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2030”视域下体育课教学的发展
——以福建省高职院校为例
2021-03-22沈泉平
沈泉平
(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部,福建 福州 350018)
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详细规划了未来十五年“健康中国”的发展要求,制定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主张“以预防为中心”,把学校体育工作纳入政府政绩考核指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明确提出要确保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强度,以及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配置等五大目标任务。[1]这一要求表明,学校体育在“健康中国”宏伟蓝图中具有突出地位,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也正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纲要》为开展健康促进工作提出要求,指明方向,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一环,到2030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至30%,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上升到5.3亿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纲要》的颁布促使全民关注健康、重视健康、促进健康,健康传播对个人、社会、国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国曾对联合国“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庄严承诺,而《纲要》也明确体现出我国为全球健康治理、争取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
一、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和建设者,他们是国家之栋梁。作为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在《纲要》实施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正如王家宏教授所言:“学校体育是‘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具有基础性作用。”[2]
当前,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还是令人担忧,肥胖率居高不下,学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逐年降低,大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持续逐年下降[3];校园伤害事故频出,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问题。季浏[4]认为,当前体育课处于无运动量、无运动战术、无比赛的“三无”状态。杨辉[5]认为,高校培养目标单一,受传统“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忽视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体育学科地位缺失;并且近几年各高校扩招,生源数量急增,体育硬软件配备没有及时跟上,体育场地器材无法满足学生锻炼需求,体育教师工作量倍增,体育课教学落后等种种问题导致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卢元镇[6]则从改革方面提到,在改革初期有专家主张未来的体育课教学实现“三自主”,学生愿意玩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愿意教什么就教什么,给体育课教学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更有体育教师戏称这场改革是目标虚化、内容空化、组织散漫化、考核客气化。以上种种现象说明高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出现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在实践课教学中未能取得好的效果,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关键原因所在。
体育课教学是学校体育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大部分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三年大学生活是学生塑造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各项身体素质不断发展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对其自身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新时期社会的发展。 为此,本研究在国家战略《纲要》政策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对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与“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进行多视角和新视角的剖析。本研究以《纲要》战略目标任务为导向,以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工作为着眼点,围绕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现实问题,明确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探索《纲要》战略目标与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深度契合,发挥政府主导职能,学校领导重视支持,体育教师认真执行,使政府、学校、体育教师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找准方向,精准施策,推动新时期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发展,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素养。
二、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发展面临的困境
我国体育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近几年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校领导只注重学生智育、德育的培养,注重强化专业建设与社会服务,从技术角度提升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而对体育工作的态度就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忙起来就忘掉”,导致学校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得不到发挥与体现,学生的体质健康逐年下降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纲要》的颁布明确了学校体育的核心作用和体育运动促进健康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把握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要深刻意识到问题存在的严重性。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找准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存在的现实困境,有利于把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方向。
(一)师生比不符合要求
从福建省大学生体育协会2019年年会上获知,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师生比为1∶700以上,而福建省政府文件对高职院校体育师生比的要求是1∶350,国家教育部文件要求是1∶300。从数据上可以看出,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严重缺编,体育教师工作量倍增,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保证,学生体质健康得不到提高,实现《纲要》提出“到2030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达到25%”的战略目标困难较大,体育师资问题任重而道远。
(二)体育设施不足,配备单一
据调查得知,福建省高职院校生均室内外使用面积均没有达到基本配备类的要求,篮球、排球场地占74.3%,说明场地配置较为传统且功能单一;有80.3%的学生对当前体育设施的配备不满意,说明现有的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等方面还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7]其具体原因是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设备由于缺乏保养导致陈旧老化,教学资源配置偏向专业学科,对体育场馆的建设缺乏资金投入,加上这几年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增加快,体育场地配置不及时。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的保障,学生的体育活动就受到影响,对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要求也就没办法得到保证。这与《纲要》提出 “到2030年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与器材配置达标率达到100%”的战略目标相差甚远。
(三)体育课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低下
传统的“体育三基”缺乏目标导向,要求不明确,体育课教学存在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等严重问题,导致体育课教学的无效性。[8]体育课没有统一的教学目标,学期初的教学任务安排也只是应付式的备份检查,到了期末体育成绩也没有统一的考核评价机制,任由体育老师个人掌握,甚至有些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要规定“不及格率”,学校体育课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成了名副其实、无所谓的自由活动课,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健康的促进都受到严重影响。这与国家“大健康”的战略方针背道而驰,与《纲要》提出“让每一位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达到25%”的目标相差甚远,遥不可及。
