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生命观念建构的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
2021-03-18彭婷
摘 要:核心素养理论的提出对各科的能力培养方向、目标做出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分别涵盖了学习体验、自我表达以及思维意识三个方面,其中核心素养也融入了品性观念、行为态度的相关因素,使得新课改要求下的教育教学能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更好地体现育人价值。本文将针对生物学科素养中的生命观念的概念及教学价值进行分析,并明确建构生命观念科学性、启发性、实践性、主体性原则,从设定教学目标、列举生活案例、开展实践活动、开发校本课程、注重总结评价五个方面论述高中生物教学建构生命观念的策略。
关键词:生命观念建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
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来看,指向生命观念建构的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是有针对性、有侧重性的重点提高、提升学生的思维和能力,从而让学生站在科学、客观的角度去认识生物学科、认知理论定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命观念的建构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完成知之者向好之者再向乐之者的转变,生命观念的形成能使学生从机械背诵、单调理解转变为积极探究、求真寻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对生物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以兴趣为导向、以探索探究为目的不断深化、细化学习成果。
一、生命观念的概念阐述及教学价值
生命观念实际上是对生物学作为自然学科的探究方法的总结,其主要指通过觀察分析得出具体解释、理论后,由一般到具体进行抽象化诠释,经过论证、核实后再应用与生活中用于解释生物学的相关现象的能力、意识和方法[1]。从科学研究的流程来看,生命观念实际上就代表了生物学发现、探索、分析、论证、求真、应用的全过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融入生命观念建构思想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领会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领悟生物探索的严谨态度,从而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将良好的学习意识、习惯固化下来,形成正确的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观念。换而言之,生命观念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思维、行为、习惯、态度、意识等方面的集群,其反映着生物学探究探索的基本规律和普遍方法,正因如此生命观念才对高中生的生物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高中生物教学建构生命观念的原则
(一)科学性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物结构功能、生命现象本质的自然科学,其价值就在于通过总结研究将经验认识应用在解释生命活动规律、改善人类生活状态等方面。因此生物学习需要建立在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上,生物观念的培养也需要立足于科学、回归于科学,这样才能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现实依据,才能在科学探究中找到理论依据。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一切从课本出发、一切从科学的客观事实出发,决不能信口开河加入自己的主观臆断,也不能在教学中无根据地对生命活动做出判断。
(二)启发性
科学永远是存在内部联系且能够通过合理迁移而实现思维启迪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且始终对学生充满自信,同时也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透过知识外表看本质、学方法、悟思维。真正的学习是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自主地、有目的地自我提升,同样生命观念的培养也需要教师秉承“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观念,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在开放式、自由性的课堂中靠思考认知、靠探究深化、靠理解记忆,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将知识融会贯通,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架构。
(三)实践性
作为自然科学的一种,其存在意义就是将来源于自然、环境、生物的理论应用于认知自然、改善环境、理解生物上,因此生物的学习、探究离不开实验实践。自然科学的培养目标在于形成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答生命现象、揭示客观发展规律。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基础学习阶段就强化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让学生习惯于在生命观念指导下用科学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养成正确的学习观和世界观。
(四)主体性
主体性原则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这也是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重点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确教师主导非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非主导地位,从而构建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教师为方向的教学模式。以此,教师可以更灵活、清晰地根据学生具体接受程度设定学习目标、规划进度等,而学生也可以在相对适宜的环境、氛围下保证高质量、高效率地课堂参与,在师生的密切配合下,新的课堂模式将是能促进“教与学”共同提升的、教师切实发挥“言传身教”影响力的、学生能够自我建构的,从而让生命观念的培养能以“随风潜入夜”的温和态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形成影响。
三、高中生物教学建构生命观念的策略
(一)设定教学目标
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方向,也是整体课堂规划的最终成效显现。可以说教学目标的得当与否决定了课堂效果的好坏,模糊、不合理的教学目标带来的将是教师教学逻辑混乱、教学语言不明确等外在表现,进而影响到学生实际学习水准,而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不仅让教师更好把握课堂进程,也能让学生犹如向着灯塔航行,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方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还要详细,教师应该将每一节课都当成具体的项目,自己作为项目管理者应该尽可能地将总的任务目标分类、细化,落实到每一个关键点,才能形成整个项目的具体蓝图,从而将内容问题、课堂疏漏消灭在萌芽阶段,让学生始终接受严格、严谨、严肃的生命观念的教学培养[2]。
