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稳中求变重视考查基础
2021-03-18焦文林
焦文林
考情·特点
2021年高考,山东、江苏、湖北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Ⅰ卷,海南、辽宁等省采用全国新高考Ⅱ卷;贵州、云南等省采用全国课标甲卷;河南、安徽等省采用全国课标乙卷。此外还有浙江卷、北京卷等4套自主命题卷。
综观2021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着眼“立德树人”
选文内容涉及宽厚爱民、公正执法、抗敌卫国等方面,“立德树人”导向明显。如全国新高考Ⅱ卷选取了《通鉴纪事本末》中“祖逖北伐”的故事。祖逖展现的奋发努力、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对今天的青年具有激励意义和示范作用。
◆選文、命题变化明显
选文打破了选取《二十四史》中人物传记的传统,代之以《通鉴纪事本末》相关篇目中不同段落,组合成“篇”。改变了以写人为主的文本样式,杂以叙事、写人、议论,呈现出表达方式多元化的追求。4套全国高考卷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第3小题,由过去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改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选项偏向于转述原文中人物的观点、看法、性格等,改变了过去先“概括”个性品质、性格特点,后“分析”“说明”的语言模式。选项内容表述走出格式化,趋于灵活多样。
◆题型稳定重视基础
文言文阅读题型相对稳定,总体上看多采用客观题、主观题搭配的方式;从题型数量看,客观题多于主观题。全国课标甲卷与乙卷,近年来一直采取3道客观题、1道主观题的形式。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Ⅱ卷题型,与2020年全国新高考卷的题型一致。文言文试题重视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在2021年高考试卷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新高考卷和新课标卷都将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文句翻译作为考查点,在此基础上,新高考卷专设简答题,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出较深层次的问题。
【考向预测】2022年高考文言文试题,将会坚持“价值引领、素养导向”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为出发点选材,体现爱国亲民、廉洁正直、公正执法、奋发有为、责任担当精神,对青少年成长起正面引导作用的文章,仍是选文热点。选文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可以是《二十四史》,也可以是《资治通鉴》,但又不局限于此,优秀史传文、史论文、杂记文以及各类应用文等,都可能出现在高考试题中。题型与设题方式,会呈现“稳中求变”的趋向,断句、词语解说、内容概述、简答等题型会得到延续,也可能会有创新的形式。
备考指导
1.诵读教材,积累必备知识
坚持诵读教材中的文言文、古代诗歌等。要有详细的诵读计划,先读教材原文,再读课文注释。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短课文一次读完,较长的课文可分若干次读完。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全文2400多字,可分三次诵读。
诵读过程中,积累文言实词、文化知识等。
例:多义词“信”字的意义总结。
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②言必信,行必果。(讲信用)
③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④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物、凭据)
⑤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送信的,此指媒人)
⑥西忆岐阳信。(音讯、消息)
⑦半封京信半题诗。(书信)
⑧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
2.依托教辅,掌握必备知识
句法方面的知识,教辅一般都有较详细的讲解与训练。学生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通过理解、训练,掌握并运用句法必备知识和运用的能力。句法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借助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将知识条理化、网络化。
例:被动句的类型与例句。
①“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②“见”字句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为”字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④“受”字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⑤“为……所”句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解题技巧
1.断句题——依照句意,分析结构
断句要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前提下进行,专有名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句子结构是断句最主要的依据。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动补之间、同位语之间等都不能断开。
做客观类断句题,分两步走:第一步,借助选项对比,发现选项中断句相异处;第二步,根据句意并借助相关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借助“专有名词、话语称谓、文言虚词”等,确认应该断开的地方;借助句子结构分析,确认不应断开的地方。
2.词语解说题——调动积累,依文推断
解答词语解说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善于调动平时积累的古代职官、礼俗、科举、地理、典籍、服饰、器物、历法、刑法、音乐、作品、作者等文化、文学方面的知识。二是要利用上下文的相关信息进行合理的推断、排查。
