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硕士专业(MTI)学生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问题研究*

2021-03-17西南政法大学李奉栖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期
关键词:物主代词连接词人称

西南政法大学 李奉栖

提 要: 本文以45名翻译硕士专业(MTI)研一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其汉英翻译文本中的衔接手段与专家译文进行对比研究,旨在揭示学生汉英翻译文本中的语篇衔接问题。结果表明,学生译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频数与专家译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学生汉英翻译中语篇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为: 人称照应使用不足,“重复”使用过度;不善于使用“重复”以外的词汇衔接手段来避免重复;不善于使用物主代词;连接使用不当;不善于使用省略。

1. 引言

与翻译领域的其他研究课题相比,翻译中的语篇衔接问题所引发的关注严重不足。笔者在中国知网分别以“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翻译策略”“翻译能力”“翻译技巧”为主题关键词,对外语类和翻译类核心期刊所发的文章进行了检索,分别得到2 608、750、654、407、277个结果,但当以“翻译+语篇衔接”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时,仅得到24个结果,以“汉英翻译+语篇衔接”为主题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得到的结果更少,仅有10个。这似乎说明,研究者要么更多地关注翻译理论的构建与运用、翻译教学实践、翻译能力体系构建和发展这些宏大的课题,要么更多地关注翻译策略与技巧这些微观层面的课题,而对于介于两者之间的语篇衔接问题,就相对地被忽略掉了。然而,语篇能力是翻译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eeby, 2000; Neubert, 2000; Campbell, 1998。引自王树槐、王若维,2008),同时,实现语篇衔接与连贯又是语篇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王树槐、王若维,2008: 85;胡海峰,2017: 44)。所以对翻译的研究不能忽略对翻译语篇中衔接问题的研究。

不仅在翻译研究领域语篇衔接问题常常被忽视,就是在教学实践领域,语篇衔接问题也长期未得到重视,这一点可以从现有翻译教材的编写体例中体现出来——不少教材仅关注词汇、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问题,忽略了语篇层面的转换;有些教材虽重视语篇层面的转换,但其关注的焦点往往是不同文体的特征,而非语篇内部的衔接与连贯。笔者在翻译硕士专业(以下简称MTI)的教学中发现,不少学生的语篇衔接与连贯意识很差,尤其在汉英翻译中,英语语篇的衔接频频失误,令译文读起来诘屈聱牙,“汉语味”十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本科翻译教学中语篇衔接与连贯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为了探讨MTI学生汉英翻译中存在的语篇衔接问题,笔者以Halliday和Hasan(1976)提出的英语衔接机制为理论框架、以重庆某高校45名MTI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实证研究,旨在回答以下问题:

(1) MTI学生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存在哪些具体的问题?

(2) 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 语篇衔接理论

Halliday和Hasan(1976: 4)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它指“语篇内部意义之间的关系”。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是语篇研究的核心议题,Halliday和Hasan(1976)、Hoey(1991)、胡壮麟(1994)、张德禄(2003)等人均对其进行过深入探讨(参见许家金、徐秀玲,2016: 94),其中以Halliday和Hasan(1976)的研究最为经典,也最受关注。他们将英语中的衔接分为两类: 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前者包括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后者包括词汇复现和搭配,其中有些衔接手段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如表1所示。

表1. 英语语篇中衔接手段的分类

本文将以这个框架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学生译者和专家译者在衔接手段运用上的差异来揭示前者在汉英翻译语篇衔接上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 研究方法

1) 被试

笔者从重庆市某重点高校MTI专业中选取了两个年级的学生参与实验,人数分别为19人和26人,实验均在他们研一第一学期时进行。这些学生的年龄在22—30岁之间,90%以上从本科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学习,无进修或从业经历,95%以上的学生本科专业为英语专业。笔者之所以选取两个年级、分两个批次进行实验,主要是考虑到该校MTI专业招生规模较小,如果只选取一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被试,则样本太小。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MTI新生在汉英翻译语篇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打算在两个年级之间进行对比,所以笔者将两个年级的实验结果合并之后进行数据分析。

