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注射纳布啡的超前镇痛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21-03-20李金超
李金超
(河南南阳豫西协和医院麻醉科 西峡4745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腰椎间盘各部分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使髓核组织从椎间盘纤维环中脱出,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而引发强烈疼痛感的腰椎疾病[1~2]。 目前对经保守治疗无效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髓核组织摘除术治疗,但老年患者疼痛耐受性较差,会影响手术疗效[3]。 有研究指出,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麻醉药物超前镇痛,能减轻患者疼痛,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4]。纳布啡是一种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 常用于减轻中重度疼痛。 本研究将纳布啡注射液应用于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超前镇痛中,旨在探讨该药物的超前镇痛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6 月~2019 年1 月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4 例,采用随机化区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 例。 观察组男26 例,女21 例;年龄60~75 岁,平均(67.23±4.08)岁;椎间盘突出分类:外侧型22 例,旁中央型14 例,游离型11 例。对照组男28 例,女19 例;年龄60~78 岁,平均(68.07±4.12)岁;椎间盘突出分类:外侧型23 例,旁中央型12 例,游离型12 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参照《现代临床骨科学》[5]诊断,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行髓核组织摘除术治疗;年龄≥60岁。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者;存在严重高血压者;对麻醉药有生理依赖性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3 麻醉方法
1.3.1 超前镇痛 两组患者常规检测心电图,于术前30 min 注射盐酸戊乙奎醚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20606)0.5 mg 局麻,观察组给予纳布啡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30127)20 mg 超前镇痛,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等容积氯化钠溶液(国药准字H20113297)静脉滴注。
1.3.2 麻醉诱导 术前应用咪达唑仑(国药准字H10980025)0.05 mg/kg+ 丙泊酚(国药准字J20070010)1.5 mg/kg+ 芬太尼(国药准字H42022076)3 μg/kg 进行麻醉诱导, 术中给予2.5 ng/ml 七氟醚(国药准字H20070172) 和瑞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30197) 靶控输注摄入维持麻醉深度, 术后给予舒芬太尼(国药准字H20054172)150 μg 和托烷司琼(国药准字H20051932)10 mg,加入150 ml 0.9%氯化钠溶液(国药准字H20050019),实行自控静脉镇痛。
1.4 观察指标 (1)镇静评分:采用Ramsay 镇静评分(RSS)评价患者镇静程度,1 分:患者躁动不安;2分:患者配合医生指令,有定向力,安静;3 分:患者仅对指令有反应;4 分: 对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嗜睡;5 分:对轻扣眉间等反应迟钝,嗜睡;6 分:无任何反应,分数≥4 分代表患者处于镇静状态。(2)麻醉效果:比较两组麻醉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及镇痛效果持续时间。(3)血流动力学:比较两组术前、拔管即刻、拔管后2 h、拔管后48 h 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用χ2检验,P<0.05 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RSS 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0 h、12 h、24 h R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 h 评分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RSS 评分比较(分, ±s)
表1 两组RSS 评分比较(分, ±s)
组别 n 术后0 h 术后6 h 术后12 h 术后24 h观察组对照组47 47 1.74±0.39 1.55±0.36 2.13±0.52 2.61±0.58 4.224 0.000 1.91±0.37 2.02±0.45 1.294 0.199 1.96±0.41 2.27±0.43 t P 2.665 8.802 0.009 0.000
2.2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观察组拔管时间为(16.37±3.24)min, 短于对照组的(19.08±4.51)min,观察组镇痛效果持续时间为(9.10±2.42)h,长于对照组的(7.35±1.97)h,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麻醉恢复时间为(13.46±3.34)min,对照组为(12.89±3.17)min,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两组术前、拔管后2 h、拔管后48 h 血流动学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即刻SBP、DBP 低于对照组,HR 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指标 组别 n 术前 拔管即刻 拔管后2 h 拔管后48 h SBP(mm Hg)DBP(mm Hg)HR(次/min)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47 47 47 47 47 47 118.39±6.98 115.83±7.16 85.97±7.85 83.52±7.06 70.69±3.08 71.34±3.12 129.33±9.12*136.52±9.58 89.13±5.09*93.57±5.56 85.04±4.13*89.17±4.20 120.57±8.32 122.96±8.05 86.90±6.13 87.01±5.98 76.52±4.09 75.06±3.92 115.27±5.18 117.03±5.24 82.34±6.05 81.29±6.01 71.39±3.98 72.05±3.62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苏醒期出现恶心呕吐3 例、 头晕嗜睡4 例, 总发生率为14.89%(7/47);观察组苏醒期出现呕吐3 例、嗜睡3例,总发生率为12.77%(6/47),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疼痛可作为刺激因子引发应激反应,导致血流动力学出现波动,如术中或拔管时出现躁动,影响手术及术后拔管正常进行。 纳布啡是一种亲脂性阿片类药物,能与κ 受体结合,具有较强的κ 受体激动作用,而κ 受体具有较好的止痛、镇静作用。 有报道指出,纳布啡在一次应用后止疼作用可维持3~6 h,说明纳布啡具有较强的止痛效果[6~7]。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拔管即刻SBP、DBP 低于对照组,HR 少于对照组(P<0.05),说明应用纳布啡注射液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超前镇痛,能改善血流动力学。
在术前应用纳布啡可产生预防性止痛,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提高配合度, 从而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纳布啡具有κ 受体激动作用和μ 受体拮抗作用,且其镇静效价与吗啡类似,能缓解中重度疼痛[8~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0 h、12 h、24 h RS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说明纳布啡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
术后患者需平卧,导致伤口受压,疼痛较剧烈,因此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睡眠质量和术后康复进程的主要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镇痛效果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恢复时间,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对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给予纳布啡注射液超前镇痛, 能提高麻醉效果, 主要是因为纳布啡可进入骨髓达到最高血药溶度,刺激κ 受体,产生中枢镇静、镇痛作用。
综上所述, 老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应用纳布啡注射液进行超前镇痛,可改善血流动力学,延长镇痛效果持续时间,具有较好的镇静效果。但纳布啡在应用1 周以上具有致瘾性, 且与较多药物易产生相互作用,因此需严格控制用量,规范纳布啡的使用,以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