想Tab.4 Formative factor assumption of the effective international currency system

美国的国家实力与国际地位足以支撑其维持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国家利益优先的政策导向决定美国不会改变该体系的政治化属性。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彼此间达成临时性双边流动性互换协议,建立全球紧急流动性货币互换机制,确定美元、欧元和其他代表西方国家的货币能够在必要的时候发挥作用。2013年,上述六大央行把临时性协议转换成长期协议,将临时机制制度化,并且约定任何一国央行必要时都可以在自己司法辖区内以另外五种货币中的任何一种货币提供流动性。[10]这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通过签订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构建货币联盟关系,意图建立新的国际货币治理机制。这种机制将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代表的全球货币治理机制,但其本质仍然是以美元为核心的货币体系,而且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人民币就被排除在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官方电子公告显示:自2016年10月1日起,人民币被吸纳成为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第五种基础货币,所占权重为10.92%,低于美元的41.73%和欧元的30.93%,高于日元的8.33%和英镑的8.09%,排在第三位。[11]这一重大变革体现了国际社会不但认可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大国地位与影响力,而且认可中国在货币、外汇、金融制度体系改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然而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事实却无法改变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本质特征。目前,人民币在货币篮子中的权重远低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所占权重的总和,这一事实可以证明以上论断。前述西方国家以双边路径代替多边路径构建新型国际货币治理机制的趋势,必将弱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治理职能,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取代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探索仍将陷入缺乏国际共识的困境。当今世界已经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由中、美、德等大国主导形成了多个区域经济联盟。金融是为经济服务的,经济基础始终决定金融发展的方向。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崛起的过程中,国际货币体系去西方中心化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必然选择。破解现行国际货币制度的困局,探讨推行区域主导型货币制度模式更具有现实意义。

国际货币体系应当自由、公正,遵循货币主权原则,通过必要的制度化在体系内形成有效机制,保证各成员国货币主权的独立性与完整性。可以基于货币合作促进发展,通过广泛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自由认可持有良好国家信用的主权货币,在特定经济区域范围内形成区域主导型货币体系。这种体系无需立法确立新的货币本位,而是通过国际社会共识赋予某种主权国家货币担当国际货币的职能,因此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是合理的。

主权国家的国际地位不能脱离联合国的制度框架而走向极化。各国判断主导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应当依据该国的经济实力而非军事实力,美国的主导地位也应当根据其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程度来确定。中国应该致力于维护现有的全球化贸易体系,在国际治理中主动争取更多的话语权,这也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并具备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且代表的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它的主导国家地位已经获得区域内国家的普遍认可。中国需要保持其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提升本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和发展质量,加速完成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赶超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从而对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有效的制约。

(二)构建立足双边机制的区域人民币主导型货币制度

确立人民币在区域内的主导地位不仅需要依靠国家经济实力,还需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社会中的使用占比。中国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构建区域人民币信贷市场,为区域内国家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通过双边制度的安排,形成人民币的回流机制,保障人民币资金的自由流动;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多边框架下,合理利用“丝路基金”等专项资金,为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与技术等全方位的支持,促进区域的协同发展。

中国还应当基于双边协议,发挥上海期货交易中心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石油人民币结算机制的形成,破除石油美元的垄断,削弱美元的国际本位货币地位。同时,中国需要加速页岩与可燃冰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遏制美国通过垄断新能源技术以维持美元霸权地位的企图。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便于使用。中国领先于西方国家率先步入无现金社会,下一步可以结合电子支付,推出数字人民币,为人民币的使用带来便捷的支付与存储功能。其高效的结算功能也将成为货币竞争中的重要优势,并以此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可。

坚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中国特色的治国理念,但也要注意避免经济全面金融化。人民币币值的稳定是构建区域主导型货币体系的核心要素,是国际货币公共属性的内在要求。立足于双边机制,在货币体系内形成合理的人民币价格机制及汇率机制是必要的制度措施,应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调控体系,维护国家的金融稳定,并为区域金融、全球金融的稳定建言献策,提供中国方案。

四、结语

只有当中国由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制度的缔造者时,人民币才能完成国际化。科技创新将给世界经济注入新的生产力,假如美国无法率先完成新一轮工业革命而被中国赶超,其现有的优势地位将被削弱。而美国的“逆全球化”主张违背国际社会合作求发展的大趋势,必将招致包括其他发达国家在内的多数国家的反对,美国的国家信用将进一步丧失。美国经常利用美元的可自由兑换性和美元资本、利率工具,转嫁本国损失,这些侵犯他国货币主权的行径深刻揭露了美元霸权的非合理性。如今,变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时机渐趋成熟,中国应当继续解构现行西方中心化的国际金融制度,发挥中国的制度特色,在道路自信的基础上,形成制度自信。

猜你喜欢

货币体系国家
TODGA-TBP-OK体系对Sr、Ba、Eu的萃取/反萃行为研究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古代的货币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古代的货币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钱荒遇上货币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