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03-19柴梅

锦州医科大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柴梅

【摘要】目的:探讨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月,40名龈下缺损后牙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树脂填充龈下边缘变为龈上边缘,龈壁提升后以铸瓷高嵌体修复治疗,于修复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复诊,其修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嵌体修复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结果显示,治疗成功率为95.00%(38/40),即修复体颌面形态正常、无凹陷,修复体表明无裂纹、断裂,修复体稳固、无脱落,修复体边缘闭合、不卡探针、无台阶,修复体边缘线上未见着色,无继发龋,牙龈健康状况正常;2名患者存在修复体颌面轻微凹陷,修复体表明存在可见裂纹、折裂,修复体探针可触及边缘肩台,未接触牙本质、基底,修复体边缘可见着色、但着色未向牙髓方向渗透,存在与修复体有关继发龋,牙龈轻微出血症状。结论: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龈壁提升;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3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1)12--01

在临床中,针对后牙缺损患者主要以嵌体方案进行修复治疗,其优点在于磨除牙体组织少,能够最大程度暴露牙体组织。由于瓷嵌体其机械强度突出,颜色相似于天然牙,因此是患者的首选方案。如缺损部位为龈下后牙,则直接嵌体修复治疗会一定程度上增加印膜、粘结的难度,进而导致边缘连续性,边缘抛光效果受到影响[1]。目前,在龈下龈壁至龈上的提升中借助树脂材料是较为普遍的方法。本次研究就此展开探讨,以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为重点,纳入龈下缺损后牙患者40例,进行综合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期2020年1月-2021年1月,40名龈下缺损后牙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树脂填充龈下边缘变为龈上边缘,龈壁提升后以铸瓷高嵌体修复治疗。本次研究涉及40名观察对象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区间18-55岁,平均年龄(35.42±4.13)岁,共40例牙齿,磨牙27颗,前磨牙13颗,患牙存在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合并龈下牙体缺损,在根管治疗后,患者继续进行龈壁提升术+热压铸瓷高嵌体修复治疗。

纳入标准:后牙牙体缺损已历经完善根管治疗,且存在一个龈下2mm壁缺损边缘,其余轴壁龈上高度不低于1mm,厚度不低于2mm。排除标准:缺损位置在龈下壁不少于1个,缺损原因存在龈下2mm下方;患者存在夜磨牙等不良咬合习惯;患者存在未经治疗的牙周疾病、牙体、牙髓、根尖周。

1.2方法

龈壁提升与牙体预备:在患牙根管治疗结束后,对于缺损位在龈下牙体,以不同粗细的排龈线进行排龈,将缺损牙体组织充分暴露。如存在出血、边缘未完全暴露患者,向龈沟内注入专用止血剂,再放入排龈线,静置5min后,将排龈线取出,并对局部进行充分冲洗。取圈型成型片进行成型操作,调整成型片,充分贴合牙体,取自酸蚀粘结剂对牙体进行酸蚀,底部用流动树脂,上层用充填树脂对牙位龈下缺损进行分层填充,直至缺损部位边缘升至龈上0.5-1.0mm位置,再次去除成型片,对充填树脂情况进行检查,以金刚砂车进行修整、抛光,最后拍X片检查,确定无悬突等。依据高嵌体要求完成备牙,即功能尖磨除2mm,非功能尖磨除1.5mm,使功能尖外斜面咬合接触点以下1mm位置形成直角肩台,保持宽度1.0mm,轴壁无倒凹并保持平行。

取模、比色以及嵌体操作:利用硅橡胶进行二次印模,制作铸瓷高嵌体,按照粘结剂要求完成嵌体粘结,结合患者咬合状态调整咬合后,抛光。所有操作均由同一主治医生完成。

1.3观察指标

于嵌体修复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参考美国公众健康服务标准(USPHS)对修复体的磨损、折裂、脱落,检查边缘密合性、边缘着色、继发龋、牙龈健康状况[2]。

2结果

嵌体修复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结果显示,治疗成功率为95.00%(38/40),即修复体颌面形态正常、无凹陷,修复体表明无裂纹、断裂,修复体稳固、无脱落,修复体边缘闭合、不卡探针、无台阶,修复体边缘线上未见着色,无继发龋,牙龈健康状况正常;2名患者存在修复体颌面轻微凹陷,修复体表明存在可见裂纹、折裂,修复体探针可触及边缘肩台,未接触牙本质、基底,修复体边缘可见着色、但着色未向牙髓方向渗透,存在与修复体有关继发龋,牙龈轻微出血症状。

3讨论

在牙科修复治疗中,尽可能保留患者自身牙体组织是修复的关键。相比于全冠修复治疗,嵌体修复技术其磨除牙体组织少,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患者牙体组织。而随着医疗材料技术的进步,全瓷嵌体其优异的强度,可满足患者咬合力恢复的要求,而且其美观,耐磨性好,是临床广泛认可的修复方案[3]。

良好的粘结强度是确保铸瓷嵌体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优质的粘结效果能够使修复体受到的力均匀分散于基牙上,进而增加瓷嵌体的抗折能力,增强树脂粘结剂的粘结强度,降低渗漏的发生。当修复体边缘处于龈下时,常规粘结时容易沾湿,导致龈沟液污染,进而粘结面清洁度差,而树脂材料能够将边缘提升至龈上,增加隔湿效果,进而获得更加清洁的粘结面,提高树脂粘结的有效性,并且在后续取模、边缘密合性检查时更加方便,有助于将多余粘结剂去除,增加抛光的便捷性[4]。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嵌体修复治疗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结果显示,治疗成功率为95.00%(38/40)。

综上,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修复治疗中,具有操作方便,不影响牙周健康的优势,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申林,汪婷婷.第二磨牙远中龈下缺损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的短期临床观察[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21,22(2):86-91.

[2]陈天来,吴千驹,张怡.龈壁提升术与冠延长术在龈下缺损全瓷高嵌体修复中的应用效果[J].医疗装备,2021,34(22):57-59.

[3]徐晓旭.不同材料行齦壁提升术后高嵌体修复的临床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2021,28(10):42-44.

[4]马红.龈壁提升后高嵌体修复龈下缺损后牙的效果观察[J].口腔疾病防治,2019,27(9):582-585.

2037500783335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