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 多元融合 塑造不朽的红色浮雕
——评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
2021-03-22邓晓曼
邓晓曼
交响音诗即音乐交响诗,是由十九世纪西方浪漫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所创,与其产生之前的作品相比较最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标题性,“标题能够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不同的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标题为欣赏者理解音乐内涵提供了便利和情感指向,从而达到引起共鸣的目的。
交响音诗也被称为交响乐中的“轻骑兵”,究其原因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结构上的可扩展性和表现题材上的丰富性。尽管在李斯特所处的时代,他本人和同时代的作曲家是遵循一定结构模式的,但在后来作曲家的运用发展中,并无严格的限制。在主旨与思想内涵上,诗歌、戏剧、绘画、历史事件等都可以成为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虽然有人说交响音诗从诞生到繁荣到出现衰退趋势不足一个世纪,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历史价值。李斯特首创交响音诗为作曲家做出了表率,为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曲家提供了开拓创新的勇气和动力——既然可以从交响乐中变化出交响诗,那么,也就可以从交响诗中“变出”更多的“花样儿”,所以,交响音诗依旧受到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喜爱,其表现力也越来越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作曲家赋予了它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多的时代特征,人们既能体验到传统交响音诗的魅力又能领略到所融入的现时代的时尚元素,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即是这样一部作品。
该作品由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王湖泉任总导演,天津交响乐团团长著名指挥家董俊杰执棒指挥,王保卫、罗坤编剧,国家一级作曲卢荣昱作曲,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宋史强任视觉总监及灯光设计,服装造型设计由中央歌剧院服装造型设计师张孔文担任;歌唱演员挑选了福建本省优秀独唱演员,同时邀请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和青年男中音歌唱家王鹤翔。福建省歌舞剧院、三明市委、宁化县委等单位共同参与了编创,参演人数300余人,强大的制作班底保证了作品的上乘水准。
2021年4月25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到场观众达1500多人,笔者是其中之一,本文主要从创新性方面谈几点对该作品的认识:
一、宏大的选题,深刻的思想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筚路蓝缕,岁月峥嵘,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牢记初心使命,赓续红色基因砥砺前行,方能成就千秋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也是新时代每一个中国人应当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作品,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所要表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宏大的主题,选取了在中央苏区核心地、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的三明,土地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发生的一幕幕可歌可泣的红色动人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在阜平考察时他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代代传下去”。情景交响音诗《风展红旗如画》的标题取自毛泽东同志的词《如梦令·元旦》抒发了坚信革命必胜的豪迈气概,作品中赤卫队长张凤山、阿姆是千千万万闽南革命根据地红军和红军亲属的典型代表,作品以张凤山为主线采用交响乐、歌唱、舞蹈、情景表演等艺术形式再现了“支前”、“扩红”、“湘江战役”等艰苦卓绝而又壮丽恢弘的革命历史情景。让人们深刻的体悟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要珍惜这份来之不易!因此,该部作品从主题的选择到表现的思想内涵已经不同于传统交响音诗的哲理与诗意,而是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社会历史责任的召唤。
二、“多元”的“交响”,生动的叙事
《风展红旗如画》分为《序》《红旗!红旗!》《军号!军号!》《湘江!湘江!》和《尾声》5个乐章,如上文所述,作品题材背景,已经构成了泣血山河的历史交响。在音乐的表现方面,作曲家充分发挥了交响乐声音色彩的张力性、戏剧性,在传统管弦乐乐队编制基础上,融入了民族乐器和现代乐器以及音效,大大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人声演唱则是独唱、对唱、合唱穿插交互;舞蹈与人物造型情景设置有机配合;灯光、背景视频等场景设置构成了全方位、“多元”化的“交响”形式,既有“百口莲塘吐清香”的诗意抒情,阿姆被害的凝噎窒息,也有表现战场上残酷惨烈的极度不协和音响,丰富的听觉、视觉色彩,对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带来心灵震撼等诸方面起都到了良好效果。
作曲家卢荣昱在接受采访时说到“《风展红旗如画》是一部新概念歌剧。采用片段跨越式的剧情来展现三明的红色时期。不同于严格意义上的正歌剧,而是介于歌剧与音乐剧之间的一个尝试……”这段表述令人不禁疑惑:明明白白的“张榜告示”——情景音乐交响音诗,怎么又成了“一部新概念歌剧”的“一个尝试了”?笔者认为:新概念歌剧的提法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该作品已经是传统意义上交响音诗的去器乐化。乐队主要起到三个作用,一是为声乐、舞蹈做伴奏,二是场景渲染,三是为故事的陈述推波助澜,而这些恰恰是歌剧、音乐剧所具备的。
