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置管深度的效果及对其脐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2021-03-17曹晓宽叶晓秀李贵平姚诗晗刘正希邹远霞

当代医药论丛 2021年3期
关键词:脐部尖端置管

曹晓宽,李 润,叶晓秀,李贵平,姚诗晗,刘正希,王 欢,周 慧,周 波,毛 雪,邹远霞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 泸州 646000)

临床上在对早产儿进行静脉输液时,为其建立一条高质量的输液通道至关重要。早产儿外周血管的血管壁较薄,通透性较高,对其外周血管进行静脉穿刺的难度较高,且在输液的过程中其易出现药液外渗、局部水肿、组织坏死等并发症。脐静脉置管是指将输液导管通过脐静脉直接置入下腔静脉的一种置管方法。临床实践证实,对早产儿、低体重儿进行脐静脉置管能提高其置管的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其痛苦。在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有效地计算其置管深度至关重要。《实用新生儿学》[1]中指出,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导管置入的理想位置为导管尖端位于膈上0.5 ~1 cm处。若导管置入过深,可能使导管尖端插入早产儿的右心房内;若导管置入过浅,可能使导管尖端位于早产儿的肝静脉、门静脉处,影响其肝静脉及胃肠道的血液循环。本文主要是比较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体重法与体尺法计算置管深度的效果及对其脐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至2019 年12 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脐静脉置管的62 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纳入标准是:具有进行脐静脉置管的指征;胎龄不超过32 周,出生时的体重不超过1.5 kg[1];通过脐静脉置管进行肠外营养支持;病历资料完整;其家长知晓本研究的内容,并自愿让其参与本研究。其排除标准是:存在先天畸形或脐带结扎过低;存在脐膨出或腹膜炎;存在下肢血液循环不良。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31)与对照组(n=31)。在观察组早产儿中,有男17 例,女14 例;其胎龄为26 ~32周,平均胎龄为(28.68±2.56)周;其出生时的体重为810 ~1490 g,平均体重为(1017.70±254.98)g;其出生时的身长为34 ~45 cm,平均身长为(37.63±2.88)cm;其生时的头围为23 ~31 cm,平均头围为(26.00±3.55)cm。在对照组早产儿中,有男16 例,女15 例;其胎龄为27 ~32周,平均胎龄为(28.90±2.65)周;其出生时的体重为825 ~1472 g,平均体重为(1026.54±260.42)g;其出生时的身长为35 ~46 cm,平均身长为(38.07±3.15)cm ;其生时的头围为23 ~32 cm,平均头围为(26.34±3.63)cm。两组早产儿的一般资料相比,P >0.05。本研究已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对两组早产儿均进行脐静脉置管。在对观察组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体尺法计算其置管的深度,方法是:用软尺测量其脐部至右侧乳头连线的长度,将这一长度标记为“L1”。用软尺测量其脐残端的长度,将这一长度标记为“L2”。其脐静脉置管的深度=L1+L2。在对对照组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体重法计算其置管的深度,方法是:测量新生儿脐残端的长度,将这一长度标记为“L2”。其脐静脉置管的深度=体重×2+5 cm+L2。待确定置管的深度后,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对两组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置管方法相同。置管成功后,对两组早产儿进行X 线检查,探查导管尖端的位置并进行调整,记录置管的深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比率、置管深度的符合率、置管后脐部感染的发生率及置管后肠炎或肠穿孔的发生率。判定置管深度符合的标准是:置管前计算出的置管深度与实际置管深度的差值在0.3 cm 以内。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22.0 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数据,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 检验,计量资料用± s 表示,用t 检验,P <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

观察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比率和置管深度的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置管后其脐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P <0.05。两组早产儿置管后肠炎或肠穿孔的发生率相比,P >0.05。详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早产儿的各项临床指标[%(n)]

2.2 对比两组早产儿置管的深度

观察组早产儿置管的平均深度为(9.05±1.59)cm,置管后其导管尖端的位置基本不用调整。对照组早产儿置管的平均深度为(9.67±2.08)cm,置管后其导管尖端的位置需要进行调整,调整后其置管的平均深度为(9.04±1.59)cm。

3 讨论

早产儿脐静脉的周边分布着较多的血管分支,在为其置入脐静脉导管时准确控制导管尖端位置的难度较大。若置管时导管尖端位于早产儿的下腔静脉外,会导致其出现肝内门静脉高压,影响其肝静脉及胃肠道的血液循环;若置管时导管尖端插入早产儿的右心房,可能导致其出现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2]。过去,临床上在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主要是依据其体重计算置管的深度,然后通过进行影像学检查调整导管尖端的位置。但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置管深度存在一定的误差,在置管后可能需要对早产儿进行多次影像学检查,反复调整导管尖端的位置,易对其造成不必要的损伤[3]。王清娴、梁淑文等[4-5]研究指出,对新生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若置管深度不达标,会增加其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早产儿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比率和置管深度的符合率均高于对照组早产儿,其置管后脐部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早产儿,P <0.05。这说明,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采用体尺法计算其置管深度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与采用体重法计算新生儿脐静脉置管的深度相比,采用体尺法计算其脐静脉置管的深度能避免受到其胖瘦程度的影响,提高计算的准确率[6]。

综上所述,对早产儿进行脐静脉置管时,与采用体重法计算其置管的深度相比,采用体尺法计算其置管深度的效果更佳,能提高其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比率和置管深度的符合率,降低置管后其脐部感染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脐部尖端置管
探讨个体化干预模式在脐部敷贴法治疗小儿泄泻100例的应用价值
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效果
两种不同脐部护理方法对预防新生儿感染的效果比较
新生儿不同断脐长度对减少脐部感染的影响及护理干预
郭绍俊:思想碰撞造就尖端人才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
硬膜外麻醉置管前注药用于剖宫产手术的效果观察
基于位移相关法的重复压裂裂缝尖端应力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