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国语言教育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3-19刘杰秀郝娅楠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学科教育学跨学科

刘杰秀,程 韬,郝娅楠

(东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引言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到这一共商、共享、共建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同其他国家一起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发展机遇对中国高端外语人才培养提出了现实需求。从宏观层面来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升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例,使人才培养结构更趋合理,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参与国际竞争,需要语言功底深厚,具备较强的中英文运用能力和缜密的思维,且具有跨学科背景的高端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从社会需求来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入驻中国,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同中国建立起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体现出其现实意义;从个人发展来看,学习者提高自身的外语水平,发展自身的学术能力,在国家和平稳定发展的大环境下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也是外语教育的目标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高层次外语人才的培养需求,体现了我国外语语言教育的发展方向。

但是,目前我国外语教育实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王雪梅提出的:目前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中存在一定的重学历,轻能力倾向,且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学术能力需求的层次,与社会需求之间仍存在一定缺口,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方面缺乏学校、地域、学科等特色[1];王文斌和李民也指出:“目前我国外语教育顶层设计阙如,学科属性不明,目标定位不清,过于注重教学技术与方法,人才培养质量整体不高,外语高端人才尤其匮乏。”[2]733另外,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相比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也存在一些问题。甄良等人提到: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的问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研究生培养体系趋同,且两种类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均显不足,跨学科课程比例低,不能体现学科交叉的发展趋势[3]。

因此,如何提高外语跨学科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促进外语跨学科发展紧跟时代步伐,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本文基于外语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培养,以及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言教育学的培养实践,分析本学科的优势所在,以期为省属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外语专业跨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一、跨学科人才培养

(一)跨学科研究的内涵

跨学科的发展源于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需求。根据刘仲林[4]的研究,跨学科发展大致经历了隐性自发与显性自觉两个阶段。在社会早期,人的生产力和社会认知水平有限,哲学学科单一发展,科学还未产生,知识呈现出高度综合化的特点。到了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产生,并从哲学中脱离出来,知识呈现出专业化的特点。这一阶段,一些学者因为自身兴趣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研究,为跨学科研究的隐性自发阶段。20世纪开始,有学者提出多学科(multidisciplinary)、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超学科(transdisciplinary)等概念,Morillo[5]指出以上概念的不同且对其区别做了详细阐述。随着科技发展,工业革命进程的推进,以及战争的催化,社会对于新知识、新需求不断扩大,单一学科很难解决现实问题,也促进了跨学科知识的发展,这一阶段为跨学科研究的显性自觉阶段。

跨学科(interdisciplinary)这一概念最早由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R.S.Woodworth)在1926年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的学会上首次使用。关于跨学科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各学者提出的概念都有着统一的特点:“能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相互合作与整合。”[6]Bammer总结出跨学科研究的三个作用:增加基础理解和认识;作为创新的源泉;有助于解决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7]。Angelstam(2013)等国外学者认为,跨学科研究是集成不同学科领域,以及研究人员和实践者,以提高创新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的一种方法[8]。我国学者庾光蓉等认为:“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学科研究,是指科研主体在科学分化的基础上,打破不同学科界限,跨越不同研究领域而进行的一种科学创造活动。”[9]从国内外学者给出的定义来看,跨学科研究能够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同时对学科发展进行创新实践,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发展。

(二)外语专业跨学科的内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在飞速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从外语语种和学科点来看,1966年我国高校开设的外语语种为41个,而到2018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就开设了98个语种;1981年只有5个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点和23个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到2018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已达49个。”[10]“从人才培养模式来看,单一的外语技能型人才培养逐步发展成为复合型及‘多语种+’型。”[11]刘玉梅也指出,外语学科有其自身的开放品格:从微观层面看,外语具有独立的、悠久的人文学科地位,具有语言的人文性;从宏观层面看,外语具有工具性和资源性,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与语言缠绕在一起,外语与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科技、教育、军事等都有交叉[12]。以英语为例,英语与教育跨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科阶段师范英语等专业,研究生阶段则有学科教学(英语)、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国语言教育学等专业。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并具有一定教育学理论基础的应用型人才;外语课程与教学论则偏重语言技能的培养,在学习中强调教材和教学流派的影响作用,但李民和王文斌的研究调查发现,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影响外语教育的各要素缺乏统筹兼顾;二是偏重外语师资培养,学生主体地位不够彰显;三是学科内容不完整,逻辑主线不明确[13]。

而外语教育学作为外语与教育跨学科发展的又一探索,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和特定的研究领域,弥补了外语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不足。王文斌和李民将外语教育学的概念和内涵界定为:“外语教育学是一门系统探究外语教育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诸多要素,提高外语教育能力、揭示外语教育的规律和本质的学问。”[2]735

(三)外国语言教育学构建的必要性

从学科外部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来说,外国语言教育学的学科构建是国家和社会发展之需要。中国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对教育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我国步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2019年10月出台的《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科研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改革,推进研究范式、方法创新,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完善教育科研考核和人才评价制度,充分调动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外国语言教育学作为跨学科交叉融合的一种实践,是服务国家发展需要的;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健康平稳发展,国防实力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及国人的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在不断提高,也对外国语言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外国语言教育学学科的构建,亦是服务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学科内部发展来说,外国语言教育学已具备学科构建的基本条件。依照学者陶本一的观点,一门独立的学科,应至少具备三个条件:独特的研究对象、完整的研究方法和系统的符合逻辑的学科体系[14]。外国语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为“外语教育过程以及影响这一过程的要素”[2]736。研究方法可以整合外语教学及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如文献法、实验法、统计法、民族志方法、行动研究等。学科体系则包括“外语教育目的研究、政策与规划研究、学习研究、传授研究、教师研究、课程研究、教材研究、测评研究、教育技术研究、教育史研究、元外语教育研究11个层面”[2]739。由此可见,外国语言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外国语言教育学培养实践

