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的《东医宝鉴》咳嗽用药规律探析
2021-03-19王盛隆陈慧婷郭偏偏
王盛隆,白 丽,陈慧婷,刘 灵,郭偏偏,陈 鹏
(1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山西 太原 030013;2 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晋中 030619)
《东医宝鉴》[1]是由古代(明)朝鲜医学家许浚集我国明以前中医学之大成、融合朝鲜本土化医药学之特色、形成朝鲜最负盛名的汉方医书。该著作不仅是中医学理论精髓的继承与发展,而且是中朝医学理论的碰撞与融合,是古代传统医学的集大成之作。《东医宝鉴》共摘引中医古籍83种[2],对于研究古代中朝医学及许浚医学思想意义重大。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东医宝鉴》共载治咳嗽中药149 味,单方验方152首,其中治脏腑咳者11方。笔者对其所载治咳方药进行梳理,深入挖掘探索其中咳嗽治疗的思路及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辨治咳嗽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之五·咳嗽》为研究对象,将其中所载方药建立数据库。
1.2 资料处理 中药药名、性味的规范首先参考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其次参考《现代中药学大词典》《中药大辞典》《中药别名大辞典》,中药属性如出现微温、微寒、大热、大寒等记载,统归于“寒”“热”“温”“凉”“平”之中,其规范参考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对于文中有方名无具体药物,但有明确引用出处之方剂按引文原始药物录入。
1.3 数据挖掘方法 以检索的所有原文为基础,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二分类变量数据库。运用SPSS 21.0软件中Descriptive Statistics模块的Frequency过程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采用SPSS Modeler 14.1中关联规则Apriori 算法进行分析“药物-药物”的隐形结构关系。本研究中甘草及生姜出现频次最高,且有调和诸药和煎汤送药之用,故在提取药对和药组的过程中预先将甘草和生姜删除。在关联算法时,预设最小支持度>5%,药对和药组的最小置信度取75%,药团的最小置信度取80%,最大前项为5,其中提升能力≥1。
2 结果
2.1 治疗咳嗽药物的五味分布 治疗咳嗽的药物中甘味药物(515 次)>辛味药物(472 次)>苦味药物(443 次)>酸味药物(104 次)>淡味药物(50 次)>涩味药物(42 次)>咸味药物(31 次)。由此可见,治疗咳嗽的药物以甘、辛、苦味药物为主。见图1。
图1 药物五味频数分布
2.2 治疗咳嗽药物的药性分布 用于治疗咳嗽的药物中,温、寒、平性药物位居前三,但温性药物频数分布所占比例较大。见表1。
表1 药性总体分布
2.3 治疗咳嗽药物的归经分布 用于治疗咳嗽的药物中归肺、脾、胃经的药物位居前三,其中归肺经的药物及频次占比较大。
2.4 药物关联性分析 药物的关联性分析旨在运用关联规则,通过药物之间的共现频数找出方剂中隐藏的药物之间的关联知识,探讨治疗咳嗽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共提取核心药对9 对,核心药组19 组,核心药团19 项。见表3~表5,图2。
图2 药物之间的共现频数分布
表2 药物归经分布情况
表3 核心药对
由表3可知,药对的组合主要由燥湿化痰、宣肺止咳、清热泻火、滋阴清热、敛降肺气及行气化痰等组成。
由表4可知,药组的后项为半夏、杏仁、川芎、当归、五味子、桔梗、知母、黄柏、白芍、陈皮及熟地,与前项两位药物组合,具有宣肺、行气、解表、敛气、益气、滋阴、清热、燥湿、化痰、健脾及养血行血之功效。
表4 核心药组
由表5可知,核心药团的提取,后项中以出现频次最高的生姜、甘草、杏仁及半夏为主,前项中包括五味子、大枣、桑白皮、陈皮、麻黄、人参、乌梅、苏叶、贝母及桔梗等补、敛、泻、燥、疏之品。
表5 核心药团
3 讨论
3.1 咳嗽用药五味分布特点分析
