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现状调查

2021-03-22白杨冯江英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区域游戏

白杨 冯江英

【摘要】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本研究运用观察法、访谈法,以W市S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大班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区域游戏前,幼儿通过同伴间协商提出初步的游戏规则,但讨论规则的方式较少;区域游戏过程中,幼儿在不断修改和调整中逐渐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但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较低;区域游戏结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和游戏体验迁移以往游戏经验,对游戏规则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但对规则进行反思的自主意识较弱。为进一步支持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本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田野观察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1)12-0024-06

《儿童权利公约》提出儿童享有四项基本权利,即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游戏中,幼儿参与制定游戏规则,有利于其社会性发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中班幼儿应“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大班幼儿应“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能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1〕

教师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制定偏重于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要求幼儿服从规则;而幼儿主导的游戏规则建立实则上是一种探索、总结,它产生于游戏的需要,并回归于游戏当中。〔2〕

有研究根据教师权力的下放程度,将游戏的规则制定类型分为专制型制定(教师决定与制定游戏规则)和授权型制定(幼儿间协商制定规则或师幼共同制定规则),发现幼儿园教师大多采用专制型制定方式。〔3〕教师往往忽略幼儿的作用,认为幼儿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在制定游戏规则时不让幼儿参加,强制要求幼儿遵循教师制定的游戏规则。〔4〕也有研究指出,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和遵守游戏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与同伴交往的能力。〔5〕本研究期望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田野观察和访谈深入探究大班幼儿在区域游戏前、中、后各环节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现状与特点。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取样与方便取样相结合的方式,选取W市S幼儿园大班18名幼儿为研究对象(为保护幼儿隐私,研究中的幼儿均以化名标注),进行为期30天的观察研究。大班幼儿经过幼儿园两年的生活,已具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有能力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选取该大班3名教师以及6名幼儿(男孩和女孩各一半)作為访谈对象,了解教师的相关教育理念以及幼儿在真实情境中对游戏规则制定的想法。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深入大班幼儿的区域游戏中,采用观察法与访谈法,调查其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现状与想法。

1.观察法

研究者设计了“大班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观察提纲,内容主要涉及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前对规则的讨论与制定、区域游戏过程中对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区域游戏结束后对规则的反思与建议,重点观察幼儿在区域游戏规则制定中的参与过程、参与兴趣、参与意愿、参与积极性、参与方式、参与策略等方面的现状和特点。本研究对大班幼儿在建构区和益智区的游戏规则制定行为进行重点观察和记录,在幼儿本人及教师允许的情况下对以上区域中幼儿的游戏规则制定行为进行视频录制,对录制的视频进行文字转录并做出进一步分析。本研究中的S幼儿园大班幼儿固定的区域游戏时间为早餐结束后的25分钟。研究者对以上区域游戏中幼儿的规则制定行为进行视频录制各5次。

2.访谈法

为深入了解区域游戏规则制定中幼儿的参与意识、参与方式、对规则的理解程度、区域游戏中某些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想法,研究者进一步对幼儿进行了访谈。同时,研究者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了解教师对幼儿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认识与评价,以及教师教育支持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

(三)资料整理与分析

研究者将观察资料转录为观察记录,将访谈资料转录为文字稿,采用“日期+区域+游戏前/中/后+资料类型”的方式编号,将资料整合为区域游戏前、区域游戏中、区域游戏后三类,进而对资料进行解读与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区域游戏前对规则的讨论与制定:通过同伴间协商初步提出游戏规则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调查幼儿参与区域游戏前规则的讨论与制定,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分为参与积极性较高与参与积极性较低两类(见表1)。

观察记录1

观察区域:建构区(游戏前)

观察情境:讨论作品设计

建构游戏时间,教师要求幼儿6人一组,用建构材料搭建一个作品,之后进行小组展示。小新、小美、小涵、小木、小溪自愿组成一组,而小程还在东走走西看看。教师注意到这一情形后,就安排小程到这一组。他们一边摆弄建构材料,一边提出作品设计的初步想法。小涵和小溪两个女孩提议要搭建城堡,小新指着筐里的木块建议搭建火车。小涵听后不同意,说:“城堡也需要长木块,不能搭建火车。”小新提议搭建城堡可以用材料筐里的拱形木块代替长木块。小溪说:“那你要留一点长木块给我们,我们搭城堡要用。”小新同意了。一旁的小木拿起一个又细又长的木块说:“我喜欢火车,这个可以做火车的轨道……”小溪看着小木说:“那我们可以在大城堡里搭火车。”小新点点头笑着说:“好啊,你们搭建城堡,我可以在里面搭火车。”小涵开心地拍手,又蹦又跳。此时,小美手里拿着一个方形的木块和一个圆柱形的木块说:“我可以搭城堡门。”大家开始动手搭建城堡和火车了。而一旁的小程摆弄着自己手中的材料,时而指责同伴的搭建方式不对,时而扭过身注视其他小组的作品,时而跑到作品展示区拿起自制汽车玩……

