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困境及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2021-03-19彭扬帆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课堂

彭扬帆

(黄冈师范学院 政法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快速转型期,国内外都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形势,也对如何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如何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习和掌握好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对于广大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尤其是大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与迫切的。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1]。也是当代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工具。总体来看,社会调查课程的独特优势表现在:第一,有效促进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该课程受实证主义研究传统的影响颇深,包含丰富的学术理论与多样化的调查手法,极大地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培养和发展沟通、分析问题等技能[2];第二,融通理论学习与经验学习,强调学以致“用”。社会调查研究课程是一门面向现实、服务现实的课程,是由一系列实践性很强的方法和技术所组成的[3]。既要重视理论对经验的指导,也要以经验反哺理论。第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素养。社会调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边学边干,学生才能更加主动、全面、深入地掌握原理、领会操作技巧[4]。本研究以黄冈师范学院社会调查课程教学实践为例,对当前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技术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困境及实验教学改革进行研究。

一、高校社会调查课程实验教学困境及其表现

自社会学重建以后,社会调查课程作为高校社会学类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也是社会学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之一。但长期以来,高校的社会调查课程面临着教学单向化、课程理论化以及孤立化等现实困境,这对于探索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等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

(一)教学单向化明显,与传统教学在本质上区别不大

以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课堂所呈现的状态依旧是“满堂灌”的传统模式,即以教师权威为中心,学生们则是被动的参与者而非积极的“主导者”。因此,课堂所实际呈现的效果更多表现为“学生要怎么做”“学生应该怎么做”,而缺乏对学生的研究计划进行建议、对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技能进行反思性提问、对学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肯定性评价[5]。以至于造成学生们习惯于教师“权威式”的授课模式而不愿主动、积极地参与,缺乏自主思考的思维习惯,完成作业或讨论环节中也更倾向于“应付完成”而非“有所收获”,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也就不容乐观。

(二)理论化色彩浓厚,缺少专业的实验软件与设备

社会调查课程的实验教学通过运用现代化的专业教学手段,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6],进而提出理论观点,或是证实/证伪理论观点。SPSS、STATA、NVIVO等软件是重要的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国内部分双一流大学将这些软件应用单独作为一门课程进行教学,但普通高校的实验教学改革往往只重视“硬件”装设,而不重视“软件”应用,对专业软件与设备的投入不够,使得实验教学流于表面,缺乏成效。这些软件本身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后期没有配备专业的工具让学生对其进行规律性的巩固,很容易使得这一重要技能被逐渐淡忘。社会调查方法的获得必然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而离开课堂后学生很少有机会甚至是不会将其加以运用,最终使得它们都成为了概念化的名词。

(三)孤立化特征突出,造成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应用的脱节

大量研究都证实了一个观点:国内社会调查课程仅作为一门孤立的分支而存在,方法课程与理论课程的相关性不大[7]。社会调查课程中的许多概念、名词引自西方社会学方法理论体系,其实现本土化的程度不够,有时略显生硬,造成学生在知识接收过程中常存在一知半解的情况,缺乏有效的应用,这也形成了一定的阻碍。诸多的理论阐述、方法应用、技术呈现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到其理论层面的定义,但却忽视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术与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难以落地。这也就使得社会调查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的脱节,令学生习惯于名词解释而忽略了实践反思。

二、高校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关键切入点

高校社会调查课程在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中,势必要明确关键的突破点,有针对性地对社会调查实验教学进行研究,有利于取得突破性的发展。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加强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推动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同时,在“微助教”APP等信息技术和任务驱动模式的加持下,加强相关专业软件应用实施在线教学方法以及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而促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一)以建构主义为切入点,落实“学生本位”的教学理念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师脑海中的知识传输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理论更强调学生本位,即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建构起自己的知识框架体系,并将其纳入学生成绩考核系统。区别于以往的“填鸭法”,社会调查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建构主义为主旨,教师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多地发挥引导和激励作用,在理论学习与知识获得方面更注重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提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供他们参考,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对其进行分析,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创造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会和氛围,促使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人际协作中得到成长,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双向沟通,更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理解、信任,提高学习的兴趣[8]。此外,教师应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经验来进行理论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借助“微助教”等网络技术支持,实现在线教学

