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球时代女子乒乓球技战术诊断指标体系的实证性比较研究

2021-03-17徐君伟,于洋,黄慧阳,钱孟慧,张淳尧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技战术段落乒乓球

徐君伟,于洋,黄慧阳,钱孟慧,张淳尧

摘要:為更准确把握新塑料乒乓球实施后女子比赛技战术表现的主导性特征和规律,更高效地发挥技战术诊断在助力中国女队备战世界大赛、提升训练、参赛的科学化水平中的作用,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比赛观察等方法,对近30余年来前人所建构的颇具代表性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性比较研究。观察数据来源于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等3项赛事的决赛、半决赛和四分之一赛共146场比赛样本。研究结果表明:(1)新球时代,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比较而言,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最优,最准确地揭示了女子乒乓球技战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是新球时代最具代表性、科学性和引领性的诊断指标体系。(2)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发抢段包含第1、3、5板,接抢段包含第2、4板,相持段包含第5板之后各板。其中,发抢段和相持段近乎并列地对比赛制胜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接抢段发挥着第三位的作用。(3)第5板的段落归属不仅对各段尤其是发抢段和相持段对比赛制胜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对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也有着重要影响。(4)得分率比使用率能更好地体现和评价运动员各段的比赛能力,具有更好的评价效能。

关键词:女子;乒乓球;技战术;诊断指标体系;段落

中图分类号:G8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21)06-0077-09

Empirical comparison research on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of women's table

tennis in new ball era

XU Junwei1,YU Yang2,HUANG Huiyang1,QIAN Menghui1,ZHANG Chunyao1

Dept. of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450046, Henan,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grasp more accurately tennis women's dominant characteristics and law of competition technique and tactics performance in new ball era, and more effectively play the role of technical and tactical diagnosis in helping Chinese women's table tennis team in preparation for the major games, promote the scientific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level, 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competition observation, the article made an empiric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representative segmented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constructed by predecessors in recent 30 years. The observation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samples of 146 matches in the finals, semi-finals and quarter-finals of three events including the Olympic Games, the world table tennis championships and the World Cup. The results show that:(1) In the new ball era, each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has a certain degree of rationality, but in comparison, the three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is the most optimal and the most accurate to reveal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the performance of table tennis technique and tactics. It i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scientific and leading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2) The attacking after serve of the new three-stage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contains the 1st, 3rd and 5th strokes; stalemate segment contains the 5th and the following strokes. Among them, the attacking after serve, stalemate segment play the role of the first place in winning the competition, and grab segment plays the third role. (3) The paragraph attribution of the 5th stroke is not only major for the influence of each stage on the winning of the competition, but also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scientificity of the new three-stage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4) The scoring rate can be better to reflect and evaluate the competition ability of athletes in each section than the usage rate, and has better efficiency of evaluation.

Key words:women; table tennis; technique and tactics; diagnostic index system; stage

中国乒乓球队持续昌盛的实践证明,在缔造辉煌的众多成因中,“技战术诊断对于实现科学训练、高效参赛和创造佳绩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作为乒乓球界最具代表性和实效性的技战术诊断方法,三段指标评估法自创立至今,对中国队在世界乒坛长期保持领先地位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但随着乒乓球技战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规则的频繁变革和台内拧拉、快速衔接等技战术的不断发展所引发的乒乓球技战术体系的巨大变化,使得该诊断方法也日益暴露出其局限性,如未根据性别和打法差异而有区别地进行段落和评估标准的重构等。就三段指标评估法的结构而言,其根基和核心是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然后才是在其基础上建构的评估标准,故學界在发展完善该方法时,多聚焦在对其诊断指标体系的再整合。然而,学者们绝大多数是对男子技战术诊断指标体系进行重构,将其诊断指标体系从“元三段”逐步向“新三段”、“四段”、“五段”、“六段”和“动态三段”推进,却甚少从女子乒乓球比赛的实际出发对其技战术诊断指标体系进行区别化建构与发展,事实上,男子与女子比赛中的技战术表现特点是存在较大差异的,这不能不说是我国乒乓球技战术诊断方法研究的一大缺陷。再者,学界对三段指标评估法的诊断指标体系的重构研究,绝大部分是从经验层面“先验”式地对运动员的总体比赛能力进行段落划分,然后运用为数甚少的比赛个案对其段落划分效果进行“后验”式检验,却都未从大样本的、有代表性的比赛出发进行根本性的实证论证建构,致使学界在发展完善经典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时“各持己见、各行其道”,这种局面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对乒乓球竞技特征和规律的准确认识,且给后继学人选择、运用技战术诊断“范式”带来困惑。同时,由于各段战术能力重要程度对比研究、技战术综合评估研究、技术效能评估研究、比赛胜负模型研究、比赛制胜技战术挖掘研究、技战术博弈研究等多种技战术分析研究都是基于以传统“三段”为核心的各种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框架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如果不能严谨、准确地甄别最能契合新球时代女子乒乓球技战术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必然会从整体上影响中国女子乒乓球技战术诊断分析的效果和效益。

