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有效性
2021-03-19崔传威于艳倪亮亮杨海生赵玉海
崔传威 于艳 倪亮亮 杨海生 赵玉海
膀胱肿瘤在临床中较为常见,同时其也是发病率最高的泌尿系统肿瘤[1]。按照肿瘤的生长方式不同,可将膀胱肿瘤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两种[2]。膀胱癌属于上皮细胞癌,其癌细胞能够沿着尿路进行转移,采取尿道微创治疗难以彻底切除所有微小病灶,所以膀胱癌在临床中的复发率较高[3]。从这个角度来看,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后,患者的术后辅助化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采取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的具体方法及实际治疗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针对笔者所在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8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经病理诊断确诊,均为非浸润膀胱癌。排除标准:浸润性膀胱癌;精神障碍;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随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4例。观察组中男26例,女8例;年龄43~84岁,平均(52.3±5.2)岁;按照尿路上皮细胞癌恶性程度分级:低级7例,中级11例,高级16例[4]。对照组男25例,女9例;年龄42~82岁,平均(52.5±5.1)岁;按照尿路上皮细胞癌恶性程度分级:低级6例,中级10例,高级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同意接受本次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完成随访。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治疗[5],术后对两组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采取吡柔比星(瀚晖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45983)50 mg+5% 葡萄糖注射液50 ml混合液实施膀胱灌注化疗,1次/周,连续灌注10次。观察组采取吉西他滨(正大天晴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20093404)100 mg+0.9% 氯化钠注射液50 ml混合液实施膀胱灌注化疗,1次/周,连续灌注10次[6]。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随访期间利用膀胱镜观察是否出现膀胱肿瘤复发。(2)灌注治疗后记录并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包括肝肾功能障碍、血尿、感染及下尿路症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复发情况对比
在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14.7% (5/34),对照组为11.8% (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对照组共有10例,不良反应率为29.4% ,而观察组仅有2例,不良反应率为5.9%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例(% )
3 讨论
膀胱灌注化疗结合微创治疗能够有效清除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体内经尿路转移的微小病灶,并且有效控制术后残留癌细胞的发生和发展,避免术后出现肿瘤复发的情况[7-8]。所以,针对非浸润性膀胱癌,临床中通常会采取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联合膀胱灌注化疗辅助治疗。膀胱灌注治疗比较适合低、中危患者的治疗,并且供其选择的药物也有很多[9-10]。
吉西他滨属于脱氧嘧啶类似物,其进入人体后能够抑制细胞DNA的合成,药物分子穿过细胞后,迅速降解为二磷酸核苷及三磷酸核苷,这两种物质能够抑制DNA链加长,从而避免癌细胞过度增殖[10-11]。另外,因为吉西他滨的分子量较低,所以在灌注治疗中更容易渗透进膀胱黏膜之中,避免人体过度吸收从而引起全身反应[12]。有学者通过对103例患者分别采取卡介苗和吉西他滨灌注治疗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卡介苗灌注组患者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19.6个月,而吉西他滨灌注组患者中位无疾病生存期为15个月。但吉西他滨组的毒性反应显著少于卡介苗组(P<0.05)[13]。由此可见,对于高、中危的非浸润性膀胱癌来说,其难以耐受卡介苗灌注治疗,所以吉西他滨作为替代药物,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14]。而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 ,低于对照组的29.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两组均无死亡病例,观察组1年复发率为14.7% (5/34),对照组为11.8% (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一方面,吉西他滨不仅能够进行灌注治疗,同时还能够采取注射至膀胱基底部来产生治疗作用,同时联合其他药物进行灌注治疗也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避免肿瘤复发[15]。
综上所述,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结合吉西他滨膀胱灌注治疗能够良好控制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再次复发,并且在安全性方面的表现也优于吡柔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