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层级管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价值研究

2021-03-18尹荷文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32期
关键词:倦怠感心内科层级

尹荷文

巨野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一区,山东菏泽 274900

心内科作为医院十分重要的科室之一,对医护资源的需求较大[1],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2]。心内科提升护理质量一直作为重要课题,需要临床不断探索有效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3-4]。 层级管理是指在特定条件前提下,实现管理目标,根据管理对象展开针对性的精细分层。依据层次的重要性实施管理,展开职能分配,使工作人员层次得到提升[5]。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展开层级管理,能有效将护理人员依据其能力、职级等完善层次划分操作,在此基础上,为新型护理管理体制的进一步形成,提高护理人员利用率,将效益最大化[6]。对此,该研究将探讨心内科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行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心内科40 名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硬币抛掷法实施分组,并采取不同护理管理模式,抛掷正面则为对照组(n=20),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 该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5 岁,平均(35.16±3.44)岁。抛掷反面则为观察组(n=20),采取层级护理管理模式,该组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5 岁,平均(35.74±3.6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制订轮班制度,护理人员以此为依据进行排班,护士长则承担起护理监管管理工作。

观察组采用层级护理管理:①建立层级管理模式:在护士长领导下依据护理人员文化程度、 职业技能、职称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将护理成员分为小组,组内层级涉及有组长、责任护士与助理护士,以病例特点、病情严重程度为核心,予以两个护理小组的分配,小组管理工作由护理组长全权负责, 对固定小组施行相应的层级管理。②予以护理层级的合理设置:依据护理人员自身文化程度、职称、资历等进行综合考评后,设置岗位如护理组长、助力与责任护士,并对其优化,予以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对各责任组的护理工作由护理组长行以负责分管,每日均进行护理查房考核,综合评价护理人员工作质量,对责任护士进行科学指导,令其具备可展开正规、合理护理措施的能力,对护理记录完善填写,对护理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进行纠纷调节。 助力护士在护理工作中,需由责任护士行以指导,给护理组长汇报每日情况。 并对所分管患者治护工作进行全权负责,对内科相关知识进行主动、积极地探究和学习,以利于自身工作技能的切实提高。责任护士帮助、引导助理护士进行病情观察,并完成基础护理工作、非技术性护理工作。③层级护理管理的落实:对全科护理人员行以统一培训,以促使其自身责任意识提升,对于自我职责、工作内容进行明确,并组织规范性的培训,主要针对重点的护理项目护理组长亦需于知识讲座中参与。④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探寻心内科特点、分析患者病情,对护理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以不同层级岗位职责、需求为依据,展开相应培训,内容主要集中于制度规范、各层级工作内容以及对常规仪器的操作规范等,主管护师、护师在临床经验方面十分丰富,需对年轻护士展开一对一的培训,提高其各项专业操作能力和专科护理技术,加强护理人员对专业制度的系统认知,考核情况则由护士长统一进行。⑤管床责任制的实施:以划归层级不同护士对责任制护理行以成立,展开层级护理,并贯彻落实管床责任制。 护理组长、责任护士均其中参与,并承担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

1.3 观察指标

①护理质量比较:对两组护理人员不同护理管理期间,病情评估、健康宣教、护理措施及基础护理分值评判,单项分值为0~100 分,分值越高护理质量越佳。②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采用工作倦怠通用量表(MBI-GS)辅助调查,该量表包含16 个题目,具备3 个维度,含情绪耗竭、去个性化、职业效能,采取7 点自评方式进行评价,超出5 分表示执业倦怠感越强。③满意度比较:采取百分制评价问卷,用于医生满意度、患者满意度分值评价,分值越高表示满意度越佳。④心理压力水平比较:干预后对比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管理、护患沟通、护理效果、医护沟通、 排班交班等方面心理压力变化展开分值测评,心理压力为百分制量表,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心理压力越重。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质量分值比较,观察组4 项所得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质量比较[(x±s),分]

2.2 两组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

实施护理管理前,两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管理后,观察组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职业倦怠感比较[(x±s),分]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实施层级护理管理后,观察组的医生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分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比较[(x±s),分]