其次,它缺乏歌剧、音乐剧剧情的连贯性。歌剧、音乐剧往往是一个故事着力展开,环环相扣连接紧密,矛盾的酝酿、激起、高潮、解决完整充分,这些是本部作品没有达到的,但该作品给的巧妙之处在于采用片段化的情节表达相同的思想内涵,在当下的电影界这种叙述手段也在被采用,比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父辈》,所不同的是镜头语言具有一定的具象性,更利于表达,但是对于抽象的音乐语言,目前只能算是一种尝试。因此,《风展红旗如画》定义为具有内容创新性的情景交响音诗应该是更为切贴。
站在交响音诗的角度,生动的叙事性是本部作品的创新,五个乐章分别表现的是,序曲以朗诵的方式交代时代背景;《红旗!红旗!》讲述的了毛泽东、朱德等人到达三明后带领群众修复莲塘,彭团长宣传党的政策,张凤山带领赤卫队员打土豪并立志加入红军的故事;《军号!军号!》则是通过小号手加入红军,阿姆为保护红军伤员惨遭杀害,彭团长批准张凤山加入红军,因革命需要“大转移”开启长征征途,表现了革命面临的残酷现实和军民鱼水深情;《湘江!湘江!》再现了“绝命后卫师”红34师,六千名客家儿女为保护主力转移,在湘江与十倍之敌血战五天四夜几乎全部战亡的悲壮场景;尾声与序曲呼应通过画外音旁白总结了中央苏区闽南根据地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三明市在新的时代呈现的蓬勃发展是势头。除序曲和尾声之外,主体的三个乐章三段代表性的故事都交待的很清楚而且相互之间也有运用一定的手段进行了合理的连接,但是,它依然构不成歌剧或者音乐剧,如果称之为“叙事性”音乐交响诗则更为贴切。
三、多样艺术手段,鲜明民族风味
交响音诗的音乐语言通常表现的是哲理性和诗意,输送的往往是具有雅致的、抽象的、意象性的听觉信息,因此,在音乐的主题动机、和声运用、音色的布局等方面更偏向于学术性和探索性,更偏重于对西方作曲技法的运用。多年来,中国作曲家在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民族元素融入到交响音诗的创作中,并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比如谭盾创作的《女书》《敦煌·慈悲颂》;郭文景创作的《莲花》;周龙创作的《渔歌》等,都是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时代性、国际性,在保留中国风味的同时,予以各种创新尝试,既能呈现古老的音韵也能展示当代的时尚,依旧鲜明的体现出交响音诗的哲理、诗意。在《风展红旗如画》这部交响音诗中,曲作者也进行了类似的创作,所不同的是淡化了哲理性的寓意,更加民族化和地方化,趋向于民族歌剧,这种民族化、地方化的特征呈现不单是音乐,而是多角度、多方面。
在音乐方面,幕起序曲,女声方言清唱三明地区民歌(见谱例1),具有强烈的带入感,开门见山呈现出音乐的主题将作品的风格给予了明确的定位。三明是客家人的重要居住地,客家人能歌善舞,客家文化中音乐占有重要的地位独特的方言、民俗和情感心态构成了底蕴深厚的独特文化。其中,音乐类型包含客家山歌、客家流行音乐、客家童谣、客家民歌等,为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整个作品的每一段音乐都能找到上述客家音乐类型的对应。乐队的编配,在西方传统管弦乐的基础上加入了竹笛、琵琶等民族乐器强化了民族风味。
谱例1
舞美设计属于时间和空间的“四维时空交错”艺术,在舞台剧表演和剧情的展开以及艺术的表现力等诸多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舞美设计提供了可谓“天马行空”的创作构思和得以实现的技术保障,给观众增加了多维的、深入的体验。《风展红旗入画》的舞美设计以作品主旨为落脚点,突出时代性、地方性和临场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故事的年代感。人物服装、饰品,村落、房屋、祠堂、门厅以及农用道具的设计在灯光、幕布、舞台转换等相互有机配合下,将观众带入到如火如荼的工农武装斗争的年代,并且闽南客家风也得以凸显。其二,故事的现场感。利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在多重声、光、影、帷幕-还原了一个个场景,就好比那时的故事就在眼前。
除舞美设计之外,舞蹈在这部作品占有相当的分量,并且起到了“化繁为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支前”、“扩红”、“湘江战役”每一个乐章里都有利用群舞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情感的舞蹈段落,通过音乐、合唱、舞蹈简洁、直观,高度凝练的塑造出在党的领导下的闽南人民的英雄群像,比如第三乐章《湘江!湘江!》如何展现战争的场面,不可能像影视剧那样选好地点搭好场地,拿起仿真道具,一比一的还原,那不是音诗的表达手段,也没有那样的容量,主创人员巧妙的利用舞蹈语言的寓意功能恰当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展现了不同艺术门类的魅力!
四、不足之处
首先是旁白。如前文所说,标题性是交响音诗的最大特点,它已经清楚的说明了每个乐章所要表达的东西,所以,该作品中大段的旁白画蛇添足,而且旁白太为直白,缺乏诗意,朗诵者用力过猛,对节奏和气息的把握不够到位,感染力不足,本人现场的感受是听着着急!没有那些旁白丝毫不会影响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是戏剧矛盾张力不够。这里并非指情节的展开不够,毕竟这不是歌剧,而是指在特别突出的矛盾点上没有加以强调,削弱了欣赏者的期待感,比如:小号手的死,只是通过张凤山捡到那只小号暗示,那么,小号手作为剧中人的地位大大降低,如果能安排好恰当的时间点、恰当的情景和合理的演唱,像张凤山那样有始有终的明确交代,效果会更好。
瑕不掩瑜,没有十全十美的艺术作品,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有永远修改的可能,音乐更是如此!对于音乐作品的评价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或有不同的结论,但我们也要正确的面对客观存在的问题。
结 语
音乐情景剧《风展红旗如画》用声音塑造了不朽的红色浮雕,观看过程中我们为之感动,因为时真实存在!那是多么团结、多么凝聚、多么赤诚的一群人!他们舍生忘死的民族大义为中国精神谱系增添了厚重的一项,无论前程多远,我们都能看到风展红旗如画,都能听到属于民族的最美的歌声,因此,该作品在思想性方面坚定“守正”立场,而在表现形式上在同样“守正”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通过“多元”化艺术手段的融合,对民族风格的交响音诗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