在竞技实践层面,原国家队资深教练员李晓东曾指出,新塑料乒乓球(简称“新球”)实施后,中国队眼下最缺乏根本性的“纲举目张”式的技战术特征和全新制胜规律的研究。尤其是在东京奥运周期以伊藤美诚为代表的日本年轻选手快速崛起、接连击败丁宁、刘诗雯、孙颖莎等核心主力并对中国女队构成重大威胁的严峻背景下,面对为期不远的巴黎奥运会,中国女队无疑亟需既能根本性、整体性地揭示新球时代乒乓球技战术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又能更加科学、准确地对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进行诊断的指标体系。

为此,以上述理论和实践中所聚焦的核心问题为导向,笔者拟以新球实施后优秀女子运动员在大赛中的技战术表现为依据,以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技术为工具,对当前学界较有代表性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性对比研究,以期甄别出最具代表性、最能准确反映新球实施后女子比赛技战术主导特征和发展方向的诊断指标体系,进而更充分地发挥诊断指标体系的诊断、前瞻和导向功能,为中国女队更好备战世界大赛和提升训练、参赛的科学化水平提供借鉴。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为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借鉴前人的取舍思路,选取2014年至2021年间世所公认的重大乒乓球赛事(奥运会、世乒赛、世界杯)中女子单打决赛、半决赛和四分之一赛总计146场比赛为研究对象(见表1)。所有比赛运动员均为弧快、快弧、生胶快攻或两面弧圈的进攻型打法。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所需,以“乒乓球”分别与“打法”“技术”“战术”“技战术”的组合为关键词,通过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和筛选,检索时间区间设定为1988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15日,共检索到核心论文203篇,选取与本研究高度相关的43篇进行精读,以掌握乒乓球技战术分析与诊断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演进脉络。

1.2.2专家访谈法

为更好甄别、选取有较高代表性、且能深度反映不同发展阶段乒乓球技战术特征和规律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对相关专家、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进行访谈,以为本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和建设性建议。主要访谈对象见表2。

1.2.3比赛观察法

以每个比赛回合中双方运动员最后1板的得(或失)分为观察基点,对所选定的比赛视频进行观察统计。为保证观察统计的客观性、准确性,观察统计过程由2个专业小组、每组2人各自独立完成。组内2个观察者先进行数据对比,一致后再进行组间对比;数据不一致时,作者和观察者针对不一致数据重新观察、统计、校正,直至所有数据一致。

1.2.4数理统计法

(1)统计指标及其评价参数。

统计指标为参与实证性对比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段落,评价参数为各段的得分率、使用率,以及每场比赛的获胜概率。评价参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得分率=×100

使用率=×100

获胜概率=×100

(2)数据计算过程。

首先,以一场比赛为单位,以各板的使用频数和得分频数为最基本的统计单位,统计该场比赛中各板的使用频数和得分频数;然后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段落(即统计指标)所包含的得失分板,整合出各段落的得分频数和使用频数,并进一步计算出各段落的得分率、使用率和该场比赛的获胜概率。如此,统计和整合出146场比赛的各段落参数结果和获胜概率。

(3)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SPSS26.0对统计和整理好的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AMOS17.0对观察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估计方法采用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诊断指标体系的筛选

邢文华教授曾对诊断评估类研究的指标获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筛选的指标应遵循理论上逻辑分析的准则;二是筛选的指标应经过专家经验的考定。由此,为提升和增强进行实证性比较的诊断指标体系的代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本文采取逻辑分析与专家经验相结合的筛选步骤。

