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V 成形术与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的Meta 分析
2021-03-22邵起可张雪丽李翼彬李俊岑卢尚兵
邵起可,张雪丽,李翼彬,李俊岑,卢尚兵
(1.四川汉密尔顿美容医院,四川 成都,610000;2.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610031;3.米兰柏羽医学美容医院美容整形外科,四川 成都,610000)
内眦赘皮是遮挡于内眦前方的皮肤皱襞,不同患者的内眦赘皮形态及程度各不相同,严重者可影响眼部美观并造成眼部功能障碍。随着对内眦赘皮成因、分类及解剖的认识不断加深,其矫正术式也由单纯皮肤切除发展到推进法、皮瓣法两大类。收集文献发现,近年来Y-V 成形术、Z-成形术及其衍生术式的应用和发展不断增多,但是,该两种术式的术后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瘢痕严重程度、眼部美学指标达标率等,却存在不少争议[1-5]。因此,本研究搜集国内外发表的关于Z-成形术、Y-V 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为临床医生决策,提供统计学方面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或随机对照试验,患者均为先天性内眦赘皮。(2)实验组为Y-V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对照组为Z-成形术矫正内眦赘皮,两组同期伴有或不伴有重睑成形术。(3)术后的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瘢痕评分、眼部美学指标(眼裂长度、眼裂角度、眼裂角倾斜角度)等为评价指标。(4)患者均知情并自愿参与。
文献排除标准:(1)近期眼部手术史;(2)外伤、创伤导致的内眦赘皮;(3)瘢痕体质;(4)妊娠、哺乳期女性;(5)严重全身各系统疾病;(6)存在麻醉、手术禁忌证。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 数 据库,检索词为" epicanthus OR Canthoplasty OR epicanthoplasty OR epicanthal ”,”Z-plasty OR Z-flap”,”Y-V plasty OR Y-V advancement procedure OR V-Y plasty OR V-Y advancement procedure”。在中国知网中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检索,检索词为:“内眦赘皮”,“Z 成形术”,“Y-V 成形术或V-Y 成形术”。
1.3 文献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排除重复文献后,由两位评价者独立阅读摘要,排除低相关性文献。然后再次阅读初筛文献全文并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每一项试验质量,以Cochrane Handbook5.0 推荐使用的评价标准[6]为评价依据。两者意见不统一时,由第三方介入商讨,做出决定。评价结果见表 3
1.4 数据统计方法
采用Review Manager 5.3 软件,选取术后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切口瘢痕评分、眼部美学指标(眼裂长度、眼裂角度、眼裂角倾斜角度)等效应量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合并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点估计值和95%可信区间(CI)。对纳入研究结果间进行异质性检验,若各研究结果间异质性无统计学意义(I2≤50%,P≥0.1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异质性有统计学意义(I2> 50%,P<0.1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对存在异质性的各结局指标,根据纳入文献情况,探讨其异质性来源。采用漏斗图分析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纳入情况
截止到 2021年 1月 4 日,本研究通过计算机检索到相关文献194篇,经多位评价者筛选后,对其中符合要求的5篇研究予以纳入。研究总计388 例患者,776只单眼。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见表1。文献筛选流程图见图1。
2.2 纳入文献的研究结果见表2,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总结见表3 。
2.3 处理结果
2.3.1 患者术后有效率的meta 分析结果
在纳入术后有效率相关系的3 篇文献中,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32 例,其中治疗有效的患者121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 129例,其中治疗有效的患者102例。经异质性检验:I2=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合并 OR(95%CI)为3.57(1.57~8.1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4,P<0.05)。可认为Y-V成形术组矫正内眦赘皮的有效率高于Z-成形术组,见图2。
2.3.2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 分析结果
在纳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系的3 篇文献中,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32 例,其中存在并发症的患者6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 129例,其中存在并发症的患者19例。经异质性检验:I2=49%,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合并 OR(95%CI)为 0.27(0.11~0.7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4,P<0.05)。可认为Y-V成形术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Z-成形术组,见图3。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图
表1 纳入文献基本信息
表2 纳入文献的数据列表
续表2 纳入文献的数据列表
表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总结
图2 患者术后有效率的meta 分析结果
图3 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 分析结果
2.3.3 患者术后瘢痕评分的meta 分析结果
在纳入瘢痕评分相关系的3篇文献中,均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评分。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42 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45例。经异质性检验:I2=94%,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 MD(95%CI)为-0.08(-0.32~0.1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3,P>0.05),见图4。
