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遇冷”的原因分析及思考

2021-03-17解维丽

江苏教育·班主任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平等对话家校协同儿童立场

【摘 要】因为家校合作内容、合作途径以及合作主体的窄化,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无法有效推进,甚至遭到家庭的对抗。如何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互动,破解家校协同育人难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需要主动关注儿童的需要,构建平等对话的机制,突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而激发家校共育的活力。

【关键词】家校协同;平等对话;儿童立场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84-0056-02

【作者简介】解维丽,南京市江宁上坊新城小学(南京,211161)德育主任,一级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德育优秀青年教师。

一、家校共育工作“遇冷”现象

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中国教育学会研究员高书国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协同育人是通过参与主体理念融合、优势组合、资源融合,形成新的目标共同体、协作共同体、资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全面提升育人水平和育人质量的教育实践过程。”如何有效推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互动,破解家校协同育人难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中小学校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将家校共育工作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办学三年以来,学校积极团结和调动家长的教育力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家校合作活动。但是,近期一系列家校“冷战”事件引发了笔者对家校协同育人工作的重新思考。例如:一年级学生小然,每天上学迟到,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打瞌睡,学习和生活习惯不佳。为了帮助孩子改进,班主任多次与家长积极沟通,还主动上门沟通指导,向孩子的父母强调习惯养成的重要性。然而在家校沟通中,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其他方面并不关注,所以,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并没有得到改善,尤其是上学迟到问题。对于班主任在其他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家长表现出漠视甚至敌对的态度,家校双方进入“冷战”状态。其他类似的案例非常多,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

二、家校共育工作“遇冷”原因分析

1.过于关注学习,合作内容窄化。

当前,部分学校家校合作的关注点依然是学习,家校沟通的高频词也依然聚焦于“成绩”。笔者查阅了许多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多数反映“家校协同”被“陪孩子学习”剥夺了原本更丰富的内涵,很多家庭成了学校之外的“第二课堂”,父母俨然成了老师的“助教”,上文案例中的家庭就是典型。家庭或是学校一旦只关注学习,那么如果涉及学习之外的问题,如孩子的生活习惯等,双方聚焦点出现差异,家校间矛盾就会凸显出来。因为教师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不科学的认知,且自身能力又存在不足,对于如何纠正孩子的生活习惯没能给出好的方法指导,所以得不到家长的信服,导致家校共育“遇冷”。

2.过于强调家庭的配合,合作途径窄化。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明显存在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教育配合甚至是迎合学校工作的倾向。研究显示,QQ群、微信群等已成为教师传达任务、布置作业的主要渠道,家长在交流过程中通常也只是扮演了配合者和任务执行者的角色。当然这种现象也不能全部归结于学校教育的强势,家长自身的思维习惯也需要转变。

笔者在汇总一次家长开放日的家长反馈意见时了解到,很多家长的诉求是希望和学校、教师进行更多的、有针对性的沟通。但是,教师反馈的实际情况是家长们很少会主动与教师沟通,甚至在许多家校共育活动中还出现了直接监护人参与面不够、男性家长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象。很多家长甚至还有这样的认知:孩子送到学校,就该由学校和教师全权负责教育……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家校协同育人的可持续性和合作效果。

3.缺少儿童的参与,合作主体窄化。

家校共育的对象是儿童,所以合作内容和形式应该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就上文的案例看,家校双方矛盾的核心——小然,一直都是被动的,家校双方都没有关注过孩子真正的需求。家长不知道关心孩子的真实心理状态,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教师一心只想着班级的常规,想让孩子尽快融入集体,却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引导。

笔者还曾接触过一个案例:在家访过程中,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非常不好,于是主动为学生申请办理爱心助学金,这一做法得到了家长的感激。可实际上,学生本身是非常抗拒的,她明确表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来改善处境,而不是依靠别人的“施舍帮助”,不想因此被别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待。由此可见,家校协同育人还应该让儿童参与进来。

三、提升家校共育效果的思考

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平等对话。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儿童发展,二者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学校应发挥在家校协作中的主导作用,树立平等的家校合作观,认真聆听家长的意见,尊重家长的想法,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来。学校要积极开拓新的交流渠道,让家长多走进学校,如以网络为依托,开设家校互动板块,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搭建便捷、有效的学习平台,建立家校共育课程体系,实现家校双方认识上的统一。学校以开放的姿态办教育,才能实现家长从不愿意协同到愿意协同、从消极协同到积极协同、从低效协同到高效协同三个状态的现实转变。

2.指导家庭教育,主动链接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庭教育更是一种生活教育,是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核心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家校协同育人的目的不是让家庭变成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爱生活,孩子才会爱生活;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才会心有阳光。因此,新时代的家校共育,学校要引导父母热爱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引领生活,给予孩子真善美的生活。

在前文“冷戰”案例的后续处理中,学校在充分了解孩子生活作息习惯不佳的原因后,给家长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激励方法:建议妈妈多笑笑,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多分享自己的心情,用积极阳光的心态来感染孩子;早晨的唤醒方式也可以变得好玩有趣一些,比如玩拔萝卜游戏,借助孩子喜欢的故事或儿歌来助兴;增加早点的花样以激发孩子起床的动力等。将家庭培训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父母延伸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更有针对性、灵活性,促进家庭教育合力的形成,减少隔代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

3.以儿童健康成长为根本,激发生命活力。

教育要关注生命。家校共育除了家长和教师、家庭和学校的参与外,还必须以儿童为主体,多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鼓励孩子多发声。

孩子的主体参与,是家校协同育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会成为家校协同工作的润滑剂。在一次以家校共育为主题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中,一位教师的做法令人赞叹。这位班主任班上一位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太好,教师了解到的原因是孩子的父亲不管不教,而父亲不管不教是因为孩子对父亲的冷漠和敌视。孩子一直认为,父母离婚是父亲一手造成的,所以“恨极了”父亲,这样的态度也是影响家庭教育的至关因素。班主任首先突破学生的心理防线,给他讲自己和父亲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父母虽然是成年人,但是也是在逐步成长成熟,和父亲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班主任的耐心引导软化了学生的心,渐渐消除了他对父亲的埋怨和憎恨,转而是理解和倾听。渐渐地,亲子关系好了,家校协作顺畅了,一切都如愿以偿地往好的方向发展。家校协同,如果能得到孩子的理解和支持,一定会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高书国.“旋转门”:构建家校协同育人体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34(7):64-73.

3307501908266

猜你喜欢

平等对话家校协同儿童立场
利用博客平台 强化班级管理
家校协同PK“蒙式教育”
信息化环境下家校协同发展教学策略的探究
小学语文趣味教学构思
“儿童立场”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让“手中的画”更美
儿童立场——英语活动课应从这里出发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浅论小学语文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如何实现师生的和谐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