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肝曲霉菌感染1例

2021-03-18张曦月刘智强姜鹏赵咏梅通信作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10期
关键词:伏立康曲霉菌本例

张曦月,刘智强,姜鹏,赵咏梅通信作者

(新疆军区总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病例

患者男性,21岁,主因“确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8月余,发热5天”于2016年7月27日入院。患者既往于2015年11月17日因“发热待查”就诊我院,查血常规:WBC 2.18×109/L、Hb 64G/L、PLT 25×109/L。行骨髓穿刺检查:根据细胞形态及过氧化物酶染色提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北京海斯特实验室骨髓免疫分型检测结果:93.37%细胞为异常原始幼稚细胞,表达CD33、CD13、CD117、cMPO、CD64、CD123、CD38,其余抗原不表达。PML-RARa融合基因定量分析报告:PMLRARa融合基因(Bcr1型/L型)阳性,PML-RARa拷贝数/ABL1拷贝数×100%:19.69%。诊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伴PMLRARa融合基因阳性(低危型)。予以维A酸片+三氧化二砷双诱导及蒽环类化疗药,45天后复查骨髓提示完全缓解,之后予以维A酸、砷剂巩固治疗。患者于2016年7月27日因发热住院,胸部CT示右下肺感染(图1),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00mg静滴 1/8h,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8月12日再次发热,体温最高40℃,无咽痛、咳嗽、咳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等不适,血常规:WBC 10.93×109/L、N 78.9%;PCT 0.24ng/mL;CRP 156mg/l;1-3-β-D葡聚糖90pg/mL;曲霉菌GM试验0.64ug/L。发热原因考虑:肺部感染。行胸部CT(图2、图3):(1)双肺多发小结节,建议随访;(2)肝脏多发低密度病变。进一步行肝脏彩超:肝脏实质回声增粗,分布不均匀;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建议进一步检查;肝内强回声,考虑为钙化灶。完善腹部核磁(图4):(1)肝脏、脾脏多发异常信号,结合病史考虑①白血病肝脾浸润并部分合并出血灶;②感染性病变,建议增强扫描;(2)胰腺饱满并胰腺信号异常,建议增强;(3)胆囊、双肾平扫未见异常。给予美罗培南针1000mg 静滴 1/8h、万古霉素1000mg 静滴 1/12h、卡波芬净针50mg 静滴 1/日等药物联合抗感染10天,体温仍呈中高热,昼夜无明显规律,在多次行血培养均阴性。于8月25日行肝脏穿刺,病理:[肝穿]肝组织,肝细胞轻度水肿变性,局灶肝组织坏死,纤维组织增生伴中性粒细胞浸润,查见可疑真菌菌丝,待特殊染色。特殊染色:PAS(+)、PAM(+)、抗酸(-)。结合特染诊断(肝穿)肝组织坏死伴真菌感染及小脓肿形成,考虑为曲霉菌感染(图5)。根据2016年IDSA指南,给予伏立康唑针0.2g 静滴 1/12h抗真菌治疗,治疗1周左右患者体温仍呈中高热,调整治疗方案为米卡芬净150mg 静滴 1/日+伏立康唑片0.2g 口服 1/12h联合治疗1周,患者体温逐渐降至中低度热,波峰迅速下降,随后调整为伏立康唑片0.2g 口服 1/12h序贯治疗。于9月28日再次行肝脏穿刺:(肝穿)肝穿组织,肝小叶结构大致存在,可见肝细胞桥接坏死伴纤维组织增生及小胆管增生,局灶肝窦内见散在淋巴样细胞浸润,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肝窦内散在浸润。患者临床症状及肝脏病理提示真菌感染已控制,体温逐渐降至正常,复查肝脏CT(图6)提示病灶已明显吸收,遂停药抗真菌药物,之后随访病情一直稳定。

2 讨论

曲霉菌感染是一种免疫相关性疾病,临床上对于免疫不健全状态的人群威胁最大的为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故应尽早干预,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诊断往往较为困难。IA常见的发病危险因素包括:持续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状态、进展期HIV感染、原发免疫缺陷、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肺移植等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者。IA最常见于侵袭性肺曲霉菌病(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IPA),本文报道病例为临床上较为少见的肺部无异常,肝脏受累的肝曲霉菌病。

血液病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功能缺陷,同时肿瘤化疗、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原发病对机体的消耗均使其易发生严重感染,是血液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率逐年在增加[1-2]。

肝曲霉菌感染CT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增强后病灶基本无强化或呈轻度环形强化,伴或不伴肝脏增大[3]。本例特点是肝内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影,边界略显模糊,肝脏见短条状高密度影。本例患者因急性白血病化疗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出现肝曲霉菌感染,主要表现为长时间中高热,无明显腹部体征,常规抗感染治疗无效,在治疗过程中考虑到侵袭性真菌感染可能,且GM试验结果略高,予以广覆盖细菌及经验性单药卡波芬净抗真菌治疗,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最后经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肝曲霉菌感染,治疗目标明确,根据指南选择伏立康唑及米卡芬净抗霉菌药物联合治疗,本例患者最终成功救治,且有相关研究表明抗霉菌治疗联合用药疗效可能好于单药,且不增加肝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4]。

IA的目标治疗:临床试验提示对于高危IA患者,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真菌药物联合可能更有效,可能进一步提高治疗反应,对临床诊断IA的患者有可能提高生存率[5-6]。

通过成功救治本例患者,总结经验如下:患者恶性血液病,长期化疗,为继发性免疫缺陷患者,有真菌易感因素,此类患者出现不明显原因发热,应积极查找致病因素,在经验性用药同时,应尽快完善影像学、病原学、病理学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以调整为目标性治疗,且此类患者若出现侵袭性真菌感染,应联合药物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图1 2016年7月27日胸部CT

图2 2016年8月15日胸部CT

图3 2016年8月15日肝脏CT

图4 2016年8月25日肝脏MR

图6 2016年12月2日肝脏CT

猜你喜欢

伏立康曲霉菌本例
生物制剂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的研究进展
艾滋病合并真菌感染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治疗药物监测及影响因素分析Δ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西门子S7-1500 PLC串行通信的应用
窗外
伏立康唑致癫发作及精神障碍一例并文献分析
胸椎真菌感染误诊结核一例
基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伏立康唑的不良反应文献概述
肺曲霉菌感染患者的微生物检验与临床诊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