2.1.1文献与逻辑筛选

以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整体性建构原理——“即从整体层面对运动员的总体比赛能力进行段落划分,而不是断章取义或局部式的建构”和事物类别划分的逻辑要求为诊断指标体系的筛选原则,通过对三段指标评估法创立后我国中文核心期刊所刊载的“乒乓球技战术分析与诊断”类论文的梳理发现:(1)前人所创立和采用的技战术诊断指标体系共有4类10种。其中,“4类”是指三段式、四段式、五段式和六段式诊断指标体系;“10种”是根据各段所包含的得失分板的不同而进一步细划出的诊断指标体系(见表3)。(2)从各种诊断指标体系的“首次采用时间”来看,除第“1)”种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外,其他9种诊断指标体系的“首次采用时间”皆分布在2000年后,这主要与2000年后乒乓球规则的频繁、持续变革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有关。(3)从运用次数和比例来看,以传统三段划分法为核心的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在技战术诊断分析中居于主流地位,其运用比例最高,占比达74.4;四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运用比例居次,占比达18.9;五段式和六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因创立时间较晚,运用比例最低,各占比为3.3。

在文献筛选中,赵喜迎和李金亮分别构建的6项指标诊断体系和10项指标诊断体系由于其指标界定违背事物类别划分时“母项等于各子项之和、且各子项相互独立、互不包容”的逻辑要求,以及该两种诊断指标体系的各项战术指标仅考虑得分率而舍弃使用率,降低了诊断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评价效能,故未将其列入上文的诊断指标体系序列。另外,双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由于其实质是运用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对比赛开局、中局、尾局的进一步分析,而并未在得失分板层面进行诊断指标体系的重构,因此也未被列入上文的诊断指标体系序列。

2.1.2专家筛选

对通过文献和逻辑筛选出的10种诊断指标体系的专家访谈结果表明:首先,专家一致认为,对决定比赛中每1分球的得失而言,各得失分板都是独立的竞技单位,整体而论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故为实现特殊的诊断目标而对个别场次比赛的技战术进行诊断分析时,将某得失分板“硬性”分割于不同的段落是无可厚非的(如吴飞为更好地探究王皓的技术风格而首次建构了动态三段统计方式),但是,在对运动员的总体比赛能力进行段落划分,以期建构能够对大多数运动员的比赛能力进行诊断的共性指标体系、且该指标体系能准确反映乒乓球竞技的主导性特征和发展方向时,将某得失分板“硬性”分割划分其段落归属是较不适宜的。比如,一些学者所采取的将第5板“硬性”分割而后归属不同段落的做法(表3),事实上存在两种明显的缺陷。一是该种划分与比赛中第5板的技战术运用实际不符。相关实证研究认为,第4板之后各板的技战术表现特点已明显不同于发抢段和接抢段,如在第5板失分时“硬性”将其归入发抢段,必然会背离第5板技战术运用的实际。二是该种划分易致使各段统计数据偏离比赛实际而失真。如果将“第5板失分归入发抢段、得分归入相持段”,必然会改变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发抢段和相持段的得分率,使发抢段不能准确地体现出“抢”的优势,相持段不能准确地体现出“持”的均势。事实上,这样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中国乒乓球队一贯重视前三板训练、力求凸显前三板优势的传统思路相背离的;并且,这样的统计结果也易使运动员对自身各段的技战术能力产生误判或困惑。也有专家认为,如果从比赛双方运动员来看,某1分球的得失是存在于双方之间的,因此将某板球分割为两部分也属正常。但是,如果再考虑到第“4)”、“5)”两种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建构时是针对特定的运动员或现象而提出、统计方式分类较细、较复杂、适用范围有限的实际,本研究将该两种诊断指标体系筛选出列,仅保留将其较为复杂的“分割”性界定化复杂于明了的第“8)”种诊断指标体系进行参照性对比研究。

专家还认为,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优点主要有二:一是具有简洁、快速、高效的特点;二是大多数时候能根据三段指标的参数统计结果直接判断出胜者和负者。因此,学者们在根据乒乓球技战术发展的最新特点而丰富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时,应该将其段落拓展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分段过多,不仅会降低技战术诊断的简洁、快速、高效等特性,而且会增加胜负判断的难度。同时,以往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6板之后的发球轮相持和接发球轮相持的得分率难分伯仲、且其各自使用率较低”。为此,为续承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优点,也为保证各段使用率的相对平衡,本研究将表2中分段最多的第“10)”种六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筛选出列。