2) 材料

实验材料为一篇古汉语短文——《黔驴技穷》,笔者要求被试将其译为英语。短文如下: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这篇短文属于叙事语篇,在汉英转换的过程中需要频繁地照应“虎”、“驴”这两个主要角色,需要恰当地使用连接来表达动作发生的先后顺序以及事件发展的曲折过程,需要准确地使用替代、省略、词汇衔接等手段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因此它是考察被试翻译语篇中衔接问题的理想材料。

3) 步骤

(1) 布置翻译任务

笔者将上述材料作为课外翻译练习统一布置给被试,要求被试在一周之内完成并将译文发表在班级博客上(班内所有人均能见到其他人的译文)。为了考察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处理英语语篇衔接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发布任务时既未要求学生注意译文的衔接问题,也未进行英语语篇衔接知识方面的任何讲解,仅简单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翻译理论与技巧翻译短文。同时,笔者把这次翻译任务设定为课外自由练习,而非课堂定时作业,以便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修改译文,使他们提交的译文能反映他们的最佳水平。这一点同时也通过博客发表这种形式得以强化——当被试获知他们的译文将会被老师和所有同学看到时,一方面他们的表现欲被激发,希望自己的译文以最佳状态示人,一方面他们的“面子思想”被激活,不希望因为自己的译文太糟糕而丢面子。博客发表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避免抄袭,这同样是因为被试出于“面子”考虑,不想因为作假而给师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结果表明,45名被试提交的译文不存在任何抄袭现象(包括抄袭参考译文和同学间互相抄袭),反映了被试的真实水平。

(2) 选取参照译文

为了客观反映被试在汉英翻译语篇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拟将被试的译文与专家译文进行对比,通过数据统计软件考察两者之间在各个衔接手段的运用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区别。因此,笔者需要选取一个专家译文作为参照译文。通过比对,笔者最终将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译文确定为参照译文(译文载于曾诚,2002: 13)。

(3) 采集数据

笔者将每个被试发表在博客上的译文和专家译文分别存储为txt格式文本,同时也将所有被试译文整合存储为一个txt格式文本,以方便数据采集。存储好译文后,笔者使用文本整理器3.0软件对所有文本进行整理,剔除多余的空行、空格、乱码等,而后使用语料库工具WordSmith 4和AntConc 3.2采集数据。笔者首先使用WordSmith 4的Wordlist功能分别统计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的词频,以便从词汇的整体分布上观察二者在语篇衔接方面的差异。接着,笔者根据Ha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语篇衔接分类(表1),对所有文本中的各种衔接词进行了人工提取,从而生成一份衔接词清单,然后配合使用AntConc 3.2的Wordlist和Concordance功能,对这些衔接词的频数进行了统计(Wordlist用于计数,Concordance用于人工逐行查看,排除干扰项,即排除词形上为衔接词但其意义并非起衔接作用的那些词)。

(4) 分析数据

笔者首先从专家译文词频表和被试译文词频表中分别选取前20行,即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词进行观察,以便得出专家译文与被试译文在语篇衔接方面差异的初步印象,然后使用统计软件SPSS 23的单样本T检验将被试译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频数与专家译文进行比较(将专家译文中的频数设为检验值),以确认二者之间的差异是否有显著性意义。

4. 结果

1) 词频对比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20个单词(表2)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用于指称原文故事中两个主角“驴”和“虎”的人称照应it和its,在被试译文中的使用频率低于专家译文;第二,被试译文直接使用名词donkey和tiger来指称“驴”和“虎”的频率高于专家译文;第三,被试译文使用指示照应the的频率远高于专家译文。随机抽取两名被试的译文与专家译文进行对比(见表3),可以得出类似的结论,不同之处在于,两篇被试译文对物主代词its的使用频率比整体被试译文更低,均排在了20名之后。通过词频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印象,即被试在指称多次出现的所指(referent)时较少使用人称照应,大量使用词汇衔接中的“重复”。这一点将在下文的数据分析中得到证实。