2.3.4 患者术后眼裂长度的meta 分析结果
图4 患者术后瘢痕评分的meta 分析结果
图5 患者术后眼裂长度的meta 分析结果
图6 患者术后眼裂角度的meta 分析结果
图7 患者术后眼裂角倾斜角度的meta 分析结果
在纳入眼裂长度相关系的4 篇文献中,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50 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77例。经异质性检验:I2=99%,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 MD(95%CI)为0.21(-0.03~0.4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P>0.05),见图5。
2.3.5 患者术后眼裂角度的meta 分析结果
在纳入眼裂角度相关系的3篇文献中,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42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 145例。经异质性检验:I2=96%,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合并 MD(95%CI)为-2.99(-5.98~ -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96,P>0.05),见图6。
2.3.6 患者术后眼裂角倾斜角度的meta 分析结果
在纳入眼裂角倾斜角度相关系的3篇文献中,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42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45例。经异质性检验:I2=94%,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合并MD(95%CI)为-2.99(-5.98~-0.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0,P>0.05),见图7。
3 讨论
3.1 研究质量
本次纳入研究文献5篇,研究类型为病例对照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部分研究数据存在较高异质性,这可能与研究类型、研究病程、手术操作者的熟练程度、随访时间点等不同有关。同时,也可能因患者内眦赘皮的类型及程度不同而产生系统误差。另外,本次研究总纳入388 例患者,776只单眼,可能因文献检索不全以及数据样本量少而产生选择性偏倚。
3.2 术后患者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的meta 分析
内眦赘皮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以先天性内眦赘皮居多。先天性内眦赘皮可分为上睑型、睑板型、眉弓型和下睑型。临床上还根据内眦赘皮覆盖泪阜的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7]。了解内眦赘皮的分型和分度,对手术方法的选择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回顾文献发现,有学者对比了Z-成形术和Y-V成形术,并认为Z-成形术的术后效果优于Y-V成形术[4,8]。但也有学者认为,Y-V成形术操作易行,并发症少,瘢痕可隐藏,视觉上切口恢复较快[9]。本次研究纳入文献均为先天性内眦赘皮,术前均行临床分型以及分度。在纳入与术后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相关系的3篇文献中,轻度75例,中度161例,重度26例。统计结果示:Y-V成形术组矫正内眦赘皮的有效率高于Z-成形术组(Z=3.04,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Z-成形术组(Z=2.64,P<0.05)。其原因可能为:尽管Z成形术、Y-V成形术均可重塑内眦局部解剖关系,但Y-V成形术在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过程中,更能充分离断眼轮匝肌,并去除眼轮匝肌对内眦部皮肤的牵拉,有利于更大程度调整内眦[10]。对于内眦间距过宽的求美者,Y-V成形术更为适合,除此之外,在该术式的基础上还可采用内眦韧带折叠术缩短内眦间距,延长眼裂长度,减少内眦回缩等并发症发生[11]。郭腾[12]等采用Y-V成形术联合三点式小切口重睑术治疗单睑合并内眦赘皮患者122例,随访12个月,患者切口愈合良好,内眦切口较隐蔽,瘢痕不明显,睑皱襞弧度与内眦部衔接自然。孙宗良[13]等采用改良Y-V成形术去除内眦赘皮,术后随访3~15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较术前内眦间距平均缩短7.84%,睑裂横径平均增加4.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研究均表明,对于轻、中度的内眦赘皮,Y-V矫正术联合重睑形成术可使眼部整体形态更佳。
3.3 术后患者瘢痕评分及眼部美学指标的meta 分析
内眦赘皮术后的瘢痕增生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术后效果与满意度。本次纳入瘢痕评分相关系的3篇文献中,术后瘢痕均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进行评分。Y-V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142 例;Z-成形术组共纳入对象 145例。经异质性检验:I2=94%,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合并 MD(95%CI)为-0.08(-0.32~0.17)。为探讨异质性的来源,分别移除各项研究,未发现有显著影响统计结果的研究。这可能与各研究的随访时间、术者操作熟练程度、内眦赘皮程度不同等相关。统计结果显示:两组间术后瘢痕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3,P>0.05),术后眼部美学指标(眼裂长度、眼裂角度、眼裂角倾斜角度)差异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与本次纳入的研究主要为轻、中度内眦赘皮相关。有研究认为[8,14]:在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患者时,Z-成形术与Y-V成形术并无明显区别,当矫正重度内眦赘皮患者时,Y-V术式的缺点则为明显。Wang H.等认为:Z-成形术以及改良Z-成形术在设计的具体细节上虽有不同,但基本原理都是通过邻位皮瓣间交叉互换位置,解决某一轴线方向上皮肤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减小切口处皮肤张力,减轻瘢痕程度[15]。ZHAO等[16]通过过改良Y-V成形术,将手术切口延伸至睫毛根部,从而使得手术瘢痕更为隐蔽,局部切口张力小,不易形成瘢痕,使其与内眦部延续自然,睑裂横径变大。但对于重度内眦赘皮患者,一旦皮肤去除量较多,切口张力就会增大,加重瘢痕程度[8]。因此,应慎重选择。
综上所述,Z-成形术和Y-V成形术治疗内眦赘皮各有其优缺点,虽然已广泛用于临床,但术后切口瘢痕仍无法避免,如何减轻、隐藏瘢痕依然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不同患者的内眦赘皮类型、形态、程度不同,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设计出适合患者的最优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