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作文的审题立意

2021-03-18时问新曹振国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12期
关键词:时政作文题审题

时问新 曹振国

时政,一般指某个时间段内国家宏观或整体层面具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和方针政策。围绕这些内容或话题来命制的作文题,一般称作“时政作文”。众所周知,时政作文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形式。对于时政作文,有哪些备考策略呢?

首先,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时政大事。古语云:“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中的“经国”“不朽”,与高考“立德树人”的核心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生活,与时代一起脉动,也是近年高考作文的主旋律。关注时政大事,阅读时政评论,不仅是为了积累鲜活素材,更重要的是学习评论的基本思路,积累重要观点。近年来,“中国精神”“红色血脉”“时代与青年”“青春当有为”等都是高频热点话题。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的写作为例,可发现,“赓续精神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个人奋斗融入时代大潮”等基本观点在一些时评中屡见不鲜,还有一些鲜活素材也可以直接用到全国甲卷的写作之中。在读懂材料内涵、命题要求和任务指令的基础上,合理借鉴一些素材与观点,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并不难。

其次,要善于在学习借鉴时事评论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与有机整合,作文要体现个性化、独特性与深刻性的特质。对于同一则时政材料,如果从单一角度去思考,往往会妨碍我们对事物全面的理解,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便可获得一些丰富、深刻的认识。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题目或同一材料,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去观察、思考与分析,提炼出鲜明、有见地、有价值的观点。拿2021年中小学生“暑期托管服务”这个热点话题来说,我们可以结合相关联的多个对象(学校、社区、其他社会力量、家长)分析,也可以从暑期托管目的和意义等角度分析,还可以从国家政策激励与机制保障等角度思考问题——这就是多角度思维。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为例,此题看似与时政关联不是特别紧密,但在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这道题目与时政的紧密联系。比如青年毛泽东关于“体育之效”的论述,对解决当今青少年身体健康问题也不无指导意义;“强弱之变”与当今的国际关系及发展大势也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增益其所不能”的具体方略,也和我国科技领域弥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的现实高度吻合。如果多一些时政的思考,就能写出表达真知灼见的好文章。

回顾这几年的考场作文和平时的模拟作文,我们发现,中学生在时政作文的审题立意方面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一是浮华虚妄,大而无当。以2018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为例,不少考生从奥运会到大地震到太空课到村村通,一边扩写“大事年表”,一边空喊“我骄傲!我自豪!”的口号,或者空泛议论“中国的步伐”“中国的成就”,这就是典型的浮華虚妄之风;二是勉强沾边,若即若离。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可为与有为”,有的考生立意为“青春年华最珍贵”“青春之美”“相信自己”,就属于勉强沾边的情形;三是执其一端,观点片面。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有的考生只就材料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这一信息做文章,大谈“如何用放大镜发现自身缺点”等,偏离了原材料的整体命意;四是定位不准,刻意拔高。2019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热爱劳动”,有考生以“大道至简,劳动为要”立意;2021年高考作文题“体育之效”,立意为“大道至简,体育为要”——写什么话题,就套用类似表达——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都属于定位不准,刻意拔高;五是重心不稳,方向偏移。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虽然“距离”与“联系”两个关键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从命题意图来看,论述重心最终应该落脚到“联系”上,但如果以“距离”为重心,大谈特谈“距离之美”,就属于明显的重心偏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审题立意方面的误区,在此不一一赘述。

为了让学生写作时政作文时避免陷入一些误区,下面我们重点谈一谈一些常见的审题立意的方法和技巧。

一、切准命意,扣紧材料

时政类材料作文虽然所给材料信息丰富多元,主题比较宽泛,审题视野开阔,立意角度多维,给考生较大的自由度,但我们如果忽视材料的整体方向,忽视命题者设置的限定条件,忽视相关任务指令要求,审题时就可能缺乏精准度。“切准命意”指既要整体把握材料的基本方向和内涵,也要审清潜在的暗示性要求,同时还要兼顾各项任务指令。“扣紧材料”指具体内容的构思上充分考虑到“话题范围”和“话题边界”,审题立意过程中有明确紧扣材料的意识,始终遵循“从材料出发”“以材料为圆心”等原则,对材料做到铭记于心。