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信息技术进一步跃升,使得网络技术与传统课堂的连接成为可能。以微助教平台为例,它具有签到、点答、讨论互动等功能,提升了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便捷度与灵活性。教师将课程教案、课件发布到平台,学生在课下能及时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查询、巩固。同时,链接外部资源的获取。学生通过“微助教”还可获取更丰富的视频和素材(例如课堂知识的课外拓展以及相关案例补充等)扩大知识面。通过平台助学,将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研讨环节以及小组汇报等工作转移到线上平台进行,这样无形中增加了社会调查课程的容量,也鼓励学生利用更多课下时间展开深度思考与研究。此外,教师便于随时更新课程内容,加快知识更新与迭代,也有利于教师打造高质量的“金课”。更能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学习思维,引导学生活学活用,从而使教师更直观地了解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凸显教学成效。

(三)以任务驱动模式分解教学内容,实施研究性学习模式

任务驱动模式应用于实验教学之中,有助于教学重难点的精准化、教学模块的明确化。首先,教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将社会调查课程内容切分为七大核心技术,结合实验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合理设计实验方案。其次,将实践性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师在课前或者课后分别布置作业,围绕着如何做好选题、怎样设计问卷、如何撰写调查报告以及如何使用SPSS等相关软件等重点技术,分解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1.确定选题技术。社会调查的选题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调查的成败,既要有借鉴又要有探索,教师可以选择性地提供往年优秀选题的展示,供学生阅读,让学生深入思考。课堂之外,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来设计一个选题论证。

2.方案设计技术。调查方案设计前,学生需要认识到自己所做调查的内容、原则、对象等,加上教师对调查方案设计步骤的讲解,让学生对方案设计中应涉及的方法、步骤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方案设计出来后,教师再进一步提出相关的修改建议,确定方案后可以组织大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

3.概念操作化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概念操作化是一个有难度的过程,基于这一状况,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例如,根据工作定义进行概念澄清与界定、发展测量指标等教授的同时,在课堂上列举生活中的例子供学生解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能及时地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加以补救,推动学生更扎实地学习。

4.抽样技术。抽样的过程分为设计抽样方案、界定调查总体、编制抽样框、选择抽样方法、实际抽取样本、评估样本质量六步,教师设计成以班级或社区为单位,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对样本进行抽取。

5.问卷设计技术。问卷设计的步骤分为准备工作、设计初稿、评审和试调查、修改和定稿。在课堂上,教师讲授问卷设计的步骤、问卷的结构、设计问卷应避免的问题等,这些是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教师在讲授不同模块时能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供学生思考借鉴,设计一些有漏洞的问题让学生去发掘,这是对经验的总结,也是对知识的巩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基于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主题供学生选择,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份问卷。

6.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这一过程需要学生调动所学习的调查统计方法以及对SPSS等数据分析软件的应用,通过学习能够运用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教师也需要对其中应注意的问题加以强调。

7.报告撰写技术。报告撰写是最后一个环节,调查报告是对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总结和反思,一份报告的完成不是间歇性的拼凑,而是连续性的一气呵成。报告的撰写也需有相应的理论进行支撑,教师在教授的同时,可以进一步对学生的报告加以指导。

实验教学内容的分解不是将各个内容分离开,而是推动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循序渐进,学生通过对以上七大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参与,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技能。因此,任务驱动模式的应用,打破了传统教学停留于理论学习、忽略实践的局面,学生可以地在教师的指导下投入实践,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

三、高校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途径

明确高校社会调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关键切入点之后,其实验教学改革模式的具体路径便有迹可循了。实验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创造开放性思维。社会调查课程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案例讨论、情景模拟模块(单人/多人),实地调研模块(问卷/访谈),数据分析软件的学习与应用模块,以及调查报告的写作与阅读模块。

(一)案例讨论、情境模拟模块

社会调查课程的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案例讨论与情境模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不同的知识模块,教师选择和设计不同的案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专业性知识。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方法,将案例引入课堂使得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将专业理论知识加以应用并不断反思,这个过程是一个对专业知识不断再熟悉的过程。课程中也有涉及对不同情境与角色的模拟,包括单人模拟和多人模拟,通过对社会现象或者社会角色的再还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交叉式的互动中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授“访问调查法”这一章时,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结合,让学生自己模拟分析,操作如下:

1.实验方案

(1)回顾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技术;