表2. 专家译文与被试译文(整体)词频比较

表3. 专家译文与被试译文(个体)词频比较

2) 整体衔接手段对比分析结果

SPSS单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表4),被试译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频数与专家译文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如果用百分比来表示各种衔接手段出现的频率,则这种差异可以用图1直观地表达出来。从总体趋势上看,被试译文衔接手段的使用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照应、连接、词汇衔接、省略、替代。这与专家译文无异,但照应、连接和省略的使用频率均低于专家译文,词汇衔接的使用频率则大幅高于专家译文。

表4. 各种衔接手段T检验结果

图1. 各种衔接手段使用频率对比

以上只是整体情况。那么被试译文和专家译文在照应、连接和词汇衔接上有哪些具体差异呢?接下来将以实际数据予以说明。受原文语篇的限制,替代和省略在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中的使用频数均很低(尤其是替代,被试译文中只出现了0.16次,专家译文中则未出现),下文将不报告详细结果,但会在讨论部分对省略予以说明。

3) 照应对比分析结果

T检验结果表明(表5),被试译文中各个照应子类的频数与专家译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图2显示,专家译文使用最多的是人称照应,其次是指示照应,使用最少的是对比照应;被试译文使用最多的则是指示照应,其次是人称照应,使用最少的也是对比照应。专家译文人称照应的使用频率高出被试译文约20个百分点,指示照应的使用频率则比被试少了约25个百分点。这表明被试不太善于使用人称照应,却过度使用指示照应。

表5. 照应T检验结果

图2. 照应子类使用频率对比

从人称照应来看,原文出现了三个角色: 好事者、驴、虎,专家译文用someone来指称“好事者”,用it和its来指称“驴”和“虎”,其中it使用了10次,its使用了4次,someone使用了1次,此外再未使用其他人称照应。被试译文除了使用上述人称照应外,还使用了he, his, him, himself, they, themselves等人称照应,其中it平均使用了10次,its平均使用了1.67次,he平均使用了1.56次,其余人称照应的使用频数不超过0.2次。绝大多数被试均选择使用it来指称“驴”和“虎”(少数被试使用了he来指代),这与专家译文趋于一致,但被试译文对物主代词its的使用频率则偏低。

从指示照应来看,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使用the的频率均为最高(表6),而且均倾向于使用“the+名词重复”的形式来照应前文出现过的所指,但是被试译文使用the表达指示照应的频率远高于专家译文(t[44]=20.229, p[2-tailed]=.000),而且使用“the+名词重复”这种指示照应的绝对频数也达到了专家译文的3倍(t[44]=16.317, p[2-tailed]=.000)。

表6. 指示照应用词频率对比

对比照应方面,专家译文与被试译文之间的差异也具有显著性意义(表5),而且前者的使用频率高于后者。从用词来看,专家译文使用了nearer一词来表达对比照应,该词使用了3次,分别对应原文的三个“近”字:“稍出近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被试译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对比照应是closer和more两个词,分别使用0.47和0.38次,除此之外还使用了bolder、better、other、same等词,但均不超过0.2次。

4) 连接对比分析结果

由表4可知,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在连接的使用频数上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表7和图3则表明二者在连接及其各个子类使用频率上的具体差异。首先,被试译文的类符形符比(TTR)远低于专家译文,这说明被试译文在连接上的用词相对比较单一,多次重复同一个连接词,缺乏变化。其次,被试译文增补连接和原因连接形符数(即包括重复使用的连接词在内的所有连接词的频数)所占比例与专家译文之间差异不明显,时间连接和转折连接则存在一定的差距——被试译文过度使用时间连接,欠额使用转折连接。