通过观察和访谈以及案例分析发现,幼儿在区域游戏前对游戏规则的讨论与制定环节中,大多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创设区域游戏的故事情境,对游戏规则制定发表个人建议。当同伴间意见不统一时,幼儿通常能够主动提出解决方案,通过讨论与交流,协商制定初步的游戏规则。但从总体上看,区域游戏前幼儿讨论规则的方式较少。

(二)区域游戏中对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在不断修改和调整中逐渐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调查幼儿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对规则的理解与遵守,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分为参与积极性较高与参与积极性较低两类(见表2)。

观察记录2

观察区域:益智区(游戏中)

观察情境:在游戏中对游戏规则进行修改和调整

木桌前围坐着4个男孩,桌子上摆着青蛙拼纸以及红、黄、蓝、绿四色的若干塑料青蛙玩具。他们通过讨论决定玩“青蛙跳远比赛”游戏,即在圆环拼纸上跳得最远的“青蛙”得分最高。小济先拿出一只青蛙玩具放在比赛区,高兴地说:“我要跳个一百分。”还没等小济的“青蛙”开始跳,小乐手里的一只黄色青蛙玩具突然掉到了地上。小哈、小胡指着小乐异口同声地说要淘汰小乐的“青蛙”,小乐着急地为自己辩解:“我们没有说可以淘汰,不能淘汰。”小哈坚定地对小乐说:“掉到地上就要淘汰。”于是,他们通过商讨增加了一条游戏规则,即掉到地上的青蛙玩具会被淘汰。小乐只好遵守游戏规则,不舍地淘汰掉自己的一只黄色青蛙玩具。随后,他们继续按照自己制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小济的蓝色青蛙玩具跳到“100”的圆圈边缘,他开心地把手伸向同伴要求给予奖励,但无人应答。与此同时,小乐迫不及待地开始操作自己的青蛙玩具,然而小乐的青蛙玩具并没有跳到满分位置,小哈又一次提出要淘汰小乐的青蛙玩具。一旁的小济站起来对小乐说:“没有掉到地上,不淘汰,你跳到了34分,可以再跳一次。”小哈和小维也同意让小乐的青蛙玩具跳第二次,这次小乐的“青蛙”跳到了“100”,小乐开心地伸出手向同伴们要求奖励。小济说:“我的‘青蛙’也跳到了‘100’,所以他们两个要给我们两个一人一个‘青蛙’。”小哈和小胡同意遵守游戏规则,各自把手中的一只青蛙玩具递给了小济和小乐。游戏继续进行……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以及案例分析发现,由于初步提出的游戏规则不够清晰和完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间出现了矛盾与冲突,这既是幼儿保护、争取自己权益的本能反应,也是幼儿对所制定的游戏规则理解不够深入的具体表现。在游戏中,幼儿对发生的具体问题、冲突进行协商讨论,对游戏规则不断做出调整和修改,使其更加清晰和完整,这有利于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能更好地理解与遵守游戏规则。在调整或修改游戏规则的过程中,当与自身权益相关时,幼儿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如主动提出游戏规则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修改规则的建议等。但從总体上看,在区域游戏过程中,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较低。

(三)区域游戏后对规则的反思与建议: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通过观察和游戏体验迁移以往游戏经验提出建议

本研究通过观察和访谈,调查幼儿参与区域游戏结束后对规则的反思与建议,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分为参与积极性较高与参与积极性较低两类(见表3)。

观察记录3

观察区域:益智区(游戏后)