(四)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生活方式不健康
据有关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存在严重的吸烟等不良现象,作息时间不规律。齐鲁晚报《大学生为啥越睡越晚》中指出,有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因沉浸于电脑手机上网、玩游戏等,导致经常熬夜,对体育锻炼促进健康的功能认识不足,缺乏体育锻炼习惯。
(五)学生体质差,校园体育安全事故频发,责任认定缺失
据有关数据显示,大学生耐力素质持续下滑,跑步猝死事件频频发生,青少年体质健康弱化形势依然严峻,校园体育安全事故频出,导致许多校长和体育教师为了躲避安全责任,放弃了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放弃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9]问题的根结在于责任认定与现实问题出现偏差,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是受害者,特别是体育教师将对事故负主要责任,直接影响到体育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晋升和评聘,甚至还有更为严厉的处罚等等。因此,在不堪重击的事故责任面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就显得格外小心,体育课成了放羊式的自由活动课,对于一些有可能因器械、激烈对抗而导致受伤的体育活动都被忽略,体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得不到提高,这对实现《纲要》战略目标将是新时期各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极大挑战。
三、福建省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发展策略
《纲要》的颁布,将健康中国提高到了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重大关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必须以“健康中国”战略目标为契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教健康知识、传运动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打好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体育教师三个层面协同发力的组合拳,精准施策,破解当前高职院校传统体育课教学的一系列问题。
(一)政府层面
政府除了要及时精准出台符合新时期学校体育工作需求的政策文件之外,更要充分发挥主导监管职能,始终坚持政府监管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环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政府相继颁发了一系列有关学校体育改革和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文件,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国家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只列出部分代表性文件)
上述所列的每个文件提及的目标都很明确,可是学校体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一直是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绊脚石,成为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阻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没有改善,反而逐年下降。有一组数据值得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深思。教育部在2014年对高等学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与上报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比例抽查发现,只有14.1%的学校符合要求。[10]这意味着,我国高等院校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数据出现严重造假现象。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存在的困境不是国家政策制度问题,而是没有健全的监管体系对学校一把手管理的监督。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应该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管体系。教育主管部门要成立教育督导小组(分管高职院校教育的领导亲自挂帅)进行拉网式巡察、巡查、抽查,发现问题及时通报、问责,责令限期整改,压实一把手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有力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二)学校层面
1.校领导转变教育理念,提高学校体育政策制度实施的效率
要始终把学校领导重视学校体育改革发展作为促进学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从国家政府“政策”下发到全国各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再转发到各学校,到了各学校首先掌握政策的人就是分管教学的校长,最后再转到各教学部门。因此,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校长就是核心,就是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关键领导者和决策者。如果没有校长的支持,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必然举步维艰。因此,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监管应该从校长这一突破口来发力,只有校长愿意主动承担起上通下达的责任,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就有望事半功倍。
2.改善体育教学资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是体育课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学生的运动热情和兴趣要得到充分的调动。首先,要改善场地器材设施,以满足广大学生的活动需求。在新时期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加大对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理清国家政策,统筹规划,关心扶持学校体育工作,充分发挥体育教育促进体质健康的功能,为高职院校学校体育工作注入坚实的后盾。第三,要壮大体育教师队伍,通过多渠道整合各方资源进校园,提升体育教师整体业务水平,破解体育教师紧缺问题。如可以通过聘用优秀退伍军人和退役运动员到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开展体能拓展运动和运动单项的技战术训练,以及引进新兴、民间民俗运动项目的带头人开展特色体育选修课等等。
3.实行“走班制”和“分层次”相结合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走班制教学”就是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把更多的时间集中在一个运动项目上,摆脱“蜻蜓点水、低级重复、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管教不管会”的单一无效的体育课教学现状。[11]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分组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任务和目标,避免学生因“吃不饱达不到运动效果或吃不下打击自信心”的问题。熟练掌握一项运动技能需要系统的、持续的反复练习,最后形成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因此,持续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既能熟悉掌握运动技能,实现《纲要》规定“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项目”的目标,又可以增强体质健康,实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优秀率达到25%”的目标,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4.实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2020年全球突发“新冠肺炎”传染病,为抗击疫情,教育部发出通知,各地各级学校将秉承“停课不停学”的理念做好线上教学工作。在特殊环境下体育课也不例外,通过一学期的线上体育课教学发现,线上课与线下课各有利弊。比如碰到雨天、雾霾天气、高温天气等天气问题,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传染性疾病时,适合开设线上课,可以安排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和不依赖器材场地的一些体育活动项目,既有利于弥补线下课体育理论知识被压缩而导致课时不足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得到基本的身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另一方面,对于技术动作要求比较高的项目,适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体育教师可以先布置预习任务,同学们先通过线上观看动作视频,对动作轮廓有大概的了解,让大脑形成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结合线下学习,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比如篮球的投篮、健身气功八段锦、五禽戏等教学内容,课前可以观看视频了解动作轮廓,课后可以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去选择视频观看,对不好掌握的技术动作进行反复观看强化,从而达到巩固提高动作的目的。在羽毛球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酷浪小羽”软件,学生在软件面前做练习,软件将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评分,分析完成动作的情况,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软件提示的不同问题,提出不同的练习要求,对不同问题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精准帮扶。然而在发挥优势的同时也要清楚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比如线上课存在活动空间有限,活动项目有限,压抑学生的活动热情,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同时也考验学生的自觉性等等。因此,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可以取长补短,既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又培养学生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5.体育课教学渗透健康与医学知识