表7. 连接子类使用频率对比

图3. 连接子类使用频率对比

5) 词汇衔接对比分析结果

T检验结果显示(表8),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词汇衔接使用频率的差异在重复和上义词两个方面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同义词和近义词方面则不具有显著性意义(由于总称词在专家译文和被试译文中均未出现,故表8未将其包含在内)。被试译文重复的使用频数高达19.56次,是专家译文的2.8倍,而且重复占据了其词汇衔接的94.93%(图4)。被试译文上义词的使用频率很低,仅占3.67%,专家译文则达到了22.22%。

表8. 词汇衔接T检验结果

图4. 词汇衔接子类使用频率对比

5. 讨论

从上述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与专家译文相比,被试译文在语篇衔接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 人称照应使用不足,“重复”使用过度;不善于使用“重复”以外的词汇衔接手段来避免重复;不善于使用物主代词;连接使用不当;不善于使用省略。本节将对这些问题逐一展开论述,并探讨其背后的可能原因,作为对研究问题(1)(2)的回应。研究问题(3)笔者将在结语部分予以回答。

1) 人称照应使用不足,“重复”使用过度

Halliday和Hasan(1976)指出,英语中具有衔接功能的人称照应使用频率非常高,尤其是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文本开头使用John一词,其后可能会使用大量he, him和his来照应John,这是实现文本内部衔接的一种显性手法,它形成了一个照应网络,网络中所有人称一路回指,直至所指首次出现。这些网络的数量之多,密度之大,是形成文本独特风格或文本性的因素之一”(Halliday & Hasan, 1976: 52)。本研究中的被试译文很明显违背了英语文本大量使用人称照应这一规律,本该用人称照应的地方却使用了“重复”,这一点可以通过图2反映出来: 被试译文使用人称照应的频率低于专家译文,使用指示照应的频率却高出专家译文。被试译文后者偏高是由于绝大多数指示照应采用了“the+名词重复”的形式,也就是说当专家译文大量使用人称代词进行回指时,被试译文大量使用“the+名词重复”的形式进行回指。指示照应“the+名词重复”与词汇衔接中的“重复”实质上是一回事,所以图4其实是对图2的印证——被试译文使用重复的频率高于专家译文,就是因为前者较少使用人称照应而较多使用重复。我们随机抽取一份被试译文中的前三句话与专家译文进行对比,即可发现这个问题:

(1) 原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专家译文: There were no donkeys in Guizhou until someone officious took one there by boat; but finding no use for it he set it loose in the hills. A tiger saw this monstrous looking beast and thought it must be divine. It first surveyed the donkey from under cover, ...

被试译文: There was no donkey in Guizhou long time ago, so someone officious brought a donkey home with a boat. But it was useless there. Therefore he locked the donkey down the hill. It seemed to be something magical in the eye of the tiger, because of its huge body. So the tiger hid in the woods watching it silently.

原文“驴”、“虎”两词各只出现一次,用于外指,然后用三个“之”回指“驴”,用两处省略回指“虎”。专家译文除了用donkeys和a tiger进行外指外,仅重复一次donkey进行回指,其余回指均使用人称代词it。被试译文却不善于使用人称代词,而是反复使用同一个名词进行回指——使用the donkey回指两次,使用the tiger回指一次。过度重复导致被试译文的连贯性明显逊色于专家译文。

被试不善于使用人称代词,却热衷于使用重复,原因之一可能是受母语的影响。虽然古汉语如同现代英语一样,多使用“之”一类的人称代词来进行照应,力避重复以实现语义连贯,现代汉语却多用重复手段来实现语义连贯(参见邵志洪,2013: 172;朱永生等,2001: 38;王玉英、张莲,2006: 10),而被试在翻译古文时往往会先将其译为现代汉语,再将现代汉语翻译成英语,所以汉英翻译时被试脑海中依然使用现代汉语思维模式。第二个原因则可能是被试对英语语篇的衔接特点缺乏足够的了解,尤其对英汉语篇衔接上的差异缺乏认识,致使他们意识不到欠额使用人称代词、过度使用重复会造成连贯性差的后果。