我们以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的作文题“可为与有为”为例。这道题目的材料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材料本身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空间。材料中总述了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灵魂,并分别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作为示例,意在暗示材料与主题的关系,百年来的红色文化是开创今日“可为”时局的原因,也是当今青年“有为”的底气——这是其一。材料末尾句“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将话题自然延伸到“个人”和“时代”的关系上,暗示考生思考“个人与时代”“小我与大我”话题之间的关联,包括时代与环境对人的助推作用等——这是其二。而“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的任务指令,明确界定了话题或论题的范围——这是其三。综合考量这三个方面,我们才能完成精准的审题过程,最终得出结论:把握时代赋予我们青年的机遇与条件,汲取优秀历史文化中的精神力量,在“可为”的时代下争当一名“有为”青年。这样的审题立意,才称得上精准立意。

这里用表格进一步说明立意与材料、任务指令之间的对应关系:

二、多维审视,条分缕析

一些时政材料,话题本身含有正反两个思考方向,需要我们通过正反分析,在辨析利弊的过程中推进论述;有的话题含有多个对象或多元视角,需要我们在审题时进行多维审视,做到条分缕析(所谓“条分缕析”,指分析说理有条理,层次分明,而且细致严密)。

如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作文的审题立意,即可采用这种审题技巧。作文材料中,扬雄以“弓、矢、的”设喻,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标,需要聚合各种要素的共同作用。同样的道理,青年人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一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这是“修身以为弓”;二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这是“矫思以为矢”;三要有正确的人生方向,这是“立义以为的”;四要积极行动,努力付诸实践,这是基础之“奠”。审题时有了这些多维度考量,行文时做到条分缕析,何愁立意跑偏?

再以2021年全国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为例。漫画中楷书“人”字的写法,有着非常明显的人生寓意。三幅图本身就是三个维度。“逆锋起笔,藏而不露”意为:人生不可锋芒毕露,经历逆境与挫折,方能更好地成长。“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意为:为人要正派正道,不可总想着走捷径,更不可走歪门邪道。“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意为:人生不要过于讲求速度,当有张有弛。在这些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不妨用横向并列式思路展开论述:

1.人的一生,要经历逆境,在挫折中学会成长

2.人的一生,要正道直行,不可“剑走偏锋”

3.人的一生,要张弛有道,不可过分追求速度

这三个方面的观点支撑,属于典型的多维视角和条分缕析。

三、梳理逻辑,抽丝剥茧

审读作文题,对材料和任务要求进行逻辑梳理,分析关键信息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如总分、并列、递进、因果、条件、解说等。对一些关键信息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理出头绪,也是准确审题立意的重要方法。对名言佳句类材料的审题立意,梳理逻辑加上抽丝剥茧,就显得格外重要和实用。

以2017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为例,这道题目中,“选好关键词”直接决定了文章的立意,这些词语之间既存在丰富的想象力和层叠的思维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选择怎样的组合方式,决定了立意的高下。首先,我们可以对关键词进行逻辑分类,如积极与消极角度、传统與现代角度、社会学角度等,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大体分类,有利于快速审题。其次,我们通过逻辑梳理发现,任务指令“有机的关联”意味着组合方式必须为文章的主旨服务,即用两三个词语围绕同一个中心“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然后,进一步进行逻辑梳理,加上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关键词可以正向搭建、反向组合,也可以逆向勾连,还可以根据主题聚合。有新意的或创造性的关键词组合,并采取合理的行文思路,决定着审题立意的成败。在这道作文题的审题过程中,逻辑梳理和抽丝剥茧显得尤为必要。