最终,在文献与逻辑筛选和专家筛选的基础上,选出第“1)”“2)”“3)”“6)”“7)”“8)”“9)”三类共7种诊断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性对比分析。

2.2诊断指标体系的实证性比较与分析

本研究所进行的乒乓球技战术诊断指标体系的实证性比较,是以各诊断指标体系的段落划分结构和运动员竞技能力与比赛胜负的关系为基础,建构能真切反映各诊断指标体系的结构内涵及其与比赛胜负关系的结构模型,然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技术对此结构模型进行检验和对比分析,以甄别出最佳模型和最能契合新球时代比赛技战术表现特征的诊断指标体系。

2.2.1结构模型的建立

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结果表明,第“1)”“2)”“3)”“6)”“7)”“8)”“9)”等7种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都是根据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的段落划分原理,从比赛的整体观出发,把运动员总体竞技能力划分为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相应段落(这些段落皆以得分率和使用率作为评价参数);同时,根据训练学理论——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决定比赛结果的根本性内因,可认为:运动员在各段落表现出的技战术能力综合决定着比赛的结果。为此,根据上述7种诊断指标体系的段落结构(见表3)和各段落的评价参数构成,以及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与比赛结果的内在关系,将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建构如下:(1)将各诊断指标体系包含的段落作为自变量(或外因潜在变量),将比赛结果作为因变量(或内因潜在变量);(2)将各段落的得分率和使用率参数作为反映各段战术能力的观察变量,将每场比赛的获胜概率作为反映比赛结果的观察變量(具体示例见图1)。

2.2.2正态性检验

鉴于极大似然法对观测变量需服从多元正态分布的要求,本研究在采用该方法进行结构方程模型估计时,首先采用偏度、峰度系数2个指标对各诊断指标体系结构模型中的变量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结构模型的所有潜在变量和观察变量的峰度系数绝对值最高为4.571,小于参考值5.0;偏度系数绝对值最高为1.939,小于参考值2.0;皆符合正态分布要求,可用于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2.2.3结构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吴明隆认为,在检验性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中,χ2/df小于5尚可接受,小于2为良好;CFI、NFI、RFI、IFI、GFI应大于0.9,且越大越好;RMSEA应小于0.08,且越小越好。对7种诊断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分别运行AMOS软件,发现除第“8)”“9)”2种诊断指标体系的结构模型不能识别外,其余5种结构模型均能识别,检验报告如图2~6所示,并见表4~6。

由上述报告可知,在模型整体适配度检验方面,各结构模型的χ2显著性概率均大于0.05,说明观察样本数据与各结构模型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各结构模型均可以被接受;在模型内在结构适配度即参数估计值的检验中,所有潜变量的C.R.值均大于1.96,说明潜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显著,这5种结构模型均得到验证,这也进一步说明,5种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均有一定的合理性,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新球時代比赛技战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之后,根据上文吴明隆的检验标准,通过对χ2/df、GFI、AGFI、NFI、RFI、IFI、CFI和RMSEA等适配度指标的全面分析发现,该5种结构模型的适配度指标的整体拟合优度从高到低依次为:“2)”“1)”“3)”“7)”“6)”,说明第“2)”种结构模型最优,第“1)”种结构模型次之,第“6)”种结构模型最差。这也进一步表明,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最优,最能准确反映新球时代女子比赛技战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比四段式和五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更能契合新球时代女子技战术的主导性特征。

另外,由于变量间的路径系数是反映路径的相对重要性和自变量对因变量解释力的重要参数,为深入揭示结构模型中各变量间的内在关系,对各结构模型尤其是最优结构模型的参数估计值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发现:

(1)就各段对比赛制胜的作用而言,在最优结构模型中,发抢段(1、3、5板)、相持段(5板之后各板)和接抢段(2、4板)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42、0.43和0.36,说明发抢段和相持段近乎并列的对比赛制胜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接抢段则发挥着第三位的作用。另外,发抢段与相持段的相关系数为0.531,高于接抢段与相持段的相关系数0.475,说明发抢段通过对相持段的有机联系和影响,使其对比赛制胜的综合间接作用高于接抢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发抢段对比赛制胜的作用高于接抢段。

