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工具视角下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文本分析
2021-03-18李田丰朱水成赵子威
李田丰 朱水成 赵子威
摘 要:上海市已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因此以上海市2012—2019年共42份科技創新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基于政策工具框架,对其关键内容进行编码统计并使用MAXQDA进行共词分析,统计出各类工具的使用情况。同时,结合政策实施效果,解析各阶段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对科技创新带来的有效影响,总结出政府更偏好使用供给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并且对环境型政策工具越来越重视,最后提出改进科创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政策工具;科技创新政策;文本分析法;上海市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4-0104-04
创新引领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截至2019年,2018年上海市用于R&D经费支出超过1 300亿元,投入强度已突破4%[1],科技创新框架已基本形成,通过厘清上海市现行政策,挖掘政策内容的科学合理之处,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一、综述及框架
(一)关于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
对于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政府制定的科技创新政策文本的计量分析,例如某个省、市,甚至是某一高新技术开发区。吴琨等基于京、沪、苏和浙的科技政策文本,马江娜等[2]分析陕西科技政策文本,杜宝贵等人[3]分析了上海等22个省科技政策,总结出政策制定多元化趋势的同时仍然存在政策过溢或缺失。
2.对科技创新中某部分重点发展内容进行分析,尤其是科技人才、科技小巨人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或科技资金投入等。曹钰华等[4]科技人才政策,孙龙等[5]研究科技成果转化,黄新华分析科技金融政策,总结出科技投入资金分配有待规范,人才政策需不断完善,促进成果转化,共同构建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此外,还有科技创新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发展的政策,例如科技创新型企业与体育、医药业、农业等行业的融合。
(二)政策工具框架
政策工具是为解决某一社会问题,实现政策目标而采用的手段和方法,政策工具分析框架是各种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组合,对于政策工具的分类,学术界也是仁者见仁。本文借鉴Rothwell和Zegvelad对政策工具的分类,分为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三类[6]。供给型科创政策工具强调供给,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政策直接供给;环境型科创政策工具强调营造优质的科创政策环境,包括政策目标、金融税收、法规管制等方式;需求型科创政策工具强调拉动科技创新,通过政府采购、外包、贸易等措施作用于市场。因此,这三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均可细分为若干个二级指标。
二、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总体状况及效果
本文在上海行政规文数据库、政府官网上进行多字段检索,包括“科技创新”“技术创新”等,选取2012年至今的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截至2020年2月,共查阅到相关政策文本42份。按照政策文种将已获政策分为三类:第一,科技创新规划纲要、计划、实施意见,通知等,37份。第二,与科技创新相关项目的条例或管理办法,2份。第三,与科技创新关键词相似的企业创新、新兴产业等相关联政策,这些政策与科技创新有内在一致性,3份。
(一)2012—2018年科技创新发展状况
R&D经费总支出金额逐年增加,并且在上海市GDP中占比越来越高。截至2019年,上海市用于R&D经费约1 500亿元[7],上海在科技创新方面地投入巨大。在有关科技创新的具体指标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年增加,认定企业增加2.5倍,科技小巨人项目计划和技术服务的政策支持,使得技术研发和创新不断涌现。专利申请和授权量不断增加,用专利提质增效,促进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化不断攀升,技术创新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持续增加,尤其是从2017—2018年合同交易金额增长高达50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发展阶段
从2012起,上海市的科技创新经历了“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故以此时间节点将上海市科创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2012—2015年:科普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上海市围绕科技发展前沿,致力于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完善市场导向创新机制,开展各类创新活动常态化,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科研技术方面,依托科研机构、实验室完成多项重点项目。科研运营方面,截至2015年高新技术企业共6 071家,比2012年增加40%,专利授权量高达6.06万件,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金额突破700亿元。科技安全方面,推进科研诚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保护工作。科技宣传教育方面,上海动员激励各类机构参与,开办多项科技创意活动,培育创新意识。
2016至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阶段。上海深化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原创能力增强,创新生态环境优化。科技资源共享网络形成,以张江高科为中心,辐射带动漕河泾等其他科创中心,并于今年开通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2 848家各类技术交易合同金额高达1 500多亿元。科技创新人才体系不断壮大,普通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及毕业人数都有所增长。科技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加大普惠性税制落实,3 000多家创新型企业享受优惠,其中2019年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167亿元,技术先进型企业减免税额超6亿元。发明专利量授权量10.06万件,比2012年数量翻一番。
三、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内容分析
(一)政策内容编码
基于政策工具框架,对上海市42份科技创新相关政策进行编码,编码分析基本单元为各条款或一段内容,部分指标涉及的关键词举例:供给型——科技信息支持为“建立信息网络、数据库”等,环境型——金融支持为“金融投资机构”提供信贷补贴等,需求型——政府采购为“采购某种产品或服务”等等。
(二)频数统计分析
分析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文本后得出政策工具的频率统计如下页表1所示,前半部分是2012—2015年各种类型政策工具运用占比,后半部分是2015—2018年各类工具占比。