2.4 两组心理压力水平比较

两组护理管理前,心理压力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管理后,观察组心理压力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水平更为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4。

表4 两组心理压力水平比较[(x±s),分]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在经济发展推动下日益提升,在护理服务要求方面,呈现出相应的增长态势,医院迫切需要进入护理模式的改革和转变工作中,确保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7-8]。心内科所收诊患者均处于危重、紧急状态或为老年患者,无形中增加了护理人员的任务量,还增加了护理难度[9]。为有效推动心内科业务发展,需对护理人员行以合理分配,并施行护理工作的科学安排,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升的效果,这已成为心内科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10]。

心内科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容易出现工作疏忽现象。在患者和家属监督下容易与护理人员引发冲突,形成护理不良事件,降低护理质量[11-12]。 护理质量是衡量医院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得到医院各部门的重视。 提升护理质量,也成为医院及科室需要重要研究的课题[13-14]。以有效方式行以护理人员工作调配,可促使队伍结构呈现出一定的优化趋势,对护理人员职责范畴行以科学定义,以切实实现岗位衔接,以使护理工作质量与患者需求完美契合,心内科为此需不断探索发现,改善传统护理管理模式。

在传统轮班制制度护理管理中,这种管理模式无法自全面角度为切入点,行以护理人员理论、操作等的更精准判断。因自身因素或特性,护理人员对于工作进展会有一定影响。 临床应用层级护理管理,可对所属护理人员工作范围行以进一步划分,以促使护理工作针对性的切实提高。 且不同层级护理人员,面临的工作要求亦有所不同,以使个体差异性得以体现,使各项护理操作更为规范的实践,降低护理误差。

层级护理管理的应用,可得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与护理质量提升的效果。在开展层级护理管理过程中,能使每位护理人员更加清楚自身工作内容和护理操作规范等。 使护理组长能够实现有效监督,予以护理效果的精心规范,基于此可以提升护理工作效率,使工作中重复现象尽可能减少,促使护理人员职能作用获以最大限度发挥。 责任制引导下,护理人员更具责任感、使命感,能优化护理效果,使护理质量更为理想。 将层级护理管理中护理人员服务情况与个人绩效进行挂钩,这一机制能起到监督和制约作用。降低护理人员的松懈感和职业倦怠感,使所处层级不同的护理人员,形成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与相互监督之下,促进整体工作积极性的提升[15-16]。

开展护理层级管理,能考虑到护理人员自身需求和个人情况,便于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应用于患者,使每一个层级的护理人员都能学习到专业知识,并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并且,能使各层级中护理人员对自身具体职责予以明确,能够优化护理配置,实现护理人员价值,发掘潜力,并提高心内科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研究中,为观察组护理人员开展层级护理管理后,该组护理质量明显提升,提示层级护理管理的应用能规范护理人员病情评估、健康宣教、护理措施、基础护理等多方面。观察组开展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明显下降,提示层级护理管理的应用,能合理划分护理人员护理职责,使护理人员在自身职业范围内合理工作,能降低其倦怠感。 观察组满意度中,医生满意度和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层级护理管理能优化医护和护患之间的服务,使满意度提升。观察组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层级护理管理能明确护理人员自身需求,按照其个人能力合理划分护理工作,降低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水平。 观察组对层级护理管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提示层级护理管理满足了护理人员护理需求,使护理工作的开展更具合理性、有效性[17-18]。

综上所述,心内科护理管理期间采取层级管理模式,可促使护理质量提升,并降低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及心理压力水平,提升心内科医生及患者满意度。

猜你喜欢

倦怠感心内科层级
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静脉配置中心工作人员职业倦怠感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分析
心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
对心内科新护士应用人性化带教模式的教学效果观察
军工企业不同层级知识管理研究实践
基于军事力量层级划分的军力对比评估
职务职级并行后,科员可以努力到哪个层级
临床护士职业幸福感探讨
任务期内多层级不完全修复件的可用度评估
PDCA模式用于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感缓解效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