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3-21黄云裴婷婷张晨辰莫胜林

教育教学论坛 2021年51期

黄云 裴婷婷 张晨辰 莫胜林

[摘 要] 为了切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举办了2020年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基于能力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将多媒体教学、微课、微视频、蓝墨云班课平台、希沃系统、微信、活页式教材及思维导图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以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内科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为例,有效做到了诊断学及内科学的融合,开发了活页式教材,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成效、教学反思与改进三大模块进行教学设计的解析,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教学能力大赛;内科学;混合式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临床思维为导向的中职‘生理学基础’活页式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与研究”(GXZZJG2020B091);2020年度廣西科技大学附属卫生学校教育改革项目“互联网+时代医教协同背景下中职‘内科护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与实践”(GXKDFSWXJG2020-02)

[作者简介] 黄 云(1984—),女(壮族),广西柳州人,学士,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卫生学校临床医学教研组讲师,主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学和内科护理学研究;莫胜林(1984—),男(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柳州市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内科学及感染病学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51-0117-04    [收稿日期] 2021-05-08

本教学围绕农村医学生在基层卫生服务中,如何发现及诊断治疗冠心病,以冠心病的典型案例作为主线,通过患者“入院—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并发症的处理”的标准化诊疗流程贯穿整个教学,重新编制了活页式教材,有效做到了诊断学及内科学的融合,教学过程依托多种现代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采取了情景式体验教学,有助于学生临床思维方式的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德育培养。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中职卫校农村医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即将担当农村基层医疗卫生的职责,年龄跨度大,在16~35岁之间。低龄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强,爱动爱表现,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大龄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明确的学习目标,但是长期脱离了校园学习环境,临床思维的建立存在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分层比较明显,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欠佳,需要教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前期已经完成了基础医学,如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诊断学对症状学及体格检查有所了解,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选自全国医药卫生类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内科疾病防治》第三章的第二节和第七节,教学内容涉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需要学生重点掌握并学以致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反映教学内容多,重点和难点不清晰,教学模式单一,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方式的建立。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能力分析,将诊断学与内科学的教学内容整合,进行模块化教学。

(三)目标分析

根据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内科学课程标准、执业岗位能力确立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复述冠心病的病因、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要点、治疗方案。能力目标:能够正确诊断冠心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且能处理相关并发症。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科学严谨的医务作风,关心关爱患者的人文关怀[1]。

(四)学时安排与重点难点分析

依据学情分析、教材分析和目标分析,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见表1。学生根据问题导向解决在基层医疗单位中如何发现及诊断治疗冠心病这一问题,主动探究患者入院、问诊、查体、辅助检查、诊断、治疗,以及急性并发症的处理的标准化诊疗流程。

(五)教学模式与手段

本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依托智慧职教云课堂、蓝墨云班课构建教学平台,釆集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数据[2]。学生通过心肺检查标准化模型模拟人学习收集阳性体征和标准化病人训练诊疗思维,临床专家在线指导提高和拓展临床诊疗方案。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微课、微视频对教学知识点进行分析,希沃系统辅助投屏教学操作,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1)任务驱动法:教师下发“任务清单”,通过教授新知、小组讨论、教师点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完成任务。(2)情境教学法:在理实一体化教室创设冠心病案例情境,利用角色扮演及标准化病人,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医院的工作情境,有利于临床思维的培养,以及面对突发情况时的应变能力。(3)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课与实践课全面整合,利用教具及教学案例等,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教学当中,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将知识点系统、直观地呈现出来。

2.学生学法。(1)混合式学习法:“课前—课中—课后”模式将在线教学和面授相结合,使学生可以根据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缩小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2)小组合作探究法:将传统理论教学主张的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得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升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归纳学习法: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及表格等形式自行归纳、总结知识点,梳理课本的主干内容,把复杂繁多的教学内容系统化并内化吸收。

二、教學实施与成效

(一)课前准备

教师在教学平台布置课前任务,学生通过手机端的教学资料自主预习,包括微课视频、教学PPT等,同时完成课前练习及小组讨论任务,并把任务上传至平台,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二次备课[3]。

