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保护性通气与序贯性通气在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3-20张丹丹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1期
关键词:保护性血气呼吸衰竭

张丹丹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河南郑州45000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临床常见疾病,高发于老年人群,对患者呼吸功能、循环系统均会造成较大影响,致残、致死率较高,且随着该病的发展并发症较多,患者常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1]。 目前临床治疗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以机械通气为主,能够快速缓解患者缺氧症状,减少二氧化碳潴留,挽救患者生命。 但机械通气与生理性呼吸方式不同,长时间应用并发症较多,且应用不当会加重肺损伤,甚至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2]。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通气方式应用于临床,如肺保护性通气、序贯性通气等,但临床关于哪种通气方式应用效果更好尚未达成共识[3]。 鉴于此,本研究分析肺保护性通气与序贯性通气在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102 例,均符合纳入标准且获得患者同意。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 例。 观察组男29 例,女22 例;年龄63~84 岁,平均年龄(71.55±4.73)岁;COPD 病程3~17 年,平均病程(8.29±2.43)年。对照组男31 例,女20 例;年龄62~85 岁,平均年龄(71.79±4.92) 岁;COPD 病程3~16 年, 平均病程(8.53±2.71)年。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均符合《内科学》[4]相关诊断标准;满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机械通气指南(2007)》[5]内机械通气指征;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 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严重衰竭;上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或颜面畸形;恶性肿瘤。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有创-无创序贯性通气:直视下将气管导管经口插入, 利用容量控制性有创机械通气,当有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即可将气管插管拔除,更换无创通气,选择自主呼吸/时间控制模式(S/T),压力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呼气末正压设置为5~8 cm H2O, 潮气量设置8~12 ml/kg,之后视患者恢复情况逐渐降低压力。 当患者呼吸功能稳定后,撤除呼吸机,撤机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 若出现体征紊乱或病情加重应重新连接呼吸机。 撤机72 h 未出现异常,则表示撤机成功。观察组行肺保护性通气:持续通气复张肺泡,压力设定为40~60 cm H2O,持续30~60 s,然后降低吸气压,设定低潮气量5~8 ml/kg,以能保持肺开放的最低压力进行,每隔6 h 进行1 次肺复张。呼吸机相关参数根据压力-容积曲线(P-V)进行选择,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通气模式, 主要模式包括同步间歇正压通气(SIPPV)、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间歇正压通气(IPPV)等。 当患者自主呼吸稳定后,视患者恢复情况撤除呼吸机,换成持续低流量吸氧。

1.4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并进行对比。 比较两治疗前、治疗1 周后血气指标, 包括氧分压(PaO2)、 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 值。 统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 判断标准:(1)机械通气时间≥2 d;(2)胸部X 线检查出现新的浸润性阴影;(3)体温≥38℃;(4)白细胞明显升高或降低;(5)脓性痰;(6)肺部听诊闻及湿性啰音;(7)气管内吸引物培养呈阳性。 符合(1)、(2)、(3)及(4)~(7)任意一项即可确诊。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通气时间对比 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机械通气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通气时间对比(d, ±s)

表1 两组通气时间对比(d, ±s)

组别 n 有创通气时间 机械通气总时间对照组观察组51 51 5.91±1.7910.46±3.17 5.18±0.978.22±2.35 tP 2.5614.054 0.0120.000

2.2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血气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O2、pH 水平升高,PaCO2水平降低, 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s)

表2 两组血气指标对比( ±s)

组别 n PaO2(mm Hg)治疗前 治疗后PaCO2(mm Hg)治疗前 治疗后pH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51 51 tP 47.86±4.43 47.13±4.06 0.868 0.388 71.36±5.17 75.13±6.48 3.248 0.002 75.26±9.32 75.54±9.67 0.149 0.882 49.24±5.74 42.79±3.48 6.861 0.000 7.21±0.05 7.22±0.07 0.830 0.408 7.31±0.06 7.39±0.09 5.282 0.000

2.3 两组VAP 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出现1 例VAP, 发生率为1.96%(1/51); 对照组出现8 例VAP,发生率为15.69%(8/51)。 观察组VAP 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7,P=0.015)。

3 讨论

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多存在酸碱平衡紊乱、循环障碍、脏器功能不全等,导致患者严重缺氧,机械通气治疗是其首选措施[6]。 机械通气治疗通过机械通气纠正呼吸衰竭,挽救患者生命。 机械通气包含有创通气与无创通气两种类型,有创通气是通过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能够缓解呼吸肌疲劳,引流气道分泌物,弥补患者无法自主呼吸[7]。 但有创通气治疗也存在一定弊端, 如长时间通气会引发VAP、撤机困难,甚至加重患者肺损伤,因此寻找合理的通气方式至关重要。

序贯性通气是将有创-无创通气进行组合,患者进行有创通气后未达到撤机标准便撤机,转换成无创正压通气,从而缩短有创通气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长时间应用无创呼吸机通气,吸入的气体未完全湿化, 会对呼吸道黏膜纤毛细胞及上皮细胞造成直接损伤,导致液体引流不畅,引发VAP;转换成无创呼吸后,患者可自行开闭声门,不影响咳嗽功能,对上呼吸道黏膜具有保护作用,降低VAP 发生[8]。 但序贯性通气成功的关键在于有创- 无创的转换时机,相关研究显示,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时是切换的最佳节点[9]。 本研究结果显示,较对照组,观察组有创通气时间、 机械通气总时间更短,PaO2、pH 更高,PaCO2水平、VAP 发生率更低, 表明与序贯性通气相比,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更利于改善患者血气指气标,缩短机械通时间,降低VAP 发生率。 分析其原因在于,肺保护性通气中使用较小的潮气量,能够使患者气道内压力减低,避免肺部因气压压力过大造成损伤, 能够明显降低VAP 发生。 另外,呼气时恰当的呼气末正压可使肺部处于开放状态,复张萎陷的肺泡,利于改善患者通气、换气功能[10]。

综上所述,COPD 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应用肺保护性通气效果较好, 利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改善血气指标,降低VAP 发生率。

猜你喜欢

保护性血气呼吸衰竭
经皮血气分析仪TCM4的结构原理及日常维护保养与常见故障处理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呼吸衰竭》已出版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衰血气分析与预后探讨
徒手和心肺复苏机用于心肺复苏对血气分析的影响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