2) 不善于使用“重复”以外的词汇衔接手段来避免重复

词汇衔接中的复现包括重复、同义词、近义词、上义词和总称词,这些复现手段组成一个连续体,处于两端的分别是重复和总称词,位于中间的是同义词、近义词和上义词(Halliday & Hasan, 1976: 278)。有时在一个故事或事件中,某些人、事、物会反复出现,英语中如果一味使用人称代词进行照应,则可能会导致指代不明或指称混乱,过多使用重复则又令连贯性受损。这时就需要采用上义词、同义词、近义词、总称词等“重复”以外的词汇衔接手段来避免上述问题。同时,使用不同的实词来指称同一个事物还可以达到求雅换词(elegant variation)的修辞效果(参见林克难,1987),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研究使用的原文故事就反复出现“驴”和“虎”两个动物(虽然叙述时并未频繁提及它们),专家译文在少量使用“重复”和大量使用人称代词之外,还使用了两个上义词来进一步避免重复,即分别用beast和creature来指代donkey:

(2) 原文: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专家译文: A tiger sawthismonstrous lookingbeastand thought it must be divine.

(3) 原文: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专家译文: But it came back for another look, and decided thiscreaturewas not so formidable after all.

被试中虽有部分学生也使用了上义词、同义词、近义词等“重复”之外的词汇衔接手段,但比重远低于专家译文(见表8、图4)。这同样可能是因为被试缺乏对英语语篇衔接特点的了解,不知“重复”会导致译文不连贯,因而不会刻意采用其他词汇衔接手段去避免重复;也可能是因为被试未了解和掌握“重复”之外的其他词汇衔接手段,因此就不会尝试去使用它们。

3) 不善于使用物主代词

物主代词用Halliday和Hasan(1976)的话说就是所有格限定词(possessive determiner)或所有格形容词(possessive adjective),是人称照应的一个子类,充当修饰语。与其他人称照应一样,物主代词同样是实现英语语篇连贯不可或缺的手段,上文出现的名词在下文表达它与其他事物的所属关系时,往往需要使用物主代词,而不宜使用重复手段,否则会令语言读上去不连贯、不自然,比如像“John was having breakfast when John’s father came in.”这样的句子。

相对于英语,汉语则较少使用物主代词进行照应。邵志洪(2013: 148)通过对比两部中文名著及其英译本、两部英文名著及其汉译本,发现第三人称物主代词在英语文本中的使用频率高于汉语文本;王玉英、张莲(2006: 11)通过对比《荷花淀》汉语原文与其英语译文,也发现英译本中物主代词的出现频率远高于汉语原文本。汉语较少使用物主代词的这种特点也影响了被试的汉英翻译。他们在语言转换时仍沿袭汉语思维,保留了源语少用物主代词的特点,而未考虑目标语多用物主代词的特点(见第4节小标题3)下对its统计结果的报告)。即使原文明确使用物主代词的地方,他们在译文中也较少使用物主代词予以对应。例如:

专家译文:“So that’s all it can do!” thought the tiger jubilantly. Then it leapt on the donkey and sank its teeth into it, severing its throat and devouring it before going on its way.

被试1译文: ... who was very happy and thought that: donkey’s ability was just so so! so it jumped and cried loudly, biting up the throat and eaten up meat of donkey, then left.

被试2译文: And the tiger was delighted about that and considered the donkey’s ability was just so so, then jumped up and yelling, bite the donkey’s throat, ate its meat, and just leave it.