观察情境:对游戏规则的反思与建议

小组游戏“渔夫钓鱼”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对游戏进行讨论。教师向幼儿提问:“为什么游戏结束后有很多‘小鱼’(幼儿)都被淘汰了?”小欢举手说:“他们不遵守规则,总是乱跑。”小雪跑到游戏场地一边用手比画一边说:“‘小鱼’从这个圈里出去了,出去了就没水了,‘小鱼’就‘干死’了,‘池塘’里就没有这条‘小鱼’了。”教师点点头接着问用什么办法可以让“小鱼”们清晰地知道“池塘”的范围。小胖说:“可以用绳子把‘池塘’围起来。”小美说:“可以用凳子围起来。”小乐说:“可以用易拉罐围起来,把易拉罐踢倒了就淘汰。”……小程也参与了游戏,当教师询问小程的意见时,他坐在后排低头不语,不一会儿转身去玩材料柜上摆放的汽车玩具了……

通过观察和访谈以及案例分析发现,生活经验和游戏经验是幼儿反思游戏规则的重要依据。游戏结束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能够迁移已有的游戏经验和生活经验,以游戏体验为基础,对游戏规则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建议。但从总体上看,区域游戏结束后,幼儿对规则进行反思的自主意识较弱。

三、讨论

(一)区域游戏前幼儿讨论规则的方式较少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幼儿参与游戏规则讨论与制定的方式主要有语言参与、动作参与及语言伴随下的动作参与,大部分幼儿以语言参与为主,具体表现为简单陈述对游戏规则制定的想法。幼儿参与规则讨论的方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参与规则讨论的兴趣持续时间较短。教师需要加强对幼儿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引导和支持,启发幼儿进行思考,激发幼儿参与兴趣,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方式参与游戏规则制定的讨论,可通过情景演示、制作图示、创作儿歌等方式,帮助幼儿亲身体验规则、理解规则以及遵守规则。〔6〕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扩充幼儿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幼儿在参与中理解规则,逐步培养幼儿良好的规则意识。

(二)区域游戏中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较低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区域游戏中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自觉性较低,幼儿更加关注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游戏内容,较容易忽视既定的游戏规则,表现在幼儿较为重视游戏结果,通常试图采用更快捷的方式赢得胜利或者违反游戏规则以保护、争取自己在游戏中的权益。此外,当同伴违反游戏规则且劝阻无效时,多数幼儿通常会选择放弃劝阻。幼儿对遵守游戏规则的认识不足,遵守游戏规则的自觉性相应较低。

(三)区域游戏后幼儿对规则进行反思的自主意识较弱

通过观察和访谈发现,在区域游戏结束后对规则的反思与建议环节中,幼儿的参与意识较弱,表现在幼儿较为关注游戏体验,较少反思游戏规则,较少主动提出建议,较少回应教师与同伴的提问,注意不集中,容易被其他事物吸引,做出与反思讨论无关的动作,提出与反思讨论无关的话题,被动回复对规则的修改意见等;幼儿对游戏的反思缺乏兴趣,对游戏规则制定的认识和理解不充分,通常认为反思和改进游戏规则是教师的权利和职责。

四、建议

(一)培养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自主与合作意识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体会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要充分认识游戏规则和规则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必须在观念和意识层次上对其有科学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幼儿理解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重要性,引发幼儿关注游戏规则制定的情境、面临的问题,感受制定规则的必要性,组织幼儿学习运用恰当方式参与制定游戏规则,如通过轮流表达想法、主动提出建议、共同讨论等,逐步培养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自主与合作意识。

(二)创造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

1.为幼儿创设宽松、公平、支持性的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环境

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准备”的成长环境是实施幼儿园教育的必要手段。让幼儿在享受规则带来的益处时,激发其执行规则、维护规则的内在动力,而不是通过教师的强制来达成规则的遵守。〔7〕首先,均等的游戏机会,能保证每个幼儿选择自己想玩的游戏。〔8〕教师要一视同仁,鼓励每个幼儿主动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并给予及时回应与正面评价。其次,教师要改变“命令式”的引导方式,通过与幼儿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幼儿的需求,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幼儿多次尝试制定区域游戏规则。最后,教师要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在集体中营造公平公正的参与氛围,提高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积极性。

2.依据幼儿兴趣为幼儿提供多种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机会

将幼儿置于被尊重的地位,为幼儿营造平等的交流平台,为幼儿创造思考游戏中应如何建立规则的条件,共同探索规则的合理性。〔9〕第一,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与游戏伙伴,并引导幼儿参与制定其喜爱的某一区域游戏的规则,及时给予肯定与支持。第二,增设情境表演环节,如通过绘本故事表演,引导幼儿在情境游戏中感受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乐趣。第三,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家长需多为幼儿提供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兴趣。