《东医宝鉴》中将“咳”按脏腑分为11咳(除心包咳),将“嗽”按病因分为风嗽、寒嗽、热嗽、湿嗽、郁嗽、劳嗽、食积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酒嗽、久嗽、火嗽、夜嗽以及天行嗽16嗽,其后各附方药。从咳嗽用药五味分布来看,甘、辛、苦味药物位居前三:甘味药物能补、能和、能缓,在咳嗽的治疗中,甘味药物如甘草、人参、茯苓、大枣及阿胶等不仅能够补益中焦脾胃,也可直接或间接补肺益气、祛痰除湿,兼具调和诸药之功能;辛应肺金,能行能散,具有发散、解表、行气、行血之效,咳之主脏在于肺,“咳因气动,为声嗽,乃血化为痰。……肺气动则为咳”,无论外感风、寒闭肺,或内伤痰、血郁肺而致肺气不能正常宣发肃降,则咳作,辛味药物如麻黄、苏叶等可解表、宣发肺气,陈皮、半夏、橘红可行气化痰,当归可活血行血祛闭肺之因;苦能泄能燥,咳嗽之气逆痰火非苦不能降之,如杏仁、黄芩、陈皮等,痰湿为患,非苦不能燥之。由此可见,药物的五味分布体现咳嗽治疗的辛开苦降兼甘补之大法。虽如此,亦不能忽视“酸敛”在咳嗽治疗中的作用,五味子、乌梅等药物的应用不仅可防咳久气耗太过,亦可使组方散中有收。
3.2 咳嗽用药药性分布特点分析 从咳嗽用药药性分布情况来看,温性药物位居第一。以咳之脏腑言,邪之所凑肺失宣肃,以攻邪为急,但肺为娇脏,“攻”之中病即止不可太过,峻猛之药易太过,或引邪入里,或闭门留寇,需“温以缓之”。以咳之病机言,气机郁闭,得温则行,气之逆乱,得温则顺,温则通;“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湿病痰饮,遇寒则凝,得温则化。因此,温性药物在咳嗽的处方配伍中占据重要地位。药性和合,温性药物有“甘温”“苦温”及“辛温”之分,在此治疗药物中,“甘温”药物五味子为首,“苦温”药物以杏仁、陈皮为先,“辛温”药物以生姜、半夏及麻黄为多。“甘温”为补,一切虚咳皆可甘温补之,尤为肺肾之气虚咳嗽见长,亦可补益脾胃,斡旋中焦,调畅气机;“苦温”与“辛温”,宣降相因,辛开苦降,有调畅气机之用,亦有开化痰饮之功。总体而言,邪实之咳嗽于“温”得“通”,能行能散,较之“热”性药物不易助热生火、耗气伤津、生风动血。“寒”性药物在咳嗽的治疗中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药物如贝母、桑白皮、知母、黄芩等,多为性寒质润之品或苦寒泻火兼燥湿化痰之品,专主肺热及脾胃之热,与前述病机不谋而合。咳嗽用药在药性分布中体现出“寒温并用”之特点。
3.3 咳嗽用药归经分布特点分析 从咳嗽用药归经分布情况来看,归肺经的药物频次居首位,其次为脾胃,同时,五脏归经药物频次占据前六位。“五气所病……肺为咳”,因此咳之用药归经主于肺。河间曰:“寒燥湿风火皆能令人咳,惟湿病痰饮入胃,留之而不行,上入于肺则为嗽。假令湿在心经,谓之热痰;湿在肝经,谓之风痰;湿在肺经,谓之气痰;湿在肾经,谓之寒痰”,“痰”这一病理产物是咳嗽致病的关键。明·李中梓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经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由此观之,痰饮的形成、贮藏、输布关键在于肺、脾、胃,这也与咳嗽用药的归经分布相契合。与此同时,五脏各以其时受病而致咳,而六腑之咳皆以“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此以咳嗽用药归经分布概以观之。
3.4 咳嗽用药药物关联性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探索咳嗽辨治方剂药物之间的隐性关联。在核心药对组合中,杏仁、麻黄的配伍支持度最高,且此两药物的配伍以为“麻黄汤”中的代表。针对风寒袭肺、肺气不宣的咳嗽,麻黄其性刚强,即可解表,又可止咳平喘,辅以杏仁之柔润苦降,既能开泄肺气,又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使其不易发散太过[3]。半夏配伍天南星皆具燥湿化痰之功,半夏辛温降逆和胃,天南星专祛风痰,温燥之性更烈,两药相配尤善治顽痰咳嗽。知母与黄柏配伍可清泻相火、滋阴清热[3],李时珍云:“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经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黄柏则是肾经血分药,故二药必须相须而行”,两药合用,多用于劳嗽、久嗽之阴虚火动喘嗽。