例: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古代长江下游军事重镇,为兵家所重。
B.遗民,指改朝换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沦陷区的人民,文中指后者。
C.部曲,原指古代豪门大族和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
D.传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传檄即传布檄文。
答案:C项。
【技巧运用】调动平时积累,结合文意推断。A项,调动学习《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积累,可以判断此项对“京口”的理解是正确的;B项,根据材料中的“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等句的文意,可以判断“遗民”指中原“沦陷区的人民”理解是正确的;C项,根据材料中“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疋,不给铠仗,使自召募”和“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可以判断“部曲”理解为“将领招募的私人军”是正确的,但“文中是指部队的编制单位”这句是不正确的;D项,调动积累,会发现在平时文言文阅读训练中,文天祥《指南录后序》、黄宗羲《柳敬亭传》、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也都用过此意,结合“传檄天下称……”所讲内容,可以判断“传檄”理解为“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是正确的。
3.内容概述题——抓住关键,细心对比
内容概述题的题干由“概括分析”改为“内容概述”,选项“因文设题”,文本以人物活动为主的,仍然会考查对人物个性、事件细节、故事时序、地点的概括与分析;对话较多、论述性强的,则侧重于人物观点及发表观点的背景、对事物进程的影响等内容的概括与叙述。
例: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第12题B选项)
对应原文: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唐太宗针对“请重法以禁之”谈自己的观点,主张“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这些内容原文与选项是一致的。而太宗说的“安用重法”,是没有必要的意思,并没有说“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4.文句翻译题——译对词语,转换句式
从得分的角度看,翻译的主要任务有两项:一是准确翻译实词意义;二是将特殊句式转化成现代句式。
(1)多义词的临时意义
多义词,往往有多个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句中,它只能有一个意义。确定其临时意义,要注意句子的语意条件,如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语意之间的逻辑关联等,遵守“词不离句”的原则,否则,很可能会出现意义的偏差。
例: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
【技巧运用】“感激”一词,有考生翻译成“激动”,是不准确的。在现代汉语中“感激”是“衷心感谢”的意思,在文言文里常见的义项有两个:①有所感受而情绪激动,感动奋发。例《出师表》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②感慨愤激,恼恨。这里“感激”的原因是“知大功不遂”,“感激”的结果是“卒于雍丘”,因此,翻译为“感慨愤激,恼恨”是比较准确的。
(2)活用詞的语境意义
活用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改变了词性、用法,产生了新的意义。识别、翻译活用词,要根据特定语言条件。如两个名词连用,第一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沛公军霸上”,“军”后是处所名词“霸上”,所以,此处“军”可译作“驻扎”“驻军”。
例: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2021年全国课标乙卷)
【技巧运用】“闻”的本义是“听见”,引申为“听说”“见闻”等,而句中则是“使……知晓”,即上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参考译文:都让门下省复核查验,有依据法令应该判处死刑而情理上又值得怜悯的人,把具体情况记录下来上报朝廷。
(3)正确识别翻译特殊句式
翻译过程中,对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前置句等要仔细识别其特征,然后根据表达句意的需要,用适合的现代汉语句式来翻译。
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技巧运用】句中含有两个特殊句式:“断之以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为“以法断之”。“此乃……也”为判断句 ,用“……是……”的句式来翻译。
参考译文:(皇上)已经知道不能这样处置,而依据法律来裁决,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5.简答题解——深层分析,精要概括
简答题主要考查“分析”“概括”能力。考生分析问题,解答偏重于分析的试题,要能够深层次、多角度地思考;解答偏重于概括的试题,要能抓住人或事物的本质,进行精准的概括。
例: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
【技巧运用】第一问:比喻句的理解。“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圭表,测量日影的器具;景,通“影”,日影。其道理是:臣子,是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第二问:分析话语目的。
原文: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本段的中心是“君明臣直”,强调国君是臣子的表率。因此“君者表也,臣者景也”的话语目的是:告诫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对臣子起表率作用。
3298501908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