(2)第5板的段落归属对各段对比赛制胜的影响至关重要。由第“1)”“2)”种结构模型图可知,当第5板从第“1)”种结构模型的相持段被归整到第“2)”种结构模型的发抢段后,发抢段的路径系数由0.27大幅升高到0.42,相持段的路径系数由0.56大幅下降到0.43,接抢段的路径系数也略有下降,从0.37下降到0.36;并且,当第5板从第“1)”种结构模型的相持段被归整到第“3)”和第“7)”种结构模型的发抢段后,其发抢段和相持段的路径系数也同样表现出上述升降态势。这说明,第5板的段落归属对各段尤其是发抢段和相持段对比赛制胜的影响程度发挥着重要作用;第5板的段落归属也是影响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成为最优诊断指标体系并更好契合女子比赛技战术主导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同时,第5板从相持段被归整到发抢段后,不仅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的发抢段、接抢段和相持段对比赛结果的整体路径系数之和有所增大,而且各段路径系数的大小也较第“1)”“3)”种诊断指标体系更为均衡(图2~4),这也进一步证明了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的最优性。

(3)就得分率和使用率对体现和评价运动员各段比赛能力的效能而言,通过对第“2)”种结构模型和其余4种结构模型中各段落与得分率、使用率间的路径系数的考察可知,所有段落的得分率与该段落间的路径系数皆远高于其使用率与该段落的路径系数,说明得分率对各段落的影响高于使用率,也即得分率比使用率能更好地体现和评价运动员各段的技战术能力。

2.2.4最优结构模型的实证效度检验

对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应用,Thompson曾指出,一个适配度良好的模型,并不一定是有用的,因为许多不同的假设模型也许均能与同一组显性变量适配。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特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时的准确性,实证效度愈佳,表明测验愈有用。本研究采用检验胜者组和负者组运动员在第“2)”种结构模型的各段得分率和获胜概率上的平均数差异,来考察此最优结构模型的实证效度。把本研究中146场比赛样本按胜负一分为二,取胜的运动员作为胜者组,失利的运动员作为负者组,计算胜者组和负者组运动员三段得分率和获胜概率的平均分数、标准差,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运动员在各段得分率和获胜概率的差异比较结果显示(表7),胜者组运动员的五段得分率和获胜概率均数均高于负者组,且2组的各参数差异均达到非常显著水平,说明第“2)”种结构模型是有效用的,结构模型中各段得分率和获胜概率有着较强的区分能力,能够有效区分和鉴别胜者和负者。

综上各诊断指标体系的实证性比较和实证效度检验结果,本研究认为,第“2)”种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是可靠且有效的最优诊断指标体系。

3讨论

3.1诊断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比较分析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第“2)”种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最优,最能准确反映新球时代女子比赛技战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该三段指标的发抢段包含第1、3、5板、接抢段包含第2、4板、相持段包含第6板及之后各板。作为该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创立者,张晓蓬之所以将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的发抢段从1、3板发展为1、3、5板,在于其前瞻性地认识到了第5板在乒乓球技战术更加重视攻防转换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这一认识在当时比较超前,从而使该诊断指标体系仅仅被运用在男子运动员的技战术诊断分析中。原国乒女队主教练施之皓曾言:“从技术角度来讲,男子的今天将会成为女子的明天。”随着女子乒乓球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新球的实施,第5板在比赛攻防转换中的作用愈发凸显。蒋津军、周星栋的研究都表明,新球实施后,第5板已经成为女子比赛中攻防转换的关键点。新球时代,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之所以最优,原因还在于:第一,伴随着新球的实施和女子接发球抢攻技术和抢攻意识的快速发展,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中发抢段的使用率与之前的评估标准相比明显降低(见表8),进而大幅削弱了发抢段的比赛制胜作用,将第5板从相持段摘出归入发抢段,不仅有助于提升发抢段的制胜作用,而且有助于延续、拓展和强化中国队在“前三板”的传统优势;第二,与原三段指标评估法的评估标准相比,新球实施后,优秀女选手接抢段的得分率、使用率和对比赛的制胜作用均有明显提升,将第5板纳入发抢段,不仅有助于从战略上领先进而更好地制衡当前乒乓球竞技中愈发凸显的接抢段优势,而且有助于更好地引领和指导女子乒乓球的训练和比赛;第三,将第5板纳入发抢段,有助于提升发抢段的使用率,降低相持段的使用率,平衡接抢段的使用率,使三段的使用率更加均衡合理,进而有助于更快捷地发挥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的诊断、分析功能。