(2)模拟访谈法的几种常见形式:电话访谈、个别访问和集体访问;

(3)通过2人小组和多人小组的划分,依次对几种访问类型进行实践,尤其注意每种访问方法的侧重点与要点;

(4)评价与总结。

2.实验总结

(1)参与观察者往往要经历一个“先融进去”“再跳出来”的过程,即参与观察过程中有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

(2)尽快取得观察对象的信任,并尽快与他们建立友善的关系,是进入实地后研究者面临的首要任务;

(3)个案研究是对一个个人、一个事件、一个社会集团或一个社区所进行的深入全面的研究,焦点特别集中,对现象的了解特别深入、详细。尤其适合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全过程进行研究或进行理论假设的工作。

(二)实地调研模块(问卷/访谈)

社会调查课程中包括普查、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调查类型,有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调查方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学生需要走出课堂,走进社区或者是学校附近的城镇,聚焦社会,亲身实际展开调研,这样更能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在实验教学探索中,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课题供学生进行选择,继而展开实地调研,也可让学生深入实际将问卷进行发放并收回等。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学生不应是独立的个体,而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保持密切联系,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进度。

(三)数据分析软件的学习、应用模块

SPSS软件是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设计专门的实验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选择不同的问卷供学生进行录入、分析。通过课堂模拟的过程,学生能够从依赖教师授课转向在自我实践中探索,在操作中能更熟练掌握SPSS录入数据信息的基本操作,包括区分变量视图与数据视图,对变量的设计、变量属性的设定以及数据的录入等内容。此外,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能明确对问卷中出现的单选题、多选题和限选题的设置要求,熟练录入一份完整的问卷,制作模板,使学生对课程的兴趣程度得到提高。

(四)调查报告的写作与阅读模块

学生阅读和写作报告的过程也是在不断加强知识的内化,因为调查报告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新颖性、时效性等特点,其最终成果是对整个调查研究过程的总结及反思,是社会调查课程的重要实验形式。报告的价值取决于调查者对情况掌握是否全面准确、问题及原因分析是否科学到位、对策建议能否解决实际问题[9]。很多学生往往就是因为自己所作调查分析不到位、不全面,在撰写报告时漏洞也就展现了出来。因此,实验教学融阅读、研究、问题发现于一体,也是一个经验总结和反思的过程,更有助于完善社会调查的实验教学模式。

四、高校社会调查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的未来方向

社会调查课程对大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核心能力的提升,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验教学更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培养中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基于此,结合前文中关于高校社会调查课程实验教学困境、实验改革探索的关键切入点以及具体途径等内容,加强其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是必然的趋势,未来方向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更新原有教学观念,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在实验教学中,必须转变原有教学形式,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传统的 “满堂灌”会让学生陷入一种懈怠的状态,思维懒惰、课程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要明确学生本位,建构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其中加入一些评价方式,推动学生在课程中参与度的提升,让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加强对知识的巩固,推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增强教师队伍实验能力与素质,促进师生良性互动

作为社会调查课程的专业授课教师,该课程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是教师必须要具备的。同时从教师的角度而言,需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大力拓展和开放学生的研究视野;就学校角度而言,学校需鼓励和支持实验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为师生良性互动打好基础。此外,任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相关软件操作的能力,或者是学习相关培训课程以提升自身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三)提升教学方法,探索社会实践、专业实习与社会调查相结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调查课程的实验教学也应建立起一套科学的实践体系。例如,教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项目调研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加强理论与经验的结合,从而使知识更好得到吸收。以黄冈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为例,此次暑期实践的内容是以独立第三方的角色加入黄州区的低保核查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需要深入实际去面对形形色色的核查对象,服务期间同样需要学生调动社会调查课程中关于访谈和入户技巧等相关知识。这个调动的过程是一个知识再连接的过程,也是一个巩固提高的过程。

(四)改变课程的考核比重、形式,鼓励研究型学习和个性化培养

传统的考核模式多为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核。要推动社会调查课程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加重实验课程在整个考核体系中的比重,将平时课堂探讨、小组汇报、案例分析等实操环节加入考核,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10]。由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促进探究性人才和个性化培养目标的达成,进而达到提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核心能力的终极目标。

猜你喜欢

实验教学课程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美在课堂花开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几何体在高中数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