(三)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鼓励幼儿自主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以增进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

在区域游戏中,规则教育要讲究技巧,既可以通过游戏、儿歌、故事、情景讨论等途径开展,也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法、榜样激励法、活动强化法以及角色扮演法等方式进行。规则教育要分阶段、有重点地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创设游戏情境,布置适当的任务,提供充足的材料,创造合适的条件,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在体验中充分感受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必要性,增进幼儿对游戏规则制定的理解和执行。

2.支持幼儿运用直观的方式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

在区域游戏中,借助直观形象的自制图示来帮助幼儿认识和理解规则、遵守规则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10〕教师要激励幼儿在参与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鼓励幼儿从喜爱或熟悉的区域入手,参与制作并呈现游戏规则的标志、标识或其他图示;邀请幼儿进行讲解,并将幼儿自制的游戏规则图示粘贴到相应的位置。教师有意投放的各种材料也能起到很强的暗示作用,能促进幼儿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建构有序的生活经验与规则。〔11〕教师要提供充足的材料,进一步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兴趣,引导和支持幼儿根据游戏情境和材料自主参与制定区域游戏规则。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幼儿参与区域游戏规则制定的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在自主游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共同解决问题,进而制定游戏规则。〔12〕第一,引导幼儿体会游戏规则制定的必要性,启发幼儿用游戏规则解决矛盾,维护区域游戏的秩序。第二,结合幼儿区域游戏的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同伴,缓解和解决同伴间的矛盾。第三,引导幼儿自主协商调整游戏规则并解决游戏规则制定中的矛盾冲突。教师要鼓励幼儿自主协商解决同伴间的矛盾,帮助幼儿共同梳理游戏规则,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升幼儿制定游戏规则的能力。

4.在分享讨论中引导幼儿对区域游戏规则制定进行反思

游戏讲评不仅有助于丰富幼儿游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在游戏时的真实想法及存在的问题,〔13〕是对幼儿已有经验的提升,也是下一次游戏计划的依据。〔14〕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分享游戏规则制定的体会、经验和建议,引导幼儿反思区域游戏规则制定中的不足,思考改进方法;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幼儿提出游戏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组织幼儿讨论与反思,集思广益,共同商讨,提出修改区域游戏规则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1〕祁岩.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識〔J〕.学前教育研究,2013(11):69-71.

〔2〕朱小泉.角色区游戏规则建立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梁冰冰.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4〕居玲玲.在区域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8(26):58-59.

〔5〕郑三元.规则的意义与儿童规则教育新思维〔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5):45-47.

〔6〕赵艳红.大班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及其培养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9):25.

〔7〕〔11〕刘易,符芳.促进幼儿自主性与规则意识协调发展的教育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6(1):70-72.

〔8〕〔13〕〔14〕邱学青.关于儿童的自主性游戏〔J〕.学前教育研究,2001(6):36-37.

〔9〕〔10〕赵琳,但菲.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27(11):37-38.

〔12〕宋江羽.角色游戏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J〕.教育观察,2019(12):25-26.

6year old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Game Rules in Regional Games in Kindergarten

Bai Yang, Feng Jiangy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injiang Norm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00)

【Abstract】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 game rules is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ir social development. Using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 methods and taking classes of 6-year-old children from S Kindergarten in W Cit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regional game rules. The study found that: before regional games, children formulate preliminary game rules through negotiation among peers with fewer methods of rule discussion ; during regional games, children gradually understand and abide by the rules through continuous modification and adjustment with low awareness of abiding by the rules; after the games,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children reflect on the rules of the game and make suggestions by migrating past game experience through observation and game experience with weak self-consciousness to reflect on the rules. In order to further support children’s participation in the formulation of game rules, the research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words】children’s participation; regional games; rule formulation; field observation

*本文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PT-2020031。

**通讯作者:冯江英,博士,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E-mail:iamfjy@sina.com

sdjzdx202203231348

猜你喜欢

区域游戏
中班主题课程《走进动物王国》的实践与反思
计划在前,成功一半
小班幼儿开展区域游戏的探究
综合主题课程背景下幼儿园区域游戏内容和材料的创新设计
童话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同步跟进策略探研
语言艺术化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课程游戏化背景下班级区域游戏创建的新思路
浅议班级课程与主题环境区域的整合
区域游戏中教师介入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