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中交互方式的发展

2021-03-21莫萱闻王少雄

艺术科技 2021年22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新媒体

莫萱闻 王少雄

摘要:革命历史类博物馆是博物馆的一种特殊类型。新媒体时代,如何妥善保存革命历史文物并将红色革命精神发扬光大,是各大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文章总结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不断更新的交互方式,并指出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与应运而生的崭新技术相结合所产生的交互方式运用在展示方式中,能够增强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信息传递,让革命历史类博物馆迸发新的活力,也让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关键词: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交互方式;新媒体;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22-00-03

0 引言

近年来,由于国家不断加强对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逐渐被人们关注和了解,各地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参观人数不断增加。国家文物局发布的《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名录》显示,2019年,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达1 150万人次,仅次于位列榜首的故宫博物院,成为全国人气最高的红色景区之一。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作为传承革命精神的载体和重要的实体空间,对传播革命精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探寻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的原因,不难发现这不仅是因为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从新媒体角度来看,更是交互方式变化的结果。

1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交互方式的引入

博物馆在布展时通常需要了解并贴合参观者对展陈新的设计要求、趣味要求、审美要求等,才能更好地达到提升展馆关注度的目的,因此一个展馆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博物馆的交互方式。交互方式即互动方式,是发生在可以互相影响的双方或者更多方之间的行为,参与交互的各方都相互联系并相互依赖,每一次的交互都存在因果关系。一个博物馆的交互方式是联系众多参观者非常重要的纽带,其交互方式越贴合参观者,博物馆对参观者的吸引力就越强,参观者对其的依赖度和认可度就越高。

利用宣传人员、广播语音进行文物和场景的讲述或利用图片、视频吸引参观者的注意是传统博物馆最常用的交互方式,也是最直观快捷的方式。红色展厅强调历史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因此往往选择这种传统方式肃穆地陈述历史的沉重。虽然这种方式可以直观地向参观者叙述历史,但较难使参观者持续沉浸其中,参观者因此难以留下持久而深刻的印象,这也是传统场馆文化传播方式的普遍弱点,所以改变这种交互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利,新的交互方式对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影响很大,新的技术与博物馆结合可以创新交互方式,起到丰富展陈方式、探索新的展陈形式以及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等作用。在创新交互方式的同时将人与机器、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三者的关系厘清是尤为重要的。既要思考博物馆如何引导受众主动接受知识,也要思考受众行为对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影响,这样才能使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交互方式由二维转向多维,使参观者的参观过程由静态转为动态,使信息传递由单向转为双向,以促进革命历史类博物馆更好地传播文化。

2 新媒体时代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交互方式创新

2.1 裸眼3D技术沉浸体验设计

博物馆提供给人们的并不是单一的物化集聚,更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域精神厚度的展现[1]。王宏钧在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提出:“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博物馆陈列的物品往往是辅助参观者观看的载体。传统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参观者,大多是被动地接收各种静态视觉信息,但这种交互方式感受力较弱,过于程式化,会产生视觉疲劳,导致红色精神难以持续传递给受众,带给受众的新鲜感也会逐渐弱化。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交互方式发生变化,场馆布置逐渐尝试与裸眼3D技术结合。南昌大学副教授梁发云曾介绍说:“从专业技术角度来说,裸眼式3D可分为光屏障式、柱状透镜技术、指向光源以及直接成像四种,其最大的优势便是摆脱了眼镜的束缚。”裸眼的灵活性为这一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空间,其结合特定的物理结构,如将3D模型、建筑物的墙面、雕塑等作为投影画面,再通过专业的多通道融合校正系统进行校正,将特制的动画内容投射在物体表面,达到趋近于真实的三维效果。这种技术利用人两眼的视差特性,产生具有深度和空间感的立体效果,给予观看者视觉冲击。