再以2018年高考全国Ⅲ卷作文题“改革开放三部曲”为例,通过梳理这几则标语的基本逻辑关系,我们发现: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把“金钱”放在显著位置,体现了当时紧迫的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改革开放、拨乱反正的年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指导思想;2005年,我国从国家层面到社会层面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有了新认识,树立了科学发展、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2017年,中国进入新时代,“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已经形成,但仍然需要我们这一代人艰苦奋斗,走好自己的“长征路”。通过这些逻辑梳理与抽丝剥茧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三句话在“如何发展”上有明显的逻辑联系,因此审题立意要以“发展理念”为主线,结合当代青年的时代责任,统筹整个材料来审题立意。

四、质疑批判,立驳结合

一些时政大事,涉及多个对象或多种观点,在正面立论的同时,对错误认识或做法进行质疑、剖析与反驳,往往能够起到激浊扬清的效果。同时,质疑批判和立驳结合的思路几乎适用于所有的议论文写作,因为任何一个角度的观点,都可以有它的对立面;而且立与驳在具体写作中也可以有机结合。

以2019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为例,作文材料从三个层面肯定劳动的意义:物质层面——劳动是财富的源泉;精神层面——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文化层面——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然后从反面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不热爱劳动的种种现象——有的说:“我们学习这么忙,劳动太占时间了。”有的说:“科技进步这么快,劳动的事,以后可以交给人工智能啊!”也有的说:“劳动这么苦,这么累,干吗非得自己干?花点钱让别人去做好了!”这道题的命题意图之一,是让考生对一些人不愿意劳动的现象进行批驳,并做到有理有据。如果写作者一味从正面肯定劳动的价值,阐释劳动的意义,表述再多,论证再充分,思维仍是单一的、表面的,很难达到“深刻”的写作要求和立体化的论述效果。针对材料中的反面观点进行有力批驳,方式方法可以多种多样。除了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也是常见的批驳方式。另外,常见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也可以在驳论中增强表达效果。同时,驳论还有一些自身特有的论证方法,如归谬法,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均比较困难时,用归谬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质疑批判、立驳结合的思路,很多时候是靠写作者自己设置“假想敌”引入驳论元素。所谓“设置‘假想敌’”,是指写作者在议论某一个问题时,假定自己存在一个论辩对手,引出与自己对立的观点,立一个论证的“靶子”。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写作者往往很容易找到这样一个对立面,让它阻碍论证的行进,而写作者越过“假想敌”的阻碍,很容易激荡起思维的波澜;同时,在与“假想敌”的论辩中,写作者可以让内容更丰富充实,让观点更完整全面,让说理更有逻辑力量,将论述不断深入。

概括来说,以上四种审题立意技法,适用的时政类作文材料可能会有一些不同,比如,“多维审视,条分缕析”最适合含有正反或多元视角的材料;相比之下,“梳理逻辑,抽丝剥茧”则更适用于名言佳句类材料的审题立意;“质疑批判,立驳结合”则适合含有需要质疑、剖析和反驳的对象或观点的时政类材料。但这些审题立意技法又不是分割开来、独立使用的,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切中命意,扣紧材料”是所有时政类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具有普适性。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其中一种技法为主导、综合运用两种甚至多种技法,这样能让审题立意更加准确和完善。比如,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体育之效与强弱之变”审题时,可以四种技法综合运用。“切中命意,扣紧材料”在这道时政作文审题立意环节的运用,前文已经说得很充分。这道作文题中实际上包含有“体育之效”“强弱之变”“强者”“弱者”等多个对象,而“强弱之变”的论题本身就包含“应该”和“不应该”的正反思维(如“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应该“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这就是“多维审视,条分缕析”的运用。如果我们依据材料,梳理出“弱者如何变强或从哪些方面变强”“强者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正确态度”等论题,进一步思考立意,这就是“梳理逻辑,抽丝剥茧”的运用。而关于“体育之效”和“强弱之变”的论题,材料本身就暗示出错误观点,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错误论调,引申出来,加以反驳,就是“质疑批判,立驳结合”。这样综合运用多种技法,立意效果就会上升到一个新境界。

3958501908227

猜你喜欢

时政作文题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My Hometown
时政要闻
准确审题正确列式精确验证
七分审题三分做
再三审题,由表及里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时政
时政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