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战略下高职士官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1-03-22陈国平
陈国平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部队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据相关统计,现役军人中从事电子、通信、计算机相关岗位工作的接近30万,高素质高技能的信息类士官人才倍受部队青睐。定向培养士官是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军地融合深度发展的精神,也是依托地方高等院校教育资源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军地联合育人体系,实现当代强军梦的重要举措。[1]
一、背景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自开展士官教育工作以来,招生规模逐年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升,制度日益完善,逐步实现培养聚焦实战、对接岗位、满足部队岗位需求士官生的目标。目前,定向士官的培养普遍采用的是“2.5+0.5”的方案,地方高职院校需要在2.5年内完成政治思想、军事素质、专业技能方面的培养,然后交给承训单位0.5年完成新兵训练、岗前培训。
经过几年定向士官培养工作的探索,在培养实践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难点,主要出现在,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不匹配、培养过程不系统、培养标准不统一、专业特色考评机制不规范等方面,这说明定向培养相关保障机制还不够细致,培养体系还不够全面,培养模式还需优化。[2]
二、新培养模式
自开展定向培养士官工作以来,南信院与部队院校积极开展士官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推进军地协作深度融合。创新“三段四模”士官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与传统模式相比,新模式分“0.5+2+0.5”三个阶段,完成思想政治、军事素质、组训管理、专业技能四个模块的学习。
第一阶段0.5年,在部队院校的联合指导下,士官生重点学习思想政治、军事素质、组训管理等模块内容,同时,充分利用军地教学资源,将有军种特色的专业技能(如海军的灯光通信、旗语通信、摩尔斯代码等)放在前0.5年,通过军地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第一阶段的特点是能更快提高士官生军政素养,熏陶部队文化,熟悉岗位任务,缩短士官生到部队的适应期。
第二个阶段2年,在地方院校强化专业基础的学习,主要培养内容:通识文化、通用技能、专业基础、专业技能,瞄准士官目标岗位所需知识、技能,重在打造学生的专业基础和通用技能的培养,之后进行军地联合考核,做到确保向部队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士官人才。
第三阶段0.5年,士官生在士官学校、部队实习,主要完成岗前培养和入伍实践。
三、构建专业群
学校发挥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积累优势,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以服务部队信息化建设,打赢信息化战争为目标,依托学校双高建设规划,重点打造信息类定向士官特色专业群,培养具有地方院校烙印的专家型、工匠型、管理型复合士官人才。[3]
(一)课程体系
学校专门成立士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按照“技能主线、专业复合、联合培养、成果导向”的逻辑,“底层共享、中层互选、顶层综合”的原则,重构士官专业群“3平台(文化基础平台、思政政治平台、军事素养平台)+4模块(通用技能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军地联合模块)”,专业群为课程资源的优化、集成和共享提供保障,发挥了专业的聚集力,提升了专业的覆盖面。
(二)课程改革
借助OBE理念,建立成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标准,进行符合士官生的OBE课程改革。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引入系统导向的理念,适应跨专业融合、岗位技能复合新趋势,围绕体现完整工作过程建设实训基地、开发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系统性思维和综合实践技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特色
将组训教学内容融入专业技能教学设计、教学基本技能、教学实用技能和专业综合实践全过程,提升士官生会讲,会教,会做,会实践的“四会”能力。突出课程综合化趋势,重视传授部队针对性需求的技术,提高学习的“含军量”。士官生技能证书获证率达到100%,其中高级证书的获证率达到 50%。[4]
(四)课程保障
学校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实训基地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215个,校外实训基地400余家。构建“课堂向岗位迁移、理论向实践延伸、知识向技能转化”为核心的士官育训体系。为此新建和改建雷达实训室、无线电台实训室、军用通信综合实训室、仪器仪表标准化实训室、数据网络实训室、光纤通信实训室、电波与天线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等实训室在此基础上,着力加强教学新装备建设。
为提高士官生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士官生专业集群教师团队。抽调骨干力量,并引进部队退役的优秀专业人才,组建士官生电子信息技术、士官生通信技术、士官生计算机网络技术三个教研室。进一步做好师资互派工作,邀请更多军事技能专家来校授课、指导实训及开办讲座。组织老师参加部队院校的教研室对接,调研、交流,参与部队院校组织的各种比赛,项目联合申报等,跟踪毕业士官生的工作岗位情况,打造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士官教育师资队伍。[5]
(五)课程思政
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士官学院打造“课程思政”先进教学团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建设,发挥士官学院思政教育案例资源优势,促进专业课程与军政课程同向同行,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士官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士官育人大格局。[6]
四、改革成效
(一)军地协同,健全培养机制
有效发挥军地协同育人优势,在培养实践中,南信院积极与对口指导部队院校进行合作,成立军地联合教研室,积极开展教科研活动,明确专业教学标准,明确军政素质、专业技术课时比例,完善军政课程、专业课程考核机制,共同制订并实施3年制士官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向部队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技术士官人才。
(二)军地协力,提升师资力量
建立军地师资培训机制,实现师资互派、学生互换,共建教学资源库,互相学习提升。开展师资互聘互培、教科研成果共育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等军地合作项目;军地定期开展士官生联合技能演练及综合技能考核。依托联合教研室师资力量开展信息类士官专业技能大赛互培活动。
(三)军地协助,完成基地建设
以信息化、系统化、台站化为导向,军地联合建设集组训施教、士官培训、综合实践教学功能于一体的士官培训、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含“军”量。基地包括:士官通信技术综合实训室、无线电台实训室、卫星实训室、雷达实训室等。依托专业技能模块课建设、系统性实训共享课、通用技能平台课,优化课程结构,构建“部队台站化、组训化”实践教学体系。
(四)军地协作,完善质量监控
建立上级机关、承训单位,地方院校和部队四位一体的质量评价体系,规范士官培养质量监控方案及定期开展军地联合考核。基于OBE(成果导向)的理念,设计士官课程考核标准,实现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和教学活动的持续改进。
五、结论
军民融合是定向培养士官工作的核心,新模式确定了军地联合、协同发展、分段培养、共享互培的军地双方合作育人新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任务和目标,确保军地在共同培养过程中的协同、协力与协作;同时,在双方育人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手段方法、教学制度管理、教学团队培训、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军地互赢的联合育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