被试1全文对物主代词的使用频数为1,是所有被试译文在该项上的中位数;被试2全文对物主代词的使用频数为2,高于中位数。也就是说这里选取的例子并非个别现象,而是反映了普遍倾向。从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被试宁愿选择使用“of+名词”和名词所有格形式,也不使用物主代词。

4) 连接使用不当

照应、替代、省略主要通过前后的指称关系来实现文本内部衔接,连接则靠自身的特定含义来标示文本各部分之间的关系(Halliday & Hasan, 1976: 226)。胡壮麟(1994: 92)将“连接”称之为“逻辑连接”。他指出,“通过连接性词语的运用,人们可以了解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甚至可以经前句从逻辑上预见后续句的语义。”英语是形合语言,善于使用显性的连接词来实现连贯,因而英语中连接词使用频率高,而且连接词的种类也繁多;汉语是意合语言,善于通过隐性连接(即少使用连接词)来实现连贯——“在汉语语篇中,隐性的连接成分是相当常见的、读者或听话者很容易接受和理解的一种语言现象”(朱永生等,2001: 100),因而汉语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及其种类均不及英语。被试由于不了解这种差别,或者虽了解却在思维惯性的驱使下采用了中式衔接手法,致使其译文在连接的使用上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连接的使用频率偏低(参见表4、表7),该使用连接的地方未使用连接。比如下例中译文两个句子之间明显缺乏衔接,如果在第二句前加上连接词so或者until就显得更为连贯。

(5)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In ancient times there were no donkeys in Guizhou province. A busybody carried a donkey with boat, ...

其次,连接用词单一,重复使用率高(参见第4节小标题4)以下的内容)。重复使用率最高的当属增补连接词and,其次为after、but、then、so等词。连接词重复率高,一方面是因为被试不能娴熟地使用各种连接词,他们头脑中也许储存有大量的连接词,但多属于消极词汇,真正能主动而且灵活使用的就只有少数几个词,因而无法使用不同的连接词来表达相同或类似的衔接意义;另一方面是因为被试误用或者滥用了连接词,本该用不同子类的连接词,却反复使用同一子类中的某几个连接词,而这些反复使用的连接词中有些属于过度使用。

上述后一个原因正是此处要论及的第三个问题: 误用或滥用连接词。比如:

(6)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被试1译文: One day, the donkey brayed, and the tiger was frightened, thinking that the donkey was about to devour it. Otherwise, it got used to the donkey’s braying and was closer to the donkey.

被试2译文: One day, the donkey was braying and the tiger was frightened and thought that it would eat him as its lunch. So the tiger quickly ran away. After the tiger turned back to observe the donkey and he found out that the donkey has no other skills than braying. Later, the tiger got used to the braying and began walking around it, but was still afraid of fighting with it.

被试3译文: In the other day, the donkey cried and this sound scared the tiger to rush away and thought itself would be eaten. However, when it came back to look forward, nothing special happened, gradually he got used to it and got more closer to the donkey but finally dared to fight against with it.

专家译文: One day the donkey brayed. The tiger took fright and fled for fear of being bitten, in utter terror. But it came back for another look, and decided this creature was not so formidable after all. Then growing used to the braying it drew nearer, though it still dared not attack.

被试1译文中Otherwise就属于误用,虽然该词属于转折连接,与原文“然”对应,但它并不表达“然”的意思,改用However更为恰当。被试2、3译文的第一句均连用2个and串起3个小句,属于滥用连接。英语中几个小句之间若属于并列关系,可以使用and予以连接,但一般只在最后一个小句前加and,其余小句之间仅使用逗号,但此处却在第二、第三个小句之前均用了and。况且,这3个小句之间并非并列关系,使用and来连接,既属滥用,也属误用。试看专家译文: One day the donkey brayed. The tiger took fright and fled for fear of being bitten, in utter terror. 专家译文首先使第二句独立成句来减少对and的使用,接着用原因连接词for来连接“远遁”与“以为且噬己也,甚恐”这两层含义,正确表达了原文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5) 不善于使用省略

省略可视作“零替代”(substitution by zero)(Halliday & Hasan, 1976: 142),就是再次提及所指时不用其他词语替代,而是让其位置空着。省略的衔接功能体现在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上,它使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凑,也是连结语篇中各句子的纽带(朱永生等,2001: 63-64)。英语为了避免重复、实现连贯,除大量使用人称照应外,也常使用省略。汉语虽也经常使用省略,但却与英语有着本质的不同: 英语的省略常常是语法性的,“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的省略常常是语义性的,它“只求达意”,“只要能达意,省略的时候不但不考虑语法,甚至也不考虑逻辑”;英语可以省略谓语,却很少省略主语,汉语则常常省略主语,较少省略谓语(朱永生等,2001: 69-71)。

受本研究原文语篇的限制,翻译时需要用到省略的地方不多,专家译文仅使用了两次:

(7)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There were no donkeys in Guizhou until someone officious took one there by boat ...

