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跨媒介阅读的路径设计与实施研究

2021-03-17高岚

高考·中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整本书媒介红楼梦

高岚

摘 要:本文针对语文阅读面临的复杂情境,以高一高二学生为试点对象,通过跨媒介探究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尝试建构语文跨媒介学习资源库,积极动员学生进行素材搜罗,组织有效的跨媒介课堂阅读活动。

关键词:跨媒介阅读;阅读教学

一、研究背景

(一)语文阅读的时代要求

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和新媒体技术提升,语文阅读尤为重要,它能在不同层面多元拓展,引导学生在不同媒介阅读中多角度观照、跨媒介品读和构建,读出自己的感悟。

(二)语文阅读的现实诉求

1.语文阅读方式变化:由“读书”转向“书·屏”结合

语文阅读不仅局限于纸质媒介,它从“读书”转向“书·屏”结合。网络文学、电视新闻、微课等电子数字媒介占据阅读重要位置,跨媒介资源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容忽视的资源。

2.语文教学方向变化:由传统课堂走向智慧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由传统课堂走向智慧课堂,教师面临全新挑战:学习任务结合媒介手段布置,课堂应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经典影视图文等。因此语文跨媒介阅读是新课改语文教学的现实诉求。

二、研究概念

跨媒介阅读:“跨”具有“跨越”“跨界”等意思,“跨媒介”实际是针对传统阅读方式而言的,“媒介”众所周知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载体,语文课程中的“跨媒介阅读”,通俗地讲便是跨越一般的纸质媒介去获取信息从而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三、研究实践

(一)前期准备:搭建跨媒介阅读平台

1.以文本为依据,建立跨媒介阅读资料库

笔者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围绕单元组成纵横交错、紧密联系的跨媒介阅读网络,搭建语文阅读的学习平台。以部编新教材为例建立跨媒体学习资料库,部分如下。

主题:劳动之光、故土寻根、学术探骊、当代文化等。

任务群:整本书阅读、家乡文化生活、思辨阅读、实用性阅读等。

跨媒介阅读:《我在故宫修文物》央视(劳动之光)、《大国文化》江苏卫视(当代文化)、《红楼梦》1987电视版和2010电视版(整本书阅读)、《雷雨》话剧与《肖申克的救赎》电影(跨文化阅读)等。

2.以学生为主体,创立跨媒介学习共同体

笔者组织任教班级以小组为单位,创立线上线下的跨媒介学习共同体。以微信、QQ作为线上跨媒介学习平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利用各种媒介资源获取并归类相关知识和信息,进行互相交流、分享、讨论来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

(二)具体实践:拓宽跨媒介阅读教学路径

1.同题异构:创设阅读情境

不同媒介有不同的表达特点,笔者试图将音乐、电影等影音媒介和网络微课等网络媒介共同融合进课堂构建同一话题,即同课异构课堂,为阅读创设情境。

①巧用经典影视媒介,把握整本书阅读。部编新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任务是《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下册第七单元任务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不同于节选与片段,不仅内容完整,還包括逻辑和思想的完整性,但因课时限制,课堂上很难精细分析,因此可巧用经典影视作品创设阅读情境,破解阅读瓶颈。以下是笔者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中结合跨媒介语文阅读教学的尝试。

初读阶段:听曲品词尝悲音。

任务一:欣赏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主题曲《枉凝眉》,从歌词和音乐旋律中初步感知宝黛的爱情悲剧。

课堂活动:将《红楼梦》原著中的《葬花词》、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葬花词》插曲、2010版电视剧葬花片段相结合,让学生体会语言、音乐和画面的不同感染力和特色,且整本书阅读欣赏小说人物创作的诗词,从中感受爱情的悲剧。通过概括宝黛爱情发展过程,梳理小说主要情节,进一步感受爱情的凄美。

任务二:为贾府盛衰变化写一段家史。从更宏观视野去审视宝黛爱情的社会原因,从文化传承角度解读家族和个人的关系。

阶段活动设计:设想主要人物命运,写出故事梗概,并选取其中的一个主要人物,用话剧或微电影的方式呈现。

笔者认为,跨媒介阅读关键是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小说,深刻解读小说,影视媒介资源特点是直观性展现人物,在细读阶段以此来帮助学生悟群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细读阶段:观影研读悟形象。

任务一:根据你对《红楼梦》人物形象的初步了解,进行归类对比。

借助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中的林黛玉进贾府,比对《红楼梦》原著第三回,主要人物的一一亮相,初步感知。并可开展讨论:演员演绎是否传神再现人物?

任务二:选取贾府管理者。

《红楼梦》中明确出现的女性管理者有:王熙凤、贾探春、薛宝钗、贾母等,对最佳管理者达成共识的组成小组,开展人物专题研读,评选出最佳管理者,需要进行细读小说情节,并找出人物管理的事例、管理的效果等。

参考资料: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薛海燕和刘小杰《“理家”在<红楼梦>中的内涵和艺术》。

活动设计:设计管理评分表,分析管理效果。

从文本出发,根据小组对人物的理解,通过公正度、知人善任、慧眼识人、文化程度、决策、性格等方面就行赋分,并在小说中找出依据。

任务三:我为她拉票。

根据评分表和管理总结进行评述,准备发言稿,可以运用PPT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笔者还按主题将小组分为“诗词组”“美食组”“家居组”“生态园林组”“时尚服装组”。各组分别从文本中搜寻与梳理出相关知识,结合人物和情感,在班级进行交流,比如:林黛玉诗词交流会、时尚达人大评比等活动。相关的知识点通过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的影视片段进行比对,形成互文,互相补充,让阅读流动起来。

②整合媒介资源,解读经典人物。笔者以《鸿门宴》为例,整合媒介资源,多元化解读项羽。以“悲壮英雄——项羽”为主题,跨媒介学习共同体整合下列学习资料:

课文:《鸿门宴》(节选) (《史记·项羽本纪》 司马迁著)

戏剧欣赏:《霸王别姬》 (京剧《霸王别姬》上海京剧院)

电影观看:《大汉风之鸿门宴》——黄伟明、林洛平导演

诗歌朗诵:《垓下歌》喜马拉雅 羊牧朗诵

百家讲坛: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

在阅读经典的基础上,进行跨媒介整合,让学生深度认识项羽,促使学生更加自主深入地阅读课文《鸿门宴》。学习阶段如下。

阶段一预期的学习结果:迁移——通过多媒介信息进行比较,能够思辨地分析人物;理解——筛选并搜集多媒体素材,理解人物对命运的选择;核心问题——如何做出客观评价;技能——对人物进行多元化解读。

阶段二评估任务:分析项羽悲情的原因或刘邦成功的原因——写一篇评论;想象项羽渡过乌江之后的结局——设计一个游戏脚本;思辨分析人物——完成小作文《我眼中的项羽》。

阶段三学习计划:先行学习

①阅读纸质书目:《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著)。

②学习共同体在共享空间上传数据并整合相关多媒体学习资料,下载学习。

课堂活动:

①学习课文《鸿门宴》(节选)(《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著)。

②欣赏并朗诵诗歌《垓下歌》《夏日绝句》(宋·李清照)《题乌江亭》(唐·杜牧)。

③观看片段百家讲坛之汉代风云人物 (易中天)。

课后作业二选一: 欣赏电影《大汉风之鸿门宴》(黄伟明、林洛平导演)或戏剧欣赏《霸王别姬》(京剧选段 上海京剧院)。

以上阅读教学,首先要对《鸿门宴》本文进行深入学习,在此基础上欣赏诗词、电影、戏剧和百家讲坛,才能让学生更客观、全面、多元地解读人物。

2.拓展思维:让阅读与时代共轨

①新媒体App,让阅读碰撞思维火花。笔者尝试在课堂中引入网络社交软件和直播平台等新媒体,如部編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诗词单元,以《短歌行》《归田园居其一》学习为例,笔者安排三课时展开教学,第一课时欣赏《短歌行》《归田园居其一》,关注多样的诗体特征和诗歌风格;第二课时从诗中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并设计曹操朋友圈(微信App);第三课时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中笔者要求学生设计曹操微信朋友圈,选择《短歌行》中的诗句体现曹公的思想情感。学生们分组搜集曹操和陶渊明诗文及魏晋时期的历史评论文章,从诗歌艺术角度切入;有些厘清曹操人物关系网;还有研究魏晋名士的,设计了以曹操为核心人物的魏晋名士微信群……

笔者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成员分配人物角色,现场设置曹操的微信朋友圈,并展示和点评。

小组作品展示:

曹操的朋友圈发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评论区——汉献帝:丞相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啊?! 曹操回复:陛下明鉴。周瑜:凤雏卧龙尽在皇叔,如何天下归心?蔡文姬:丞相慷慨雄浑,奋发激昂,令小女拜服!曹丕:文以气为主,父亲此诗气贯山河!点赞人物:曹丕、曹植、曹仁、郭嘉、荀彧、关羽。

修改意见:周瑜点评是亮点,有挑拨之意;曹丕点评符合他艺术主张,但关羽点赞不恰当,刘备会怎么看?

同学们从诗歌艺术价值、曹操的思想谈到建安文风,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语文素养,同时也提升了媒介素养。以此为平台,我们可以开展设计“李白的朋友圈”“苏轼的朋友圈”等课堂活动。

②跨文化阅读,让阅读与创作共舞。笔者设想跨媒介同时跨文化阅读,将《雷雨》《肖申克的救赎》(电影)以跨媒介形式教学,探索人性复杂。围绕不同角度解读人性,让学生去思索复杂的人性。笔者试图以“寻找人物矛盾点”“比对人性善良点”“列举人性的痛点”任务群方式,引领学生去自我发现和反思。《肖申克的救赎》观影后结合教材文本,师生探讨电影人物人性的复杂,借跨文化阅读,让阅读与创造共舞。

学生反思:自我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让我受到了震撼。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就是一座监狱,监狱里面还有监狱,而最深的那个监狱则是存在于你内心之中的绝望和沉沦。谁是沉沦者?鲁侍萍是,周朴园是,他们都需要自我救赎。

阅读呈现了人类共同的主题——对善良的追求和自我的救赎,尤其是观影后结合文本的探讨,起到了阅读的升华。

四、研究成效

(一)冲突与融合:跨媒介阅读的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

跨媒介阅读实现了阅读与时代共轨,师生经过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各自的情感与观念,“发现自我”又“互相发现”,让课堂充满了思维的张力。阅读教学洋溢着探究的氛围,丰富了思想。

(二)拓展与反哺:跨媒介阅读的课堂充满文化的张力

跨媒介阅读,让学生的吸收与转化更深入。经典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经典的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不同媒介之间的勾兑和交互,多媒介文本相互照应、穿插、印证,为阅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结束语

跨媒介阅读的教学反思是至关重要的。阅读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个性阅读。跨媒介阅读如果只是因其新奇,只求其形,不用其质,只会流于形式。因此只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感受跨媒介学习的乐趣,跨媒介阅读才能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邹钱华.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设计研究[A]2019.

[2]刘路.语文跨媒介阅读以其实施策略研究[J]2019.

[3]毛刚飞.跨界之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几点思考[J]2018.

[4]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2018.

3303501908248

猜你喜欢

整本书媒介红楼梦
抖音对戏曲艺术的再媒介化重塑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辨析与判断:跨媒介阅读的关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