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一课的教学中,传统的目标设定应该是:1.了解氨基酸的结构特征。2.掌握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描述和相关计算。3.明晰蛋白质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原因。而进一步细化的目标应该是:1.通过对比甘氨酸、缬氨酸、丙氨酸、亮氨酸总结得出氨基酸的结构特征。2.通过探究氨基酸脱水缩合成多肽的过程,了解、推导出蛋白质的形成。3.观看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从一一对应的角度出发明确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多样性。4.通过缝合线、人工合成胰岛素等资料理解解析蛋白质组合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教学目标就由单一的说明变成了有方向、有指导的解读,同时加入了现代社会发展与生物学联系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生物学习习惯,并建立起正确的生命观念。
(二)列举生活案例
生物作为自然科学,其很多理论都来源于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尤其是在生物学习的初级阶段,其与生活的联系极其紧密,而高中生最感兴趣的就是与生活联系紧密、能解释生活中规律现象的知识内容,因此教师可以从生活出发寻找教学案例,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带领学生发现身边的生物知识,引导他们将生物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从而提高他们在生物学习中的参与度、兴趣度,进一步感受到生物学科的魅力与价值[3]。在“被动运输”一课中,学生将学习到物质以扩散方式进出细胞的相关概念,此处教师就可以以一个较为简单的生活例子给学生进行演示,比如:提前一天准备一小袋食盐、一根黄瓜,在全班学生面前将食盐均匀涂抹在黄瓜上,并拍照记录黄瓜当前形态,第二天课上再将黄瓜的形态与前一天的照片做对比,由此引出影响细胞物质运输的重要因素——渗透作用。以此就给学生提供了从结构与功能、稳态与平衡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现象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学生思考、建立系统的生命观念。
(三)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包含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或过程体验等,也包括专题讲座、主題讨论等各个方面。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师可以参考主题讨论的形式在课堂中开展主题辩论,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组织两方同学分别根据教材内容和搜集材料进行辩论。比如:“基因通常是由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一节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就“DNA的任意组合是否都具有表达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辩论,一方以本课节所学习的“特定DNA片段才有表达效果”为观点,另一方以“所有DNA组合方式都有表达效果”为观点,分别搜集科研案例和理论文摘进行观点佐证。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基因本质的了解和认知,同时也从大量科研理论中提高了生物思维,最有价值的一点是通过辩论形式让学生对“遗传表达”产生学习、探究兴趣,这对他们学习动力的生成和未来学习的基础夯实有着重要作用。
但从课堂效率及课程任务的角度考虑,辩论等创新形式的应用范围仍不够广阔,实际课堂教学在较长时间内仍将以过程体验为主,而教师的规划也将以精细化设计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比如:在“DNA的结构”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在讲解DNA双螺旋结构的同时让学生尝试利用模型进行实物构建,此课的学习对于学生记忆碱基配对方式、DNA双螺旋的复制有着重要意义,因此通过模型构建强化学生记忆理解也就有着极高的现实价值。在完成模型构建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活动感受分享,谈一谈双螺旋结构在稳定性、科学性等方面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奇迹和美丽,有助于学生不断完善对生命观念的认知[4]。
(四)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言的,其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主制订的课程,其优点在于能在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融入校本特色,因地制宜地将学校优势、生源特征融入课程教学中,从而在本校的教学工作中发挥更有针对性、目标感更强的教学作用。因此在学校具备相关条件、能够通过相关部门审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以“生命观念”为主题拓展校本课程,为与校本课程相匹配,学校可以从试验田规划、实验室设置等方面进行优化改造,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更真实地感受自然的伟大和生命的奇迹,更早、更好地接纳生命观念,及早实现生命观念在学生心中从“量变到质变”的进化。
(五)注重总结评价
由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影响,由教师发出的教育评价是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的,这也是鼓励性教学在全国范围内广受教育界认可的原因[5]。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评价成为教学引导的辅助工具之一,比如: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一章节中,教师在适时引导学生逐渐深入探究增殖、分化、衰老及死亡的原因和过程时,也要通过如“想的方向是对的,但可以大胆地扩大一下范围”“观点很新颖,能不能尝试深入挖掘一下”等评价方式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发散思维,由具体现象拓展到一般范围,从而在整体、系统的高度上重新思考细胞的生命历程对个体乃至自然的影响,将生物学习与生命理解、生态认知联系到一起,不断深化生命观念。
结束语
生命观念建构要秉承科学性、启发性、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原则,细致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从目标设定到案例选择再到实践活动适宜程度的判定都需要教师做好规划,在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前提下适当引导,同时学校也应积极为校本课程的设置创造有利条件,并在全校范围内提倡鼓励式教育,为学生创设整体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赵芳.高中生物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评价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2):5-6.
[2]张雪.高中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及其培养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8.
[3]李飞飞.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及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4]陈云芝.基于高中生物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高咏.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
作者简介:彭婷,女,汉族,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大学本科,中教一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
1600501705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