1.整体。两个阶段上海市政府都较多使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最高的是供给型(54%),第二环境型(42%),第三需求型(4%左右)。在供给型中占比较高的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两项内容,在环境型中占比较高的是法规管制和目标规划、金融支持。供给型政策工具占比最高,说明上海市政府偏向采用直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政府对科技创新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从而支持科技创新活动有效开展。在二级指标中,政府更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这两部分恰恰是为科技创新搭建平台,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载体,能够引起创新者的关注,促进其参与创新活动。但是政府仅仅依靠这两方面内容并不能调动创新者的积极性,而且忽视了对财政资金、科技信息和人才培养这三方面,这三方面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培训教育方面,对科创行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的关注度较低。环境型政策工具占比较少,说明上海市政府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倾向于为科技创新活动营造一个公平有序、安全自由的市场环境。政府通过目标规划为企业和科研人员指明创新的发展方向,通过金融、税收等市场手段鼓励创新者创造价值,最后通过信息安全、绩效评价和法律法规为创新者保驾护航。相对而言,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两类工具应用较少,这两方面的不健全容易给科技活动埋下隐患,带来高风险。需求型政策工具占比最少,说明上海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这会导致创新市场缺乏稳定性。海外机构占比较多,表明政府坚持开放、共享,重视让高新科技“引进来,走出去”。但政府采购和服务外包是很少被应用的政策工具,这两种工具能够为政府工作减轻压力,降低成本,在创新活动已成为当今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的新环境下,对于部分项目可以创新的采用采购或外包的方式交由市场完成。因此,这类政策工具应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2.从时间段上看。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都略有减少,环境型略有增加,说明政府在逐渐减少直接对科技创新的推动,转而去建立一个良性的科技创新发展环境。在使用明细中,政府对科技资金投入,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政策,海外机构在第二阶段比第一阶段有所增加。目标规划和法规管制恰恰相反,表明了政府已经减少通过法律文件对创新活动进行規范,而更重视通过财政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完善科技基础设施,通过市场化手段激励创新,并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给市场注入活力。
四、科技创新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供给体系。科技创新政策虽然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与科技创新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但仍缺乏完备的科技信息网络和高精专人才。众所周知,只有了解科技新信息,让思维碰撞出火花才会有创新成果。上海市政府应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加大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投入,优化科技创新投入结构和投入强度,将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支出的重点,改进资金管理办法,使投入资金科学合理使用。构建并完善科技信息网络,以顾客为导向,共享科技创新信息,推出更多设计合理、满足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改革科技人才多元化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
第二,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从经济和政治两环境因素上看,加强金融支持、减少法律管制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信息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也同等重要,需要随创新技术的推陈出新而不断加大力度,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审判管理,营造公平透明的法治化市场环境。此外,环境不是创新活动的特点就是“新”,绩效评价不像法规条例那样是基本无变化的,而是应加入灵活元素,以创新为评价导向,不仅要考虑创新成果能产生的经济价值,还应将其社会影响纳入评价指标,基于科学规范的统计调查,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全面提高行业技术标准。
第三,合理使用三类工具。当前,上海市政府的科技创新运用供给型和环境型政策工具较多,缺少通过需求型政策工具拉动科技政策,政府应多元化运用政策工具,政府可以通过扩大社会总体需求拉动科技创新发展,对刚进行创新的企业实行外包扶持,这种政策工具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品质大有裨益。因此,政府应增加采购和外包的应用,有效配置社会资源。
五、结语
科技创新是大势所趋,本文对比“十二五”和“十三五”两阶段,发现上海市科技创新政策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仍旧不够完善。第一,应针对科技创新制定更加完备、涉及范围广、力度大的政策,以建设科创中心为方向标而努力。第二,虽然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形成相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但仍要利用这一基础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有用且必要的信息,培养优秀科研人才。第三,要加强对信息安全、知识产权的保护。本文仅对上海市科技政策进行了分析,且时间跨度较短,对其他城市乃至全国的政策文本研究不足,这将在未来研究中得到补充。
参考文献:
[1] 2018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EB/OL].国家统计局网站,2019-08-30.
[2] 马江娜,李华,王方.中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分析——基于政策工具和创新价值链双重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7,(7):34-42.
[3] 杜宝贵,董宸萌.中国科技政策学术研究成果量化评析——基于1949—2018年科技政策论文类成果[J].科学与管理,2019,(5):1-12.
[4] 曹钰华,袁勇志.我国区域创新人才政策对比研究——基于政策工具和“系统失灵”视角的内容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10):55-65.
[5] 孙龙,雷良海.地方政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上海市46份政策文件的量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10):27-32.
[6]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7,(1):52-56.
[7] 上海市统计年鉴.科学技术[EB/OL].上海市统计局网站,2020-04-25.
收稿日期:2020-08-07
作者简介:李田丰(1995-),女,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公共政策分析研究;朱水成(1972-),男,湖南邵阳人,副教授,专业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共政策分析、当代中国政府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