综上所述,与其他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相比,在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即第“2)”种诊断指标体系),更准确地揭示了女子乒乓球技战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较好地实现了对传统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新球时代女子乒乓球最具代表性、科学性和引领性的诊断指标体系。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还表明,第“6)”“7)”2种四段式结构模型的整体拟合优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5板之后各板受发球、接发球的影响相对较小,且第5板后的发球轮相持段得分率与接发球轮相持段得分率并未有显著性差异,因此不适合将第5板之后的相持段分为2段;第二,从各段使用率的平衡考虑,如将第5板后的相持段分为发球轮相持段和接发球轮相持段,会使该2段的使用率过小,不仅会打破各段使用率的平衡,而且会在技战术诊断分析中降低对比赛制胜的参考价值;第三,从比赛中“上手”板数的统计情况来看,女子运动员已经在第2~5板完成了上手,在第6板上手的情况微乎其微,也即是说从第6板开始,乒乓球比赛已迈入真正的相持段;同时,如将第6板归入接抢段,会使相持段使用率过小,不仅会过度打破各段使用率的平衡,而且与比赛实际不符,因此,不适合再将第6板归入接抢段。综上,致使第“6)”“7)”2种诊断指标体系在各诊断指标体系的实证性比较中,整体拟合优度较低,缺乏对新球时代女子乒乓球技战术基本特征和规律的准确反映。

3.2各段落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分析

本研究对最优结构模型参数估计值的分析结果表明,新球时代的女子乒乓球比赛中,发抢段和相持段近乎并列的发挥着第一位的制胜作用,接抢段发挥着第三位的制胜作用。这一结果与杨青王锥鑫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与徐君伟、周星栋的研究结果——“接抢段在比赛中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不同。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与上述研究对第5板段落归属的划分不同有关,第一类研究将第5板局部或全部归入发抢段,则发抢段对比赛制胜发挥第一位的作用;第二类研究将第5板归入发球轮相持段,则接抢段对比赛制胜发挥第一位的作用,这不仅凸显了新球时代接发球抢攻段的重要地位,而且充分印证了本研究所得出的“第5板的段落归属对各段对比赛制胜的影响至关重要”的研究结果。这也提示,在新球时代加强对第5板技战术运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强化发抢段的优势、而且对于比赛全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3各段落评价参数的效能分析

传统三段指标评估法自创立始,不仅将得分率和使用率作为仅有的两种评价参数,而且将得分率作为首要评价参数,这一点,从该方法的评价标准将得分率作为判断胜负、技战术发挥优劣的等级标准而仅将使用率作为参照标准中即可管窥一斑,个别研究也曾仅将得分率作为比赛质量的评估指标。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得分率确实比使用率能更好地体现和评价运动员各段的比赛能力,具有更好的评价效能。事实上,乒乓球竞赛规则所规定的“每局比赛中一方得分先达到11分或比分10平之后超过对方2分即获胜”的判定法则,从源头处即决定了得分率必然是体现和评价运动员各段比赛能力的核心指标。但是,在将得分率作为运动员各段战术能力核心评价参数的同时,也必须兼顾使用率这一评价参数;如果某段的使用率过低,得分率即使再高也难于对比赛制胜发挥决定性作用。唯有二者兼具,才能对运动员的各段战术能力进行准确、全面、深入的評估。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1)新球时代,各分段式诊断指标体系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比较而言,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最优,最准确地揭示了女子乒乓球技战术表现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是新球时代最具代表性、科学性和引领性的诊断指标体系。

(2)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发抢段包含第1、3、5板,接抢段包含第2、4板,相持段包含第5板之后各板。其中,发抢段和相持段近乎并列的对比赛制胜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接抢段发挥着第三位的作用。

(3)第5板的段落归属不仅对各段尤其是发抢段和相持段对比赛制胜的影响至关重要,而且对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也有着重要影响。

(4)得分率比使用率能更好地体现和评价运动员各段的比赛能力,具有更好的评价效能。

4.2建议

(1)新球时代,基于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最为契合女子乒乓球比赛技战术特征的实际,对女子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进行诊断分析时,建议采用新三段式诊断指标体系,以更准确地识别、诊断和评价运动员的技战术能力。

(2)在训练中,应适当加强3、5板衔接和第5板向相持阶段过渡方面的训练,以促使运动员的发球抢攻能力向纵深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优化其技战术体系、提升其整体技战术能力。

参考文献:

[1]乔云萍.乒乓球比赛技战术的视频快速反馈与诊断方法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10):1351-1357.