例如,中共一大纪念馆就将裸眼3D技术与实景结合,还原了历史上“开天辟地大事变”场景,完整地展现了中共一大会议的始末。纪念馆复原了中共一大会址的场景,并采用虚拟角色人物与真实场景结合的方式,精心打造特型演员,实景拍摄并还原了中共一大七日会议的全过程,为参观者演繹了会议筹备、会议过程、转移至嘉兴南湖红船的完整过程。这一方式不仅带给参观者更真实的体验与感受,参观者还可以自由选择观看视点与视角。相比传统方式,参观者由被动观赏转换为主动观赏,体验效果更为理想。裸眼3D技术带来的沉浸体验无形之中让参观者对革命历史事件的印象更为深刻,也能更丰富地展现出展览的内容。

裸眼3D技术在如今的革命历史类博物馆运用较多,为程式化展览增添了丰富性和真实感,但目前运用还不够丰富和灵活。大多数展厅只是局部使用该技术,动线设计仍然以传统方式为主,可见裸眼3D技术在促进博物馆转变叙事方式上还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例如,通过抽象化和符号化的多媒体语言呈现不同场景的不同视角讲述革命故事,就可以带来多角度、深层次的沉浸式体验。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河之恋展厅就是如此,其借助裸眼3D技术带着参观者走进水、运、诗、画四个篇章,将写实的自然人文风光与抽象的视觉艺术结合。利用艺术装置对大运河原有形态进行了提炼性表达,在阐释中国大运河文化的同时也为参观者创造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这种呈现方式带给参观者的是一场特殊的旅途,旅途的结束是浮想联翩,而不是旁观者观影结束后回归现实的空虚感。

同时,裸眼3D技术不仅可以运用在场景中,也可以尝试将其与革命文物的展示结合。这样做不仅可以运用数字技术记录和保留文物信息,也可以拉近革命文物和参观者的距离。文物不再以一种单一角度呈现给参观者,而是可以更加细节化、全方位地展露在参观者面前。例如,良渚文化博物馆就将文物进行了数字化保护和展示。设计的过程中考虑到博物馆的空间受限,且要展出多种文物并满足多人观看的需求,所以突破传统研发了裸眼3D屏幕显示技术,保证参观者在裸眼3D屏正前方约120度范围内都能看到文物真实逼真的效果,在不同景别下都能呈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利用裸眼3D技术展现文物,在优化参观者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节省了场馆空间,保证其观赏的舒适度,也平衡了文物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三维技术的立体效果。

2.2 全息投影技术场景还原设计

传统的博物馆在信息传递中选择的方式往往是利用大篇幅文字配上图片。这样做给参观者留下的印象不深,视觉冲击不足,整体的故事叙事与画面呈现相结合也不够有张力。但如果在传统交互方式的基础上加入全息投影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较为完整地叙述场景画面、还原历史经过,让参观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严肃与厚重,在感官上留下更深刻的印象[2]。

全息投影技術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再现物体三维效果的技术。与裸眼3D技术原理不同,此技术不仅可以展现空中幻影,还可以实现真人互动效果。参观者观看时也无须佩戴任何设备,甚至不会受到距离和角度的限制,即可感受到各种角度的立体效果[3]。例如,凤凰卫视和故宫博物院联袂打造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中,穹顶影院里利用巨大的高清投影,创造出人在画中游览宋朝的体验。参观者可以躺在地上望向穹顶,观看富有立体感的画面,与在眼前流动的《清明上河图》进行跨时空的艺术对话,感受宋朝的文化风貌和风土人情。展览以高科技4D球幕体验、360度环绕的全息立体空间还原长卷风貌,多维度、最大限度地营造观展的沉浸感和互动性。

正是因为全息投影技术具有图像质量高、附加设备少、信号传输稳定、视角灵活多样等多种优点,且其成像立体感十足,给体验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还具备真实物体近在眼前却触摸不到的震撼感[4]。因此很多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在场馆改造后都配合声光、雕塑、烟雾等形式加入了全息投影技术。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场景之一——锦州攻坚战,是辽沈战役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为了使参观者可以深入了解这场战役,“攻克锦州”场景结合逼真模型,配合全息投影技术和声音特效,完整清晰地呈现了历史情节,让人们能够切实感受到战争的残酷。除此之外,全息投影技术生动地呈现了“井冈山会师”“华北军事演习”等经典革命故事,使参观者如临其境般体会到人民子弟兵的骁勇善战。