(二)课堂实施

课堂实施主要分为创设情境、任务驱动、任务实施、评价总结四个阶段。创设情境阶段为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

任务一:探究胸痛问诊的方法及技巧。首先,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作业,鼓励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问诊微课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到错误和正确的问诊方式,加深对问诊技巧的学习。然后教师通过模拟标准化病人进行胸痛问诊,学生在观看的同时进行在线编辑,对知识进行加工及内化,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学生分组进行胸痛问诊的角色扮演,教师个性指导并评价,学生及时纠正存在的错误认知,达到学以致用。

任务二:探究关于冠心病的重点体格检查。通过心脏听诊视频强化视觉体验、心肺检查标准化仿真模拟人模拟阳性体征,让学生得到感性认知,化抽象的理论为可视化形象,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随后让学生观看临床医生对患者心脏体格检查的示范操作,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心脏体格检查实训课,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任务三:学会判断冠心病患者的几种常见辅助检查结果。学生学习操作心电图机,教师分析冠心病心电图诊断要点,教师个性指导及纠错,突破教学的重点。教师播放冠脉造影视频教学,并将冠脉造影流程的教学穿插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四:完成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教师与学生一起用思维导图归纳总结出诊断依据,接着用微课和PPT重点讲解心绞痛与心肌梗死的鉴别。冠心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首先要求学生在课前分组讨论并初步设计。教师通过大屏幕展示各组方案,请学生思考方案差异并进行组间辩论,教师点评后连线专家。专家点评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知识的拓展。教师教授常用药物的用法和用量,学生进行处方的模拟书写,并学以致用。

任务五:学会冠心病的急症处理——急性左心衰的诊疗。通过扮演病人、模拟实际案例,并根据患者的真实感受向医学生提出反馈意见。在医学生将来面对真实患者前,能够锻炼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模拟急性左心衰的诊疗全程,小组分享诊疗经验,教师通过投屏系统让全体学生观看并评价,最后教师点评并讲解系统的诊治方案,逐一攻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实施成效

课后学生能复述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方案,能够正确诊断冠心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处理相关的并发症。教师将科学严谨的医务作风融入课堂,增强了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课堂测试及课后阶段性测试显示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较好,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较优(见表2)。

三、教学反思与改进

(一)特色创新

1.内科学和诊断学作为专业课中的主干课程,存在许多知识点交叉和重复的现象,因此将两个学科之间进行整合并且相互衔接,将授课的内容顺序适当调整,重新编制了活页型教材,同时结合执业助理医师岗位能力分析进行模块化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注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职业能力成长为主线,凸显实用型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特色。

2.突出信息化教学。依托多媒体教学,如微课、微视频、蓝墨云班课平台、希沃系统、微信平台及思维导图等多种辅助教学手段,遵循“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更为直观地学习每个知识点,零距离参与练习规范的操作,更为精确地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借助平台将教学过程扩展到课前、课中、课后,更能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按照云班课平台中的测试情况将学生分为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两部分,并且相互结成教学互助小组,用帮带形式自主学习,解决了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不愿意参与课堂的难题[4]。

4.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考定音”的教学评价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多元并重综合考评,全面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将学生的最终成绩设置成“四六分”,即期中、期末考试占40%,课前学习微课、微视频并完成课前作业、课堂参与、课后完成作业占60%。注重过程考评,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二)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需进一步对接医院工作岗位的临床路径,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强化课后拓展,开展临床技能操作比赛、病例分析比赛等,以赛促教,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2.发现个别学生在问诊等实操环节与患者沟通不够,人文关怀意识欠缺,还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医风医德,加强学生与患者的沟通。

参考文献

[1]周言.高职《内科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以冠心病为例[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6(4):91-92.

[2]王淼.项目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王冬.基于“雨课堂”的高职《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以“细菌的遗传与变异”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3(6):27-28.

[4]朱蕾.从教学能力大赛比赛内容的设定看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之路[J].现代职业教育,2021(12):110-111.

3983501908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