Then it leapt on the donkey and sank its teeth into it, severing its throat and devouring it before going on its way.

第一处one等于说a donkey,donkey被省掉了,以免与前面的donkeys重复(1)one所表示的究竟是省略还是替代容易混淆,Halliday和Hasan(1976: 100-102)对此做出了细致的区分。;第二处动词go的主语it或tiger也被省掉,同时借助before的语法功能将谓语动词变成了非谓语形式going。

尽管可用省略的地方不多,我们还是可以从被试的译文中窥见不足之处。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对第一句话“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的翻译上: 45位被试中,仅有15人(33.33%)在译文中使用了省略,其中一人使用省略时还发生了错误(例9),未使用省略的被试中,除2人不恰当地使用了代词it之外(例10),均用a donkey、 one donkey甚至the donkey加以重复(例11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

(9) Once upon a time, a person carried a donkey into Qian (Guizhou province) where is not found.

(10) In the area of Qian, there was not even a single donkey existed before an idle man shipped it into.

(11) There was no donkey in Guizhou Province. However, a meddler sent a donkey to Guizhou by ship.

像例11这样重复使用上文刚刚出现的名词,自然无法实现英文语篇上的连贯,这反映出被试依然固守“多重复”的汉语思维,不善于根据英语语篇的特点使用省略来避免重复。

6. 结语

本研究将45名MTI研一学生汉英翻译文本中的衔接手段与专家译文进行了对比,发现学生译文中各种衔接手段的频数与专家译文之间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学生翻译语篇中的衔接存在人称照应使用不足、“重复”使用过度等五大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学生未了解和掌握英语语篇衔接的基本特征和英汉语篇衔接的差异,也可能是学生未摆脱母语的干扰,受到语言负迁移的影响。

本研究的试验对象为MTI新生,他们在汉英翻译中所体现出来的英语语篇衔接意识和语篇翻译能力差强人意,一方面反映了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对英语语篇衔接以及汉英语篇衔接对比的忽视,一方面也敦促MTI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在汉英翻译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恰当运用各种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从宏观层面来看,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对汉英语篇衔接机制展开深入细致的对比研究,使学生不仅明白汉英语篇衔接机制的异同,而且能追根溯源,明白导致这种异同的原因;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汉英翻译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确保译文的连贯性,并在译文讨论与反馈阶段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语篇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精读(包括朗读甚至背诵)英语语篇来培养英语语感,并通过大量的汉英翻译实践来培养学生自然地运用英语语篇衔接机制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摆脱母语干扰,将英语语篇衔接机制的知识在头脑中固化下来。从微观方面来看,教师在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英语语篇衔接手段的能力时,要特别注意纠正本研究所揭示的一系列不良倾向,包括喜欢重复使用名词,不善于使用人称照应、“重复”之外的其他语法衔接手段(如省略)和词汇衔接手段(如上下义词)来避免重复,不恰当地使用连接,等等。

由于本研究所使用的材料仅为一种文体,而且较为简短,只能部分地反映MTI学生汉英翻译中的语篇衔接问题,如果更换材料的文体,增加材料的长度,可能还会有新的问题暴露出来,这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物主代词连接词人称
连动结构“VP1来VP2”的复句化及新兴小句连接词“来”的形成
拼图
谈谈初中英语物主代词的用法
宾语从句的语序
名词性物主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讲解
吸引阅卷老师的“连接词”
《超能陆战队》大白教你学物主代词
广告语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充实研究
麻雀作文
使用英语物主代词的三个易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