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肾素活性比值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效果
2021-03-17黄莹
黄莹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2)
0 引言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这种疾病的发生,是因肾上腺皮质发生病变,使得醛固酮分泌增多,水钠滞留,血容量增多,进而引起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受到抑制所形成的低血清钾或者正常血清钾、高血浆醛固酮、低血浆肾素、高血压等特点。相较于原发性高血压,该种疾病的危害更大,且临床症状较为严重。在近年来的临床调研中指出,在高血压患者中,约有5%-13%为PA患者,且PA患者中,心血管病发展的发生率在14%-35%。在相关研究中指出,PA患者的脏器受损相对其他人群更为严重。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的治疗,可能会对患者损害加重。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必须要及时对PA进行筛选和确诊,以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ARR比值即血浆肾素活性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作为PA的重要评价指标,在对PA进行诊断时,准确率较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择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34例作为研究组,择取同期收治的非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高血压患者34例作为参照组。研究组患者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24~64岁,平均(42.18±5.42)岁;参照组患者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23~65岁,平均(42.46±5.22)岁。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备;无其他影响研究结果的疾病;精神正常,能够配合临床工作的开展;患者及其家属签署同意书。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①原发性醛固醇诊断标准[1]。血压≥140/90 mmHg,或者服用降压药物,或有低血钾;两次基础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25;立卧位实验立位后醛固酮升高<30%或者立卧位实验立位后血浆肾素活性≤1 ng/mL·h。②原发性高血压。符合2003年版美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
1.2 方法
(1)仪器和操作 选取放射免疫法来对患者的肾素活性(PRA)和血醛固酮(SAC)进行测定,以中科中佳生产的GC-1200的γ放射免疫计数仪,使用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与校准品,肾素国药准字X10950162,醛固酮为国药准字X10950165。血清钾测定采取离子电极法。具体操作按照相关公司的仪器和试剂说明书进行。
(2)标本采集。所有患者均需要在清晨空腹,采集卧位静脉血3 mL。PBA使用特殊抗凝管,以冰袋运用标本。然后,采取低温离心机来对血浆进行分析,SAC使用肝素管,血清钾使用不加抗凝剂的普通试管。
1.3 评价指标。对两组患者进行血醛固酮(SAC)、肾素活性(PRA)、血清钾。并且计算两组患者的肾素活性比值(SAC/PRA)。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18.0分析,以()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研究组中,患者的肾素活性比值为(203.17±50.27),血清钾浓度(2.76±0.67)mmol/L,参照组的为(21.28±5.62),血清钾浓度(4.82±0.78)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实际上是一种继发性高血压,其在临床症状上有原发性高血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3]。这就使得临床辨别存在一定的难度。再者,临床上PA的危害相较于原发性高血压更大,其会使得患者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指出,PA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其可能会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抑制了肾素活性,从而使得其表现为高血压和低血清钾综合征群。且在相关研究中指出,PA患者的糖代谢紊乱可能相较于其他人群更高,其发生机制可能在患者体内高浓度的醛固酮阻断了胰岛素信号通路,导致前单核细胞胰岛素受体的表达和胰岛素的结合作用受限[4]。醛固酮分泌增多时,就会使得泌钾能力增强,导致细胞外钾浓度降低。因此,血浆肾素活性比值与钾离子浓度被认为是PA患者中的重要分子标记物,这与国外诸多研究存在相似性[5]。
表1 2组患者的卧位肾素活性比值与血清钾浓度状况比较()
表1 2组患者的卧位肾素活性比值与血清钾浓度状况比较()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组为PA患者,参照组为非PA高血压患者,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内分泌疾病,不会对血清指标进行影响。从两组患者的血醛固酮(SAC)、肾素活性(PRA)、血清钾等指标行放射免疫法测定和离子电极法测定。从两组检查结果上看,研究组与参照组的肾素活性比值(SAC/PRA)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组值更高。该次研究结论与刘慧光,任建伟等[6]存在一致性。这也就意味着,在高血压患者中进行ARR筛选存在极大的意义。在20世纪90现代以来,筛选原发性醛固增多的方式较为多元化,且研究文献多样。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遗漏率也响度较高。且部分患者本身的血浆醛固酮水平绝对值升高不明显,无法通过检测和对比得出[7-10]。而在临床提出ARR筛查方案中,其能够有效地改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目前,对于该种疾病有外科手术和螺内酯治疗2种方案。如果没有经过ARR筛查,多数患者难以运用螺内酯治疗,自然在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上也会受到限制。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患者在使用拮抗剂治疗时,在一周内可能就会有效果,但要达到效果稳定,至少要用药2个月以上。其治疗的目标,不仅是将血压将至正常范围,还需要将患者的血钾状况恢复正常。通常,以低血钾症患者在不需要补钾的状况下,恢复到正常值为主。另外,多数研究指出,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患者发生左心室肥厚、心肌缺血、肾功能障碍等现象的可能性较高,这与醛固醇所致的血管损害,进而使得心脏和肾脏的纤维化存在联系。在以ARR检查后确定患者为原发性醛固醇增多症时,必须要对其治疗方案进行重视,从而保证疗效。
综上所述,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时,对患者进行血浆卧位肾素活性比值和血清钾浓度的测定,能够提高该类疾病的检出率,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