(一)培养目标

东北石油大学外国语言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践基于外语跨学科理论,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制定。本学科是教育学一级学科下目录外二级学科, 2012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授一级学科教育学硕士学位,由外国语学院和教育学院联合培养。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学术修养、科学的研究态度,兼具外国语言和教育学等相关领域知识和基本技能,能适应全球及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掌握外语教学中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在教育科研事业单位、其他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及外国语言翻译等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且具有较强的外语教学实践能力,能胜任外国语言教育、教学实践工作,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科技手段解决与外语教育相关的实际问题。

本学科的专业技能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将外语与课程和教师发展相结合,研究外语课程设置和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结合外语和教育理论,研究前沿的教学理论,并将其进行本地化改造以适应当地的外语教学实践;三是结合外语和教育技术,研究如何将先进的教育技术融入到外语教学课堂中,创造更为高效的课堂环境。

(二)课程体系

本学科的课程体系严格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相关文件进行制定。本文拟从设置主体、学生选修空间、课程组织的主要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详细解读。

从设置主体来看,课程设置包含了国家、学校和院系三级主体,层层相扣,联系紧密,既充分体现国家要求,也尊重了本校实际情况。其中,国家要求的课程分两类,即政治和外语;体现到校级课程设置上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和学术英语三门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外语水平;院系课程包括学科前沿课、学科平台课、选修课、必修环节和补修课。学科前沿课和学科平台课共同构成了基础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方向课和兴趣课程,必修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从学生的选修空间来看,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充分体现国家要求,包括了政治和外语课程以及学科基础理论必修课程;选修课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既包括教育学相关课程,也包括教育技术、二语习得、跨文化交际等拓宽学生国际视野的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前沿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能力。另有体育课程可供学生选择,以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从课程组织的活动方式来看,包含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本专业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第五条:“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的要求进行课程组织。理论课程如教育学原理与思想史导论、教育心理学、外语教学论、二语习得理论、外语教学科研方法导论等基础课程,此类课程能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实践环节则分为三个部分,即学术活动、教育实践(参与科研或教改项目)和发表学术论文。其中教育实践要求学生参加教改项目、参编著作、2周以上的正式实习以及导师助课,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学科优势与特色

本学科立足本校教育优势和优良的教学传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专业教育体系。首先,从培养目标看,根据上文分析,可看出本学科旨在培养政治思想素质过硬,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具有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的高水平外语人才。此外,开设课程中包括体育课程和外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同于以往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偏重理论基础的培养,本学科还强调教学工作能力,培养目标体现出多元化特点,与现实不脱节,具有科学性,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在课程设置方面,本学科的必修课包含教育学和英语语言学基本理论知识,另有相关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精而专。其中,部分课程富有时代性,如教育改革热点专题、教育研究前沿讲座、教育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等课程紧密联系时代发展,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学术知识和技术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态。还有必修环节中的教育实践:参与课题、编写著作、教育实践等。从教育实践要求来看,本学科对学生的培养兼顾学术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且在跨学科考生逐年增长的情况下,设置了补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进行补修,旨在夯实跨学科考生的理论基础,为其研究生阶段的学术研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式方面,较以往大班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本学科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具创新性,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以高等教育学和外国教育论著研读为例,高等教育学任课教师不生搬硬套教育理论,而是通过介绍为本学科奠定理论基础、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及推荐阅读书目,由学生课后进行阅读,课上进行讨论的方式开展。在教授国内外教育政策时,教师不照读课件内容,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教育政策变化,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启发式教学,使学生能够对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变化有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外国教育论著研读课程,教师推荐四本外国教育论著,分别为《民主主义与教育》《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被压迫者教育学》以及《学会生存》。教师在课上会提前讲解成书背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学生围坐共同研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路,领悟作者的作品内涵。

评价体系方面,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既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强调毕业论文的标准和质量。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方面,考试科目较少,课程评价较多采用考察方式,考察的优点在于平时成绩权重可稍微提高,着重于评价学生的课上表现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课堂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学位论文的标准,无论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还是开发研究,研究生均需运用科学的方法并秉持严谨的态度,完成学位论文。对论文答辩工作进行严格把关,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结合,对研究生的培养严进严出,既发挥研究生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学生个体的良好发展,也发挥其延伸功能,为地方和社会输送高质量外语复合型应用人才。

结束语

外国语言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基于跨学科理论,以国家、社会和个人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有国家意识和家国情怀的高水平复合型外语应用人才。东北石油大学作为省属行业特色型高校,本学科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科学规范,值得同类院校借鉴,同时本学科自身也需进一步借鉴学习先进的培养理念,促进学科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仍需指出的是,无论是外语专业还是外语跨学科专业,其核心是外语,在制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时,应兼顾外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特征。“外语专业并非只有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而是有其标志性的核心素养……其次,要加强外语专业课程体系中……人文类课程建设。”[15]且国家提倡文化自信,提倡中华文化走出去,未来在课程体系中应增设何种人文类课程,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人文性,是一项值得继续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本学科教育学跨学科
究教育学之理,解教育学之惑
——《教育学原理研究》评介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标点符号使用规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2008年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研究述评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教育学是什么科学
对我国音乐教育学 学科建设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