黄芩配伍柴胡为“小柴胡汤”经典药对,柴胡和解退热,使邪外解;黄芩清泻中焦火热,使邪内泻,两药合用一散一清、升阳达表,退热和解,尤适用于肝咳、火嗽[3]。桔梗配伍枳壳,桔梗升浮保肺,升而复降,宣肺快膈而消痰,又能疏利胃肠,枳壳降气宽胸,降而复升,利膈开胃而行痰,升降相因,利气机而行痰[3]。半夏配伍细辛,半夏降逆,细辛发散,两药合用,宣发肃降,温肺化饮。熟地配伍黄柏,熟地甘温填精而补血,定下元而平喘祛痰,黄柏苦寒入血分,坚肾清热而益阴,两药合用可滋阴清血分之热,防熟地滋补升阳助火,亦可防黄柏苦寒清泻太过,宜用于血虚劳嗽及血热火嗽之证。款冬花、紫菀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款冬花入气分而温肺止咳,紫菀入血分而宣肺化痰,尤适用于劳嗽、久嗽[3]。五味子配伍紫菀,五味子酸温敛肺、止咳平喘,紫菀开散肺气之郁滞,化痰降气、润肺止咳,两药合用一收一散,相得益彰。
药组是三味中药的组合,相比于药对而言,其应用相对固定。半夏和细辛与杏仁配伍,开泄肺气,温肺化饮,与五味子配伍,再以姜入,则成“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子汤”加减方,也是“小青龙汤”的衍化方,细辛、干姜、五味子及半夏是张仲景温肺化饮的主要配伍;与人参配伍,盖有“人参五味子汤”之义,益气化痰,以气虚久嗽用之。陈皮和半夏与桔梗、茯苓配伍,为“二陈汤”化裁,与桔梗相配宣肺祛痰,又可宽胸利膈。桑白皮甘寒入肺,清热而不伤气,行水而不伤阴,陈皮燥湿化痰,遇降则降,两药合用,肺脾同治,理气降火,止嗽平喘,与五味子配伍敛气而不伤气,与杏仁配伍降气而润肺。乌梅既可敛气,又可“下气”[3],与桑白皮、杏仁配伍,不仅可降肺敛肺,又可疗厥阴逆火犯肺客胃;桑白皮、杏仁、苏叶的配伍可宣肺解表、清气止咳。熟地和白芍与黄柏、知母、川芎、当归配伍,熟地、黄柏、知母的配伍,白芍、当归、川芎的配伍,皆以“四物汤”运筹帷幄,许浚将“四物汤”的化裁精妙地运用到劳嗽、午后嗽的治疗之中,其核心病机在于“阴虚火动”,养血而不滞,滋阴而不腻,清热而不过,以补止咳,实为妙哉!麻黄、杏仁、半夏宣肺解表、止咳化痰;桔梗、枳壳、半夏宽胸理气,升降相因,燥湿化痰。此中配伍,以利肺、化痰、行气为核心,兼以补气养血、滋阴清热。
药团是3 味药物以上的组合,从咳嗽用药的药团组合分布规律来看,生姜、甘草、大枣配伍半夏,或人参,或陈皮支持度及置信度较高。姜、草、枣的配伍在《伤寒论》中张仲景较为常用的药物组合,大枣甘润性平,功专滋脾益气和营、养血安神;生姜味辛,性温,可发散在表之寒邪,又可降逆温胃止呕;甘草甘平,可补脾益气,亦可调和诸药。生姜得大枣,可缓和其辛散之性,大枣得生姜,可去补气过塑之弊,二药相配,一气一血,一补一散,一营一卫,相须为用,具有调和营卫,扶正祛邪之功[4,5]。与陈皮、半夏配伍,滋养中焦,增强燥湿化痰之功;与人参配伍,可甘缓和中、益气健脾。如果说姜、草、枣重在中焦脾胃,那么姜、草、杏仁则肺脾兼顾,生姜、甘草、杏仁与五味子、桑白皮、陈皮、麻黄、乌梅及贝母配伍,可开泄肺气,可行气化痰,可清热化痰,可泻肺止咳,亦可敛肺降气,同时固护中焦,温胃降逆、甘缓和中。与此同时,陈皮、半夏、杏仁、人参、五味子、桔梗和甘草之间的相互配伍如前所述,升与降、补与泻、敛与散尽在其中。此外,苏叶在高频配伍中出现,提示“疏风解表”在咳嗽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之中,除甘草外,生姜的配伍频率较高,除组方外,煎服法“姜汤送服”也是许浚咳嗽辨治中一大特色。生姜不仅可以发散风寒,亦可温肺止咳,肺寒咳嗽用之效验,不仅外感风寒之咳嗽可用,年老慢性咳嗽痰多的里寒证亦可用之。此外,生姜煎汤可防峻猛之剂反胃,亦可使体虚之人服药平和。还有一味“煎汤送服”作用的中药——乌梅。乌梅具有敛肺止咳之功效,治疗肺虚久咳,因其收敛之性不强,一般配伍补肺药物或者收敛之性较强的药物,如五味子、罂粟壳、阿胶等,在二陈汤中其还具有化痰之功效。因此,无论是邪实咳嗽亦或是虚咳皆可用之,“煎汤送服”还具有化痰、开胃之效[6]。
《东医宝鉴》是许浚的医理思想集大成之作。在咳嗽的辨治中,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亦或风寒暑湿燥火皆引人咳,但其注重“肺”的气机疏利与“脾胃”的痰饮运化,关键在把握核心病机。药物的运用上寒温并用、辛开苦降、甘缓补中以及行气养血为其治咳原则。因此,咳嗽的辨治应紧扣核心病机,随证用药皆为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