[2]徐君伟.规则改革背景下乒乓球三段指标评估法演进与发展趋势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6):71-76.

[3]蒋津君,姚家新.乒乓球单打比赛技战术实力评估体系及其诊断方法的重构与应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5):432-437.

[4]张晓蓬.中国乒乓球队战术训练水平定量诊断方法及实践效用.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4.

[5]李今亮,赵霞,章潮辉.新规则对世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趋势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0):1414-1416.

[6]成波锦.新型无缝塑料乒乓球的特征及对技、战术发展影响的初步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4,50(5):68-72.

[7]徐君伟.新球时代男子乒乓球比赛技战术运用的得分特征、成因及其发展趋势.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30(1):60-66.

[8]周星栋,张瑛秋.新球时代背景下基于板数特征的乒乓球竞技表现及对策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2):165-171.

[9]黄文文,施之皓.关于丁宁乒乓球个性化3段指标法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6(5):126-130.

[10]张孝亭,窦洪茵,付艳芝.第47届世乒赛男团中国队员王皓主要技术诊断及效果评析.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1):104-107.

[11]吴飞,刘国兵,华承健,等.关于改进乒乓球三段技、战术统计方法的研究.中国体育科技,2014,50(1):71-74.

[12]董扬,朱凤军,顾剑平.第48届世乒赛许斯/波尔半决赛、决赛技战术分析.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1(4):73-75.

[13]唐建军,赵喜迎.乒乓球进攻类型打法比赛战术制胜模式构成及其应用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123-127.

[14]杨青,张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四段指标评估法”的构建与应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5):439-442.

[15]唐建军,曹海波,邓艳香,等.乒乓球比赛中战术组合模式的构成及其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11):108-110.

[16]张晓栋,肖丹丹,周星栋.乒乓球技战术动态三段指标统计法的构建与应用.中国体育科技,2018,54(1):80-83.

[17]杨青,张辉.优秀乒乓球运动员战术因素关系特征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1):124-128.

[18]徐君伟.新塑料乒乓球实施后优秀运动员战术能力特征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10):118-124.

[19]赵喜迎,徐君伟.基于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乒乓球技战术综合评价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5):96-101.

[20]Hui ZHANG,Wei LIU,Jin-Ju HU,etal.Evaluation of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s’ technique effectivenes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13,31(14):1526-1534.

[21]Mark Pfeiffer1,Hui Zhang and Andreas Hohmann.A Markov Chain Model of Elite Table TennisCompeti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2015,5(2):205-223.

[22]張嘉敏,冯洁,侯爽,等.乒乓球比赛技战术效果评析模型的构建与应用.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740-744.

[23]岳海鹏.乒乓球战术行为策略选择博弈矩阵的构建.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2):72-77.

[24]李晓东.中国乒乓 继往开来.新体育,2019(6):22-28.

[25]刘转青,刘积德.我国体育分类刍议.体育学刊,2017,24(1):47-51.

[26]李今亮,苏不仁.对部分世界优秀男子乒乓球进攻型选手技术实力的评估——兼谈十项指标评估法的建立.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21(4):71-76.

[27]肖丹丹,周星栋,刘恒.乒乓球技战术双三段统计法的构建与应用.中国体育科技,2018,54(5):112-116.

[28]徐君伟,邱雨,李红霞.乒乓球比赛回合中第5、6板技战术特征研究——基于发展、完善三段指标评估法的视角.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3):41-49.

[29]吴明隆.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52-53.

[30]张力伟.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67.

[31]屈子圆.中国优秀乒乓球女单选手“先变线”的技战术分析.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5):92-95.

[32]王锥鑫.基于三段评估法分析新材料球对竞技乒乓球的影响.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3):84-88.

3955501908270

猜你喜欢

技战术段落乒乓球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趣味•读写练 答案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短文篇】
心理小测试
乒乓球与大铁球
迷你乒乓球