目前,全息投影技术在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应用大多是还原革命事件的场景,向参观者完整呈现事件始末,强互动性和沉浸性也使革命故事重新“活”了起来,让知识由静态变为动态,有助于将革命精神传递给受众。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题材的不断挖掘、设计的持续发展,未来全息投影技术和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结合会更加丰富和完善。

2.3 虚拟现实技术互动游览设计

由于场地与场馆的空间限制、文物遗迹等需要特殊保护,考虑到参观的人流量等因素,大部分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都不会将所有展陈物品陈列在外,参观者亦无法进行多角度细致的观看[5]。展柜收藏式展出文物虽然可以保持展示内容的严肃性,但在心理上拉开了观众情感和展厅展品的距离[6]。人们一直希望博物馆能讲故事、文物可以传达信息,但这种传播通常离不开互动,而虚拟现实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虚拟现实技术包括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和MR(混合现实)技术三类,是应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视觉、触觉、听觉等方面与真实或构想环境高度相似的数字化环境。体验者需要借助头盔、手柄等装备与数字化环境对象产生交互,从而获得亲临感受。虚拟现实技术又被称为基于自然的人机接口,即人用感受真实世界一样自然的方式来感受计算机所生成的虚拟世界。

将这种技术运用在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可以达到利用虚拟环境接触展陈物品、感受革命故事与红色文化,甚至修复损毁展品和恢复数据的目的。例如,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场馆设计中就利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约200平方米的红岩记忆数字体验厅,参观者能零距离体验VR、AR等技术的交互,如通过VR设备体验夜游民国街,通过巴渝往事手机APP在馆内扫描数字体验厅里面的战时重庆主城油画,就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翻转查看不同角度、3D效果的当年十大建筑,如“精神堡垒”“国泰大戏院”等。但目前由于这种方式需要相关设备进行操作,技术条件要求较高,且一般为单人全方位互动体验,因此对空间场地和成本的要求相对较高,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虚拟现实技术在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应用虽然对博物馆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但其应用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虚拟现实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有大量成功的应用案例,借鉴其他领域的经验可以助力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与虚拟现实技术更好地结合[7]。例如,美国的好莱坞环球影城与国内的方特主题公园都是娱乐公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典型范例,这类主题公园在许多环节均加入了虚拟现实元素,布置虚拟场景,让人们仿佛真正走进了电影中的世界。从相关案例中吸收其有益的方法与经验,并运用于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交互方式中,能够促进人们更深刻地学习历史,并传承红色基因。

3 结语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的发展除了通过以上三种技术更新交互方式外,也在不断尝试多样化技术的融合,如人工智能技术、互动视频、虚拟仿真、声光电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催生了新的交互手段,创新了传播方式,从而助力革命故事的阐述。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作为革命精神的载体,革命历史类博物馆肩负着巨大的责任。与其他类型博物馆相比,革命历史类博物馆在展陈方面通过新媒体交互方式实现了区别于传统方式的新发展,将信息化技术作为提升红色文化元素影响力的一种新手段、新方式。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增强了展览馆内各种设施与参观者的互动性。只有紧跟时代,创新展陈方式,通过这一载体广泛弘扬红色文化,满足新时代民众不断变化的观展需求,才能实现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发展与进步,使红色文化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 欧阳雪芬,江新喜.江西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吸引力设计[J].装饰,2014(6):135-136.

[2] 龙泉,李梁.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形象的构建[J].青年记者,2011(26):57-58.

[3] 矫红运,李晓慧.交互设计在艺术博物馆展示方式中的应用[J].设计,2021,34(5):44-46.

[4] 王海成,张艺珊.浅析3D全息投影技术在名人纪念馆中的设计应用:以周邓纪念馆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4):76-77.

[5] 蔡小爱,张海民.基于VR的红色文化主题展馆设计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24):132-135.

[6] 梁信,郑玮.百年文化印记:“红色IP”再出发革命博物馆焕发新活力[N].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7-01(016).

[7] 周况,方田红.虚拟现实技术在主题公园中的应用[J].设计,2018(2):142-143.

作者简介:莫萱闻(2000—),女,辽宁鞍山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交互设计。

王少雄(1987—),男,河南焦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影视、交互设计。

3735501908277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新媒体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