《纲要》强调把健康提升到战略高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健康教育是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载体,体育课教学渗透健康知识,既能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有效应对健康风险的能力,又能促进体育与健康的高度融合,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观。
《纲要》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建立完善的运动处方库;制定青少年体质健康干预计划,主张“以预防为中心”。“体医融合”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途径,“体医融合”迫切需要体育与医学相互合作,促进多方面、多层次的融合。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深刻理解“体医融合”的内涵,注重“体医融合”在体育课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促进“体医融合”,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体育活动环境。
总之,高职院校领导要重视宣传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健康教育推进机制。王家宏教授说: “学校体育除了传授运动知识与技能,本质上是注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预防。”[2]首先,体育课教学需要延伸运动损伤防范、特定身体素质体育锻炼防范、体育损伤急救措施、体育锻炼调节方案等“体医融合”的教学内容。其次,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体育与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达到防范于未然。最后,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不堪重负的安全责任负担,成为很多学校放弃体育发展和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因此,健全学生体育运动意外伤害保险机制,完善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和转移机制,为学校管理者和体育教师排除顾虑,破解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因风险防控不当而影响学生参与动机、教学质量和活动强度等问题。
6.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教学评价新思路
体育课教学评价是衡量学校体育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反映出评价的客观公正,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负责任。传统评价方式是以运动成绩为主,一味地注重期末终结性考试结果,轻视平时的过程性评价,这种以统一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方式,既不客观,也不利于调动和鼓励多数学生(特别是体育困难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导致大多数学生失去了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基于此,在《纲要》颁布的大背景下,要逐步改革传统单一的评价手段。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要从教育的目的出发,重视过程评价,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以鼓励为主,把学生的运动态度、运动过程、运动技术、进步程度、帮扶意识(体育优等生帮扶体育困难生)、课内助教和课外诚信跑步都纳入考核的内容,体现了维度多元、内容全面,涉及身体、行为、情感、认知等多层面的体育学习评价[12],完善建立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实效为核心的考核评价制度。如出勤情况,回答问题情况,课堂表现是否认真、积极、主动等情况,是否主动帮助体育困难生情况,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情况等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参与运动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三)教师层面
随着社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学校体育不仅要“育体”,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而且要“育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这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将提出更高要求。在《纲要》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仅要继续发扬优良的传统教学经验,还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提高综合执教能力。
1.加强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课教学能力
《纲要》的颁布以及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在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加的严格,体育教师不仅仅是单纯的教学生跑跑跳跳的“教书匠”,更应该是通过体育课教学,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育人者”。
2.加强健康教育教学培训,提高健康教育教学水平
《纲要》将健康教育纳入体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的内容,未来学校健康教育将主要由体育教师来实施和完成。体育教师利用体育课堂讲授健康知识,有利于体育与健康的相互融合,对学生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促进作用。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健康教育培训,提升其健康教育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使“体育教师”升级为“体育与健康教师”。
3.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魅力
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学校体育教师的认识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那么要改变这些偏见,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就要通过平时多方面的努力学习、培训、充电,勤修内功补短板,做到内外兼修。既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又要有扎实的文化素养;既要具备过硬的体育工作能力,又要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思想作风和生活作风,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不仅仅是“体育教育者”,更应该是文武双全、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者”。[13]
四、结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观念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的健康状况。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仅对其自身职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更影响到祖国未来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培育和践行“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阵地,在《纲要》颁布背景下,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新时期“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需求。然而改革与发展并非一朝一夕,高职院校体育课教学的改革与发展要具体落实到学校领导实施学校体育政策制度的力度、课堂教学模式以及提升体育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之中,做到政府、学校主管领导、体育教师三个层面上下协同发力,坚持不懈,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在国家健康战略中的核心作用。
各高职院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及福建省实施意见精神,以围绕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学校体育促进健康的功能和价值,坚持“健康第一、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坚持“精讲、勤练、多赛”的指导思想,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总之,各高职院校在落实国家规划纲要政策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情况,尝试开展新兴、民族民俗传统体育活动项目,让更多的新兴、民间传统体育项目扎根校园,丰富校园课外体育活动氛围,切实达到在校园人人参与体育活动的美好景象,助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战略目标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